在朋友面前,我们肆无忌惮,回忆往昔,展望未来,吹吹牛皮。
然后在未来,将吹过的牛皮淡忘,沦为一具行尸走肉,被社会逼迫的连梦想都不敢在提及。
人活着不是一个人活着,有家庭,会经历孩子,父母,最后成为爷爷奶奶。
孩提时代,是最轻松最欢快最无忧无虑。
但到了父母时代,身上就要扛起整个家庭,然后被压迫着,为了生活奔忙着。
到最后能够追忆的,也就是那段简单无忧的时光。
也许只有在回忆之时,才能笑忘所有苦痛,只有甜美。
梦想这个话题,在说起来有些老生常谈了,杨继武不想再提,只想在现在给他们多留一些美好往事,待得将来在去回味。
这次小聚了一下,之后杨继武又开始了忙碌,在杨家祜周围没有稳定下来之前,杨继武是一直要忙的。
农历七月份,杨家祜和沙峁之间的铁索桥率先搭建完毕,铺上石板之后,两个村子来往之间只要一二分钟便可,省了许多路程。
铁索桥悬空在几百米的高空,俯瞰下发之时,不由心胸开阔,有雾之时,更是恍若仙境。
铁索桥完工之后,两个村子就开始内部建设,杨继武弄了四个大型公厕,当然是抽水马桶的那种,在这四个公厕上还弄了沼气池,足够两个村子用电用水之用。
随后又开始建小学,小学就建原来的希望小学上,这次地皮扩大了十倍,让叶梓设计,不管是校园还是设备都是超一流水准。
杨继武这次弄小学,到教育局批条之时,教育局也是一路绿灯盖章,很快便搞完,主要还是杨家祜小学弄得阵势太大了,比幽蓝中学也不差,又会聘一大批老师,正好减缓教育局的压力。
而杨继武弄这个小学的规模,也是预先作了打算,最起码五个村子的孩子全部收罗起来就有六七百人,以后这个模式还是继续推广,而杨继武也打算随着这些孩子们长大,相继开办初中,高中,所以校区绝对不能小。
后和之后的大二岭,原本就有好几排空窑洞,那些荒废了上百年时间,大二岭上也只有几片枣树地,一共住了四户人家,这么多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弄个小学。
正好大二岭很平坦,直接打地基修建就可以。
修建这么大的建筑,是很大的工程,预算下来竟然要两亿,主要还是咱杨哥不办普通学校,要弄竹林,图书馆等等现代化区,古文化区,科技区,运动区,整个学校被分了四大区,不耗钱才怪。
九月杨家祜往岭西和花园沟的石拱桥也相继完工,这时又是收秋农忙之际,大批一年生草本药材相继被卖出。
根本不用人去卖,直接有人上们买,最低价一斤30,一亩地少说也能产上百斤,算下来一亩地最低三千块收入,这可是纯收入。
而这只是最低的,比如远志一斤八十块,一亩地能产五百斤左右,一亩地纯收入达到四万,村里一下富了起来。
种药材,不能打农药,不能施化肥,只能用农家肥,又及少需要像种庄稼一样小心看护。
于是利益变被扩大化了几十倍,那最先在杨家祜开种的九户人家,尤其是郭天章,狠下心将自己家三十六亩地种了二十八亩,年收入直接破百万,无疑是让人眼红的。
于是乎大家又找到杨继武主动购买药草幼苗和种子,准备来年也种。
这一动,可不仅仅只是这五个村子,其他村子的人也有人上门。
杨继武可不能让这种情况肆虐,如果一股劲的全部种药材,那就得不偿失了。
要严格控制分配,所以又弄了一些适合在北方栽种的药材丰富品目,更限定所有人不能盲目栽种,大家配合起来,一家栽种两种赚大钱的,种两种收入稍微低的,然后在种两种多年生的,混搭起来控制起来,不然有些贪心之人包个几百亩地,大势种植单一品种,很容易就会打乱市场,使得这种药材价格下跌。
控制是必须的,如果放开来,市场彻底会被打乱,然后这一条来钱之路也会断绝,这是杨继武不想看到的。
好在中国药材市场太大,七八个村子,少量种植根本无法满足这个市场。
杨继武有心弄一个药材种植基地,让郭天章来管理分配,然后统一赚钱,可目前种植药材还不成气候,等过个一两年,那些多年生也赚钱了之后,大家对于种植药材有一定了解之后,才是合适之时,所以暂时就没提及这事,让郭天章继续在老学校开讲药材种植技术。
同时也弄了几种能赚钱的农作物,比如水稻,北方不适合种植水稻,主要原因还是地形和气候,以及灌溉问题。
不过咱杨哥是谁,神农大神的传人啊,改良水稻让它适合在北方生长,对现在的杨继武来说不是什么难事,稍微改变一下基因,让它耐旱就行。
只不过这一改之后,水稻多少会改变一些,不过影响不大,改变之后有好有坏,但总归好处大于坏处。
其实种植水稻,在黄河边上还是可以种植一茬的,但黄河边一共多少地啊,所以种植山地才是主要目的。
杨继武可不想让老乡们种药材种红了眼,一味的去种植药材,而不种粮食了。
在杨继武未来的计划之中,种药材和种粮食是自觉行动的,一半一半,种点药材,种点粮,满足药材市场的同时,也满足粮食市场,两面平衡下来,稳步发展。
很快就零年九年也即将结束,一切都开了头,接下来就是稳步发展了,要发展不能一味激进,使得后方空虚,空有架子没有内涵。
杨继武只是做个起头作用,一个人用大财力支撑,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若是没人起头,可能一辈这里也不会改变,最终结果是人去楼空。
起了头之后就是打基础,基础越扎实才能走得越远。
现如今旅游项目已经逐渐红火起来,而内部也显露出了许多问题。
乱丢垃圾,居住环境差等等,让游客不满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虽然在一开始之时杨继武就叮嘱过杨宏农,要控制这种局面,可有些游客进来无视那些规章制度,垃圾袋到处乱扔,杨宏农弄了几位老人,让他们捡起来收集在一起,可天天捡也是捡不完的。
于是杨继武下了死规定:“一次性熟料制品不得出现在杨家祜,若是有人带着进来,那就带回去,若是发现有人敢在杨家祜乱丢垃圾直接轰出去。”
这一条强制性的规定一下,随后几天有十几位人被请出去之后,立刻见效了,没人敢在杨家祜乱扔东西了,而在网上看到这条规定的人大部分也自觉遵守,来的时候自己带来的,走的时候自己带走,乱扔乱放的风气自然改了。
起初还有些人不太强势,要搞臭杨家祜威胁,可大多数人心里还是觉得,就因为这点小习惯破坏一次美好的行程,犯不上,不乱扔乱丢了就行,何必那么麻烦。
白色污染源问题被最小化了,接下来就是动员村子里的人改善自家状况了。
旅游搞起来了,可一直都是散乱状态,游客到了之后,随意接待的,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章程。
于是弄了一个村干部直接负责此事,游客到来之后,由他来安排。
而要想接待客人,家里吃用物品必须得改善。
好在这半年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赚了不少钱,对这一两千块的投资都是比较主动的。
于是统一弄一个小型洗澡间,弄一个抽水马桶,然后换几床被子。
村子里统一压管道,统一修建,这一来节省了不少钱,也改变了状况。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出了问题就里面解决,但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乡亲们对这些城里人的态度。
有许多人存在着天生的自卑感,有时候给客人吃最好的,自己另吃,甚至不敢坐在一张桌子上。
这不是杨继武想要,而改变他们这种状况,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这个还要根据没家每户的情况,分别对待。
于是杨继武又挨家挨户开始上门,跟他们唠唠。
村子里的人,大家相互熟悉,说话的时候自然放的开,杨继武直接把客人和乡亲喊到一桌上,然后一起吃一起聊,有杨继武这个顶天珠在,大部分老乡就慢慢唠开了,然后也与游客说说这,说说那,放开了许多。
但还是有些生僻,不过杨继武相信多来几次,多搞几次之后,这种情况会改变,以后接待游客之时,他们也会放的开。
就在杨继武挨家挨户访查之间,时间悄悄转向了十一月份。
天气愈发寒冷了,而水库里的鱼也有了第一次收获。
经过一年的养殖,水库里已经能吊出二十多厘米长半大的鱼了。
而随着冻上冰面,杨继武准备来一次冬捕。
会捕鱼的人周围有不少,毕竟靠近黄河,以前也打过渔,后来不准在黄河里打鱼了这才停止了打鱼。
水库很大,从前到后,近三里地,整个冰面冻上厚厚一层,杨继武就喊了几十人来打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