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是封建治世的楷模。“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他在位的二十二年间,由于知人善任、锐意改革、轻徭薄赋、发展文化,使国内经济一片兴旺,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民殷财阜的新气象。
据说,国家的监狱常常是空的。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社会秩序稳定,真的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行旅往来各地,都不用自带粮食,路上随时会得到供应。连年农业丰收,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
贞观时期的国家版图也相当大。李世民灭掉了东突厥、西突厥,稳定了对大西北的统治,再无外族侵扰之害。他还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当时与中国通使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强盛的唐朝成了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可是,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千秋的一代君王却是靠一场血雨腥风的“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的。“玄武门之变”大概是这样的:
一天凌晨,李世民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九人率兵埋伏于玄武门内,把守玄武门的主将常何也已被李世民收买,只等在此地将上早朝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杀死。天一亮,建成和元吉上朝走到临湖殿时,感到气氛反常,正要拨马回府,突然,李世民领着一彪人马狂奔而来,一箭将李建成射死。齐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中,当场死亡。然后,他们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赶到东宫和齐王府,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家,不论老少,全部杀死斩草除根。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带兵冲入父王李渊的殿堂。后来,李渊下了诏书,叫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别再为太子和齐王争仇泄愤,并让各路兵马由李世民指挥。两个月之后,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后世之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无君无父的行为;而杀自己的弟弟,穷凶极恶,更是惨无人道。
但是,史书上却说,这个凶杀事件不是“蓄意预谋”,而是临时应变;不是“违反父意”而是合父王之意;不是“夺嫡篡位”,而是合情合理,该当皇上。
这些史书是这样写的:
有一年复天,突厥率兵南下,李渊派李元吉为帅,领兵迎敌。元吉和建成商量,准备先向父王李渊要求从秦王李世民府中调出大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及部分精兵随军作战,以削弱李世民实力,然后伺机杀死李世民。但此消息被密探得知,李世民被逼无奈,只好铤而走险,才先发制人,发动政变。
还有的书上说,因为李世民屡建战功,李渊有意把太子之位传给他,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合谋害死李世民,保住太子之位。并举例说,武德七年,趁李渊外出避暑之机,李建成留守长安策划兵变,欲武力除掉李世民。但兵变未遂,李建成受到责罚。又如,同年七月李渊在城南校猎,让建成、元吉和李世民三人比骑射之术,他们故意将一匹劣马叫李世民骑。因李世民机灵地跳离马背,才躲过一难。再如,武德九年,建成与元吉合谋,在酒内下毒。李世民饮后吐血数升,差点丢失性命。诸如此类,所以,史书认为,李世民发动兵变是出于“自卫”。
还有,在立太子问题上,史书上说,李渊曾多次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世民无意当太子,不受。《资治通鉴》写道,李渊起兵晋阳,都是李世民的主意。当时李渊对李世民说,事成之后,我一定立你为太子。但李世民固辞不受。意思是,李世民从来也没有想过取李建成之位而代之。从来没想到“抢班夺权”。
当然,历史是胜利者写的,难免粉饰虚夸李世民,栽赃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人们仍在这些史书里,找到李世民预谋夺权的蛛丝马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例:
如:武德四年,李世民曾听一位道士说他将作太平天子,应自珍惜。李世民好不得意,竟念念不忘。如他没有强烈的权力欲,何必对当皇上这样倾心呢再如,李世民曾自设天策府,网罗一大群谋臣死党,整天在一起研讨经义,纵横得失,直到深夜。如果没有当天子的意图,干嘛下这么大的功夫再有,他一方面固辞太子之封,另一方面却大结死党,处心积虑地为兵变作准备。他将自己的妻子安插到皇宫里父王的身边,名义上是“孝事父王”,实际上是刺探内情,他又收买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亲信作内奸,他还私交玄武门主将常何以控制宫廷。这些不是为了夺权,又是为了什么另外,分析一下他的父王唐高祖李渊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让位于李世民并非所愿。因为李渊对立李建成为太子从来没动摇过,而对李世民却总是不放心,心存芥蒂。
如在起义之初,他令建成统左三路军,令李世民统右三路军。进封唐王后,他让建成为“世子”,而封李世民为“秦王”。称帝后,他坚决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且认为李世民独断专行,变坏了,不再是他原来的儿子了。
直到兵变之前,他看到几个儿子间水火不相容时,仍决定让李建成在关中接替皇位。顶多让李世民在洛阳掌管半壁江山,当个不登位的皇帝。
由此看来,李渊在“玄武门兵变”之后,亲下的诏书,大概都是顺水推舟的应变之术,他的退位也是不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