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它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
佩特拉不完全是一个消失了的城市,历史学家们还清楚地记得它的存在。
在公元二三世纪罗马帝国全盛时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后来却长期衰落。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
西壳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的雄伟的石柱,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
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橘色和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神奇无比。
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
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它的天然城墙;壁上2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
四周的山壁上雕凿着更多的建筑物。
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有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
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现约旦和叙利亚南部境内)。
佩特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到了公元4世纪,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都要押运着骆驼队经过佩特拉门前。
纳巴泰人分充利用了该地的这一地理特点,大获其利。
公元前3世纪,佩特拉成为了纳巴泰人的首都;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
版图最大时,王国由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影响已经超越疆界,广泛传播且影响久远,"纳巴泰人"的文字早已进化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分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
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65年,国王阿尔塔斯三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
公元1世纪,罗马人控制了佩特拉周围的地区;公元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
城市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
它成为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几年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占罗马帝国经济生产收入的1/4。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
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境地。
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势力与欧洲基督教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再次兴旺起来。
欧洲十字军在该地建立起短命王国,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
直到现在,在曾经一度荣耀过的纳巴泰人的佩特拉废墟中,城堡的残骸还依稀可辨。
公元12世纪后,佩特拉再次被遗弃。从此,佩特拉便失去了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人们也渐渐忘记了它的存在,它成为飞禽野兽的栖息地,寂寞地在峡谷中悉数着曾有过的辉煌。
佩特拉城的兴衰历史在所有遗存的古城中应该是最为清楚的了。然而,这反而使导致它几度兴衰的原因变得更加令人费解。
谜题依然存在,而我们只能等待考古学家通过进一步地研究和发现带来较为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