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他主要活动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他的先祖陈完是陈国(今河南淮阳)带队,因内乱奔齐,受到齐桓公器重,后改姓田。这以后,田氏子孙在齐国世代为官,成为政坛上一支显要的家族。在齐国后来的内争中,田氏曾一度执掌齐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532年齐国爆发了“田、鲍四族之乱”,孙武由齐奔吴,改姓孙氏,以“孙武子”行世而讳其原姓氏。由于孙武生长在军事世家,使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军事熏陶。齐国是大军事家姜子牙的封地,相传他著有《六韬》、《谋》、《言》、《兵》等多种军事著作。齐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军,事遗产,《管子》一书中的《兵法》、《大匡》、《势》、《九变》等篇都是谈军事的。齐桓公称霸以后,齐国又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活动的中心,成为豪杰荟萃的地方,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孙武研究军事,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使他在青年时代就成为学识渊博的军事奇才。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12年经臭国大将伍子胥的推荐,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阉闾知其谋略过人,善用兵,便用他为将。孙武与伍子胥一起,曾经三次伐楚,一度攻入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省江陵纪南城),一次破越,使吴国成为当时强国之一。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自成体系的军事学著作。它总结了我国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上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孙子》十三篇构筑的思想体系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战略认识体系;一部分是微观战术认识体系。全书对战争的准备,战略计划的制定,战役的组织,战术手段的应用,以及行军、后勤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方法等都做了层次分明的阐述。每篇既是一个独立整体,篇与篇之间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完整的兵学体系。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原名《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全书不分卷次,共包括六套,每套六计,每计由计名、解语、按语三个部分组成;另外书前、书后各有一段文字,本书题作《总论》和《跋》的即是,而《跋》文已残缺不全。我们这次整理,原文以岳麓书社1994年12月出版的《白话三十六计》为底本,参校别本写定。
就文风看,《三十六计》的解语和按语,当非同一人所写,如前者古雅重厚,后者俚而近俗;前者多以《周易》阴阳交易之理进行推演,后者系用个别战例阐释计法;前者宏博精深,后者狭小浅露,等等,二者见识高下,显而易辨,断非出自一人之手,甚至亦非同一时代的作品。有人认为《三十六计》成书可能在明清之际,虽是主观推测,然而亦可备一说;至于原书和按语确系何时何人所作,还有待学者详加考论。
在数以千计的古代兵书中,《三十六计》极具特色。首先它以《易》理为立论的理论基础,深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民族特点,极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次,它的计名全用四字或三字的成语或常语为之,既可深入浅出地揭示每条计策的内容,又便于记忆传诵,利于在群众中普及。所以,其书虽然不受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但却仍能流传至今,几至于尽人皆知,而且不仅用在军事方面,还广泛地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传播最广、实用性最强、带有某种生活教科书性质的,雅俗共赏、文武皆宜的一部“奇书”,享誉海内外。
由于《三十六计》不仅其谋略思想脱胎于《周易》,而且书中还大量引用《周易》条文(36条计谋中共引《周易》27次,涉及22卦),所以弄通书中引用的《周易》原文的意义,正确理解其中的精理要妙,便成了阅读《三十六计》的难点所在。因此,介绍一点与《三十六计》关系密切的《周易》的知识,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三略
《三略》又称飞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旧题为黄石公所著。
黄石公为秦末隐士,曾在下邳圮上授书给张良,事见《史记·留侯世家》,但此说已为专家推翻。西汉初年,张良、韩信编辑兵书、共计182家,精选35家,其中没有《三略》;汉成帝时,步兵校尉续编兵书,共收53家,其中仍没有《三略》直到三国时,才有《三略》之称。魏明帝时李康作《运命论》有“张良受黄石公之荷,诵《三略》”。可见《三略》成书较晚,约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
《三略》分上、中、下三部分。作者自称“《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能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统将御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可见本书能帮助读者治世安邦、统军御众,是一部内容丰富,理论深刻的军事专著。
司马法
《司马法》又称《司马嚷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法》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旧题司马嚷苴撰。
《史记·司马嚷苴列传》说:司马嚷苴是春秋末期齐国人,田完之苗裔,精通兵法。景公时晋、燕伐齐,齐师大败。相国晏婴以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推荐给景公,被任命为将军。司马嚷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认为当务之急是振奋军心,先将期而后至的景公宠臣监军庄贾斩首示众,又以军中不驰的名义,斩景公使节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全军震恐,争相赴战。晋燕军闻迅而逃,他得以顺利收复失地,名声大震。景公尊为大司马,田氏也因此日尊于齐。后受谗被解职,不久即病死。
《司马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史记·司马嚷苴列传》说:“齐威王使大大追论古者司马兵法附嚷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嚷苴兵法》。在汉代,《司马法》就已很受重视。司马迁称道《司马法》为“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礼类,称为《军礼司马法》。宋人推出“武学七书”时,亦有《司马法》。《四库全书总目》称《司马法》“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祖义,三代军政之遗规,犹藉存什一于千百。”可见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此书。《汉书·艺文志》说《军礼司马法》155篇,今仅存3卷,5篇。
新书
《新书》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所著。《新书》凡50篇,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首先,以大量篇幅,重点阐释为将之道。众所周知,兵以将为本。在军事方针确定之后,将领是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故古人有“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说。作者谙熟治军之妙,讲述了将领应牢牢掌握兵权(兵权),如何识别将领的品德、性格、能力(知人),将领类别的划分(将才、将器等),将领常犯的毛病(将弊),将领应具有的品质、才能(将志、将器等),将领应遵循的诫律(将诫),将领应有自己的亲信(腹心),将领应有宾客幕僚(三宾、),将领应赏罚分明(整师),将领应爱兵如子(将情),将领应严明号令(威令)等十几个方面的问题,显示了作者对将领的重视。在这些论述中,作者或引经据典,或详细说明,既有深度又很全面,既是传统军事理论的升华,又是来自斗争实际的总结。
其次,作品还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治军带兵的严肃性及战略战术的灵活性。如《习练》、《军蠹》、《逐恶》、《重刑》、《谨候》、《机形》、《应机》、《便利》。
其三,作品中谈到了对人的重视。如《假权》、《将诫》、《择材》、《和人》。
其四,作品中许多篇章阐述了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治国、修身之道,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如《将刚》、《自勉》、《戒备》。
战略与战略学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方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战略学是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科学。它从战争的实践来,是战争经验的理论概括,并在政治的制约下,分析战争的各种因素及其内在的规律和对战略的影响,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战争的性质、特点,进行战争的样式、方法、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布局、战略指挥等以及后方勤务、战略后备等,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指导原则,阐明驾驭战争的理论。战略学在军事学术中处于主导地位,统率战役和战术学。
北约的新战略
北约在科索沃大打出手,把炸弹和战争灾难强加在了南斯拉夫人民头上,这在北约内部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北约首脑们就科索沃危机展开了讨论,但却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其后,终于在相互妥协中通过了新军事战略构想。然而,它仍旧未能摆脱冷战思维模式,字里行间透出浓烈的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
(1)从“集体防御”转为“捍卫共同利益”。美国一再强调,北约除保护各成员国的领土不受侵犯外,还要能在北约防区外采取军事行动,以捍卫美国和欧洲的共同利益。
(2)体现美国的意志。北约军事战略和作战方针,主要是在美国军事理论指导下制定出来的,因而随着美国各个不同时期军事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3)北约内部分歧犹存。北约内部争吵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要不要扩大北约行动范围;北约在防区外采取军事行动是否需要联合国授权;北约要不要改变核威慑政策。
(4)欧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美国和欧洲盟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源于北约内部对欧洲安全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5)新战略中的霸权逻辑。北约“集体军事干预扩张”的新战略,其前提条件是日益膨胀的军事实力,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推行对外“干预扩张”,实际上带有一种霸权主义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