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设有3个系,1个士官大队。培养层次有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大学专科生、中等专科生,开设了防化战术指挥、部队政治工作、防化分队指挥、防化防护工程、防化车辆工程、防化装备技术等专业。
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及生活设施。拥有设备完善、能容纳全体学员同时上课的教学大楼。物理电子楼、化学楼、防护楼,有设备比较先进的专业实验场所,共有实验室近200个,以及计算中心、电化教学中心、语言实验室、化学仪器分析中心。另外,还有实习工厂等一系列学员实习场所。拥有配套完善的红外、紫外、荧光光谱仪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学院图书馆藏书35万册,有中外文期刊620种,配有先进的缩微设备和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为适应军事科目训练的需要,学院还修建了包括沾染检查训练场、侦毒训练场、兵器洗消训练场、喷火训练场、轻武器训练场、500米国际障碍训练场、气象观测站、露天游泳池、汽车驾驶训练场、体育运动场等在内的正规配套训练场地。院内还设有服务项目齐全的军人服务中心、门诊部、礼堂、健身房等生活服务设施。
解放军测绘学院
测绘学院是全国、全军的重点工程技术院校,是培养军事测绘人才的摇篮,也是我军惟一的军事测绘技术院校,担负着为我军作战、训练和科学研究培养高、中、初三级军事测绘保障人才的重要任务。至今,她走过了50年的辉煌道路,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领导班子坚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管理服务配套完善,生活环境幽美的现代化校园。
测绘学院于1946年5月5日在长春创建,是在硝烟中诞生、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它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1949年底迁至沈阳,1950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随后迁往北京。1976年学院迁到郑州。
学院设有一部四系,共有18个教研室、4个中心实验室、15个学员队,还编有图书馆、测绘工程研究所、人造卫星观测站、电子计算机中心、电化教学中心、门诊部等科研、教学、实验和医疗保障单位。
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设备已具有相当水平和规模。学院拥有人造卫星观测站、GPS(卫星定位)实验场、图形图像处理中心、空间信息数据处理中心以及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电教中心和计算中心等,还有各类实验室和专修室30余个,其中有军队重点实验室2个。装备有GPS接收机、全站式电子经纬仪、精密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地图设计及自动生成系统、指挥自动化地形保障系统等成套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
学院是全军惟一的一所测绘专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无法与其他院校分流和相互取代,只有自成体系。目前学院开设有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制图、指挥与管理等15个专业。学院的培训层次齐全,在校的博士、硕士、本科和大专生等可以达到1700多人。教员、教辅人员中具有教授、副教授及相当高级职务的150余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50余人。学院有博士授权点2个,硕士授权点6个;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7名。并有一批在国内外、军内很有影响的专家教授,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学科带头人,并以自己优异的教学、科研成就和精湛的学术造诣成为知名的学者,有的被收入世界和国家科学家名人录。学院参加各类学术组织66个,被接纳为会员的340余人,其中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的3人,在国内学术组织担任理事和主任委员的有70人。仅在1995年,学院就有3名博士获得由德国政府设立的洪堡奖学金,这在全军是空前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军事经济学院
军事经济学院已走过了近50周年的历程。50年来,她伴随着我军的成长和壮大,先后三迁校址,十易校名。
1946年7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战火硝烟尚在弥漫之际,东北民主联军为适应东北战场的需要,便在刚刚解放的土地上,建起了这所培养后勤军需管理人才的学校。起初学校定名为东北民主联军供给学校,后改为东北军需学校,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战场后勤保障人才,她为东北战场出色的后勤保障注人了活力。
1949年,随着东北战场的胜利,数十万东北解放军进军关内,挥师南下,作为战火中诞生的军需学校也随军南下,迁至湖南省株洲市,变为中南军区军需学校。
1951年,随着全国的解放,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军队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考虑到交通、师资等诸方面因素,作出迁移校址的决定。学校从株洲市迁移到现院校所在地——武汉市桥口区罗家墩。从这以后,虽隶属关系一改再改,校名数次变更,但学校建设已告别了“打游击”,转向长期持久的发展之路。
经过近50年的探索与完善,军事经济学院从变更中求发展,已建成一所面向全军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办学形式的高等经济管理学院。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如果说,黄埔军校是培育一代中国陆军军官的摇篮,那么,坐落于风光旖旎的大连老虎滩畔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可以被誉为是共和国海军军官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召见了张学良将军的胞弟、辽东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张学思将军,授权他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海军学校。周恩来谆谆嘱托:“建军先要建校,先把培养海军干部的学校办起来,我们才有资本发展新式的人民海军!”
张学思深感责任重大,倾尽全力。他与张爱萍、刘亚楼将军赴苏联考察,聘请海军专家。回国后,又到大连选择校址,在全国各地挑选干部、教员。万里奔波,脚步匆匆,七过家门而不入。
1949年11月14日,张学思将军向中央军委呈交了《关于组建海校的初步意见》。两天后,聂荣臻便将张学思的报告转呈到毛泽东主席宽大的办公桌上。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当日批阅,将报告立刻交刘少奇、朱德、周恩来3位副主席。11月22日,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在大连创办海军学校。
70天后,海校正式开学。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亲任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就这样,海军军官的摇篮伴着共和国的太阳光荣诞生!
这座“摇篮”的发展壮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军委首长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来大连后亲自听取海校领导的汇报,并乘海校的炮艇游戈视察。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叶剑英以及粟裕、谭政等共和国的六位元帅和六位大将先后到海校视察并题词。继张学思之后任副校长、副政委的刘华清将军,在任海军司令员和中央军委副主席期间,也多次来这所学院视察和指导,并以该院为试点,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海军发展需要,学院的名称、组织体制也多次变化更迭。建校初期,大连海校设航海指挥和机械工程两个系,1950年12月扩编为两个分校。航海指挥系为大连海军学校第一分校,1954年4月独立办学,改称为第一海军学校,她就是现今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前身;机械工程系则为第二海军学校,她就是现今的海军工程学院的前身。如今,人民海军已在只有一所学校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拥有培养各类专业、各层次人才的指挥学院、舰艇学院、工程学院、飞行学院的等十几所高等院校。
45年来,被誉为“海军军官摇篮”的大连舰艇学院,为人民海军培养输送了13万余名高质量的军官,他们遍布祖国万里海疆,成为海军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而建功立业。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36年前,位于胶东半岛的一所海军院校悄然接受了一个崭新的专业训练任务,由此组成了新的“特种技术学校”。随即,国家用巨额外汇购进几种型号的“特种技术”武器,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被优先运到这里,用于教学和科研。学校的禁区也在军地双方共同协商下划定完成。这一切,都给这个绿树掩映下的校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斗转星移。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那个新专业所传授的“特种技术”武器,人们已经从战争风云中领略到它的威力,它就是被称为“海防利剑”的反舰导弹。当年的那所神秘的院校,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顽强拼搏,今天也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世人面前,她就是身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这所探究航空和导弹技术的军事院校,坐落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沿海开放城市——山东省烟台市。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海防建设的主力军,就在这里刻苦磨炼,砥砺成才,奔赴祖国的万里海疆。
创建于1950年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批组建的军事学府之一,经过45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由建校初期的初级炮兵学校发展成为今天以培养航空工程、导弹工程技术军官为主的多层次、综合性高等军事院校,在海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院现设1个基础部、6个专业、及其他辅助教学单位。设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4个层次,航空、导弹、靶场测量、岸炮、飞行基础5大类,54个专业班次共500多门课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员队伍中涌现出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总政治部和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军和海军优秀教员以及海军科技干部标兵等一批佼佼者。有些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达到了学科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