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让销量飞第二天早上,《明报》总部的前台电话就被人打爆了,无数人打来电话问《英雄志》第二期连载什么时候能够出刊,自己怎样才能订阅《武侠》杂志,《英雄志》大概会连载多少期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有两个相同的关键词:《英雄志》,《武侠》。
此时的前台已经懵了,好不容易电话消停了一分钟的样子,她马上跑到副总编辑董桥的办公室,敲了敲门,在听到“请进”的答复后,连忙跑了进去。
此时的董桥还有些好奇,前台怎么这么着急的跑来找自己。
在听到前台的回答后,董桥一愣,继而大喜。
《英雄志》火了!而且比自己所能想到的还要火!
坦白说,这种情况在《明报》除了金庸能够有如此大影响力之外,还从未有第二个人的小说能够这样,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突然,董桥停止了笑容,飞快的跑到电话旁,他要给冯九仪打电话,他还要给印制部门打电话。
此时才九点十分,电话已经响个不停,虽然他和老冯早有准备,可如果没有及时加印,出现了断货的情况,这辛辛苦苦攒下来的一点儿人气,恐怕就会受到影响。
《武侠》自创刊后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作为这本杂志的总负责人,必须要先把工作做到前面。
此时的冯九仪正在葵青区跟报摊老板聊天,“老冯,这次多亏了你了,要不然你提前白送了我一本《武侠》杂志,让我看看里面的《英雄志》,我也不可能这次多要了你一百本杂志,没想到这刚过去两天,就剩下五本了,这次你们杂志可是真的要好卖起来了,你么可不能忘了老兄弟我啊。”报摊老板一脸喜色道。
原来,在刊登《英雄志》的武侠出刊发货前,冯九仪就从印制部门要了三百本样刊,连夜送到销售《武侠》杂志的报摊老板手中,让他们看看其中连载的《英雄志》之后再决定当期的要货量。结果第二天,各地传来的消息来看,这期的《武侠》中《英雄志》很不错,有可能会多卖,最终要货数字出来后,冯九仪一看,一万三千册。
要知道,此时的《武侠》每期最多能卖到六千册,这还是报摊老板看在面子上,帮忙费力推荐的结果。
《英雄志》要火!当看到数据时,冯九仪和董桥都意识到了。
“铃铃铃……铃铃铃……”电话铃声打断了董桥的思绪,接电话后,印制部打来的,说销售那边要至少再加印一万册,但印刷厂来不及,需要将后天出刊的《明报周刊》的一条生产线暂停才能有足够的产力和人手。
“那就暂停,实在不成就让印刷厂加班,工钱按照惯例给,销售那边要多少册,就在规定内给他们多少册,我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保证《武侠》的销售不能断。”董桥严肃道。
此时的董桥已经把《武侠》这本杂志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黎泽的《英雄志》身上,他所能做的,就是动用他在公司内所能动用的一切力量,来保证这本书连载的利益最大化,毕竟这年轻人当初能够同意自己将这部书稿放在《武侠》杂志上连载,已经拖欠了一份情谊。
董桥一边忙自己的工作,一边还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就打电话给印制部门,协调跟进《武侠》的印制问题,短短的一个上午,印制已经收到销售三次的加印要求,每次从五千册到一万册不等!这在《武侠》这本杂志的历史上可是第一次。
截止到中午吃饭前,董桥得到的数据是,此前的一万三千册和两千册备货以及三千册的库存,共计一万八千册已经全部销售一空,而目前各地统计来的要货数据已经达到了三万两千册。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期《武侠》最少可以卖出五万册!
从平均销量五千册到五万册,足足十倍,在香江恐怕除了金庸和古龙这个级别的作者外,还没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此时的董桥已经从惊讶变成了狂喜!
这本杂志从频临破产,到当期可以盈利,只是靠这本《英雄志》!而自己手上还有两部黎泽的短篇武侠小说,这样看来,如果在下一期放出去一篇,应该会对第三期连载有一定的促进这样,这样下去,只要前五期连载能够保证销量,这本书必然大火!到时候就算杂志没有了连载,可这本书的出版权利还在《明报》集团,那些人也不会再说《明报》除了金庸没有其他武侠作家这样的话了。
刚想到这里,董桥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响了。
“喂,好,我知道了。”
三十分钟后,“你说什么?你给《英雄志》写了一篇书评,要刊登在下期连载的《武侠》杂志和当天的《明报》上?”董桥大为震惊的对面前的人说道。
坐在董桥对面的金庸看到董桥一脸惊讶的表情,笑道,“不就是一篇书评么,有这么夸张么?”
董桥随机恢复了表情,却道:“你可从来都是几乎没给任何人的作品写过书评的,尤其是武侠小说,这么多年,好像也就是当初古龙把一本书的香港版权签给《明报》后,你写了两百多字的简单评价而已,。即便现在最红的温瑞安的代表作《四大名捕》,你也只是简单的说过一句,还是通过别人把这评价传出去的,如今这《英雄志》你居然写了书评,还要同时发在《明报》上,这怎么能不令人感到惊讶?”
“在我看来,温瑞安虽好,但输在内容相对晦涩,而黎泽这《英雄志》格局大气,文风老练,而我看的那篇《青丝井的传说》,文笔细腻,情绪自然,对于情之一字的处理,丝毫看不出是出自他这个年轻的人之手。自我之后,香港武侠小说,甚至武侠小说,当属此人。”金庸很难得对董桥解释道。
金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当时,很少有媒体能够在不预约的情况下采访到金庸,外界都以为他很忙碌,其实是他并非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接受一次采访所花费的精力甚至比他撰写一篇社评还要多。平时从来都是用字条来沟通的金庸,居然今天能够认真的对自己这样解释一番,不得不说,金庸对《英雄志》,或者说是对黎泽的看重。
董桥明白,其实长久以来,武侠小说陷入困境,金庸始终想找到一个年轻的作者,加以培养,以支撑大局,甚至可以说,金庸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只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令金庸产生这种想法,可今天这种种反常的举动表明:金庸已经将黎泽视为自己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