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3800000004

第4章 作家现场

叶广芩:从采桑子到青木川

叶广芩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恐怕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这个姓氏曾给她带来过什么样的灾难。她8岁丧父,19岁被迫离开北京远走陕西。1990年到1992年,她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回国后调入西安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有人说叶广芩大器晚成、人生淡定,也有人说她身上散发着贵族气息。但她认为自己在陕西是最平民化的作家,在家里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进了深山老林能一呆几年。当她邀请那些出身“贫下中农”的作家来山里时,被问及的问题是:那儿的厕所怎么样?住的条件好不好?叶广芩纳闷了:到底谁是贵族?叶广芩戴着眼镜,着装素净,笑眯眯的脸庞让人感到一种对生活难得的理解与宽容。2007年,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她的长篇小说新作《青木川》,一向为人低调的叶广芩说,我总算对自己有了交代。

让青木川的历史照亮现实

上世纪80年代初,叶广芩在写小说《洞阳人物录》时,涉及到对当地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人物——土匪。叶广芩说她当时真不知道陕西哪儿有土匪,就拿张地图在上面找。她心想,土匪出没的地方肯定是最偏僻最复杂的地方,于是她的笔就游走到了川、陕、甘三省的交界处。正好,地图上有个标明是镇的地名就叫“青木川”,于是就用了这个地名。之后,那个地方老在她心里萦绕,她不知道被自己在地图上选中的小圈到底是怎样的地方,也不知道她小说里的青木川和实际有着多大的差别,那里到底有没有土匪?后来到陕西工人报当记者,叶广芩终于有机会到距青木川不远的阳平关采访,跟当地人谈起了自己心里的谜团。于是有人告诉她,青木川在民国时出过一个叫魏辅唐的大土匪。他虽然是土匪,却兴修水利、架桥修路造福当地;他目不识丁,却建校兴教,培养青木川的后人读书识礼;他种植大烟,却只销往外地,不允许当地人抽;他娶了六房太太,个个有故事……

这个埋藏在心里20年之久的故事,终于还是被她写了出来。

陕西汉中市宁强县西约百公里的陕甘川交界地带,有个“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惊”的老镇青木川。青木川镇老街始建于明代,成型于清中后代,鼎盛于民国时期。街道建筑自下而上似一条卧龙蜿蜒延伸800余米,古朴而典雅,现存有老屋260间。叶广芩踏上这片土地后,忽然觉得它是那么亲近,自己仿佛在这里生活过一样,很快她就和这里的百姓无话不唠,熟悉得如乡亲一般。

《青木川》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有其原型。小说以一个解放后带枪投诚,却因误会被枪毙的半是乡绅半为土匪的魏富唐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从青木川镇解放前夕战乱写至改革开放的今天,以这片神秘的土地50多年的变迁来见证历史变革中的功过。爱与恨、生与死、正义与邪恶、浮华与没落,在一个“土匪”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蕴涵着深层的人生哲理及人性呼唤。对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对于那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简单的叙述是苍白的,非黑即白的答案又无疑是一种逃避。这就要求作家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反思历史,以淡定的人文思路,解读这一现象。“土匪”对文明的向往,对山外文化追求,应该是青木川几代人延续的梦想,这个梦想其实也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人内心世界的浩淼和历史的严酷,更使其散发出人文的光辉。

在描写历史变迁的同时,小说还不惜篇幅反映现代人思想的困惑,以及文物、建筑保护和开发的两难。这是叶广芩一直在研究的一个社会课题,她要让青木川的历史照亮它的现实,要让它的现实延续它历史中美好的部分。

她的小说“很会讲故事”

家族小说是叶广芩打开文坛之门、获得读者认同的一把钥匙。1994年,46岁的叶广芩以一篇《本是同根生》首次接触家族题材,《全家福》、《黄连厚朴》等家族题材长篇小说接连涌出,并先后被央视等改编成影视剧。出身于京城大宅门的叶广芩,从小耳濡目染了那里的喜怒悲欢、恩怨情仇,悦耳的京腔京韵中,她穿梭于红墙黄瓦、绿柳平湖之间,曾经煊赫的叶家,当辛亥革命后,“皇恩不再浩荡、俸禄亦如云烟”时,家道中落。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叶广芩满怀悲凄地离京后,大家族的一幕幕风云变幻、一次次风雨坎坷,却使她在拉开时空距离后有了一种更清醒的感受和认识。

儿时的叶广芩几乎没有正经读书,多是听评书,听父亲成本大套地“说山”,讲《西游》。认识了些文字便对《儿女英雄传》里的十三妹很崇拜,想的是自己也能骑马射箭;后又对《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很痴迷,咿咿呀呀地学唱,为那半懂不懂的词句倾倒。中学喜欢上了田汉的剧本《关汉卿》,成段地背诵。“文革”时偷着看《拍案惊奇》和《水浒传》,精彩的情节叙述让我无法将书放下……有人认为叶广芩的小说“很会讲故事”,大概与这些不无关系。

叶广芩说,词人纳兰性德是叶赫家族中最有才华的人。令她在文坛如日中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正是用了纳兰性德的词作为每一节的标题。“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这首词是叶广芩最喜爱的,用它来记述家族说不尽的惆怅,恐怕是再确切不过了。在央视和老舍先生儿子舒乙的盛邀之下,她还担纲改编了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把它改编成了20集电视连续剧。当然,早年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华才使她成为当然的人选。

每到重要场合,叶广芩就会一袭藏蓝旗袍出现在众人面前,与藏蓝旗袍相称的还有耳垂上的同色饰物,恰到好处。端肩挺胸走路的叶广芩,让人领略到女性的庄重与温良。为什么选择旗袍,叶广芩告诉大家:第一,可以显示中国传统女性的魅力,第二,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应该为自己的民族争光。

有很多读者拿她的家族小说中人物和她的生活去比照,比如《梦也何曾至谢桥》,小说中的人物穿一件水缎子绿旗袍,就有人一定要看一看她那件绿旗袍,很多人还让她领着去找那个裁缝。实际上叶广芩没有水缎子绿旗袍。当然也有巧合的地方,比如说小说里边有三个母亲,叶广芩的生活中也有三个母亲,小说中有十四个兄弟姐妹,她的家庭中也是十四兄个弟姐妹,七个男的、七个女的。她在《采桑子》里边给每个兄弟姐妹都写了一篇,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有那么多的精彩的故事,如果把这些故事往实际生活中这哥儿几个身上套的话,有的套得上,有的套不上。叶广芩因此打趣地说,有谁专门研究文学理论的,能够把我这些家族的这些关系研究透,再把我写的小说研究透,她可以写出一个论文:从生活中的素材如何变成了小说。但一转眼,叶广芩的创作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谁都没想到,这回她关注的是生态和动物。

从家族小说走向生态文学

周至是一个山区县,地处秦岭。2000年,叶广芩挂职到这里担任县委副书记。周至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叶广芩陶醉,她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天地,身心完全融入这片土地。关注自然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但以前也就是停留在口头,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到了周至县挂职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面对真切的自然,她形容自己换了一副“狼心狗肺”,学会了用动物的眼光、动物的思考来观察和理解当今这个社会。叶广芩很专业地说,所有的动物都有它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应该对它们的生存方式理解和尊重。所有生命存留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它存留的意义,不应该人为地干预它、改变它。因此,她很快就进入了写作生态小说的角色,写出了《老虎大福》、《狗熊淑娟》、《熊猫碎货》、《猴子村长》、《黑鱼千岁》和《长虫二颤》等一批动物小说。如今,叶广芩肚子里装满了动物故事。她非常爱怜秦岭地区的大熊猫,据她描述,秦岭大熊猫的脸是圆的,而四川卧龙地区大熊猫的脸是尖的,秦岭大熊猫更可爱。《熊猫碎货》就是以大熊猫为题材创作的中篇小说,“碎货”在陕西方言中的意思是“小东西”,用“碎货”比喻大熊猫,可见她心里的那份美滋滋的劲儿。

如果你听过她在《百家讲坛》所做的题为《从京城四合院到秦岭深山》的讲座时,一定会被她的故事深深吸引——

“在一次围猴的过程中,有一个大母猴抱着一个小猴突围出来了。这个母猴突围的时候,背了一个别人的猴,自己还抱着一个自己的小猴。跑到一棵枯树上,再没有地方可跑了。一个猎人拿着枪和另外一个老猎人,两个人,对着猴就瞄准。正要开枪的时候,这个母猴对他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样。我说一个猴能做出这样的手势来,这猴干什么呢?它给它那两个小猴喂奶,这俩猎人就想,它喂奶等一会儿,给猴喂奶。那小猴可能也不太饿,吃了几口不吃了。这时候那个母猴就把那些枯树叶摘下来,把自己的奶水挤挤,挤到这个树叶上,把这个树叶放到小猴能够到的地方,放了很多的树叶。最后这个母猴面向着两个猎人,就把自己的脸一捂,叫了一声(那意思就是说:你们开枪吧)。这两个猎人再也举不起枪来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面对的不是动物,是一个母亲,从此俩猎人再也不狩猎了。”

这样动人的故事在山里还有很多,充满人文情怀的叶广芩怎么会视而不见呢?

对于停止正在热头上的家族小说写作,她这样认为,家里的事情、个人的经历,在不去碰橦它的时候,它会封存起来,但是这种封存永远是暂时的,到了一定的条件下,它就会像酒一样的发酵,就变成了很浓的酒。等老了,走不动了,可以关起门来,在书房里踏踏实实地写我的家族小说。

叶广芩至今仍是周至的县委副书记,当地的群众大都认识她。有人说,到周至县城,几乎是随便问上一个马车车夫:“叶广芩住哪儿”,就会有人把你带到她家。本来,按照计划,叶广芩挂职期限已满,该回西安去了。可是,周至县尤其是老县城村的群众集体向组织部门请求挽留她。结果叶广芩没走成,其实她自己也不想走。也许,她会在周至一直工作下去,直到退休的那一天。

老县城永远欢迎的人

也许,叶广芩豁达的人生态度源于她早年的不幸遭遇。196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流席卷了整个中国,因为出身的原因,她被迫离开了双目失明、身患绝症的母亲、离开了生她、养她的京城四合院到陕西插队。到了陕西以后很快就成了“现行反革命”,被弄到农村去了监督劳动去了。在农场劳动期间,有人给她介绍一个对象,是西安市的一个翻砂工,介绍人说翻砂工祖孙三代都是工人,你嫁给他,你的问题就可以清了,就不会老“提”你了。当时她觉得这是一条出路,态度非常积极,希望这个事情能成。人家又说,你嫁过去以后马上就能当家,当家的权力都交给你。那个工人有一个瘫痪的母亲,需要一个善良、脾气好、还懂点医、能管家务的媳妇。介绍人走了之后,她就一直等,不断问人家愿意不愿意。结果人家还是没看上她,觉得她的政治条件太差了。

或许是苦难经历使她对满目沧桑的老县城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叶广芩到周至县挂职后,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老县城。在她心里早有个决定,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帮助这里,让老县城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老县城村人原来比较闭塞,叶广芩初到村里的时候,那里居然还没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现在的情况可是大不一样了。老县城村成了陕西人旅游的新景点,村里有了“农家乐”服务,家家向游人提供食宿,人人向游客出售自己采的蘑菇、木耳和自家养蜂酿的蜂蜜等,再也没有人扛着猎枪进山了。老县城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

叶广芩没有钱,只有笔,有想法,宣传老县城当然是利用文化。她到老县城后,就开始搜集照片,从人文历史到自然生态,300多幅照片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的有关故事。《老县城》甫一出版,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拓展旅游业的想法有了依托,地方政府也就积极给与政策性的扶持。

让叶广芩最感欣慰的是,《老县城》还连带出不少额外的收获,比如,自开办旅游后,村民们通过与城里人广泛接触,懂得了卫生的重要意义。如今,村里的道路每天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乡们原本不讲究的厕所也整治得比较像样了。去年5月,当叶广芩用《老县城》的全部稿费买了《老县城》,去老县城村送书时,远远看到城墙上贴着标语,她的心里有点冒火。“是谁这么破坏环境?”叶广芩问村干部。村干部笑着请叶广芩走近标语,原来,上面写着:“广芩你好,老县城永远欢迎你!”叶广芩的眼眶湿润了。她自言是“一个散淡的文人,混迹于豆棚瓜架之下,周旋于野老村妇之中”,与当年曾做过周至县尉的诗人白居易遥隔千年而心意相通。深山中的老县城曾是屯兵要塞,五方杂处,商贾云集,如今则“繁华尽、风云歇”,惟有散落在衰草寒烟中的断壁残垣,陪伴这位作家时时在抚今追昔。曾经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货物,曾经的红男绿女、市井繁华,都已随风而逝。与贾平凹的商州、陈忠实的白鹿原一样,老县城已经成了叶广芩的一块精神高地、一方灵魂净土。

在《老县城》这本书里叶广芩写到:“倘若我能预料到这种结局,我会早些进入这个领域,四年的老县城生活使我思考了许多写作之外的事情”。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多姿多彩,收获常在努力之后的不经意之时。

范小青:真情与温暖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范小青以文笔优美、描写女性心理见长,作品注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是“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20世纪80年代,她曾以一部《裤裆巷风流记》风靡全国,近年又以刻画权力场上女性群像的《女同志》震动文坛。2007年,一部《赤脚医生万泉和》(载《华语西部文学》2007年一、二期)完成了对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身份的叙写。当然,这部小说不只是写“赤脚医生”,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透视点,表达出作者对中国乡村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赤》一改颠覆历史叙写方式,用饱含温情的态度关照人、社会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由此展示中国乡村的根系,在平淡之中描绘出她内心的那个本真的世界。

出生在上海的范小青从小在苏州长大,1969年,随父母下放到吴江县桃源公社,那是与浙江乌镇搭界的一个半农半桑的地区。中学毕业后,范小青又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务农,应该说,她对乡村生活是很有感情的。90年代中期之前,她的小说叙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老苏州生活,另一部分是乡村生活,近十年又增加了一部分,即职场生活。这对范小青来讲当然是个挑战。我以为,《裤裆巷风流记》和《顾氏传人》虽然一个是长篇一个是短篇,却是范小青书写苏州水乡生活的标志性作品。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特别是在90年代之后,苏州的小巷渐渐地消失了,老苏州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淡也就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范小青一度对写什么产生了困惑,但她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没有退回到书斋中、沉浸在虚幻里,而是走向了现实。有一点始终没变,范小青善于用琐碎的日常生活细流构建她的精神世界。她的小说是迷宫式的,人物的多重性和故事的多解性,在叙事的推进中得到了缓慢的释放,风格细腻而婉约,带着东方式的微温,内部流动着和谐、有序的节奏。

回忆那些“赤脚”的往事

赤脚医生,曾经是一个和光荣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在我的心目中,是带有英雄成分的。虽然没有乡村经历,小时候每到夏天,我也喜欢赤个脚(那时候叫光脚)到处乱跑,但那是为了和小伙伴玩耍,不仅不能关心别人,还常常划破自己的脚,给家长、邻里增加不少麻烦。细究起来,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个庞大的乡村社会,除了对土地的态度以外,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不显着,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80年代开始才逐渐拉开了距离。就在那个年龄,我看到了电影《春苗》和《红雨》,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那个带着小红“十”字的医药箱里,仿佛装着一个时代的梦幻。“赤脚”医生具有双重含义,必须解释一下,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一层含义是指那些乡间行医者未曾受过专业训练,另一层是形容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艰苦形象。他们来自民间,服务于民间,穿梭在田间地头、农舍村院。道理其实是慢慢明白的,比如说,当我知道“赤脚”的双重含义之后,开始有了乡村日常生活的概念,进而对农民和土地也有了一些认识。但这些概念和认识是模糊、虚幻的,缺少知性的成分,无法还原为具体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开始阅读范小青的长篇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万泉和、万人寿、马丽和涂医生这些人物逐渐走进我的视野。

后窑当然是那个年代中国乡村的缩影。故事是围绕后窑医疗站展开的,问题出在后窑医生万人寿身上,他病倒了,后窑没有了自己的医生。谁来接班呢?万泉和。这个万泉和凭什么来接班,他学过医吗?没有。但他是万人寿的儿子,他不当医生谁来当呢?在没有适合人选的时候,万泉和理所应当挑起这副担子。尽管问题是明摆着的,万泉和小时候得过脑膜炎,自己本身就是个不健全的人,但是后窑村需要这样一个人,能拿听筒,会注射。万泉和也知道自己不行,干不了医生,这事哪能糊弄啊!但现实又逼着他一天天、一年年当着医生。为什么?乡亲们认准了他,实际情况推动着他,欲罢不能。万泉和不聪明,可以说比较愚笨,但他又是善良的,悲悯的,他看不得农民生病受苦,他希望众生安乐祥和。最终他铸成医疗事故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个人的愿望怎么能敌得过强大的现实呢?不管是不是有意设计,这部作品自然涉及到乡村医疗改革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其历史渊源,赤脚医生不过是历史场景中的一环。显而易见,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范小青的态度是贴心贴肺的,但又是十分警惕的,她放弃了对那段历史的颠覆,深入其中,淡化政治背景,写出人的生存状态。这正是我想着重加以说明的地方。正如意识形态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一样,它对那个年代中国乡村自然形态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万泉和并不是什么先进人物,他是一个既有先天缺陷,也有慈悲之心的小人物,他的身上既不闪耀着光芒,也不是漆黑一片。他是被赶上后窑医疗站这个历史小舞台的,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当然,问题还有它的多面性,比如涂医生被硬性下放到农村,马丽带着理想自愿去乡村,这些人物的介入,让我们逐渐看清了事实原委——后窑医疗站不单单是来一个医生的问题,任何强制性措施和个人因素对于庞大的中国乡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大环境和背景下,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没有体制的保障,农村医疗落后的面貌就不可能彻底改变。即使是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十分尖锐。这些解读在小说中都溶解在了形象之中,形象的核心就是万泉和这个人物。万泉和真是让范小青煞费苦心了。也难怪她自己这样解释:闭上眼睛,就听到万泉和的声音,看到他惴惴的样子,总是惴惴的。他对生活的敬畏,他对人间的温情,他对世界的宽容,她对人类的博爱,他和他爹的几十年生活,这一切都使我感动……

说到这里,范小青写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也就慢慢浮出来了。

女同志,手脚热了内心又如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女性主义文学到70后写作,有关女性生存经验的书写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这无疑丰富了当代小说谱系。但在差不多十年时间里,我们读到的作品多数局限于私人化场景,当然,这首先是对文学长期缺乏女性私人空间的一次反拨,进而被指认为文学意义上的创新意识。比如早期的林白、陈染,后来的棉棉、卫慧,她们对女性意识的重建带有特别鲜明的时代烙印。世纪之初,中国社会开始向多样化和包容性方面发展,私人空间的重要意义自动消解。长篇小说《女同志》的出现,可以说恰逢其时,它通过女性在公众领域尤其是权力场,这一陌生环境里的努力与挣扎,拓宽了女性生存经验的领域,也是对新生社会形态的一次辨析。

长期以来,女性如何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始终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艺术形象上,则相对比较单一,这当然和时代的进程密不可分。而《女同志》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些新的信息,至少它揭示的问题是多重性的。从表面上看,小说以机关体制状况为主轴,描述若干女性在其中的作用和反作用,但说到底,它重在挖掘女性在这个环境中变化的可能性。关于这部作品的评论,多数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现代女性在职场里的艰难处境,及其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我却是对范小青近距离书写生活更感兴趣。实话说,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女同志》是一部写得很“诚实”的作品,它是靠细节说话的,如果说它里面有隐藏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情感。在看似很少正面描写的文字里,人物情感的变化、走向正是这部小说向前推进的发动机。这在范小青的小说中是一贯的、持续的,已然成为她叙事的重要倾向,或者说理解生活的基本途径。

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大概15年的样子。在这段时间,中国人的思维(不是思想)是沸腾着的,我们目睹并切身感受着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当我们想要表述它的时候却发现,连接自己思想的渠道相当芜杂,要使它条目清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说,当你陈述某个观点的时候,还没讲完,不用别人提醒,你就会发现里面出现了漏洞,于是一个新的观点又滋生出来,假如你是一个生活阅历丰富的人,这样的岔头还会更多。作家也是人,是比别人思考多一些的人。他们的任务是创造形象,而不是概念。但是,现实情况是,形象被各种纷乱的概念模糊、分解了,换句话说,“欲辨已忘言”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而这一现象,与其说是令人头疼的事情,不如说是对作家揭示现实的严峻考验。范小青这些年一直在写,她的勤奋在文学界人所共知。那么,在《女同志》的写作过程中,范小青是否遇到过上述问题?出现过表达无力的状况吗?我当然不能妄下结论,只能从她塑造的人物身上去寻找蛛丝马迹。也因此,我对寻找答案充满了兴趣。忘了谁说过这样一句话:问题是小说的一半。当然,问题的程度和深度有赖于作家的知性和表现力,它们的依存是构成阅读的重要前提。

“女人和女同志应该是同一个概念。如果要说不同,可能只是理解的角度上的不同,一个是生理的女人,一个是社会角色中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社会,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所有的女人都称为‘女同志’,而在我的这部小说里,看起来是专指在机关工作的女人为女同志,但是我的本意却是写所有的女人都会碰到的问题,都会感受到的经验。”范小青在侧面这样解释这部小说。但我宁可相信阅读会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路径。这也是生活多元化给我们的额外赏赐。

小说主人公万丽是个善良、敏感的女人,一个追求进步的机关女干部,她知道感恩、会脸红心跳,她是内敛、节制但又不乏欲望的女人。这个女人并没有异质和特殊的价值取向,她似乎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曾经和我们朝夕相处,但她内心深处细微的变化往往被我们忽略了。一般来讲,我们并不期待她的生活发生多大变化,或者我们会把她的变化归结为“运气”使然,完全是偶然的东西。但她确确实实变化了,内心的激荡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程度,以致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她的沉浮中得到了有力的体现。小说紧紧扣住了这一意旨,将万丽最微妙的情绪变化铺展开来,绘制出一幅女性成长环境的生态图,康季平的出现和消失仍这幅图上的雪泥鸿爪。在康季平“设计”之下,万丽化障碍为动力,一步步攀向事业之巅,这是她渴望的结果……女同志,当手脚热了,她的内心又如何呢?为什么会觉得常常有丝丝寒意呢?在事业上她能战胜对手、克服困难,但在情感上她失去了真爱,失去了温暖,心将是漂泊着的。

在我看来,范小青必定是摁住诸多细节在脑中的跳跃,坚持搭建起自己的表述框架,才保持住万丽这个人物的完整性。我甚至感觉到,有很多力量在拉扯着万丽,希望她成为另外一个人。比如,她终于不择手段了,她终于走到自己的反面了等等。但这似乎不是范小青对生活的理解,尽管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并不鲜见,甚至更为符合大众认知习惯。范小青恰恰给了读者“她自己”的可能性,她坚持了自己的逻辑,社会批判在她这里就是这个样子,万丽在她心中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的样子。也许,范小青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情:用小说追寻生活中日见稀薄却又永恒存在的真情与温暖。这是出发点,也是终点,途经哪里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黄蓓佳:每一部书都是一段生命

到了一定年龄的人都会悟出一个道理,保有一颗“童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谓“童心”,就是把一颗“清澈”的心交给他人,交给读者。那是一种境界,创作的境界和人生的境界。黄蓓佳,通过儿童文学创作实现了自己的这一人生追求,并且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但同时,她又在成人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不俗成就,这在当今文坛并不多见。江苏少儿出版社推出的“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至今已经出版了七部作品,其中《我要做好孩子》和《亲亲我的妈妈》已经出了法文版。2007年3月最新出版的《遥远的风铃》再度热卖,引起读者关注。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新时代丰富多彩的儿童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各种社会问题也通过儿童视角展露在世人面前。

生活和写作都需要静心聚气

1977年,“文革”结束后第一次高考,黄蓓佳幸运地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进校不久,她写了一篇感受大学生活的文章。1978年,这篇文章在《山西青年》发表,编辑部寄来了7元钱稿费,这是她一生中的第一笔稿费。黄蓓佳用这笔稿费买了一个铅笔盒,一本小字典。铅笔盒伴她度过了北大读书时光,小字典作为“文物”至今还珍藏在她的书橱里。大学期间,黄蓓佳开始大量创作和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在《少年文艺》杂志老编辑顾宪谟老师指导和帮助下,《星空下》获得了首届“江苏省少年儿童文学奖”,这是黄蓓佳创作生涯获得的第一个奖项,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从此,她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今天写出《亲亲我的妈妈》、《飘来的狗儿》、《小船,小船》、《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等一系列儿童文学作品和《新乱世佳人》、《派克式左轮》、《没有名字的身体》等多部长篇小说。黄蓓佳的梦想终于开花结果,香飘四处……

黄蓓佳身上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纯洁浪漫主义色彩,一种与世俗不同的气息。这虽然同她长期倾心于儿童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她的为人处世态度在起作用。她承认自己曾经属于“先锋”和“异数”一类,70年代,她的小说因为对女性情爱的描写引起过争论,当时她甚至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按她的话说就是“敢做敢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在逐渐进入文学深度之后,黄蓓佳对人和事的看法慢慢变得平和、豁达起来。对时下的文坛争论和各种炒作,表示宽容和理解。她形容自己的生活就是在书房里的“日复一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当然,这也是她乐于接受的生存状态。生活和写作都需要静心聚气,但不能因此丧失对生活的兴趣和情趣。在黄蓓佳视野开阔的家居中,不难发现她对生活细节的“有心”,无论是广口玻璃瓶里插着的大束鲜花,还是零散摆放的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各式小玩意儿,都体现出她对生活形式悠然与细致的态度。

生活和创作应该是一体的,互相渗透的,这才是生命的根本。黄蓓佳在一篇随笔里这样写道:“疾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死亡更促使人去回望生命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那些使我们感动和难忘的点点滴滴。每天每天,我坐在窗口打字,院子里蓬勃生长的花草树木与我安静地相守相望,我的心里便浸透愉悦。感谢上帝,我健康地活着,可以思想,能够享受文字带给我的快乐。我甚至自私地希望这一段封闭的时间尽可能长久,好让我跟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厮守得更亲密一些,彼此间的交融更契合一些。”

读书读出来的《中国童话》

黄蓓佳从小就喜爱读书。她7岁时开始阅读,读的第一本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至今记忆犹新。小学读到一半,“文革”爆发,学校图书馆的很多书都被拉到操场上烧成了灰烬,生活中几乎不见书的踪影。对一个渴望读书的孩子来讲,就像小船儿在水上失去了方向。在文字的饥渴感的追逼下,常常是逮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所幸她的父母都是中学语文老师,家中多多少少有一些书可读,至少全套中学语文课本还是有的,于是她就囫囵吞枣读了个遍。实在没书可读的时候,就跟几个喜欢读书的小伙伴私下里交换可怜的藏书。有时,她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趁着傍晚的暮色,悄悄来到早已封闭的学校图书馆,将手伸进破碎的玻璃窗里,打开窗户,像从事秘密工作的“地下党”一样,一个一个爬进去,从不多的图书中偷出几本来,看完后再悄悄送回去。实在没有书读了,那些包萝卜干的纸,糊墙的纸……只要有字,就能充一充饥。那段时期,黄蓓佳的阅读内容很杂乱,文学的、地理的、历史的等等什么都有,正是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丰富了她的知识,帮助她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她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不无感慨地说:“阅读是世上最美的事情,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快乐和美好回忆。”

在长期的阅读经历中,黄蓓佳最喜爱安徒生童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安徒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安徒生不仅使她获得了精神慰藉,还催生了她文学想象的翅膀。2003年秋天,黄蓓佳读到了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意大利童话》。这是着名作家卡尔维诺根据本国各种方言记录的民间故事资料,加以筛选整理,用现代通用意大利语改写而成的。这个通过“童话书”向世界推介自己民族文化的方式立即吸引了她。当夜通宵失眠、辗转反侧的黄蓓佳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也要为中国的孩子写一本《中国童话》。如果说我这样的决定是“东施效颦”,那就让我做一次愚蠢的“东施”吧。我希望用我的笔让孩子们了解我们民族文化中美好的一个部分,值得让他们记住的一些东西。第二天,黄蓓佳给江苏少儿社编辑打了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构想,立即得到出版社的支持。在决定写作《中国童话》之后,黄蓓佳陷入了一个矛盾当中,“我本来的打算是要解构这些传统童话,用现代思想的观念将它们重新打造”,但最终她“决定原汁原味地写”。在这个解构、仿写、戏说经典成风的时代,黄蓓佳的选择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但保持了文化价值。第二年“六一”前夕,由《牛郎织女》、《小渔夫和公主》、《猎人海力布》、《美丽的壮锦》、《碧玉蝈蝈》、《泸沽湖的儿女》等10篇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故事组成的童话作品集《中国童话》问世了。作为一次尝试,黄蓓佳成功地打开了关注本土儿童文学资源的闸门,丰富了孩子们的“中国阅读”经验,图书虽小,意义却很不一般。

然而,世界不完全是由童话组成,时常还会发生一些令人担忧,甚至惨不忍睹的事情。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黄蓓佳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也十分关注。她受1991年11月1日发生在美国衣阿华大学校园枪杀案——“卢刚事件”的触动,在1993年写出了长篇小说《派克式左轮》,小说中的中国留学生学业优秀,工作努力,但在面临就业时,承受不住精神压力,开枪打死了导师和同学,最后开枪自杀。《派克式左轮》可以说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小说所关注的问题不仅仅美国存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派克式左轮》面世之后,因其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事件本身的轰动效应,一度畅销20万册,并被全国30多家报纸连载。时隔十多年后,2004年2月的一天,云南大学发生了“马家爵杀人案件”,这个事件虽然和“卢刚事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青少年成长期的心理疾病已经不容忽视。用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用文学形象来提醒公众关注。黄蓓佳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对公共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2005年,《派克式左轮》由她本人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故事发人深省,在大结局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人生启迪,深刻呼吁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态度。而在改编苏童小说《红粉》的过程中,黄蓓佳主张从新的角度诠释那段历史。在苦难中点燃希望,在磨砺中建立信念,为改造中的艰难和苦难抹上了一笔色彩,从而将那段历史以一种纯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呈献给观众。

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挑战

在黄蓓佳的“倾情小说系列”中,长篇小说《遥远的风铃》记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段故事:命运的机缘让一批省城教授、电影导演以及县中教学骨干,兼做了江心洲中学的各科老师。他们凄切而壮美的生命之花,开放在这片浩荡而贫瘠的土地上,激荡着少女小芽的懵懂岁月。她睁着一双澄明纯净的眼睛,目睹身边的世事沧桑、人生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通过叙述让我们回顾:从前的花朵如何开放,从前的庄稼如何成熟,从前的风铃如何摇响。而《亲亲我的妈妈》,则是对孩子的阅读构成挑战的一部小说。书中写了一个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患上了轻微抑郁症的母亲,和一个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中因而多少有一点孤独症的孩子。这样的一对母子,从孩子出生后就分离,到孩子十岁时才相聚,开始的时候他们之间必定是格格不入的,是戒备紧张的,是疏离和陌生的。但是他们在相处过程中,通过彼此的努力,慢慢地靠近、理解、融洽,到最后终于牵起对方的手,互相支持和鼓励着,共同去走人生的路。这样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主题,用在一本儿童小说中,不光对孩子的阅读是一种挑战,对黄蓓佳的写作也是一个挑战。多年的创作实践告诉她,具有挑战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写作,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黄蓓佳这样认为,面对这一群成长过于迅速的孩子,他们需要有深度的阅读,有质量的阅读,有品位的阅读。不必去弯腰放低自己的姿态,迁就孩子的高度,要站起身,甚至踮起脚,让他们伸开腰节,舒展灵魂,去努力地触碰和攀登。要在他们有限的成长时段中,送过去最好的精神食粮。

在成人小说创作上,黄蓓佳也为自己设置了不少难题,在“走出固有叙事模式,寻找新的想象动力”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并获得了成绩。

40岁以后,黄蓓佳觉得自己在驾驭题材方面已经比较裕如,在怀旧情绪的支配下,她开始不停地书写自己的故乡。后来的长篇小说《新乱世佳人》、《目光一样透明》、《没有名字的身体》、《漂来的狗儿》,都是和故乡、家族以及个人心灵有关的作品。尽管说每一部书都是一段生命,但这几部书是她全部文字中最沉重的部分。《新乱世佳人》是一部历史小说,时间跨度比较长,从民国初年一直写到解放后。在这部小说中,黄蓓佳用崭新的视角诠释了东方女性心碧这一形象。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男人就像一棵大树,女人就像缠绕这棵大树的藤,因为这棵树太高太直了,所以风雨雷电到来的时候,最先折断的就是这棵树,但是树死了藤不会死,因为它有一种柔韧,一种顽强。因为她有一种母亲的、对家族的责任、忠心。她死活也要把这个家撑下去。因为她内在有很多的力量,最艰苦的时候反而是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更多的潜力在那个时候就迸发出来了。而男人刚而易折,通常禁不起反复的打击。通过一系列细节描述,东方女性的隐忍和智慧,在这部作品中被挖掘和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小说在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同样在观众当中激起了共鸣,乃至网上评片、求片观众的声浪不绝于耳。

《没有名字的身体》应该说是一部具有强烈实验倾向的长篇小说,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黄蓓佳是一位求新求变的作家,更是一位有“女性自觉意识”的作家。首先是语言上的创新,其精细、准确和韵味,扩大了小说力求营造的情感氛围,其次是叙事的回环、引而不发,娴熟的技巧,所造成的阅读期待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使读者完全进入了一种“隐有波澜未成潮”的意境当中。“灵魂的力量”是这部小说渴望揭示的中心意象。“是的我没有老,我对年轻的女孩子们满怀妒意,暗中还存有跟她们一比高下的念头。我不能够老,我喜欢的那个人,我深爱的那个人,他肯定不愿意看到我皱纹纵横、沧桑疲惫的模样。他认识我的那一年,我十三岁。从此以后我没有长大。我在他的眼睛里再没有一丝一毫改变,从面容,到身体,到灵魂……”在如此强烈的精神旋涡里,女性的内心世界被精细刻画到了毫厘。小说似乎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当爱从肉体出发,抵达道德和信仰彼岸的时候,她到底会衍生出什么?正如杜拉所说的那样,小说不仅是叙述故事,也是叙述故事没有发生的一面,叙述故事的空无所有。《没有名字的身体》是对一个人,一个女人生命的变异性发出的严峻追问,也是对人的精神领域可能性的一次深度探询。

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琥珀

黄蓓佳的新作《所有的》,让我看到了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些新的迹象:在努力追求小说艺术的前提下,侧重于对生活细部的描述。也就是力求艺术层面在叙事过程中的安全着落。这当然和黄蓓佳的叙事风格有关,她自己也强调,不追求宏大叙事,喜欢从生活细节出发。《所有的》这部小说在生活和艺术层面的结合,可以说是对小说叙事的一次“正本清源”。小说外在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内在情景的不稳定性,使传统叙事方式与现代生活逻辑形成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

这部小说是精细的,犹如一把手术刀切入生活的经络,一丝一丝的剔开,一缕一缕的展示。故事沿着艾早、艾晚生理和心理成长,这两个叙事逻辑发展。生理成长逻辑在客观上推演出时代变迁,岁月倥偬给人心灵投下的印记,知性相当饱满;而心理成长逻辑,解释了意外事件产生的必然性,这既是小说家敏锐艺术嗅觉的流露,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某种探询。一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早就潜伏下来了,在那里发酵、滋生,等待爆发时刻的来临,这也是对人的无意识行为的文学表现。

二十世纪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取消了文学的戏剧性,专注于人的卑微。古典小说中人的光辉形象被彻底颠覆,神性不复存在。事实上戏剧性和人的精神性、人的丰富性、人的高贵密不可分。人物处在爱与恨、软弱和强硬、苛求与宽肴的矛盾交织之中,那种紧张的对峙,正是古典小说得以流传的法宝。《所有的》这部小说从人物命运着手保留了戏剧性发展的空间,同时对生活的偶然性进行开掘,从而使时代精神的展现更加饱满,使叙事更有强度和韧性。

在小说书写的三四十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对生活差异性的严格拒绝,到被动接受,再到安然认同这几个阶段。艾早和艾晚的行为轨迹大体展现了当代社会的伦理变迁。这就很自然的使小说自始至终在矛盾中运行,一方面是对亲情、对爱情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是不断焦虑的回望历史。这两个向度最终导致人物命运的形成。而以家庭为载体的爱与伤痛、占有与奉献,物质与精神的纠结,弥漫着伦理与道德的角力。

小说给了艾早、艾晚的成长以足够铺垫,使人物的塑造更为结实、可感。这是很多女性题材小说所缺失的。这对孪生姊妹花天生的性格差异,其根本还是体现在对女性情感世界的不同表现中。艾早是锋利、飒爽的,艾晚则是坚韧、柔和的,她们一旦结合起来,就会化为美丽无比的极品琥珀。但她们注定了天各一方,相互担忧。陈清风这个“无用书生”与张根本这个“混世魔王”的柔美和残酷,让艾早、艾晚的生命体验达到了极致。他们宛如燃烧的琥珀,“把它举起来对着天空,眼前就成了一团混沌的宇宙,人置身在半透明的蜜色世界中,仿佛在慢慢地走向五千万年前的历史,温暖,悠长,澄明。”这个附着神灵的自然之物,若隐若现,像一颗悄无声息的种子在小说中不断生长,终于成为揭示命运谜底的暗语:这世上,每个人都将是他人的琥珀,不管你是高贵的还是卑微的,不管你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储福金:倾听黑白的撞击之声

储福金先生的小说创作以笔法细腻见长,特别在人物塑造上,秉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讲究韵味的传统。长篇小说《黑白》是他集多年创作经验与生活积累的一部力作,在讨论这部作品前,我想先说几句题外话。按照我对当下小说的粗浅认识,以及这些年的阅读经验,我的第一感觉是:《黑白》是一次“向内转”的深度写作。它的潜在意义还表明:一个具有严肃创作态度的作家,应该从自己的心里往外掏东西。与此相对应,这样做小说的作者是愈来愈少了。尽管可以这样解释,各人做小说的方法不尽相同,或快或慢是正常的,创作精力旺盛,一本接着一本的出书,并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是不是真的有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是不是有丰富的积累和储备?如果问得再罗嗦一些的话,就是,到底为了什么去做一部小说?一个作家还是应该认真面对这些问题的。缺少这样的自省和自问,匆匆动笔写作,作品出来了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无节制的、复制式的书写,造成小说数量浮肿、质量贫血,并直接导致阅读审美倦怠,已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小说有自己的生成之法,虽有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却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即作家以何种身份进入写作。比如《黑白》的作者储福金,小时候受父亲影响开始下棋,一下就是几十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棋局,见到过各种各样的棋手,“棋”在他的心中不说是完整的,也是足够丰富的。如果以感情为基点,“棋”也可以说是与他的人生血肉相连的。以此构成写作,应该是《黑白》的必然。

《黑白》是一部以围棋为核心的文化小说,但又不仅仅是写文化,还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命运坎坷的人生,并客观呈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落差。这是我对这部小说最现实的解读。如果延伸一些说,就要复杂一些。棋,作为文化,是一种普适性的存在,但对于棋手而言,则成为一种境界,最根本的是求其道。棋王这个称呼,便是对得道棋手的世俗认定。或者可以这样认为,棋局的变化多端与奕棋的常在之道,人生的一时之需与棋手的为“王”之道,两者相对应所产生的对人生况味的体察,才是这部小说的主旨所在。它可以在约定俗成的历史中存在,也可以在不确定的时间河流中显现。因此,在叙写文化精神的时候,作者恰恰避开了非黑即白的对立性,而是力求表达它的复杂性与渐变性,以一些日常琐碎的细节、看之不以为然的小场面,逐渐积累,而达致小说的核心。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在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动荡时期。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棋手的成长似乎更为艰难。面对接二连三的战争,国家时刻处在危难关头,民不聊生,生存已经不易,以“棋”为生所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当然,这是一个局外人对羊陶子人生经历的简单判断,而羊陶子本人从拜辫子师傅任守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与“棋”的缘分。如何成为“棋王”,并非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一个孩子通过奕棋成长起来,他所得到的人生经验,及其在自然而然中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才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小说的叙事章法似乎也与奕棋的方式有某种暗合。先是从混沌之处开盘,当羊陶子看见石桌上镌着纵横十九道经纬线的棋盘的时候,天真纯朴的生命照见了最初的曙光,进而在余园众高手的衬托下,一举获得少年棋才的美誉,再伴以认识梅若云,人生开局光鲜。然而开盘后却出现了迂回,只“识”白棋单行道的少年棋才输给了对手方天勤,初尝失败之痛,小舅被赶马车的肇事者压断脊梁,撒手人寰,羊陶子也因此失去了人生依靠,以买报童为生,跌入为生计奔波的低谷,逐渐体会到伤痛之苦。

街头玲珑棋局,可以说是进入了中盘,羊陶子由古人棋谱里感受到古代棋贤的妙算、伏着、劫争,对黑棋的攻杀之力有所体察,还迷上了胜棋赢钱的感觉,少年棋才的青涩味渐渐散去。芮将军府中的棋士身份使他由奕棋进入了对社会的认知,与西南王对奕,先执白,意存棋谱,解脱取势,以飘忽棋形胜之;再执黑,步步凶狠,一心算计,断中起断,围中有围,以手筋阳谋胜之。中盘必然是漫长的拉锯过程。这时的羊陶子软中有硬,柔中带刚,虽具备了独立的人格,开始向人生的深处探询,仍未尝到灵与肉的挣扎之苦。陶羊子与梅若云的盲棋,暗喻了一段感情的无所傍依,正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却使黑与白融为一体,初识无痕境界。恍惚之间,经与芮将军交手,忽然感受到世间的无常。人生所到之处,无论是政局、事业,还是情感,统统都在黑与白的缠绕之中,相互转变之中。人生自有大起大落,中盘往往经不起一着之失,他在生活中有得有失,得又何喜?失又何痛?再与民间百姓下杂乱之棋,学会“耐性”,对人间烟火、江天一色了然于心。得知梅若云嫁给秦时月,陶羊子心中伤痛,不得以而忘情。再与方天勤对弈,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很明显,这是一盘高于对手的棋,却因为“赢者不得再与任秋”交往的赌约,主动认输。为赢而输,为输而赢。世事如棋,棋如人生。

战争是结束生命的异常手段。陶羊子不幸生活在那个时代,因此他人生的收官阶段必然是诡异而多舛的,这也符合一代棋王的大气象。日军轰炸南城,任秋与胡桃不幸惨死。中年丧妻,被迫流浪,陶羊子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困难。民族的命运,如一盘棋一样遭遇了大劫难,如何坚守一己之力,这才是最大的考验。陶羊子终于把任守一传给他的棋作价千元卖给日本人松三,再将钱捐给中国军队,以此微薄之力作为抗争。大病濒死的陶羊子,在浙西山岭为当地女孩阿姗所救,偏居野外,大半年丧失行动能力。阿姗伐竹捕猎,养护他的精气。山为黑色,水为白色,天地间恍如一个巨大的黑白棋局。在天地的棋局里,陶羊子看见了水之静,山之深,水之寂,山之空。万法终于消融,臻无我无物,无棋无人之境。

每一次小的领悟,每一次棋力增长,都伴随着伤痛,这正是人生棋局的写照。当陶羊子最终成为东南围棋第一人时,名至实归,此时的他由棋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对功名利禄已经失去了兴趣,安详的心灵、平静的生活,家乡江南小镇才是他的归依。但未经人生奋斗、未尝苦辣酸甜,未有生死搏击,就无法抵达辉煌,更感受不到平淡的人生之美,这一切似乎是恒久的真理,却又是不可言说的艺术的神秘之源。储福金深得其味。

李佩甫:物质时代的精神守望

上个世纪末,河南着名作家李佩甫曾以长篇小说《羊的门》轰动文坛,并由此被视为描写中国“官场”运作最深刻、最有力度的作家。在《羊的门》之后,李佩甫又推出长篇小说《金屋》,这是一部探讨人类如何在大地上栖居的小说。在此基础上,他更进一步,深入商业社会的核心,在商战的硝烟中,探究人的灵魂状态。这就是花城出版社最新推出的长篇新作《等等灵魂》。在这部小说的题记中,李佩甫引用了印第安人说的一句话:不要走得太急,请等一等灵魂。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现状来讲,这句话具有相当的警示作用。《等等灵魂》正是通过这个切口,绘制了云谲波诡的“第一商业帝国”兴衰史,因而被喻为是一份“中国商界病相报告”。

心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身为中国作协全委、河南作协副主席的李佩甫,在创作上态度十分严谨,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他做了长达20年的准备。可以说当商业大潮开始席卷全国的时候,他就在琢磨这部小说了。他的发现是,商业浪潮滚滚向前的同时,人的精神也随之出现了变化,道德生态告急,社会问题愈来愈多,也愈来愈复杂,这无疑是李佩甫运用文学形象揭密商业社会的重要原因。这些年来,李佩甫陆陆续续研究了上百个活生生的商场案例,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企业家,为这部长篇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从“官场”转向“商场”,既表现为他所理解的社会的转型,同时也是他个人创作的转型。

《等等灵魂》以大都市商战为背景,描写了转业军人任秋风在情场失意之际,接手一个濒临倒闭的国营商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凭借着大胆的创意、过人的公关能力和卓越的商业才能以及“商学院三枝花”的鼎力辅助,任秋风在商海中生死搏杀,令商场奇迹般崛起,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超市航母。随着事业抵达巅峰,各种利诱让他迷失了灵魂,在权力欲驱使下,盲目拓展,终令苦心经营的“第一商业帝国”全面崩塌,“商学院三枝花”亦分道扬镳……滚滚红尘,有人梦圆,有人梦碎……

对于《等等灵魂》这部小说,业界有这样一个评价:李佩甫从纯文学作家进入了畅销书作家之列。这个评价讲的是现象,主要是指作品已被更多读者接受。但问题也是有的,这个“转型”是否以牺牲小说的文学性为代价?只有作品本身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将李佩甫的小说指认为“写官场、商场”,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对自己的写作取相,李佩甫形容为是“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在社会生活里,谁能逃避一层层的结构形态呢?人已经被社会生活符号化了,小说在展示一个个生命过程的时候,无法把人与符号剥离。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把人当做大地上的“植物”来写的。《等等灵魂》仍然是在表现“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只不过在“平原”上另开了一个窗口。这个“平原”是城市而不是乡村,是作家精神领域里的“平原”。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革,国人正在一步步地从物质生活的困顿中走出……当物质的压迫逐渐消失后,精神问题就上升为主要问题了。这对物质匮乏的年代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过去能够忍受的生活,现在却无法忍受了……人们正承受着金钱和欲望的双重压迫和冶炼!《等等灵魂》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

对生活抱有一份真诚与豁达

李佩甫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哲学思考化作生动的人物和故事。他从来不满足于只讲一个故事,而是借助故事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性的发现与思索,这些发现却又是经常盘旋在我们的脑海边,常常使我们陷入苦恼的一些问题。他所塑造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总是令我们有一下子撞到什么的感觉,那就是结结实实的现实生活。

李佩甫对人的精神现象充满了兴趣。他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童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童年,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是从性格方面来说的。人的性情是要环境来滋养的。尤其是童年,一个人在一个相对健康的、不受侵扰的环境里长大,那么他的心性会相对地健康一些;相反,一个人在倍受屈辱、食不果腹的环境中长大,他的心性很有可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这种病因是从小就种下的,到了一定的时机、气候,他的病症就会发作……所谓的“精神贫困”就是这样一种病态的、非物质的人生困境。

对于《等等灵魂》这部小说,他还有一些有趣的比喻,那就是:颜色、变量与沙盘。他用这三样东西来总结和归纳自己的创作感想。颜色。大街上流淌着很多的颜色,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或者说,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尚。我在城市的、不断变幻中的颜色里泡了五十年,就想说一说这个时代的“颜色”。这颜色是很染人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几乎是一种催化剂。它有着物质的外表,却透视着、影响着人的精神走向……所谓的“商业”也仅仅是我的一个“切口”,一种叙述的方法。我曾多次与那些在“一个时间段里”是千万或亿万富豪的人士们交谈,有时候,人已经疯了,可他自己并不知道……于是,在斑驳的时代大潮中,我想给自己,也给这个时代提一个醒儿:等等灵魂。变量。这是一个急速变化中的时代,社会生活多元了,丰富了,也复杂了。我觉得,我写的是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迷失状态。我所写的这些人物应该都算是生活中的“勇敢者”,或者叫作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他(她)们的灵魂里是有“病灶”的,也许是童年,也许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他们的灵魂曾经受到过某种戕害,以至于在适当的气候中发作了……据此,我以为,一个人的精神贫困对人的戕害是大于物质贫困的。沙盘。文学是“沙盘”,不是“药方”。没有任何人敢于或者说可以给这个世界开药方。就是开了药方,也是不管用的。过程是不可超越的。我期望的,仅仅是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注意。况且,这些“病相”不是一次性的,它几乎是伴随人类终生的。

“病相”被发现了,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往往才是事情的开端,因为我们都在其中,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李佩甫不仅对创作是严谨的,对生活也常抱有一份真诚与豁达。

中原大地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李佩甫一直热衷于讲述中原大地的故事,致力于中原人格的开掘和塑造,他的小说根须深深扎根在这片泥土里,二十多年始终没有动摇过。他熟悉这片大地,关心这里的生命状态,并且诚实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他心中,中原大地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李佩甫上文学之路应该说是很偶然的,也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他家三代赤贫,爷爷是给人扛长工的,到父亲这一代,也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到城里当学徒……等到他懂点事的时候,家中惟一有点文字的东西,就是半本黄历。所以,上小学的时候,他一切与文字有关的东西特别亲近。小学三年级,班上的一个同学在无意间给他了极大的帮助。他的父亲是清华毕业的,右派,在街头打零工,常常被街道上的妇女们训得咧着嘴哭,可他家里有书!从九岁开始,这位右派的儿子,他的同学,就一次次地从家里把书偷出来交给李佩甫……那大部分是俄罗斯文学。看书当然是有代价的,不是一块橡皮,就是一块糖,或者是一个弹子,而且还限定时间。李佩甫不无感叹的表示,自己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恶习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后来他有了四个借书证:文化宫图书馆的、市图书馆的、地区图书馆的、县图书馆的,书本成了他少年时期唯一的快乐之源,也是他最好的老师。

生活本身也是一本书,对于李佩甫来说,这本书就是乡村。少年时期,几乎每一个假期,他都是在姥姥的村庄里度过的。那时候,在姥姥的村庄里,乡人们曾给他一个准确的评价:这个孩子不像个城里人。因为他经常赤条条地在乡间的田野里跑来跑去,晒得黑黑的,和当地的孩子们一道蹲在粪堆上吃饭,甚至还能割草挣工分……关于田野的记忆太深刻了,使他终生受益。成年后李佩甫又下乡当知青,当生产队长,连自己都觉得是个乡下人了。这个心理逐渐沉淀下来,经过时间的浸泡熏染,经过一次次的修正和过滤,就像是磨豆腐或做酱一样,也是九蒸九晒、一遍遍在记忆中筛选、淘洗、凸现,认识再认识,终于化着一篇篇散发浓郁乡村气息的小说。

李佩甫早期作品最擅长的就是剖析当代农民的精神,因为他太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通过对农民成长过程的描述,李佩甫生动地表现出中原文化的独特生存环境。《羊的门》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中国的民性、民心得到深刻揭示,人性、人情、人欲也都得到淋漓尽致的批判和揭露,尤其是从底层爬到高位的农民的心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如小说《羊的门》的编者说的那样:《羊的门》很难复述,很难归结。读鲁迅的作品,也常常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你可以用你的观念复述或归结阿Q,但你不能说你所阐释的阿Q是唯一的阿Q。呼天成、呼国庆身上所蕴涵的社会学意义,也会见仁见智。是植物说明着土地还是土地说明着植物,即使在我们和作家的本意之间,也会产生认识上的差距。这样就对了。这说明《羊的门》进入到了“说出只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的境界。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继《羊的门》之后,李佩甫又写出了一部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金屋》,在这部小说里,李佩甫再次展示出独特的发现——在对人的物欲的发掘上,没有停留在金钱给人带来的直接的负面效应上,而是探讨金钱引入后所造成的人与大地关系的变化。在李佩甫看来,房屋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它还反映了人在大地上的栖居方式;正是房屋,让人,这个大地上的流浪者,获得了一个扎到土地里的根,进而建立起自身存在与大地的关系。正如他自己解释的那样,“平原”,这么一块土壤,不管怎么糟糕,那也是生生不灭的。下一步,他打算花五年时间,写完“平原三部曲”,也就是《羊的门》、《城的灯》后的第三部,给“平原”系列长篇划上一个句号。

肖克凡:人与机器的历史错位

《机器》是肖克凡历经五年增删三遍始成书稿的一部力作。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摒弃了时下流行的肤浅和粗糙的写作狂欢姿态,深入探索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变迁革新的历史,体察建国后中国工人的追求和奋斗的心路历程,用一颗照亮了植根在国人心中却很少被提及的岁月。应该说,这是一部饱含了深刻思考的小说,是一次挑战难度的叙事。肖克凡的作品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机器》和《最后一座工厂》为代表的“工业题材小说”系列,另一部分是以《天津俗人》、《天津大雪》、《天津制造》、《都是人间城郭》等为代表的“津味小说”系列。

工业题材小说的新高度

《机器》有这样一个基本线索:华昌机器

同类推荐
  • 郁达夫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郁达夫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晚风集(卷四)

    晚风集(卷四)

    殷谦散文作品精品合集。其中不乏犀利的批评,怡人的观点,明智的思想。这五部作品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或者通过故事,或者通过评论,形式各种,但可见作者独特的心境,让我们受益匪浅。
  • 冬季恋歌

    冬季恋歌

    诗歌集《冬季恋歌》,全书共收集作者诗歌65余首。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童年、对爱情的深切怀念,每一丝都撩动着人的心绪,每一缕都触动着人的灵魂。特别是对爱情的描绘,由期待,到感受,到怀念,到疼痛,再到坚信,每一个细节都像铺在雪地上的丝绸,美丽而忧伤。
  • 中华千年文萃:赋赏

    中华千年文萃:赋赏

    本书选取屈原、宋玉、贾谊、张衡、曹植、苏轼等人的作品,尽量采取古籍版本,古代人名、地名和专用词等仍使用原字,未改为简化字,并按作者简介、正文、注释、点评形式来编排,旨在引导读者自己去感受思索,从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获益。
  • 遛脑

    遛脑

    本书是一部微博形态的获奖散文集,它文本简短、智慧、锋利,对当下生活进行了入木三分的介入,几乎撕开了生活的各个层面、现象,生动而令人吃惊。 独特的视角,极具概括性的语言,让阅读者快速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进行真正“用脑”的阅读和思考。这本书将有可能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开启走心微阅读的时代。
热门推荐
  • 霸道总裁:你,逃不了!

    霸道总裁:你,逃不了!

    高冷男神韩辰,面对所有事物都沉稳对待,可唯独在这丫头上,乱了阵脚。“洛菲。”“诶,总裁~肿么了?”洛菲嘻嘻笑道。“帮我个忙。”“什么忙咧?”韩辰思索了会,“帮我把,洛、菲,绑到我床上。”“……”本文是一篇男女主身心干净,甜甜甜到你不能承受的一篇甜文!
  • 逆向物流管理

    逆向物流管理

    本书系统性、实用性强,体系编排新颖、严谨,语言精练,且每章均含有经典案例供阅读讨论。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尽量归纳国内外逆向物流管理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注重区别于国内目前存在的逆向物流管理书籍的一般编排格式。本书可以作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用书或自学参考书。
  • 古堡里的秘密

    古堡里的秘密

    女主角是一个大明星,为了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起死回生,整天探索着古堡
  • 妖娆特工爱贪欢

    妖娆特工爱贪欢

    她,效命于国家安全组,其人更是一代天骄,骄傲的让人仰视,慵懒绝色的神情,更是添了几分不俗的清冷,唇角的笑意带着三分嘲讽,七分戏谑,生在人世却偏偏俯视众生。一朝穿越,她被迫离开了她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二十年打下的黑道帝国,到了未知的朝代,摇身一变成了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宰相四小姐。
  •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风徐徐不如你

    清风徐徐不如你

    那年夏天,那场相遇,那不期而遇的爱情,让我们相聚,却又让我们别离。相恋容易,相守不易,既然当初选择了舍弃,现在也不必再拾起!在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后,当对爱情不抱任何期待的她遇上了他——慕梓城。他对她说:东方槿雨,嫁给我!许你一世安好。她盯着他认真的眸子说:“好。”一段关于爱情、亲情与青春的浪漫虐心爱情长跑,不辜负我们的相遇。十年,我们不期而遇。
  • 穿越囚城之雪瑶传

    穿越囚城之雪瑶传

    一朝穿越,身陷几何,青丝缠绕,谜团身陷,我为何来,如何去,相互试探,生死纠缠,你是否值得我托付终生......
  • 萌妹成熟季之总裁要干嘛

    萌妹成熟季之总裁要干嘛

    那塔莎,一个高考落榜的17岁小女孩,只身来到一个陌生城市。恰如刚出巢的小鸟一般,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又是那么的新鲜!如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她还未曾经历过任何男女之事,却不料在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七天,她的身体就已经不属于自己!……“总裁您好!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好?但我……会尽力的”第一次见到应聘公司的总裁,她紧张的舌头就像一块铁板烧,低着头只敢看总裁办公室的地板。“没关系,我看好你,你一定能干……好的”总裁充满男性魅力的声音传入她耳朵,她不明白总裁为什么把那个“干”字拉的那么长。而如果她此时抬头看看的话,她一定会发现,总裁那双将要喷火的眼睛,正在死死盯着她那虽然只有十七岁,但却是高高耸立的胸部……“那塔莎,你这名字真好,不要紧张,我给你安排了个住处,下午下了班我开车送你过去看看”“不用了总裁,我……我自己去就可以了!”“那怎么能行?你一个女孩子家,不安全的,还是我送你过去吧”……夜晚,城市的霓虹灯闪烁在马路的两旁马路上,一两高级越野车正在急速的行使越野车上,是刚刚来到这个城市不久的小女孩那塔莎,和在这个城市呼风唤雨的商界精英尹兆煌越野车的目的地,是尹总裁的一栋私人别墅…………接下来的三年里,发生了一切该发生和不该发生的经历了一切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从一块洁白的,从未被人碰过的美玉,到经历无数次的无数双手的雕琢……三年后,一切都发生了蜕变这块玉,终于又返璞归真,去掉了层层被雕琢的痕迹,回归到了全新的自我三年后,她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而这一次,迎接她的将是甜甜的爱和美美的幸福……
  • 信仰梦向越岭岸

    信仰梦向越岭岸

    简介:兒希,是一个追星少女,却从不疯狂,只和从小到大最好的闺蜜分享自己的内心,家庭的微微变故,让她同时也成为一个追梦人,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射手座的她欣赏不同个性的人,有肆意勃然的魅力和追求者,却只为那一人痴迷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