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月记(24)
8月26日晴
今天是离开武汉的日子,也是最忙碌的一天:上午马不停蹄的在武汉三镇转悠:
乘15路车从洪山到大东门。突然想起没有去过铁路桥附近的长春观,那里可是几个很有名的道家都待过的道场,也只好留待下次了。
乘10路车从武昌大东门到汉阳工人文化宫。终于去专程看了里面的琴台。那座古琴台是由汉白玉镶砌而成,苍劲秀丽的“琴台“二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那个地方有浓密滴翠的树荫,还有随风吹来的月湖清香,就是听不到被钟子期称赞为“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江河“的、俞伯牙所奏的“高山流水“之曲。据说题词写得最好的莫过于清道光年间岭南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的题刻:“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尽。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书法之洒脱,有“笔飞墨舞“之势。
乘13路公交车从汉阳文化宫到省假肢厂。1967年的夏天,我曾经和父亲在这里度过一月之久,1968年又重新来过,月湖曾经记录下我的身影,汉水堤也知道生与死在这里**对撞。除了要感谢我的家人不遗余力的挽救我的生命,还要感谢刘福全师傅在制作中的精益求精,吴定树师傅对我的多次开导,都是没齿难忘的。
乘13路车从假肢厂到钟家村。这个地方已经来过无数次,熟悉的简直闭着眼睛也不会迷路,不过就是做个告别而已。
乘24路公交车从汉阳钟家村到汉口的六渡桥。那里其实应该是中山大道与前进一路、三民路的交叉十字路口,向江边走一点,就可见耸立于汉口三民路交叉路口的“铜人像“,那里也是老汉口的一处特殊标志,也是见证武汉人来龙去脉的一个广角镜。当然是当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国父***而建造的,不过我已经知道这个光头与辛亥首义一点关系也没有。
乘1路电车从汉口三民路回到武昌大东门,再乘15路公交车回到洪山,走进总医院的大院,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午出门到总院对面的洪山邮局给宜昌的安洁发电报,告诉我们回宜昌的时间,希望他能和**、少东、赵援到车站接我们。
晚上6时30分,与外婆告别,二姨妈带着两个表弟和我们兄弟俩一起乘坐总医院的交通车离开了这所使我念念不舍的医院大院,在大东门换乘4路电车到达武昌火车站。这个代号为“161“工程的车站扩建项目刚刚完工,候车大厅外还到处都是黄泥。不过在售票处买票很顺利,302次普通客车,那节标号为24632的12号车厢里的8号和9号座位是我们的。
7时30分进站,找到座位、放好行李,恭恭敬敬的向二姨妈和两个表弟表示感谢,并向他们告别,还邀请两个表弟明年夏天到宜昌去玩。客车是晚上8点准时发车的,武昌站的月台一掠而过,然后就是在夜色中穿过武汉三镇、穿过长江和汉水,一往无前的奔向远远的安陆、随州、枣阳和襄樊,也奔向更远的荆门、当阳和宜昌。
按照列车时刻表,明天下午3时,我们将回到阔别一个月的家乡。
(备注:这篇原名叫《武汉游记》的日记体文章初稿写成于1972年夏天,编入文集应该在1982年前后,这次誊正将题目改为《武汉月记》,是在2015年8月7日最终完成的,期间正是最炎热的时候,断断续续的花了一周时间,除了纠正一些错别字和增加了一些历史解说以外,基本上是原汁原味,这也应该是这部《回忆追叙忏悔》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