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皇帝之惠妃郭氏,滁阳王郭子兴之女,孝慈高皇后之义妹,一生为太祖所钟爱,生育三子二女,诸妃之中圣眷最隆。据稗官野史记载,郭惠妃之所以恩宠优渥,超乎他人,不只因其出身功勋之家,却还另有因由。原来郭惠妃手中有一家传密卷,传自其母小张夫人。此密卷为老聃座下之女弟子九天玄女所创,名曰《无妄香典》。
所谓“无妄”,源自《易经》之廿五卦无妄卦,“无妄,元亨利贞”;亦可由浮皮解为“真相”、“灾祸”、“意外”。《无妄香典》中教人炮制之香均为无妄之香,焚之,使人吐真。相传此书修成之日,内有制香法七七四十九项。但老聃点拨九天玄女云,天地道法自然,既窥见天机,不宜宣之于世,否则必定为害人间。九天玄女顿悟,立时自毁七项。后又辗转人手,多有散佚,传至小张夫人手中,只留残卷,内载制香法七项又半。
当年九天玄女修此香典,倾入半生心血,虽知其利害,还是不忍将其尽数销毁,但唯恐此书日后落入歹人之手,祸乱后世。其师兄鬼谷子王诩,才智通天彻地,六韬三略,鬼神莫测,为玄女拟一妙法。向来密卷要宗或于家门之内,或在师门之中,均为传男不传女,如此一来,必可一脉相承,永不断绝。不过此法最易引人争斗,招致祸事。若要此香乘永葆无虞,诚可反其道而行之,传女不传男,代代相承,均为异姓之女,定不会因此书使任一氏族横行天下。又亲提戒律于卷首,写下:“无妄之香,为之无妄。不施悖行,不拗本然。若助邪行,必遭无妄。”等语,只盼得书之人可参透其中意义,严加约束于己。
如此一来不知历经多少位女子传承,《无妄香典》传至郭惠妃手中,为其夫君朱元璋所用。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空印案等,无一例外,均有此书涉入。郭惠妃暗中立此奇功,虽不可为外人道,却也换来一生的荣宠殊胜。只是自从她献书之后,身体每况愈下,终日缠绵病榻。朱元璋遍寻天下名医为其诊治,却无一人能言说其病因。不过几年光景,郭惠妃还是一命呜呼。
坊间传言,《无妄香典》乃存灵性。郭惠妃献书邀赏,助太祖铲除有功之臣,为虎作伥,牵扯之下冤狱甚多,早已触犯香典卷首之戒律,故招致身死之祸。那时间《无妄香典》不祥之说扩散于市井江湖,竟无人再敢起觊觎之心。太祖为平复流言,下旨将书卷封藏,不得启用。
此传言是真或伪,现下已不得而知。只知郭惠妃死后,那书便传到其女汝阳公主的手中。汝阳公主为太祖皇帝第十五女,生性沉稳娴静,深得太祖喜爱。洪武二十七年,汝阳公主下嫁前军都督佥事谢达。次年诞下一女,恰逢西平侯沐春擒斩阿资,平定越州之乱,太祖圣心大悦,言此小女祥瑞,将其册为郡主,禄八百石。
谢郡主一朝长成,已是永乐年间。汝阳公主上奏成祖为女赐婚,成祖择仪宾为南京富商巨贾闵铖。闵铖自幼无心仕途,志在从商,迎娶谢郡主后更是奉领内府帑银行商,是为皇商。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行在,改称北京,闵氏一族也随一众官员等共同北上定居。至闵铖而立之年,闵氏手下商号、银号、当铺、帐局已遍布两京十三使司,家资无数,富可敌国。
谢郡主自幼身体羸弱,嫁入闵家多年只得一子一女,那儿子自是有不足之症,没过十岁便夭折了。那闵铖对谢郡主钟爱非常,不愿纳妾延嗣,致使年近不惑,膝下仅有一女,名唤闵琬。
闵铖无子,眼见偌大一份家业无人可托,终日忧心忡忡。谢郡主见夫君心事沉重,便劝他从闵氏众亲族中择一品行端正,才思机敏之人收为义子,善加培养,以承家业。闵铖依言着眼族中青年一辈,冷眼观瞧,纨绔轻浮者居多,竟无一人能委以重任。后幸而得旁人举荐一远房甥辈,名叫宋凭。闵铖见宋凭行事进退有度,举手投足间尽显谦恭良顺之态,心中十分满意。不过一二年,便逐渐将闵家京城中许多商号交予他打理。
一日宋凭至闵府回事,恰巧闵琬正与父亲在书房中赏画。外客前来,闵琬一时回避不及,只好匆忙隐于次间纱帐之后。宋凭只不远不近地瞧了一眼,便觉心中一动。不出几日工夫,京城里忽然传开一阕《醉公子》,词曰:
碧碧春池绿,鸂鶒长并游。醉起临塘边,晨雾半遮目。犹似纱帐垂,佳人面不见。何日诉衷肠,才可慰彷徨。
作词之人,正是宋凭。原来宋凭对闵家小姐惊鸿一瞥,归去便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当即相邀三两友人,把酒倾诉,饮至酩酊,却是未曾抒怀,只是酒入愁肠愁更愁。次日晨起,宋凭临池而立,心中相思情起,写下《醉公子》一阕。
这等才俊娇人的美事,一夕之间便在京城传为佳话。宋凭对闵琬的一片痴心,让闵铖也颇为感触。加之闵铖本就意欲将家业相传,倘或宋凭娶了自家女儿,更可成两全其美之事。于是,闵铖与谢郡主暗地商量再三,还是将闵琬许配给宋凭为妻。宋凭千恩万谢,感激滴零,立时发誓愿入赘闵府,来日诞下子嗣,必定将孩儿入继闵氏,承闵氏香火。闵铖闻听此说,对这位懂得知恩图报的上门佳婿更加满意。
大明宣德十年正月甲申,闵琬诞下一女,宋凭本欲遵从誓言让女儿姓闵。但闵铖见他自入赘以来事事勤谨,从无二心,便嘱咐宋凭依旧让外孙女姓宋,又亲自为她取名为媗。
宋媗自小聪颖,乖巧安静,深得闵铖与谢郡主的喜爱。待她长到三岁上,竟已可通篇背出《三字经》、《千字文》及几篇零散诗文。闵琬见状,只觉奇怪。只因宋媗年龄尚幼,家中并未请先生授业开蒙,她背得出的段落竟悉数源自闵琬平日无心的安抚哄逗。一日闵琬随手取了《孟子》,择了一段念给女儿听,哪知宋媗听罢立即奶声奶气地复述出来。闵琬大惊,忙拿着书给女儿看,询问她可认识上面的字,宋媗却一字也认不出来。闵琬这才明白,原来女儿竟然有过耳不忘的本事。
一晃数载,便到正统六年,汝阳公主年老体衰,一年中恶疾不断,药石罔效,不多时日便现油尽灯枯之态。她自知已时日无多,便唤宋媗至病榻之侧将《无妄香典》之残卷相传,待宋媗熟记于心后,将书卷尽数焚毁,不留一页。九月中,汝阳公主薨逝,至此,世间再无第二人能知晓《无妄香典》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