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婴出生了,体重五市斤,热心者叫他小五斤。他用响亮而简短的哭声完成了一个生命的降生仪式。没有表情回应着欢庆他的亲人,用那外星人的眼光打量着医院病房的白色背景,对任何温柔的动作和亲切的情意都毫无反应,品尝了一点糖水之后,又回到他的混沌世界。他的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永远是个秘密。或许只是光明。
满月了,小五斤增重四斤,稚嫩舒展的脸额代替了出生时头部的皱褶,开始讨人喜爱,然而小五斤仍没有任何情感,每天重复地上演着淡定、严肃、哭闹三大表情。从这三大表情中,反映出他的生理特点来。严肃,表明他正在排泄:哭闹,说明他不舒服,需要喂奶,换尿片;淡定,证明他适应这个环境或现在环境正适应他。一天早晨,妈妈上了厕所,听到他的哭声后,于是跑去掀开被子看看,没发现有屎尿问题,又将被子盖回去,不料,哭声却大了起来。一个半月了,第一次发现了小五斤的行为意识。这是个什么性质的行为?开始时小哭,见了人不理他便大哭。原来人生的第一个意识便是安全意识。
两个月后,小五斤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了标准,好好的都会哭闹一番,特别是临睡前的哭闹表现出习惯性规律,只好抱着他做催眠式的摇晃,伴唱着温柔的哄骗语调,才肯入睡。并且开始挑剔人,因为我正试着按电视节目的介绍,给他做四肢伸展运动,腹部揉摩活动,所以一段时间便首选于我。在做这些活动时,表现出了满足的容貌。为了测试他对声音的反应,便把一个响音放在他耳边,结果惊恐地哭了。到了三个月,小五斤的手脚开始自己活动,时常发出模糊的声音。同时安全意识明显,如在自家和熟人在场时,并不排斥生人。一次把他抱到别家去玩,他张望了一会儿,当他家主人过来逗引时,便哭了。但是过了第四个月,他就不怕生人了,并且会根据来人的表情时而露出笑容。五个月后,这种表情得到高度发展,只要见到合意的人,就伸手张开,惹人去抱,说明他已经开始了对人物信息的同化。
婴儿在出生后的五个月里,身体的有限活动只是双手的抓握,双腿的踢动,脊椎还未发育好,还不能产生协调能力,全部的活动都是孤立的。此时的心理活动仅来源于视觉对自身的刺激,除了满足生理需求之外,主要发展着安全意识。自从满月后有了本能的安全意识,就一直贮存安全方面的信息。在特定的环境(主要对人或其他运动生物)对人物的注意,从身边需要依赖人,到对人的挑选,发展到对人群的观察,从熟人到生人,从外貌到表情,都是安全意识对人物要做出的反应。通过对人物信息的判定,决定其信息的贮存级别(记忆时间),这些作为婴儿最原始的信息,除了能在发展中被组织到各情感意识中,大多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消失,像相隔两三个月没见面的亲人就不认识了。所以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只有本能的安全意识。
在生物界,低等动物一出生便个体随机生存,生命没有任何保障,但繁殖力强大,弥补着生物链条。哺乳动物是生命的高级形式,为了完成适应复杂环境的生存能力,在出生后的弱小期,都由其母系来进行保护,成为进化历程中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包括两个方面: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方面如最初的进食和排泄,安全方面是要得到同类的保护。两种需求产生两种意识,用于同化外界信息。
同化是生命的一种表现方式,植物的同化是吸收养分化为自身组织而生长,动物则是以进食的方式,把与自身相同的物质元素化为身体组织,把与自身不同的物质元素排出体外。人脑对信息的同化也有规则:只有相应水平的意识才能同化相应的信息,像文盲人看见文字不能接纳进自己的大脑一样。婴儿最先接收的信息是由本能意识来同化的亲近人物。又保留着动物的警觉意识(一定距离的警戒线)。由于从来没有危险和伤害出现,所以对人物的警戒意识很快消除,成为心理发育最早的一个插曲,安全意识同化的信息限定在活动物体上,目的是拓展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因此,凡是运动中的事物(人物、动物、车辆)都是需要警惕的,但在主体弱小时又希望得到强者的保护,这也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把最初遇到没有伤害自己的认作自己的保护神,随后见到的归入警觉系统(假想敌人),于是当危险并没有发生,开始对外界信息进行同化,在经历试探与观察后,把“原先的敌人”化为自己的朋友。通过不断地化敌为友,达到同化人物的本能目的,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而适应环境,这就是安全意识的发育。
在生存意识的发育中,进食是主要的。婴儿坚守着动物的本能,抓到什么都往嘴里送。直到能辨别出非食物,生存意识进入发展之中,储存更多的食物信息。
六个月了,小五斤学坐学步车,但只会后退,双腿有了活动的空间,却需要提高协调能力,直到七个月,才能掌握前进的方向,虽然动作不够稳定,撞这碰那,却能移动自己,有时也能站立一会儿,并且有四五个模糊发声,并开始爬行。经过一个月的身体协调能力锻炼,小五斤的学步车速度很快,超过大人的行走速度了,时常会把脚吊起来滑行,爬行速度加快,开始向往高处攀爬。八个月后手指也灵活起来,能拣细小物。一次努力之后,攀爬到引用水开关,结果放掉了许多饮用水,于是家长赶紧在饮水机边摆满椅子,挡住学步车的去路,但是防不胜防,一发现疏漏,小五斤又快速地爬向饮水机,而且还会推移椅子,无奈只好把饮水机挪向另一高处,给护理带来无限烦恼。
小五斤到了九个月后,身体移动的协调能力明显增强,能借物站立和蹲下,开始摔扔东西,不再把所有东西往嘴里送,并有了防止摔跌的行动意识,喜欢在地上爬行,这样就既安全又能为所欲为,总是尽力把堆在高处的物件拖下来,探索着未知世界,成为一个家庭的有意破坏者。之后学会了按玩具和电器按键,萌发了游戏观念,自吹嘴唇发出嘟……的声音。到达十个月的时候,各种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事物有了部分认识后,喜新厌旧,总是寻找新的物品当玩具。企图闯入卫生间和厨房禁地玩水搞破坏,并开始模仿大人的某些动作,如抓到梳子也往光头上刮,学表姐按电视遥控器的动作,时而跟人哄闹。刚满十一个月,给小五斤换了一辆“溜垃溜”小车,这比学步车灵巧轻便,没两天,就能开步行走了。同时能吹响玩具,也能学发音,整天活动不休,不愿呆在熟悉的环境里,渴望着去室外玩,从婴儿阶段转变到了幼儿阶段。
婴儿从半岁之后,就有了自身活动的可能。在被人抱着从一个房间转向另一个房间时,两个空间的事物信息都是孤立的,对事物信息的贮存也是孤立的。这种没有被组织的事物信息是不能长久保存的。当婴儿自己从这个房间移位到另一个房间时,对于两空间的距离就有了中介感知符号,从而能够互相联系起来,有了组织“地图”信息的可能和需要。像婴儿追随某人从一个空间位移到另一个空间时,或是婴儿自由地进入到一个房间后大人要把门关上时,婴儿的表现都表明局部的地图信息业已完整地组织起来。这就在空间领域开始消除自我中心,主体和客体开始分化,把自己作为宇宙中心的原始认识产生了动摇。伴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加强,能独立行走,牵扯着大人要出室外时,这种空间领域概念随着知觉范围的扩大也愈加明显。主体与客体的明显分化表现在能自由地调节自己的活动,这是在约周岁时的表现。
自从小五斤能站立行走,得到大人的赞许并给予的鼓励,使他的自由活动日新月异,麻烦和破坏性也越来越大。担负着主要护理责任和家务的外婆有着几十年管教幼儿的经历及经验。再也不能保持亲近慈祥的面孔。每当大麻烦而烦躁时,便大声呵斥,至而施行假暴力,“保护神”的角色转换成伤害者,这给予小五斤强烈的情感刺激,不过小五斤适应能力很强。一次惹下大麻烦后,仰望着外婆阴冷的面容,在等待着开门出户时,竟拿着外婆外出更换的鞋子递给外婆,一场假暴力避免了,亲情的幸福又拥抱着祖孙俩。
周岁时小五斤虽然还不能独立地自己骑上小溜拉车,却能在厌倦时借物脱离小车而自由爬行。对于可借助物体、小车能帮助运行,各种道路记忆性标志等在婴儿的贮存信息中,称为符号,其功能叫做符号功能,也就是把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产生联系的中介物。有了符号功能就开始产生表象性思维。如婴儿有目标地从一个房间位移到视线不直接看到要转弯的另一个空间,中途的各种符号性记忆就帮助它完成这项活动,婴儿借助这些符号,就能在房门口拐弯处向着意识中的方向(而不是反方向)位移到目的地。这种本能意识产生的表象性思维,在概念上也叫内部协调能力。当然,这仅仅属于动物界的智力水平。
婴儿在自身能够活动后,所有贮存的有形体信息可能被组织起来。但由于发展体能优势原因,大脑活动能量相对匮乏,长久记忆的信息量有限,但属于安全意识的信息还是会被牢固地保存下来。如一次小五斤伸手到粥碗被烫后,再把他的小手靠近粥碗时,便挣扎着缩手,以后再不敢用手去探碗,过了个多月,仍然记得,所以认为,信息只有被意识加以组织,才能长久地贮存下来。在这些所有以纯视觉代码为结构的的信息,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一,与空间相关的,如房间,固定的摆设,门,出口,通道以及室外的地图,为生存意识系统,会被组织贮存得牢固;二,人物或活动物,为安全意识系统,根据刺激的程度和重复的频率,以不同的记忆贮存下来;三,可以移动的物件,不属于生存及安全意识,就要对情感产生刺激,在实体中发射出语义代码,才会被贮存。这些物品,首先刺激情感的是“惊”的意识,任何玩具都不会使婴儿永久地留恋,各种物品抓到后,便随意扔弃,只要是新的东西,才能给婴儿带来刺激,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拧放水龙头,按电器开关,会有新奇的现象出现,婴儿乐此不疲。虽然发现了自己的活动价值,但不知道事物原理,无法得到继续探寻的动力,所以终归厌倦,只好寻求新鲜事物,是“惊”的情感意识发生的基础。
各种视觉代码的信息,只有发射了语义代码才会刺激情感,成为永久性记忆,也使信息的结构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这便是情感意识的发生。生存及安全意识的信息结构,可以没有语义代码,但情感意识的信息结构,必须是有语义代码结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