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话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王尔烈,外放江南,出任乡试主考官,赢得一个“压倒三江”的美誉。然而,回到朝廷,又引来一个“压倒尔烈”的传闻。这里,褒贬各一,毁誉参半。他深知,身居高位,位在朝廷,成为京官。越是这样,越是风浪交加,风口浪头。越是这样,越要摆正航向,厘正帆影,拨正船头。只有这样,脚步才能稳健,身子骨才能坚挺俊拔。人生的光明大道,都是双脚踩出来的。这双脚踩的就是正直,身子挺的就是坚实。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风雨,迎得了风浪。
想到这里,耳畔似有夯歌响起。
那是家乡关东的开路夯歌呵。“压倒三江,三江压倒。压倒尔烈,尔烈才高。才高壮国,壮国情操。情操天下,天下娇娆”。不知何人,编了这顶针式的歌谣。王尔烈听了,隐隐约约地,像是夯歌响起。那夯歌,时起时落,朝向天涯,泊向海角。这是他心境的表露,情怀的展现,皆如此豁达,这般豁朗,绵绵无涯了。
是夜,他想着看着,悠然一梦,似在道中。此际,日出时分,他背着身影,只他一人,逢遇两山,骤听琴声响起。醒来,发现南柯一梦,竟然不能入眠,直至天明。
他素不信那些拆字事,认为那是望文生义,因人动论。然而这日,他在途中,与测字先生范时行相遇。范乃苏州人,在王尔烈出任江南乡试主考时,偶然相遇,知他拆字,颇有一番功夫。是科考生胡先声,当时找范,要求拆字,示一“道”字,范答:
“道”字,“走”,匡进也;“首”字,上“八”,中“一”,下“自”;“八”、“一”则九,“自”,自身直则“进”。本次乡试,肯定进取,且列第九名。榜发果然。
没想,范过后竟来京师了,今日竟然街上相遇。
二人寒暄几句后要走。范将王尔烈叫住,道:
“慢。看你像有事。”
“何出此言?”
“莫问,可示一字。”
至此,王尔烈只好立定,顺手示一繁体“劉(刘)”字。
范看了,道:
“你是日出卯时生,得中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年,且逢座师刘姓考官。”
王尔烈听了骇然。他是雍正六年1728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日出卯时生;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取中二甲一名进士,成为传胪;主考官为刘统勋。范如是说来,安能不信乎!于是,他想到昨夜所梦,又写一“夾(夹)”字。
范看了,曰:
“‘夾’字,一‘人’,挤在二‘人’中间,奋力出行,你要远出了。”
“去哪?”
王尔烈顺手,写一“耳”字。
范似看非看,道:
“当是川陕;不,甘陕;不,陕西。‘耳’在左,现在面北,乃西向也。”
“可顺否?”
王尔烈接着书一“耳”字。
“一‘目’已成,一‘目’以立,但有‘一且’,即为‘一阻’,但也无碍。”
“何时启程?”“即日动身。”正在王尔烈问话际,他的好友王杰,忽然来到身边,道:
“圣上正找你呢,没想在此碰上,快回吧。”
王尔烈立即回朝叩见。
乾隆也不迟疑,直截了当,曰:
“朕外放汝到陕西,接任陕西分巡监察御使,原官另有任用。你看,可有难处?”
“卿深感圣上厚爱。”
“西行陕地,还是辽远,辛苦了些,如无杂事,明日动身吧。”
“谢圣上隆恩。”
王尔烈到了陕西,即逢上一件棘手的事。有人状告王杰之子,虽有考试,却未誊录,欲直接录取,此事为天下之不公也。并说:“朝考官官相护,乡试考考相顾,那样,还有士子出第的一日吗?”
王杰,字伟人,号惺园,晚号葆淳,乾隆以“文端”赐之,故世传“王文端”。他是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恩科,会试十一,殿试第三。乾隆亲自拔为状元。人说,探花升状元,真是株株青,状元源探花,堪称瓣瓣红。乾隆亦说:“陕人入试,百年未得大魁,故拔之。”他平生中,曾两得圣上制诗嘉誉之唯一者。乾隆帝的嘉誉是:“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嘉庆帝的赞誉是:“直通一身上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前诗,是他得中状元,又逢西域叛乱平定,乾隆甚感欣慰,因而称之;后诗,是他一生清正,暮岁回陕西韩城故里际,嘉庆尤觉厚重,故而纪之。
单说王杰中试前后,曾有一卜矣。
临桂陈文恭,精于《易》。其督抚山西时,王杰为其幕府。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乙卯科乡试,督抚文恭,先占卜一签,藏匿起来,翌晨对王杰说:“此行必售,并知高下。”王杰问之,文恭道:“签已藏于幕客手中,待君捷后验之。”王杰榜发,中副车八名。归来索验,果然如此,王杰大奇。次年庚辰恩科,王杰再试,文恭卜曰:“正榜无疑,但似元又非元耳。”待榜发,中第七,元之者为雷尔杰,与王杰名,赫然雷同。又次年辛巳科春闱,王杰入都应礼部试,文恭又占卜,曰:“此行可连捷,然不宜成元,可列十名之外。”会试榜发,中第十一名。接着殿试,文恭又卜,曰:“非元亦元,不魁亦魁,魁元天下,鳌头朝野,前程远大,福禄无疆。”果然,卷列第三,御拔第一,真个魁元鼎甲。
但是文恭能算,莫如和珅能猜。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顺天府乡试,和珅门人得中最多。
为何?
皆在和珅能猜也。
旧时科举,为公平保密起见,出试题用的《四书》,由皇帝南书房保存,命题毕,必归还,并由皇帝亲自审定。
这年,待《四书》归还后,和珅找到送书人,即被称为“奄人”的人,问道:“圣上阅书出题时啥表情?”
奄人知道他要详问,于是细致说开来了,道:“圣上披阅时,食指一屈,又是一掐,又是一伸,继而一直,双掌一合,忽一微笑,然后振笔,直接书来,一气呵成。”
和珅也笑了。
和珅听了,马上断出,题在《四书》之《或乞醯焉》一章,盖在“乞醯”二字上。
为什么呢?“乞醯”二字,尽含“乙酉”二字,而且,是年恰为乙酉年。乾隆,其指一屈,一掐,一伸,一直,乃在算也。算啥?算年份,算干支。双掌一合,忽一微笑,乃算定了,定是是年。于是,和珅将此密告于门下,因而中之。
那么,陕西乡试,为何有人状告王杰,且投于新上任的“八府巡抚”,即陕西分巡道监察御使王尔烈名下?
原来,王杰与和珅同朝,但二人介之。恰王杰有一子,能文善书,常为父代书。乾隆闻知,问王杰道:“何不早早出仕?”
王杰曰:“此子不才。”
为何作此答复?他怕和珅制造口实,有害于家。王杰的这个想法,也直接地影响到陕西乡试,影响到他儿子的身上。他的儿子,也是有望取中科甲,以入仕途。在王杰为京官时,曾入顺天府籍,要参加乡试。王杰知道后,对他属下的官员说:“谁荐吾子,吾即弹劾谁!”这样,使得其子,又赶回参加陕西乡试。
谁想其事又得以延伸。
此时,陕西巡抚乃状元出身的毕沅。毕沅看王杰之子,觉得试卷尚可,拟以取之,遂藏于袖筒带给王杰。他原以为王杰必然点定。因为此时,王杰已是大学士,身居相位了。然而,王杰却扣卷不发,故其子榜上照样无名。但是,陕西是科士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巡抚藏卷,不知王杰撤卷,因而上告朝廷。乾隆得知,有感王杰的品德,却不知惧怕和珅事。便找来王杰,问及此事。王杰深知和珅与乾隆的关系,不好言明,只说道,此子嗜酒,虽有文名,却不便入仕。
然而,事情无独有偶。就在王尔烈表弟赵心源参加顺天府乡试时,恰逢王杰为主考官。其表弟也得知王尔烈与王杰的关系,想要王尔烈说话,打通关节。王尔烈听了,火了,说道:“他王杰者,乃圣上乾隆所定之状元;我王尔烈者,亦圣上乾隆所定之传胪。又都置于圣上乾隆之下。我等双双为臣,不为朝廷分忧,反给朝廷添乱。表弟你说,这事可否?”表弟也是明白,当即打消了这个念头。是科,赵心源凭着自己能力,一帧秀美策卷,乡试同样取中。于是,一个是非应然而起,有人不明真相,竟状告王尔烈私下走关系,状子落到王杰手。王杰将此状呈给乾隆,乾隆看了,表明内幕,为王尔烈解了围,这二王的故事,因此轰动朝野。
话说王尔烈来到陕西,以陕西分巡道监察御史的身份,领略了王杰之子的考卷事。为此,特将这份考卷调来。他一阅,大为慨叹,莫说是乡试中举,就是夺得个解元,也是绰绰有余。他怕王杰之子不解,便将他唤来。此子更知父亲心意,说道:“家父清名,崇高如天。吾即便未获捷,也同登鼎甲一样。”王尔烈听了,甚为感动。王尔烈在陕西任职时间不长,不久便被召回,参加《四库全书》编纂,任三通馆主。但是,他在陕期间,恰逢王杰之子成婚和喜添一凤。为此,王杰之子高兴地写了两首诗:
其 一
春风杨柳蔚佳期,最是人间携手时。
三世修来同楫渡,百年赢得共车驰。
长天结对比翼鸟,大地成双连理枝。
大喜缘由添妙句,写下五十六字诗。
其 二
王家子珺子逢春,看得天飞五彩云。
真个世间皆是玉,玉中更有鼎嘉珍。
由于高兴,他找到王尔烈,敬呈过去。王尔烈一时高兴,当即回赠一诗,云:
科甲登科又喜期,高天临凤自灵犀。
关东幸作陕西客,又置他乡见故知。
写完这诗后,他又觉余味未尽。于是,又补诗道:
科名曾道比天高,如此品格崇英豪。
士子未成榜首处,民间已是胜碑雕。
王杰,平生五迁,累官东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数度出任考官。
前后事联系起来,真乃感人也。
王尔烈遭告,状子落到王杰手中;王杰逢诉,状子落到王尔烈手中。但其所暴露出的都是天下明公,有目共鉴的,有心可表的。乾隆当年,曾有这样评说:“我大清朝,有这二王,何愁天下不固,朝纲不稳!”
写书人写到这里,也顺笔恭添一诗,云:
塞北域西两盏灯,二王堪谓太平公。
求名未厚本家子,为仕已薄同祖兄。
当道千家争魁首,应曰百姓取高名。
原来科甲自评定,岂绣卷头点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