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烈见州官指鸡说鸭,意含讽刺,便答道:
蜘蛛善网不如蚕。
州官想到王尔烈借牛拉犁欲耕耘事,便出联道:
牛牵犁,人牵牛,小子可是牵牛花。
王尔烈想到外面停着的马车,知道州官是乘马车来到这里的。于是,他接联道:
马拉车,人拉马,大人确有拉马童。
……
一阵谈论,知州大人吴秉礼心中大喜,实为王尔烈的聪明才智和过人天资所感动。他本想与王尔烈继续和上几联,这时只听学政董禧对吴秉礼说道:“大人,塾馆这里还有些事情,想对知州面言。”
吴秉礼说道:“崔老先生,还有何话要说?”
崔璨欠了欠身,说道:“实不相瞒,确有些话要说。但是,本应该直接当学政大人之面讲述也就可以了,用不着有劳知州大驾。既然今天逢在一起,也就一并讲了吧。”
董禧说道:“这事,他以前对我讲过。由于事关重大,尚无有办法妥善解决。机会难得,今天一同商议吧。”
原来,辽阳中心庙塾馆,是当时辽阳城里唯一的一座塾馆。近些年来,随着生童的增加,已经显得很拥塞了。塾师崔璨,很想扩大一下馆舍面积。再者,有许多地方的州署都设置了儒学,并增建了考棚,以解决地方贡试的处所,也好减轻考生旅途之苦,而辽阳州尚无儒学学馆和考棚,生员考试不得不到奉天府城去,多有不便。现在,塾馆有一方学田义地,在州署衙门东邻,即塾馆借牛准备耕犁种秋菜的那块地。这块地,位置相当,距州署衙门及塾馆又近,正好是兴建儒学学馆和考棚的地方。当今,这里虽然作为学田义地,但由于耕耘不善,所收无几,还耗去师生许多神思,大有得不偿失之势。为这事,塾师崔璨联合地方农工商名绅,写成书面请示状曾呈给学政董禧,至今仍无结果。
待崔璨讲述到这里时,不免长叹一声,说道:“可惜我辽阳州城,居长白山下,太子河滨,乃国朝龙兴之地,尚无有一座像样学府,岂不可怜!”
这时,学政董禧也接上崔璨的话,说道:“塾学为着耕种这方义地,也是历尽了辛苦的。记得有一学生在作文中曾写下一副名联,对其做了极为准当的描述。”
待吴秉礼听到这里,得知又有一联,很生兴趣,便对崔璨问道:“又是副楹联!其作者是不是那位神童王尔烈?”
崔璨道:“正是本人门生。”
吴秉礼举目一看,见王尔烈不知何时离开了此屋。于是,他说道:“我还正感兴味呢,何不将他再唤来,我愿再听听他的这副楹联。”
崔璨听了知州大人的话,便让茶童去找。其实,王尔烈并没有走多远。他见老师与学政知州谈论起正经事来,自己也不便多嘴,便自动地离席而去,到塾馆去看起书来了。这会儿,听茶童一喊,塾馆工友也忙着找,便马上走了来。他这次见了知州大人,不同前时了,颇有些准备。施了一礼后,说道:“知州大人唤我,可有教诲?”
崔璨未等知州回话,便抢先接上了,说道:“学田义地,耕种之艰辛,你们当生童的,定是有一番理解。学政大人又闻你曾有一副名联,正是写学田耕种之役的,很想再听一听,你何不当面背诵来。”
王尔烈是个千灵百乖的人,听老师用话这么一点,心里能不明白吗?他知道,这是老师想通过他的口,表达出犁田耕地的劳苦,以便起到请示修建学府的目的。不过,他觉得原先写的那副对联,尚未有将其耕田之艰辛更好地表述出来。今天,有知州、学政在此,正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也好让他们听一下塾学的切切心音。于是,他略微思索,近前一步,吟咏道:
寒窗苦读,一更二更更更庚亮,亮了又隐;
芜田辛耕,四月五月月月曜落,落了又升。
知州一听,深感学子犁田之辛苦,便对学政董禧说道:“为使辽阳古州,在今代当朝培养出几位学业精英来,当停止其耕田之作。”
崔璨见势,接着说道:“知州见识英明,正合辽阳百姓之心。但是,只终止耕田之作也不行,当从速兴修学舍、考棚,以解决如今而后之忧。”
董禧说道:“此是正途,不得不思。”
听了他们的话后,吴秉礼已经有所思索了。但是,他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把脸转向王尔烈,笑道:“我等,只是为着兴学办馆有所请罢了。现在,倒是还想听听学子的心声。你看如何?”
王尔烈听了知州大人的话,感到老师的所请有望,更是兴致勃勃,说道:“谨遵大人之命,让学生表述一下情怀,献丑了。”说着,便又吟哦出一副联来:
殿试举才,会试举才,乡试举才,知州大人又有新举,才人倍蓓思百世;
县地兴学,府地兴学,省地兴学,辽阳古城更见业兴,学府隆茏荣千秋。
州官吴秉礼一听,深受感动,当即表态:准请,待呈报盛京将军府批复,即行筹资兴建。不过,他也是个风雅知州,表过态后,也当即和上一联,以谢乡民的信赖。联云:
举业兴学,为吾里兴举解元、会元、状元,天下大魁;
增馆添棚,给汝乡增添探花、榜眼、传胪,鳌头独占。
王尔烈一听,心血若潮,情滔如涌,当即又随上一联,以为致意。联云:
谢解元,辉会元,壮状元,他年荣归怀此日;
叹探花,傍榜眼,转传胪,是岁高中赖彼时。
是年秋十月,经辽阳知州吴秉礼申请,经盛京将军峻德核准,报呈朝廷备案,翌年春开始动土兴工,本年内修造完毕,这便是辽阳儒学馆舍和考棚的由来。
辽阳州儒学,置辽阳城东门内。元初设于旧都司治所内,明洪武中期都指挥潘敬业、曲计旺开始单独兴建。永乐十年(1412年),都指挥王觊重建。景泰四年(1453年),御史谢 ,增建尊经阁。成化初年,副总兵韩斌再次重修。成化十一年(1475年),御史潘宜增建癸器馆。弘治五年(1492年),御史宋锐增建四斋讲堂及东西号房。弘治六年(1493年),开设泮池。弘治十一年(1498年),御史史贤政建儒星门。弘治十四年(1501年),御史车梁重建尊经阁。正德十年(1515年),御史刘成德修庑廊。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知州王翰建文昌祠三楹。雍正三年(1725年),建戟门三楹,棂星门一座。只可惜,雍正四年(1726年)春,一场大火,只烧得片瓦无存,遂夷为平地。一直到此时,才得以重新修造齐备。此后,增修补建不断。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州明德捐资重葺,并增建明伦堂三楹,大门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学政赵相增建东斋房、大门、班房三楹,遂趋向完整。
辽阳州儒学馆舍修建起来后,人们都不时地传诵着王尔烈的功德,都说是他的出众才华赢得了此处一片金瓯。
然而,更应运的是:自辽阳州儒学馆舍修建起来后,竟出了不少的进士、举人、贡生。
此时,王尔烈的授业塾师已更换为刘广涛。刘广涛是个有才之士,所授学业,成果愈烈。
人们谈及这些,都说与王尔烈当年所作楹联中的内容相一致,也算前后照应。
王尔烈的名气越来越大,流传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辽阳城东有一座土地庙。庙不算太高。里面有泥塑的土地奶奶和土地爷爷。这两尊泥塑,亦不太高,只是笑笑呵呵,慈眉善目。
这日,王尔烈由风水沟家中回辽阳中心庙塾馆。当他路过土地庙时,见庙前聚集着许多人。再一细看,见那人群中也有一个土地爷爷和一个土地奶奶,一样地笑笑呵呵,慈眉善目。所不同的是,只是这两个土地比庙堂里的两个塑像高大,再者就是会说话。此刻,就听那个土地爷爷说道:“屯邻乡亲们,大家有香火钱,就放在这案桌的笸箩里,由我来代收代转。”接着,那个土地奶奶说道:“屯邻乡亲们,大家请放心,我们不会把钱转错。”随着两个人的话语声落地,只见那案前的人都唰地跪倒,开始向那两个人叩头,说道:“我们一定听从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的安排,只请保佑我们平安无事罢了。”说着,又是一阵叩头声。
王尔烈一看,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他两个人冒充“土地”在骗钱。应该及时将这个把戏揭露出来,不然大家都要上当。
他用心一琢磨,有了。
只见他走到土地庙前,把身上背的书兜摘下来,往庙门前的台阶上一放,把手中拿着的那本用来走路时看的书本往书兜上一扣,然后说道:“土地土地你听真,看守庙堂莫离身。这些书本要看好,不然给你封庙门。”
他说完后,便径直地来到案桌前。他稳了稳神,对那两个坐着、准备收香火钱的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说道:“土地,你这里也没有放个登记簿,也好让大家留个名,记上施舍香火钱多少。要不然,谁能知道!”
两个“土地”一看,见是个少年,便有些不在乎的样子。那个土地爷爷把眼皮一撩,说道:“庙堂里的土地正在看着,用不着留名姓。”
王尔烈问道:“土地怎么能看着?”
土地爷爷说道:“你没见庙门开着呢吗?”
王尔烈抬头一看,庙门确实是敞开着。
也算偏巧。正在这时,一阵旋风从庙后吹来,只把王尔烈扣在庙台书兜上的那本书给吹跑了。
王尔烈见状,没容分说,急忙来到庙台前对着庙门里的“土地”说道:“我叫你给看着点,结果你没有看好,书跑到一边去了。没别的,我得照章办理,对你进行处罚。”
说着,他从书兜里拿出“大小由之”毛笔,打开了铜墨盒,又扯出两个纸条,用压纸的仿圈压好。在纸条上写道:“只因土地太粗心,所以我才封庙门。”落款是:“王尔烈”。正好,庙台上放有贴对联用的糨糊。他随手将庙门一关,旋即把两张封条字交叉贴在庙门上,封了庙门。
然后,他回到案桌前,对那个坐着等待收香火钱的“土地”说道:“庙门已经被我封了,土地也回不到庙堂里去了。这样一来,土地收的香火钱也无处放了,我看还是免了吧。”
两个“土地”一听,都来了气,心想,这不是明明拆我的台、折我的摇钱树吗?于是,他俩向王尔烈问道:“你是谁?”没等王尔烈回答,有认识的,随即说道:“他就是王尔烈。”
两个“土地”一听都有些吃惊,睁大了眼睛,再次看一下王尔烈。然后,那个土地爷爷说道:“你可就是在辽阳中心庙塾馆读书的那个王尔烈?”
王尔烈答道:“正是。”
闻声,两个“土地”愈加惊惶。
原来,王尔烈的大名,早已在辽阳传开了,他俩已有所知。然而,更重要的,是一件事浮现在他俩的脑海里。
那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
王尔烈与他的同学准备参加元宵节活动,逛一逛庙会。
辽阳城里的古寺古庙很多,最大的当数辽阳白塔下的广佑寺了。
他们打算逛广佑寺。
但是,同学们都好取乐,想搞出一个名堂来。他们想来想去,决定来个“小鬼扮天官”的游戏。然而,大家都愿意当天官,不愿意当小鬼,争来争去闹个不休。没办法,大家决定以赛联取胜,看谁的对联写得又快又好,那么谁就是天官;看谁的对联写得慢,又不好,那么谁就是小鬼。对联的内容:为灯笼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