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8000000063

第6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认清其发展规律,有助于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和意义

1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过程和背景

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一,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过程。我们党的文件中最早使用“和谐”一词是1986年。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时,提出要“造成科学文化发展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其中的“和谐”是指一种安定团结的政治状态。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和谐”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并将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之一。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参见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应当说,十六大报告是提出和谐社会思想的起点。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和谐社会思想作了初步阐述。一是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二是对和谐社会的含义作了初步阐释,即“建设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三是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目标之一,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在现代化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005年胡锦涛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他在全国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胡锦涛用六个“必须”全面论述了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部署。《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并从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等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十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决定》,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到极大的丰富。

第二,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

首先,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任何社会有机体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才能正常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是在《哲学的贫困》中,他在批判蒲鲁东时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论述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社会有机体包括“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因而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跨层次性的、整体性的范畴。社会有机体有两个前提性的有机构成部分。一是人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必然要同自然环境发生有机联系;二是人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必然要同时进行人自身的生产,一定的人口因素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另外,社会有机体还有一个上层性的有机构成部分,包括最上层的由人的精神生产的实践创造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由人创造的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制度体系或政治法律及设施。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并活动着的大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发散性、开放性、再生性的活动并发展着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思想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因素的有机构成,主张通过社会自身的调节达到社会整体和谐,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相通的。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次,中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和”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和《易经》以及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国语》中都曾经有过和谐思想的论述。中国传统的儒家、墨家、佛教、道教和董仲舒都先后提出过和谐思想。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而言,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儒家提出“中庸”是实现和谐的方法,“仁爱”是和谐的出发点。由此观之,儒家思想讲究融合,而不是对抗;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包容之道,取其精华兼而有之,正是体现了“万物并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早已有之。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后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如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曾经天才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的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这一思想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称赞,马克思称此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认为魏特林“可以算是德国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并且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以说,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社会,在中西文化中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其三,当今时代发展是和谐社会思想的现实基础。当今时代发展是和谐社会思想的现实基础。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主要力量重新分化和利益调整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激烈,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在相互交织、碰撞、竞争中发展。这些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同时改革过程中还在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社会利益结构间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显,人民内部矛盾趋于复杂。我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着能否和谐发展的巨大挑战。

从我们党自身来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自身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功能、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执政党,其中心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在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具体说,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指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大系统。狭义的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中的“一体”,即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它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并列,专指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社区建设、旅游、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以广义的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但要从建设狭义的和谐社会做起,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含义,应注意把握以下两点:其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发展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就一个社会而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形态的问题;社会自身是否处于均衡、协调的状态,这是社会状态的问题。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状态的社会。其二、和谐社会不是指无矛盾无差异的社会状态,而是指在矛盾和差异中求得相对地均衡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

第二,和谐社会的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从广义的和谐社会出,各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3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同类推荐
  • 国情读本

    国情读本

    本书是《新世纪农村青少年必读》的其中一本。本书主要从伟大祖国国情概况、专题国情两个大的方面讲述国情知识,其中第一编又分为我们的家园、硕果累累的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三大块,第二编分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对金融危机三大部分进行讲述。内容浅显易懂,文图并茂。
  • 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本书介绍了日本国的简况,风土人情以及日本文化。日本文化被认为是暧昧的文化、“耻”的文化,说明日本人比别国人更含蓄、更自律。
  •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本书比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俄罗斯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发展。全文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自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和调整,政党制度和主要政党的演变和发展,寡头与政权关系,普京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给俄罗斯国家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车臣问题由来与发展,各种政治思潮的碰撞和主要政治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当前俄罗斯社会所存在的对原苏联怀旧心理的认识等。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本书为2013年6月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后的最新版团章。团十七大一致同意在团章中对共青团的奋斗目标进行调整和充实,对现阶段共青团基本任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团的建设基本要求的内容进行充实。大会认为,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团的工作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团章部分条文作适当修改十分必要。”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人类学笔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亦可称《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等一样,是马克思“重要著作”之一。但长期以来,《人类学笔记》并没有得到与其它两个笔记相同的重视和关注,更缺乏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的解读。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以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理解模式全面解读《人类学笔记》的学术著作。本书将《人类学笔记》置于和谐社会建构理论的学术谱系之中,阐明了其相同的问题域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献摘编、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
热门推荐
  • 夜落璎啼,浮尘为谁

    夜落璎啼,浮尘为谁

    其实天地间第一个生灵是双生彼岸,那年创世神洛世初题下:“花开无声初临世,花落有声为心寒。”的绝句后离开。自然,双生花开始争夺创世神的位置,红色彼岸为让白色彼岸一生自由自在,选择了自己继位,但白色彼岸心存怨恨,始终认为是红色彼岸篡她的位,一次次落井下石……
  • 英雄联盟之神级英雄

    英雄联盟之神级英雄

    在某一天,人气火爆的《英雄联盟》终于制出游戏头盔,告别了数据延迟、系统崩溃等问题。同时,游戏中也没有了代练上去的“高端玩家”,游戏环境得到质的提升。一个身世凄惨的高中生,在万念俱灰之时,解锁了神秘的“隐藏英雄”,这个惊喜无疑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但他却不是怀着电竞梦想的游戏迷,而是一个只想安安心心的挣个钱,然后找个喜欢的女孩结婚,过幸福生活的普通人。但,命运总会跟你开许多玩笑,一些对别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在自己面前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 吸血契约伯爵的无奈

    吸血契约伯爵的无奈

    情不知从何起,而一往情深。本是上帝的宠儿,只为一个情字,甘愿下地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天帝的女儿,终究也逃不过一个情字。今夕何夕,情起缘灭。
  • 馨雪伊梦园

    馨雪伊梦园

    在那轻缓的纯美时光里他遇到了初恋却阴差阳错得了选择性失忆……那些真心相遇的温情脉脉,为何总似曾相识?那些纯真柔软,体贴入微,刻骨铭心…一生不忘…却不敢再爱了?时光飞逝。洗濯心灵的伊人,渐行渐远……守护心底的女神,若隐于无……灵台悠悠,殊于俗,傲于物,睥睨天下!挣脱命运的诅咒,飞越尘世的喧扰,抵达梦的彼岸!梦想会成真,你依然如故,馨梦如伊……
  • 混世魔王的奇遇生活

    混世魔王的奇遇生活

    看一个人间小混是如何进入魔界,又看他是如何在魔界叱咤风云,获得美人心。在回到人间之后,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他又是如何在人间利用自己的异能把一个个的美女玩弄于股掌之间,可当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达成了自己的愿望在回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人间的情意是如此盘根错节;他是一个胜者,但更应当时一个生活的解密者。
  • 平宜年

    平宜年

    武朝之后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这是黑暗时代这个狂躁世界传奇悄而生
  • 灰色泡沫之命定情缘

    灰色泡沫之命定情缘

    伪装是他从小战无不胜的武器。他更有着万人羡慕的身份。有着嗜血少尊的封号。在同行人面前向来冷酷无情。却对她不同。承受背叛是蠢哒哒的她变成无所谓的开始。她说:“待我为你穿上婚纱。你愿意许给我你的天下吗?”他说:“怎么不愿跟你不一样。”他回答:“我们都不是人,没有一样不一样的”你们懂那种感觉背后的眼泪吗?懂那苦苦支撑背后那种累吗?
  • 鬼谷弟子之荡平六国

    鬼谷弟子之荡平六国

    战国之世,风云激荡,百家争鸣。穿越者赢平,受命鬼谷子,誓要荡平六国,一统天下。且看如何运筹帷幄,铁血征伐!也有六国女子,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何以自处,何以立足,她们和主角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感情纠葛?大郎不才,愿把键盘敲破,勤劳码字,为诸君还原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遥远的湖

    遥远的湖

    本书是长篇小说,但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艺术散文。作者在文字上倾注的真情,散文式的三维立体的叙述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人物和情节的二度空间。作者并不想在形式上创造什么,只想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更加喜欢用这种方式叙述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众多人物的爱情、生活,理想、追求,为读者描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充满理想和热情,或渴望灵魂的宁静,或以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或以善良的心期待着幸福,无论结果是悲剧还是喜剧,都会以令人震撼的真实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清新而不失幽默的文笔使读者感动。
  • 地表零号店

    地表零号店

    这一次人类已经失败,极少数人发现命运的漏洞,聚集于零号店,对抗未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