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监督法的精神,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着力强化预算监督,重点审查下列内容:预算收支平衡情况;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二是继续规范执法检查,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三是加强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有针对性地听取有关的专项工作报告,继续探索专项工作评议这一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创立的监督方式,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四是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这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特别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强化。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重大事项决定工作
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权。多年来,我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如何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在全国率先就如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进行立法,此后许多省级人大常委会争相效仿,目前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但由于缺乏一部全国统一的规范,各地做法不一,规定各异,执行情况也大多不乐观。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党委决定、政府执行”或党政共同决定重大事项这种权力运行模式仍然比较普遍和通行。许多该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没有交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往往是党委直接决策后交“一府两院”等国家机关执行;有的则由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要求贯彻执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难以行使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行使好这项权力,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委决策权、人大决定权与政府行政管理权的关系,积极探索和规范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只有当“党委领导—人大决定—政府执行”这样一种权力运行模式逐步形成后,人大的这项职权才能真正落实到位,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
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事任免工作
人事任免权是宪法和法律基于我国政权性质而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目前这一职权行使的程序日益规范,形式日臻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职权行使得十分到位。实际上,围绕人大及其常委会人事任免权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平息过。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如何正确处理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行使人事任免权的关系。由于各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理解不同,把握的分寸不一,实际做法差别也比较大。总体来说,各级人大常委会、特别是地方人大常委会都在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人事任免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并加强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命干部的监督。如有的人大常委会参与党委组织部门对干部的任前考察;有的由人大常委会进行干部的任前公示;有的还要进行干部任前的法律知识考试,集体谈话,任前的供职发言。开展得更为普遍的是对选举或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可以说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极个别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外,都普遍开展了这项工作,做法大体相同,效果也十分明显。当然其中也出现过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总的说来,目前人大的这一职权还基本停留在履行法律程序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一职权的行使途径和方式,还有待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中的继续探索。
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是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也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要进一步密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一是要从选举入手,优化人大代表结构;二是要加强代表培训,提高代表素质和能力,调动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代表知情权;四是要规范代表活动,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代表作用,要总结代表联系选民或选举单位、接受其监督的经验和做法,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从制度上保证人民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五是要办好代表议案建议,保障代表民主权利。六是要强化为代表执行职务的服务工作。总之,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80多万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规范人大代表的活动方式,引导和发挥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6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履行好职责,就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形成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一是要不断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进一步改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增加熟悉法律、经济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在逐步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比较年轻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使常委会委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大工作上。二是要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形成良性工作机制,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有热情的人大机关干部队伍,以适应日益繁重的人大工作任务。三是要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制度建设,完善人大工作机制。完善议事制度,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的效率和水平。要根据近些年的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完善会议审议议案、表决议案制度,保障会议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的民主性、科学性。
另外,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职权过程中,要把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机统一起来。自觉地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关系,坚持重大事项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善于运用法定程序保证党委的重大决策与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同时,要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尽管在行使各项职权中还存在着法律不完备的问题,但决不能将此当成不作为的理由,要积极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履职效果。如在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工作过程中,除通过听取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查等形式进行监督外,还要尝试依法运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不适当决定和罢免等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努力提高监督的水平和实效。
总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需要。可以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各级人大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和完善本身,就是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同时,人大还通过行使立法权,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人大通过行使监督权,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人大通过行使人事任免权,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人大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保障;人大通过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密切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必须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放在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执笔人:李正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调研处处长、《北京人大》编辑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