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7500000018

第18章 唐词篇(17)

比兴结合,是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诗人描写山头盛放的火红的桃花,那么鲜艳、那么热烈,实际上也在赞颂女主人公的爱情像桃花一样火红;诗人描写蜀江春水拍山而流,实际上也隐含女主人公绵绵不绝,无限依恋的情怀。写景中有人物的情思。而以桃花易衰比喻郎的情薄,容易变心;以水流无限比女主人公的深情,始终不渝,不但贴切,而且形成对比,更显出“郎”之卑鄙,三心二意,“侬”之纯洁,忠贞如一。因此,这首词做到了写景明丽如画,写情形象具体,情韵高妙。吴瑞荣在《唐诗笺要》卷七上说:“梦得《竹枝》词,意致高妙,古淡有味,在元和间,诚为独步。”此言甚善。

城西门外滟灏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这首是第六首,它是诗人刘禹锡对现实发出的深沉的感喟,真挚而沉痛,反映了诗人对“人心不如石”的现实的不满,对人间美好关系的热烈追求。

刘禹锡(字梦得)是一位具有进步政治思想的诗人,他参加过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因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城西门外滟灏堆,年年波浪不能摧。”写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他歌颂了坚定不移的长江中的巨石,虽年年受到巨浪的冲击,但始终不被摧垮。这难道仅仅是描写“滟灏堆”吗?不,这是在描写人的意志和信仰。这里,诗人明确地表示,即使遭到艰难险阻,遭到重重打击,但他始终不渝,为理想献身,死而无憾。正因为如此,诗人对“不能摧”的滟滪堆十分倾慕,并且寄托了深厚的感情。“滟滪堆”,亦作“滟灏滩”,又称“燕窝石”,是长江江心突起的巨石,在四川省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水势湍急,旧时为长江三峡中著名险滩。这开首两句既点明了滟灏堆的地点,又写出了它的坚强精神。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这三、四两句,直截表明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阴险狠毒的手段的抗议。“懊恼”,心中别扭、气恼。“人心不如石”,用比喻说明统治者朝令夕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讲信义。“少时东去复西来”正是对“人心不如石”的形象说明。

这首词朴实清新,具有民歌的通俗淳朴的风格。而诗人善用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政治内容,深含激情,更使此词增加了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是第七首,它是刘禹锡抒发对现实的无限感慨的一首词。它通过比兴的手法,描绘了瞿塘峡的险恶,以此喻人生道路的艰险,统治者的阴险和残酷,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了诗人对合理社会的热烈渴望。

开首两句“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用通俗的语言,说明瞿塘峡水流湍急,险滩很多,形势险恶,行舟困难,常有覆舟葬身江底的危险。白居易《初人峡有感》曾描写过瞿塘峡的险恶形势:“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锪容一苇。瞿塘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险。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并且发出“瞿塘天下险”(《夜入瞿塘》)的感叹。瞿塘是三峡中最险恶的一个峡,白居易的描写是形象的,而刘禹锡的描写则是十分概括的。“嘈嘈”,象声词,描写瞿塘一泻千里的气势。“十二滩”,形容峡中险石滩之多,一不小心,就会把小舟撞得粉碎。因此,诗人就说“此中道路古来难”了。这句一语双关,既指瞿塘峡行舟之难,也指人生道路的艰难,更指仕途之险恶。

因此,在三、四两句中,诗人就更进一步表现对黑暗现实的痛恨:“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的流水是险恶的,但世间的人心比它还要险恶,统治者无端地罗织罪名,陷害打击政治革新派。刘禹锡的这种感受,是有亲身的体验的,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改革,遭到旧权贵的诬陷、打击,以致被逐出朝廷,长达二十余年之久。“长恨”两字,正表现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愤慨和痛苦,正是对那些用心险恶的权贵的强烈抗争。“等闲”,平白无故之意。“波澜”,有比喻义,指人心险恶、反复无常。周埏等在《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五十七中说:“水性本平,瞿塘险恶搏激,致使波澜卷起。人心无故,常含反复不测,是人心不如水也。简易君子,安得不恨!”作为一位正直的、进步的诗人,刘禹锡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政治倾向,是鲜明的。

这首《竹枝》词与《竹枝》六内容相同,艺术手法也相同,可视为姊妹篇。《竹枝》词是民歌,声调凄苦,宜于抒写悲痛之情,语言清新通俗,因此它的感染力也较大。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首《竹枝》词,与六、七《竹枝》词不同,不以抒情为主,没有包含明显的政治内容。这是一幅巴蜀人民的风土人情画,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描写了巴蜀的秀丽景色。因此,这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诗篇,它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巴蜀人民的生活情况。从这幅诗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看到了巴蜀勤劳的人民,他们的生活和劳动。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这两句描写巴蜀人民的生活环境,写出了巴蜀美丽的景色。巴蜀多山,重峦叠嶂,土地肥美,每逢春天,漫山遍野,桃李怒放;在白云深处,就居住着巴蜀人民,袅袅炊烟,在每家徐徐升起。“层层”描写桃花、李花之多之盛,满山皆是,像燃烧的火焰,那么鲜艳可爱。“云间”状山势之高,巴蜀的山村居民,就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过着勤劳而安定的生活。这是一幅自然的风景画,显得宁静、美丽、鲜明,具有艺术的鉴赏价值。这里,诗人既歌颂了创造“层层桃李花”的巴蜀山民,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那里不会有“等闲平地起波澜”(见《竹枝》七),也不会使诗人产生“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同上,六)的感慨。这开首两句落笔自然,抓住描写对像的特征,语言朴质,没有用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只用了白描的手法,而景物却是明丽似画,这就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说上述两句对山民的描写是静态的话,那么接着就是动态的描写了。开头两句以写景为主,而三、四两句则主要是写人了。“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描写出山村人民的勤劳、壮实和可爱。他们男女分工,美丽的女子挑着水桶,去山溪中担水,准备做饭,操持家务;而壮实的男子则挎着长刀,戴着竹笠(遮雨和阳光的竹编帽子),去烧荒垦地,准备播种。这两句,给原来的自然风光的画面上,增加了热气腾腾的人物劳动的内容,充满着生活气息,使之成为一幅描写巴蜀风土人情的佳作。“银钏、金钗”,银的手镯、金的首饰,代替妇女,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长刀、短笠”,长的砍柴刀、短小的竹笠,代替男子,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一显其美丽可爱,一显其骠悍强壮,能使语言表达得形象而生动。这三、四两句又仗工整,语言凝练,概括力极强,把巴蜀山村人民热爱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激情,充分地描写出来了。

我们谈谈这首词的素描技巧。一个高明的画家常常只用极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而奏传神之妙,秘诀就在于画家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特征。文艺作品虽然用文字素描,道理也差不多,就像本篇第一句写山、草、木、土、石,这些每山都是大同小异的,但“层层桃李花”却是这山显著的特征。第二句写人家,住在高山处的人家,山下是不容易望见的,但见“云间烟火”便知道那里有人家,所以“云间烟火”是山高处有人家的特征。第三句,汉族妇女虽然也有银钏金钗的,但汉人挑水而不负水,而且一般地说,在封建社会,汉族妇女有银钏金钗戴的就不会去挑水,所以银钏金钗而负水,是少数民族妇女的特征。第四句“烧畲”,是一种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操作方式,当时只有某些少数民族还采用(就是在解放前,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仍旧采用)。长刀是烧畲的器具,短笠是烧畲人的特别装备,所以长刀短笠烧畲是这种少数民族的劳动特征。作者抓住了这几种特征,所以能用寥寥数语构成这幅如此鲜明的素描画。

总之,这是一首思想内容健康,艺术性很高的词。它是一首描写巴蜀山村人民风土人情的诗,也是一幅描绘巴蜀人民生活和劳动的风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字里行间,充满着诗人对劳动创造的赞美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首《竹枝》词是刘禹锡摹拟民间情歌写成的。它描写了一个热恋中的姑娘的心理状态,对“郎”的爱情捉摸不定时的矛盾心理。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第一句是写景。那是一个美好的春天,杨柳绽出了新芽,苍翠可爱,而江水平静如镜,那位姑娘正行走在这幽静而美丽的江堤上,去与她的心上人相见。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她突然听到,从微风中传来了唱歌的声音,那歌声是从江面上飘过来的。那歌声唱得那么多情和甜蜜,是那么熟悉,令她心醉了。第一句写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点明了季节;第二句写人物,点明了女主人公是一位热恋中的姑娘,她听到了“郎”向她倾吐的爱情。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对爱情的追求,水乳交融,起了烘托作用,这样的写景才不是闲笔。

然而,姑娘对郎的感情仍不放心,他向她传达的爱情,究竟是真心实意的呢,还是虚情假意,她仍然有怀疑。于是三、四两句就唱出了她的心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两句采用象征和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说明阳光明媚,象征着爱情的美好;“西边雨”,说明天气阴云密布,阴雨霏霏,象征着爱情中不稳定的因素。“道是无晴还有晴”正是对上句(第三句)的说明。天气有雨,即为“无晴”;“东边日出”,正为“有晴”。但这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从深层理解,那就是说:郎对她(指女主人公)的感情说是无情吧,他还是有感情的,真心实意爱她的。这里的“晴”既指晴雨的晴,又指感情的情。这种一箭双雕的用词方法,在修辞上叫“双关”。在南朝民歌中,这种“双关”的修辞方法是惯用的,它能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委婉,深沉不露,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子夜歌》:“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这是一曲姑娘向心上人倾诉爱情的诗。其中“芙蓉”即莲,莲与“怜”(即爱)谐音双关。“高山种芙蓉”是说她在“高山”播种爱情,希望得到对方的爱情。“复经黄檗坞”,说经过很多艰难困苦。“黄檗”树,苦味,隐喻苦心。“果得一莲时”,意为如果真的得到对方的爱,其中的“莲”,即“怜”(爱)的谐音双关。“流离婴辛苦”是说结束转徙离散的辛苦生活。“婴”,缠绕。这种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正表现了年轻姑娘在追求爱情的羞羞答答,不敢明确说出来的心理状态。她是热烈的,也是羞怯的;对情人既是信任的,又是怀疑的。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通过双关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刻画出来了。

刘禹锡善于吸收民歌清新爽朗的风格,表现青年男女之间淳朴热烈的爱情。他使用象征和谐音双关的手法,大胆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读来使人感到真挚而又含蓄。

柳枝词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诗人江淹所概括的离愁别恨,几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刘禹锡这首《柳枝词》,以声情与辞情并茂的魅力感动千古读者。

前两句以眼前景物联系往事,追忆伊人。还是这一曲清江,板桥流水,垂柳千丝,二十年前到过的地方。柳丝风中摇曳,轻拂着诗人隐藏心底的离情,流水匆匆,流向天涯。故地重游,诗人的思绪不禁飞到二十年前的一桩往事。这两句妙在景中含情却不一语道破,怀旧的情思不着一丝痕迹。桥依旧,景如初,离别的情景宛然在目,但时光流逝,相思依然,日夜魂牵梦绕的“美人”,让我等了整整二十年!后两句由景入事,在追忆往事中感慨今朝,抒写别恨。诗人故地重游,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曾在这里送别友人(或情人)的情景,不禁感慨系之。这两句言约意丰,包含了多层意思。光阴荏苒,岁月无情。在别后二十年的岁月中,离人之间如能偶通音书,聊慰相思,苦涩中品尝到一缕温馨,倒也差强人意。然而,友人自桥上一别,至今消息全无。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是,这杳无音讯的友人,并不是平日的泛泛之交,而是令诗人难以忘怀的“美人”,不管是“他”还是“她”,应是诗人的知音和挚友。把握住这多层诗意,我们当能悟到末句的“恨”字的深意。正如宋代词人晏殊所叹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当诗人触景伤情之际,在难舍的思念和无限的怅惆中进出这个“恨”字,凝聚着对人生聚散匆匆、别易会难的多少感伤啊!唐诗令人低回吟咏、回味不尽的魅力,可见一斑。

前人称道这首诗为“神品”。它到底“神”在何处?以笔者拙见,或可从诗人在融情、人、景上的化工之妙来把握。诗人旧地重游,徘徊于广袤的郊野,于清江只取板桥,于风物只取杨柳。杨柳依依,似有无限依人的柔情,本自容易牵动离人的情思。更加“柳”与人事的“挽留”、“留别”的“留”,谐音双关,是故“杨柳”早已成为古人寄托离情别绪的意象。王维这样咏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这样咏唱:“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横跨清江的板桥,年年岁岁,默默地送往迎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板桥、小桥,往往和人们辛苦行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古典诗歌中颇含羁旅天涯意味的意象。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大桥,已失去这种韵味。“杨柳”和“板桥”在这首小诗中同时出现,最让读者感到亲切、熟悉。那令人不胜依依的环境气氛,平易中见深致的意蕴,确有出神入化的工力。

在诗歌语言的驾驭上,本诗最值得注意之处,是诗人斟音酌句,使声情与词情达到浑然交融的境界。为了传达出郁积于心长达二十年的绵绵别恨,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多用舌齿间音,如:“清江”、“柳千条”、“年前”、“旧板桥”(“板”是双唇音)、“曾与”、“消息”、“今朝”等,音调声量比较轻细,而不高亢宏大,在声律的抑扬变化中,有助于表达一种绵长、幽深、缠绵、执着的情思,更添诗歌回环往复的韵致。轻盈流美的音声节奏,浮泛着感情,自由地荡漾。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起于民间。内容多借江水流沙抒发人世感慨,或歌咏男女爱情。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与词意相关)一类。形式与七言绝句同。文人填此词当始于刘禹锡,《词谱》:“《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至五代末,李煜始改为双调,五十四字,词人据以填词,便演变为词牌名。《浪淘沙》九首是刘禹锡贬谪夔州后创作的一组抒情诗,与他的《竹枝词》九首一样,都是学习民歌的成果。

同类推荐
  • 中国树

    中国树

    本文收录了杨如风的:中国情结、中国树、孤独的灵魂、石头、孤独的猫头鹰等诗。
  • 你了解全世界,却不了解我

    你了解全世界,却不了解我

    我每天在这条街上遇到无数个人,只有你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和我打招呼:“人要往前走,不可以经常回头看。”可是我不回头就看不到你,回头,就会摔跟头。你不知道,我甚至想要离你远一些。你不知道,你了解全世界,却不了解我。本书收录了作者拥有极高点击率和广泛好评的随笔日志,以青春励志、男女情感、异国生活,成长经历为主要内容。既接地气,又有人文情怀。以其犀利幽默,诙谐风趣、时而冷静、时而温暖、时而治愈的笔锋去描写作者身边朋友,以及作者自己的故事,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慢慢的讲诉给读者。
  • 纳兰性德全集第三册:诗集

    纳兰性德全集第三册:诗集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全集共分为四册,第三册为诗:诗除包括《通志堂集》的三百五十四首外,另增加了八首。
  • 文爱艺全集(3)

    文爱艺全集(3)

    文爱艺的诗被人称之为“青春流行诗”。它以忧郁、迷婉、清新、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语言对文爱艺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他的诗的语言,清新流畅、简洁凝练,配以喁喁絮语般的语调和参差的长短句,造成一种迷婉、绵延的语境,俘虏了读者的心。
热门推荐
  • 罂粟诱惑:新欢旧爱蜜蜜亲

    罂粟诱惑:新欢旧爱蜜蜜亲

    我是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主妇,不幸惨遭丈夫的背叛,出轨小三生孩子,还夺了我的家产,最后竟将我赶出家门。那时我才知道,是前夫害了我父亲欠下巨额债务,最终逼父亲走上绝路,自杀身亡。自此,所有的债务都落在我头上,我被人追债,四处躲藏,就像过街的老鼠那般,不见天日。我曾一度悔恨和绝望,也想步父亲的后尘。这时,出现一个神秘的男人,他不仅解救了我,还帮我夺回家产,就连前夫和小三整治一番,让他们也落得悲惨下场。当我怀着希望,满心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却不曾想到这竟又是另一陷阱的开始……如此周周折折,翻来覆去相互折磨,然而在这场爱恨纠葛中,我和他又该何去何从?
  • 梦幻西游之重生之路

    梦幻西游之重生之路

    蚩尤已封,三界和平,却不知这只是玄嚣的一个阴谋......一位怀着热血的侠士,又怎么复活天命之人并与其大战蚩尤呢?(注意:本小说是续写梦幻西游动漫,如若没看过梦幻西游的,便会看不懂)
  • 葬天传

    葬天传

    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帝者为尊,修士称霸,传说仙路已断,茫茫仙路谁争锋,亿万修士只留下一句话:登仙难,登仙难,难于灭苍天!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罪恶与恩情

    罪恶与恩情

    她和他,还有他,前世注定,今生,罪恶,恩情,剪不断理还乱。。。。。。
  • 慢下来,与生命对话

    慢下来,与生命对话

    这是一本与心灵深处的你对话的书。与它相遇,它会用独特的思维使你渐入佳境,与行走匆匆的你进行一次长谈。本书从作者的生活角度,巧妙地穿插着各类故事,或深情感人、或灵光一闪、或禅意浓浓,层层地进行展开,如一朵花的悄然绽放。让你有所感悟、有所感动、心有感言,这,或许就是你想要的!
  • 龙的转世

    龙的转世

    我叫唐小军,今年十八岁,来自广西十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农村,叫龙潭村,听村里的老一辈人说,以前村里又很大一口潭,里面沉睡着一条神龙............
  • 阴火虫

    阴火虫

    我是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一次求仙途中被道士追杀,误入虫洞,灵魂穿越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位于沙漠中的国家,当上了大王。这个国家受到丝绸之路上的异邦和沙漠土匪的欺负,国势积弱积贫。我登基以后,一方面要解决国家遇到的金钱、水源、匪患、政敌、异形物种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另外要弄清我到底是谁......《五印石》月牙潭水涨三尺,盐碱滩地深两丈。阴阳界开神鬼出,五印石现乾坤定。
  • 输与赢

    输与赢

    抗战时期,山沟里出了个混世魔王——赵烈。大字不识一个,却大言不惭:“黄埔军校里出来的又怎么样,老子照样打,而且还能打赢。”
  • 栀花落夏有无期

    栀花落夏有无期

    “夏栀夏栀,我爱你。”他在她耳边轻语,她搂住他的脖子,在他唇上轻轻一吻“我也爱你,洛华。”他别动声色的爱她,她亦把爱埋在心里。生根,发芽,,,却在要开花之时,骨朵被打掉。她心念着他绝然离去,再归回寻他时,他成了她崩溃的痛伤。“洛华,我爱你,好爱好爱你。”栀花香欲醉人却不在归但妨心会碎无悔爱一回短暂的一生却辉煌耀眼。黑暗里的光芒,耀眼,触碰不到。作者:《栀花落下有无期》致我远在天堂的‘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