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7300000027

第27章 开天辟地人自立(27)

故事之三:塔里木的五个春节。

张新民1997年进疆,在维修抢修中心塔中项目部担任项目经理,工作地点就是人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塔中四油田是塔里木探区的半壁江山,年产原油近200万吨。塔中项目部的任务,就是为塔中四油田生产和生活设施进行维护和抢修。沙漠腹地,条件异常艰苦,300公里远的路程没有人烟,茫茫沙海寸草不生,冬季零下20摄氏度,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每年的浮尘天气在100天以上,遇有沙漠风暴,更是暗无天日。

在这里工作的人,只要呆上两个月就要患“沙漠综合症”。张新民深知,在条件这么艰苦的沙漠腹地,要管理好职工队伍,既要靠铁的纪律,又要靠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生产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张新民组织员工建起了多功能娱乐厅和篮球场,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歌咏、篮球、棋类活动,使沉寂的大漠有了一丝生气和活力。1998年的春节,张新民没有回家,他留在了塔里木。理由很简单,塔中项目部的各项工作刚刚理顺,生产任务非常紧张,岗位值班需要人。尽管他已在前线坚持了7个月之久,早已超过了塔指规定的每工作4个月可以休假一次的期限,可他还是坚持下来,与前线的员工在沙漠腹地一起过春节。

1999年的春节,张新民已是维修抢修中心的副经理,他还是没有回家,依然留在了塔里木。理由还是那么简单,塔里木的工作环境张新民最熟悉,留下来值班属“正当防卫”。

2000年春节,张新民调到塔里木管道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他又一次来到大沙漠腹地,与前线职工一起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除夕之夜。理由更简单,他环境熟悉而且工作需要。张新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同样经受了突发事故的严峻考验。2000年1月29日(腊月二十五)上午,沙运司的一名司机驾驶着D—80铲车作业,无意中将塔中到轮南Φ426的输气主管线铲开了一个400mm的大口子,强大的气压将附近的沙子吹起6米多高,裂口发出了火车汽笛一样的尖叫声,铲车司机不知怎么回事,吓得弃车而逃。事故现场附近就是一座加油站,四五级的大风正朝着加油站方向刮去,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天然气,如果遇有一丁点儿火星,就会引起爆炸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塔指调度把抢险任务落实给管道公司,接到命令后,张新民立即率领有关队伍赶赴事发现场。非常时刻,张新民的大脑像一架机器迅速地转动起来。凭借着多年的抢修经验,张新民在行驶的汽车上用手机与塔指前线指挥部取得联系,并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立即停输,但不能停到零,得让管内有正压,避免空气流进管内;第二,事故现场两边的路口,禁止车辆行驶;第三,准备两瓶氮气,做好带火封堵准备。

张新民等人经过4个多小时的奔波,到达500公里之外的事发地点已是下午5点30分。现场的情况更为严重,事发现场有两条并行管线,一条是输气管线,一条是输油管线,两线之间的距离只有3米,那辆庞大的D—80铲车铲铣插在气管线内,车身却压在油管线上,铲尖已铲破了防腐层,要把这个重10吨的铲车顺利移开管线而且不发生冒火事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此时的张新民已成了抢险的总指挥,他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抢险的成功与失败。张新民沉着地指挥沙漠运输公司的职工开来两台25吨沙漠吊车,先把铲车按“后高前低”的形态平稳地吊起来,然后将铲车链轨下面用沙袋垫平,再浇上水,让铲车能顺利开出来。最难的就是堵漏。补口焊接最怕有明火,明火的来源是天然气。所以补口焊接之前,必须把管道内的天然气燃尽。为了防止管内有负压遇有明火爆炸,张新民冒着危险亲自顶着湿麻袋用长竹竿去点火。大火燃烧了6个小时,仍然不灭,此时已是深夜12点。张新民的脑袋仍然十分清醒,他深知自己此时的重任,责任重于泰山。张新民分析,一定是管道两边的阀门没有关严。由于管线停输,塔指基地的燃气锅炉取暖设施将受到严重威胁,必须尽快想出新的办法。在取得甲方同意后,张新民果断指挥职工将火扑灭,并轮流挥锤将豁口修平,然后用事先预制的一个半圆的钢板胎具扣在豁口上,边焊接边灭火。抢险作战在深夜里进行着,他们凌晨1点多钟开焊,早6点钟焊完,经过试压合格后,正式恢复送气。一天一夜的鏖战,一场更大的事故避免了,张新民以及他带领的工人们看到恢复通气的管线,高兴地乐了。

2001年的春节,张新民还是没能回家,依然是在塔里木度过。原因又多了那么一点儿:由于张新民在历年节日期间组织各种抢险有了知名度,甲方非常希望他再留下来值班。张新民过年没松心,又一次组织了抢险维修。1月29日正月初四,张新民接到报告,塔指哈得四油田一口单井输油管线出现凝固,需要快速抢修。张新民带人赶到现场,面对3.8公里长的管线,他们采取等距离切割分段扫线的方法寻找凝固点。找到凝固点后,用火烤加温再吹扫的方法进行疏通。尽管正值天寒地冻的春节,前线职工和施工机具又很少,维修抢修工作困难重重,张新民和他的弟兄们硬是奋战了12天,圆满地完成了抢修任务。

2002年春节,已经连续四年在塔里木值班的张新民该回家过年了,可他还是没有回家。原因更简单了,工作离不开。为了开辟哈得四油田,塔指决定架设一条110kV的输电线路,这条线路从轮南到哈得四全长130KM,任务急,张新民担任了这项工程的工程总指挥。由于工程春节期间不能停工,施工队伍不放假,他这个总指挥也就不能离开塔里木了。在施工现场,张新民亲自协调甲乙方关系,帮助施工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多次慰问参战队伍,使电信公司承建的这项工程进展顺利,而且将按塔指要求提前竣工。

张新民五年春节没回家,不是他不想回家。他的父母远在内地河北秦皇岛,而且都已年近8旬,老父亲从78年患脑血栓已24年卧床不起,需要人照顾。想到了这些,张新民很是内疚,他常说,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作为儿子欠父母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张新民明年的春节能回家吗?他自己也不知道。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和塔里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已经在这里过了五个春节,如果今后过春节时工作还需要我继续留守,咱还是没有二话”。

故事之四:在塔里木巧遇朱总理。

《中国石油报》2000年9月24日第一版刊登了记者韩吉人的摄影报道,题为《朱总理巧遇老部下》。文中提到的这位老部下,就是20多年前朱镕基在管道电信公司工作期间亲自培养出来的徒弟张新民。

现将《朱总理巧遇老部下》全文摘录:

(2000年)9月7日,秋阳下的塔里木,风和日丽。这一天对于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新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下午5点20分,在西气东输首站选址地——轮南输气首站,他和管道职工一起迎来了风尘仆仆的朱镕基总理一行。当总理握着张新民的手时,他激动地一口气说出了:“总理,您还记得20多年前有个叫张新民的小徒弟吗?在电信公司电力安装队有个年轻的小队长,跟您到北京去学习……”总理一下子想了起来,更紧地握着张新民的手,深情地说:“想起来了,新民啊,怎么在这里见到你了,真是想不到!”并转身向陪同的领导们激动地说:“我当年在你们石油系统工作时是工程师,他是队长,年轻的小队长!”张新民想起了当年逢周末朱总理带他回家吃面条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问总理:“劳安阿姨好吗?”总理马上把在后面远处的夫人劳安叫了过来,他们沉浸在久别重逢的欢喜之中。这时,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廖永远插话说:“他现在已经当经理了。”管道公司总经理王文彦接着说:“他干得很好。”张新民顺手从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总理说:“我在这个单位工作。”总理欣然收起了名片。看着总理这样平易近人,在场的石油人都沉浸在一片温馨欢快的气氛中。

1976年,朱镕基等电力专家组织和指挥了任京线石油会战的电力工程施工。他和一线职工同甘共苦,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朱工”。时任电信公司电力安装小队队长的张新民与“朱工”朝夕相处了两年多,“朱工”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关爱他人的人格魅力一直深留在张新民的心中……《石油管道报》2000年9月13日一版头条以《总理对管道人情深意长》为题,报道了朱镕基总理与管道职工在轮南纪实。这篇纪实报道,也记录了朱镕基总理与20多年前的徒弟张新民会面的情景。作为徒弟的张新民,曾在朱镕基的亲自带领下到北京供电局学习。那时候,他与“朱工”朝夕相处,共同度过了6个月的日日夜夜。相隔20多年后,能在新疆塔里木相见,朱镕基总理不会想到,而张新民却已经想到了。所以,张新民说:“2000年9月7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为了这个日子,张新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撰写了题为《惜别二十载,今日得有缘》的文章,回忆了自己与朱镕基总理见面时的情景。这篇文章,刊载在《石油管道报》2000年9月18日第一版。现全文摘录:

惜别二十载今日得有缘2000年9月7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惜别22年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到塔里木油田视察工作,我有缘与他再次见面,此时此刻的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1974年底,我从河北“八三”工程指挥部调到管道局电信公司时还是个带级学徒的徒工。1976年任京线会战时,朱镕基、皮以椿等电力方面的行家组织和指挥了这场会战的电力工程施工,我们都尊称他们为朱工、皮工。为了完成施工任务,公司成立了电力大队,下设电力外线和电力安装两个作业队,并决定培训一批技术骨干。当时由朱镕基带领30名徒工到北京供电局学习,我是其中的一个。在历时6个月的学习中,白天跟师傅上现场,晚上听朱工亲自授课。结业后朱工没有回在北京的家,直接带领我们乘车赶到高碑店参加任京线电力工程会战施工。方官泵站变电所就是我在朱工、皮工亲自指导下带队承建的第一座35千伏变电工程,以后又独立组织承建了沧州变电站、参建了雄县变电站等工程,此间在朱工的教诲下工作了两年多。1978年,单独成立了电力安装队,我被提为副队长并带队参加了马惠线的会战,待1980年初回来时,朱工已调离了公司。每次回忆起与朱工朝夕相处的日子都感到非常亲切,也为在他调走前未能见上一面感到遗憾。这次朱总理亲临塔里木油田视察工作,我有幸能在轮南输气首站等待总理的接见,心情既激动又自豪。

下午5点20分左右,我们迎来了陪同总理视察的车队。在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政府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和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廖永远等领导的陪同下,朱镕基总理从第一辆车上下来健步走向我们早已排队等待的迎接队伍,首先和站在前面的管道局塔里木管道公司王文彦总经理等一一握手。我当时排在第四位,当总理来到我面前握住我的手时,我激动地说:“总理,您还记得二十年前有个叫张新民的徒弟吗?”总理因为没有准备,注视着我答了一声:“哦”。我又说:“在电信公司电力安装队有个年轻的小队长,跟您到北京去学习,还有印象吗?”总理一下子想了起来,满脸笑容,更紧地握住我的手说:“想起来了。新民啊,怎么在这儿见到你了,真是想不到。”我说:“我是管道职工,是来塔里木参加石油会战的。”总理握着我的手转身向各位领导介绍说:“我当年在你们石油管道系统工作时是工程师,他是队长,年轻的小队长。”这时廖永远总经理插话说:“他现在已经当经理了。”我顺手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总理说:“我在这个单位工作。”总理拿着名片看了看扬着手说:“好,我收下。”然后装到口袋里。可能是国务院总理还没有收别人名片的先例,看到总理这样平易近人,在场的领导和同志都热烈地鼓起掌来。这时,总理握着我的手已经有4分钟之久,依然握着,我不知说什么好,问总理:“劳安阿姨好吗?”总理向旁边一指说:“这不是吗?”我赶快握住她的手说:“阿姨您好,还记得我在您家吃面条吗?”劳安阿姨连连点头。之后,总理又依次与欢迎队伍的其他同志握手,并在西气东输的展示板前听取马富才、廖永远等领导的汇报。由于陪同的领导很多,我跟随大家向前走时,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史兴全来到外面拉着我向里走说:“你赶快进去,总理点名找你呢。”我赶忙随史助理进去与劳安阿姨并排站在总理身后,一边听各位领导的汇报,一边与劳安阿姨叙旧。总理在输气站上视察了大约有10分钟左右,临上车前,在场领导争先与总理握手话别,总理又喊我的名字,我和王文彦总经理赶紧上前与总理和劳安阿姨握手告别。总理临上车还问:“你们在塔里木参加会战,家安在什么地方?”王文彦说:“我们在这参加会战,家都在廊坊,感谢总理的关心,同时代表管道局和全体管道职工感谢总理为管道局八三会战三十周年的题词。”总理笑着向我们挥手。同时,我又把事先写给总理的问候信交给劳安阿姨,她欣然收下。在车上,总理和劳安阿姨还频频向我们挥手告别。

惜别二十载,今日得有缘。首先感谢塔里木油田公司各级领导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同时也更加为总理依然平易近人风范所感动。我将以此为鞭策,更好地为石油管道事业的发展和塔里木石油会战第二个春天的到来贡献光和热。

故事之五:沙漠腹地的蔬菜大棚……

故事之六:西部管道的坚强卫士……

有关张新民的故事还有很多,在采访中,我曾有意识地接触了张新民的领导、同事、部下和普通员工,他们都能讲出张新民立足塔里木为新疆建设做贡献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很平凡,可却真实感人,在平凡之中蕴涵着不可忽视的伟大。张新民作为西部新疆管道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敬业精神是伟大的。是值得人们肯定和赞扬的。

四、横空出世牵龙人

“西气东输”举世瞩目。

同类推荐
  • 泉州湾大讲堂

    泉州湾大讲堂

    内容包括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的“民间信仰与两岸交流”、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的“两岸关系纵横谈”、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的“‘三规划两方案’与福建经济发展愿景”、泉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斌的“微博与生活”、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莹的“企业用人的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泉州师范学院原院长黄子杰的“领袖素质——卓越人才应当具备的潜质”、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的“国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参与两次南极科考的戴聪杰教授的“南极科考和海洋文化”等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科学视野,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了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
  • 知识经济与审美教育

    知识经济与审美教育

    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为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决定在全国高校重点建设100多所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从2001年年初开始启动。从研究基地启动迄今,通过招标等途径基地一共确定了五个教育部重大项目,有关美育研究的就有两项。继2001年年初确定的“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后,2002年又确定了“美育当代性问题研究”。“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项目在课题组有关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的艰辛劳动,产生了这一由五个分册组成的系列丛书,包括基本理论、中外美育、美育实践等多个方面。
  •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是一部以“慕课”和“翻转课堂”为主题的探讨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所谓“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所谓“翻转课程”,英文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反常规的教学模式。
  • 俗物与天才(精典教育)

    俗物与天才(精典教育)

    本书前半部分,作者塞德兹先阐释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而在后半部分,又以小塞德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论述了天才教育法的实践过程。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围攻

    围攻

    我深深地感觉我在模仿,写得是别人的事儿。
  • 卿本佳人,奈何男儿身

    卿本佳人,奈何男儿身

    穿越条件:皇宫,身份尊贵,有发展空间,条件都符合,可卿本佳人,为何男儿身?还是个替身,身边的人还那么渣,魏公子羽以权相胁,胁其做男宠;秦太子悼以国相逼,逼其做玩偶;楚公主以貌相诱,诱其入幕,倾心的美人,还是王兄的菜……不要紧,所谓强者就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 重生之皇家嫡女

    重生之皇家嫡女

    他是皇家贵族的嫡女却因为没有心计而被自己的妹妹和二娘害死,她死前发誓如果有来生绝对会让这对母女一无所有要让她们母女两个比自己的今生慘上一万倍……
  • 破天战神诀

    破天战神诀

    古老的战神大陆,战兽肆虐,无数人类被战兽轻易吞噬的生命!只有强者才可以生存的世界,身怀冰之魂的少年如何破天而立!希望大家可以喜欢这本书,,喜欢破天战神诀!有想和我交流的朋友可以加入战盟,一起交流!欢迎加入战盟,QQ群号码:168961743
  • 蔚然万城

    蔚然万城

    这里,四方皆山,重峦叠嶂。这里,佳木阴翳,泉声潺潺。这里,如此与众不同。这里,山脉相连,高峰入云,形成一个天然屏障,若非正午,难见日光。没有人知道这里,这里的人也未曾出去一步,如同与世隔绝的仙境,远离世间的嘈杂喧闹。
  • 鹿晗:爱的迷途

    鹿晗:爱的迷途

    我。是个多么荒谬的字啊……我爱你。可能也就一瞬间。我喜欢你。不过就是一个儿时的记忆。谁知道……“长大”之后还记不记得。我,是谁?你,亦是谁?我是慕悦,我从女孩蜕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女王。谁知道之间的过程?鹿晗……请你放过我……爱情——我们已经迷途……
  • 九世杀猪佬

    九世杀猪佬

    漫漫生命长河碌碌芸芸众生不干可干可不干之事不做可做可不做之人.......
  • 修仙觅道

    修仙觅道

    传说悟道可成仙,成仙则可得永恒,且逍遥自在。山村少年陆源,偶得机缘踏上修仙觅道之路,但不知是先修再悟,亦或者是先悟再修?吕祖在《敲爻歌》中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性与命,孰轻孰重?孰先孰后?
  • 数风流人物

    数风流人物

    中国近现代历史因一些人物而风起云涌,如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北大之父蔡元培,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市场经济第一人顾准等。本书讲述了他们在困难中跋涉、在孤独中前行的探索历程,其深刻思想与坚定信念透过历史的烟尘,依旧光芒四射。
  • 勘探者的情怀

    勘探者的情怀

    这是一部地质勘探者之歌。解放初期,毛主席曾经说:“地质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尖兵。……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故事发生在五十年代中期,一群年轻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响应党的“到边疆、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号召,离开首都北京,离开生活工作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满怀革命豪情来到了环境恶劣、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大西北,特别是柴达木盆地,进行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他们是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战线上的先驱者,做得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事业。书中以仝飞为主线,深入细腻地刻划了在普查工作中不畏艰险,风餐露宿,与天斗与地斗,有时还与野狼斗;晴天一身汉、雨天一身泥,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革命斗志。故事似乎没有擎天之举。但在解放初期,在那个年代,在我国人烟希少十分荒凉的大西北,在戈壁沙漠、盐沼盐壳地区,从事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地质勘探队员饱受磨难,坚忍不拔,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完成任务的吃苦精神,是常人难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