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时,年号是贞观。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用心治理国家,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于用人,还要广泛听取意见。因此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贵贱,都能够得到他的重用。魏征敢向太宗直接提意见,即使太宗生气,也不退让。魏征病死,太宗痛哭着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整理衣帽;用历史作镜子,可以了解兴亡;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对错,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合并州县,节省开支;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减轻劳役负担,让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等。这些措施很得民心,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皇帝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载船,也能覆船。唐太宗采用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护。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大可汗”。唐太宗还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使汉藏民族关系更加友好亲密,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朝开国之初,唐太宗为了表彰辅佐他登基的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命人请来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师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画上了他们的肖像。画完后,唐太宗亲自挥墨为诸臣一一题写了赞誉之辞,此图名为《凌烟阁二十四臣图》。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和秦叔宝。画此图时,多位功臣已经辞世。
“天可汗”
贞观年间,唐太宗逐步平定了青海、西域、九年(635),唐太宗任命李靖、侯君集率军平定位于今青海地区的吐谷浑。之后,于贞观十三年(639),他又派侯君集出兵攻打交河(今新疆吐鲁番),于次年收服高昌,之后又擒获龟兹王,平定西域大部地区,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重新打通了沟通中西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安分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当时的唐朝地域东到大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的广袤疆域内设立州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都对唐朝甘心称臣。自东突厥灭亡以后,西北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不断来到长安,各部首领也都来长安朝见,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南诏
南诏是唐代的国家,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灭,建立大理。唐时西洱河地区,共分六诏,即蒙禹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当中蒙舍诏因地处南方,称为南诏,也是最强的一个部落。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起,吐蕃先后征服五诏,只有南诏一直附唐。开元元年(713),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729年唐打败吐蕃后,支持南诏统一其他五诏,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南诏国。
渤海国
我国东北地区粟末部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早在武周时期,粟末就与唐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封粟末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国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渤海国全盛时期,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设5京15府,62州,130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渤海与唐始终保持着友好关系,因此,渤海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最为巨大。
吐蕃
吐蕃是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由松赞干布所建,它也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国家分裂。至10世纪时,吐蕃的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改称阿柴,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唐太宗更立太子
李世民登基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成年后好声色,逐渐失宠。魏王李泰却逐渐获得太宗的宠爱,李泰因仗着自己的才能,暗藏夺嫡之心。兄弟二人为此各培植自己的势力,明争暗斗。贞观十七年(644),齐王叛乱,李承乾受牵连,被太宗贬为庶民。李泰加紧了争夺太子的阴谋,太宗甚至已经口头答应了封他为太子。然李泰的阴谋也为太宗察觉,一时不知立哪个儿子为嗣,懊恼地想自杀,被褚遂良等人拦下。太宗问他的三个儿子哪个能继承大统,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一致认为,李治仁慈孝顺,甚得人心,而李承乾谋反,李泰也包藏祸心,都不能立为太子。李治就这样成了新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
武后参政
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因机智精明,善权谋,受到高宗的另眼看待。武则天便倚着皇后的身份和皇帝的宠爱而积极参与朝政。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武则天贬诸遂良、黜长孙无忌,罢朝中二人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到后来,朝中诸臣甚至凡事都经过她的批准才执行,高宗的威仪被压制,心中难免愤愤。高宗暗中招上官仪商讨,欲想废掉武后,没想到被武则天的左右探知。武则天马上向高宗表明自己的心迹,高宗又不忍心废之,又担心武后有所怨恨,就对她说这一切都是上官仪教的。上官仪因此被武后设计而抄家,其他支持废后者也尽贬、黜。从此,武则天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唐朝政权,尽在武后的掌握之中。
武周革命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原为唐太宗才人的武媚娘被李治接回宫,经过一些列宫廷政变,武氏荣登皇后宝座。武则天精明机智,通文史。唐高宗因患风眩,目不能视,武则天经常协助处理朝政。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旋即废黜。690年(天授元年),辅佐朝政30年的武则天改唐为周,自己称帝,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史称“武周革命”。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个女皇帝,执政唐王朝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功绩彪炳。
徐敬业反武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死,中宗即位。次年,武则天以太后之名临朝称制,不久又废中宗,立豫王旦(即睿宗),掌握朝政。武氏专权后,对唐宗室李氏子弟展开诛杀。英公李敬业(即徐敬业)也因此受牵连,被贬为柳州司马。敬业在途经扬州时,与同被贬官南方的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敬业弟敬猷等一起策划起兵反对武则天。9月,敬业等人以长史陈敬之谋反为名,组织囚犯、工匠、役丁数百人,占有扬州,随即招集民众,以扶助中宗夏位为号召,发布了由骆宾王撰作的《讨武瞾檄》。敬业一起兵,武则天就剥夺了他的赐姓,命大将军李孝逸统兵镇压。11月,徐敬业兵败,被部将所杀,其弟兄及其党羽尽诛。
酷吏得志
平息徐敬业叛乱后,武则天担心天下人都对自己不服,加之自己长期专政,朝中大臣难免有所怨恨。为了打击政敌,巩固自己的统治,奖励密告与重用酷吏即是武则天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她下令,如果告密者所述为实,就赐予官职和财物,即使不实也不追究。在武则天的倡导下,当时的告密者前仆后继,阴险小人也趁机混入。索元礼因告密有功而被封为大将军,专审案件,他生性残忍,询问一人一定要牵涉几十人,受到武则天的赏赐。他这种行径很快为其他官员所效仿。周兴、来俊臣等人就专门豢养数百名专事密告的小人,一旦想陷害某一名官吏,便罗织罪状上报于朝廷。为了使被告者尽快伏法,周兴、来俊臣等以酷刑逼供,使入狱者生不如死,以致在受不了酷刑之下最终被迫认罪。这些酷吏自然也得到武则天的嘉赏。
武则天称帝
637年,武氏14岁入宫,始为才女,后武氏自立为皇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请君入瓮
通俗来讲,“请君入瓮”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人。武则天称帝后,为了镇压反对自己的臣民,大肆任用酷吏。这些酷吏中,以周兴和来俊臣最为狠毒,二人以非法的手段、根据发明的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很多正直臣民。有一次,一封密告说周兴谋反,武则天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了解周兴的狡猾与奸诈,仅凭一封告密信无法将之服罪。来俊臣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令周兴开口的方法。他约周兴到自己家赴宴,问他怎样将死不认罪的犯人开口认罪。周兴得意洋洋地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没有什么犯人不招供:”来俊臣连连称是。随即命人按周兴的说法做好烤火的大瓮,然后对周兴说有人密告他造反,皇帝命自己严查,老兄你就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听闻,扑通一声跪倒,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无字碑之谜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为自己丈夫唐高宗树碑立传,却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挺立在墓前的就是一块无字碑。至于她为什么不为自己立传,千百年来有种种说法。夸耀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建立起无与伦比的功业,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羞愧说:武则天统治时期任用酷吏,一度失去安西四镇,杀害李唐子孙,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还是不写碑文为好。聪明说:武则天自知自己有功有过,自己留下无字碑,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不论哪种说法,一代女皇的魅力足让后人做无尽的猜想。
回纥兴起
回纥是我国西北的古代民族,兴起于隋,强盛于唐。唐贞观初期,回纥的首领菩萨与薛延陀共同起兵反抗东突厥,唐朝出兵协助,共同击败东突厥,在漠北建立薛延陀汗国,回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元646年,回纥助唐军讨伐薛延陀,次年唐在回纥部置瀚海都督府,授其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之后,其六代君长都世袭瀚海都督,均为唐朝册封。其中婆闰还数次助唐西征。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袭杀掉突厥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唐朝册封其为怀仁可汗。之后,磨延啜葛勒可汗击败黠戛斯,国势逐渐强盛,还曾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而且移地健牟羽可汗还派兵助唐歼灭叛军。公元788年,顿莫贺可汗上书朝廷,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请改回纥为回鹘。回鹘一直与唐友善,还助唐抗击吐蕃,助守安西、北庭等。唐朝先后以宁国、小宁国、咸安、太和诸公主嫁回鹘可汗,结为和亲。
唐与吐蕃通好
开元十四年(726)冬,吐蕃大将悉诺逻入侵大斗谷,进攻甘州,烧杀抢劫后退走。唐秦州都督张景顺率领军队顺势追击,一直到青海的西边,趁湖水结冰越过青海,打退悉诺逻部队,缴获了数以万计的辎重羊马。从此,唐玄宗更加热衷于建立边功,边境连年战争。当初,吐蕃自恃强大,向唐朝的往来国书中言词违逆傲慢,唐玄宗常为此生气。唐太宗时期,由于吐蕃成为边境的祸害,唐太宗特派大批兵马防范边境。吐蕃国逐渐衰落,开始害怕唐军的进攻。开元十八年(730年)九月,吐蕃使者来到西安请求和亲。皇甫惟明向唐玄宗讲述了和亲的好处。唐玄宗说:“吐蕃赞普闲置地在国书中词语傲慢无礼,怎么可以放弃对他的打击呢?”皇甫惟明回答:“赞普在开元初年,年龄还小,哪可能写这样的书信?恐怕是边境的将领伪造的,想以此激怒陛下。边境有战事,武将就可以借机侵占国家的财物。……如果陛下派一位使臣去看望金城公主,借这机会与赞普当面互相约定结交,让他称臣,从此永远平息边境战祸,这难道不是驾驭夷狄的好计策吗?”皇上听了十分高兴,就命令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
吐蕃赞普得知大唐特使来访,非常高兴。他把贞观以来所得到的唐朝皇帝的敕书都拿出来给皇甫惟明看。十月,赞普派大臣论名悉猎跟随皇甫惟明一起入朝进贡,并向唐玄宗上表,内容为:“甥两代都娶天朝的公主为妻,情义如同一家人。其间由于张玄表等人首先带兵入侵抢掠,才使两国边境关系恶化。……如今承蒙舅父派使臣来探望公主,甥不胜欢喜,如果双方能够重新亲切来往,我死而无怨!”从此,吐蕃又诚心地归附唐朝。
李、武争天下
武则天称帝后,其侄武三思善于迎合圣意,颇受皇帝的宠信。在武三思的授意下,他的党羽屡次上表太后,说:“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立外姓人为继承人的,陛下您也应该立武家人为嗣。”而以狄仁杰为首的李唐拥护者如此劝说皇帝:“先帝把儿子托付予陛下,您怎么可以将皇位传予外人呢?况姑侄与母子哪一种关系更亲近呢?”武则天初期对立武还是立李不能抉择。武三思不断地兴风作浪,以此证明李家太子不能担当大任。在狄仁杰等人的努力下,武则天终于绝了立武为嗣的念头。698年,庐陵王李哲被立为太子,恢复旧有的名字李显,武氏在争嗣中彻底失败。
太平公主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