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该派创始人是墨翟,世称墨子。墨子早先学习的是儒学,后来他认为儒家注重礼乐,主张厚葬,对于民生极为不利,于是便极力反对,最终丢弃儒学,而开始创建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子对上劝谏王公大人,对下教习匹夫徒步之士,他广收生徒,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被称作“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到的俸禄也必须向团体奉献。墨家成员大都产生于职业士兵或雇佣军中,因为只有亲历战火的普通人,才能有真切的厌战感,才会渴望和平。
因为墨家主张的是“兼爱”、“非攻”等尚贤尚同的政治纲领。讲求的是刻苦与节俭的生活,这些都很难遵从,又因为有关记载甚少,所以日后并没有取得很大的发展。
墨家的核心思想
墨家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墨家的思想体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哲学思想上的严密逻辑性,以及其辩学上的深奥。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这些都反映了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同时,这些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奢靡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墨家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墨子的本身成份——“贱民”分不开的,从而就决定了墨家的阶级命运。因为小生产劳动者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所以代表其思想的墨家也从未占过上风。墨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根本,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做到兼爱,才能使国家得到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来进行政治通知,才能使社会得以安定。认为之所以人类受到战争纷扰,都是因为人类曾经积下了种种罪恶,是因为人类互相之间不相爱。
墨家的伦理观
墨子提出的“兼爱”主张,是墨家思想的精髓,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对儒家主张的“仁爱”说的一种挑战和突破。墨子曾潜修孔子的学说,但他清楚地认识到儒家所提倡的“仁爱”说是为世袭贵族制度、为“亲亲”“尊尊”的宗法观念服务的,儒家之爱实际上是将平民百姓放在了被奴役和驱使的位置上。墨子认为这是一种等级之爱。于是,他明确地提出了“兼相爱”,“兼以易别”,以“兼”来代替“别”。这是很具有进步意义的,第一次把平民当成了爱的主体对象。这种对宗法传统、等级思想的批判精神和朴素的平等思想,在以后历代的农民起义中不断地得到弘扬。
墨家的政治观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精髓。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提倡任人唯贤,消除等级观念,从而使天下得到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士能够参与到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当中。墨家主张建立的是平民主义政治,为的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强烈要求革除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提出平民民主政治主张的第一人,从这一点看,墨家的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特别是对照墨子之后的儒家政治思想和主张,更能显示出墨家在政治方面的历史进步性。
墨家的经济观
在经济观方面,墨家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用以减少久丧厚葬以及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这样一来便可以加速生产效率,有利于发展经济。并且墨家还非常重视生产技术,他们认为生产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颠覆了许久以来注重烦琐的丧葬仪式,看重物质享受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一次经济上的伟大进步。
墨家的宇宙观
墨子提出“非命”论,他认为命运不能够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他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蕴含了不少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另外,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也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能够决定自然界的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能对人世的政治起着支配的作用。他坚信“天之爱民之厚”,只要君主违背了天意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反之,如果君主顺应民意,必会得到上天的赏赐。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会专门针对人间的君主或贵族进行赏善罚暴。
墨家的影响
墨子的哲学思想集中反映了长久处于阶级压迫下的小生产者被解救出来后,在阶层上具有的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被后世唯物主义思想家继承并发展,而他的神秘主义的糟粕却也被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借鉴和吸收。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就中国的主流思想而言,墨家的学说往往被视为异端,他的学说可以说是对统治阶级上层的一种颠覆,首次把关爱的目光转向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主张阶级对等,体现了人生关怀,公然向统治阶级和旧贵族挑衅,为后世的农民战争提供了精神鼓舞。
典籍
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所以金文也叫钟鼎文。据容庚《金文编》记载,金文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起商初,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的历史,记载了这一历史时期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记事涉及面很广,为后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而成。《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主要的经典之一。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六艺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种儒家经书。《乐》已散失,其余五部与《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并称“四书五经”。儒家也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才能。即“礼”为礼节,“乐”为音乐,“射”为射箭技术,“御”为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法。
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微言大义,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但是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即把宇宙看成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遵照自然规律而发展变化,而“道”就是世界的本源。全书体现了老子哲学的精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对于人而言,他主张学习处世的智慧,低调生活,以柔克刚;在政治、社会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尽管《道德经》中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狭隘,但是总体来看,《道德经》却使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动摇。可以说,《道德经》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着史无前例的影响。
尚书
《尚书》本称“书”,汉代时改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和部分事迹汇编,保存了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现存《尚书》部分内容是儒家后来加上去的,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尚书》所记载的历史起自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共100篇。它汇集了大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是研究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的“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录君臣谋略史事;“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性质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由于年代久远,而且对《尚书》的真伪、聚散考订复杂,后人对《尚书》的理解就非常困难,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也只能根据先秦语言进行翻译。历代学者对《尚书》的研究和注释很多,最通行的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合编而成的《十三经注疏》,虽然也真伪参半,但还较有参考价值的。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过去只称为《诗》,后来儒家的学者把它奉为经典,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共收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有周、南、召南、邶、卫、王等共15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大雅全部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雅是民间歌谣;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都是贵族的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
它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的爱憎以及他们的反抗和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现实主义基础。
“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赋比兴是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最早用于描述《诗经》。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的创作,详细生动地叙述物象。南宋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这种写法,雅诗、颂诗中较多,国风中较少。比,就是比喻,以这种物体比喻那种物体。如《魏风?硕鼠》以大老鼠比喻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兴,是“起”的意思,有开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先言咏起所咏之物,也就是说用事物作开头,再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赋、比、兴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形象塑造、心理描写、意境形成等都起了重要作用,后来发展成为诗歌常用的创作手法。
春秋
东周各国的史书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得以保存,成为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春秋》原文只有18000多字,简练地记载了鲁国十二代的历史,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的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由于文字短而所含内容长,所以原文不易为人理解,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对《春秋》进行了诠释。《春秋》编撰具有非同小可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私修史书,打破了西周以来贵族对史学的垄断,对记录历史的真实性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孔子还开了私人著书的学术先风,后来的百家争鸣与此有莫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春秋》中明确的时间顺序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影响很大,其内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委婉平易的“春秋笔法”也为后人所称道。
左传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以《春秋》为基础,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传》基本以《春秋》十二代君王的次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主要内容有: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当时的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无所不包,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在史学中具有继往开来的传承作用,还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典籍,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
国语
《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记载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的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重要史事,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国语》在内容上记录了春秋各国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情况,是研究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材料。在思想上,《国语》较为崇尚礼的规范,德的精神,突出忠君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人才和民意,含有很强的民本思想,这是我国几千年的古文明中非常积极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
《战国策》是书写战国时期的国别体史书典籍,所记年代约上接《春秋》,下至秦王朝统一。汇集了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等国的策士著作和史臣记载,展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特点,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战国策》客观记录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的状况,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详细地记述了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士人的精神风貌、思想才干和人生风采,反映出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化的历史特点,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战国策》还是杰出的文学著作,在人物形象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方面运筹帷幄,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时期。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研究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各方面医学理论,是我国中医学的圣经,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在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确立了中医学上的“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养生学”、“运气学”、“病症”、“诊法”等学说和医治手段,它不仅仅是对疾病进行机械的治疗,还包罗万象,涉及到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黄帝内经》堪称一部关乎宇宙天地、生命奇迹的伟大著作。《黄帝内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最早见于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书现存内容主要是《素问》、《灵枢》两卷。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进行辩证施治的医治方法。张仲景根据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病症程度等因素,提出“六经”的病症分类法,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从而根据病势进退缓急及症状特点对症医疗。《伤寒论》是张仲景对前人医学成就和自己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汉代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学经典。
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