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英国政府与中国清政府在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于南京签署的一个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结果。1842年7月,英国军舰百余艘,官兵约9000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废墟。道光皇帝遂决定接受英国的条件议和。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军50万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六朝古都南京的下关,于是双方正式签定《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西班牙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政治上丧失了主权。
中英《虎门条约》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虎门条约》共计16条,后附“小船定例”三条,根据不平等的《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和《虎门条约》的规定,结果是:香港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辟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商埠,协定关税的确定,值百抽五的进出口货物税率的规定,子口税的不得加增,外国侵略者取得最惠国待退,取得领事裁判权,取得在中国通商口岸驻扎海军的权利,取得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建屋居住的权利等等。
中美《望厦条约》
在林则徐领导的广州禁烟运动中,美国鸦片贩子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总统泰勒要求派遣代表来华商谈建立新的经济关系。1843年5月,美国政府派顾圣为特使来华,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2月,顾圣到达澳门。6月18日,清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与顾圣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进行会谈。在谈判过程中,美方软硬兼施,采用讹诈的手法,胁迫中方谈判者。耆英屈服于压力,抱着“一视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拟定的条约草案。7月3日,双方在望厦村正式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又称《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共34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是: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从而便利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结束后,法国政府不甘落于英、美两帝国之后,于1844年强迫清政府在广州黄浦的法国军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这是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黄埔条约》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根据条约内容,法国轻易取得英、美已得到的各种重大权利如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而且还攫取一些新特权,如法国得到了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墓地和清政府要负责保护教堂、教士的特权。并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黄埔条约》为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中英《天津条约》
1857年,英国联合法国,派出远征军到中国,攻占了广州。1858年(咸丰八年)4月,又北犯大沽。英、法、美、俄四国专使向清政府递交了照会,限令于6日内答复他们的侵略要求。5月20日,英法联军悍然攻占大沽炮台,26日进犯天津,并威胁清政府速派大臣谈判,否则将进攻北京。清政府正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焦头烂额,因此决定对英、法妥协议和,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代表赴天津谈判。在英方代表的一再威逼下,桂良等人终于屈服,被迫全部接受英国的条件。6月26日,桂良、花沙纳与英国代表额尔金正式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共56款,另附专条1款。主要内容有:英国驻华使节并各眷属及各随员可在北京租地租屋,雇觅夫役。英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凡传基督教者,清政府应一律保护。英国人可前往内地游历、通商;除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外,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各口;长江汉口以下至海沿岸,除增开镇江一口外,再选择不超过三处地方开放;许英商船驶入长江至长江沿岸各口岸经商;英国兵船亦得进入各通商口岸。英国人有权雇佣华人,可在各口并各地方租地盖屋,设立栈房,建立教堂、医院、墓地;涉及英国人的纠纷案件,英国当事人及财产,皆归英国官员查办;英国人犯法由英国官员惩处;中国人扰害英国人,由中国官员惩办;中英两国之人争讼而又不能劝息,由中国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审办;中英双方应于《天津条约》签订后尽快于上海会商新税则;英商进出口货物于内地应纳之“子口税”,应“综算货价为率,每百两征银二两五钱”,一次缴清;今后若有给予他国特权,“英国无不同获其美”;赔偿英国商民损失及军费共400万两;赔款缴清,方将广州城交还。
中法《天津条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1858年6月27日(清咸丰八年),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法全权代表葛罗在天津签订《天津条约》42款,另附《和约章程补遗》6款。条约主要内容有:法派公使驻于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增开琼州、潮州(后改汕头),台湾(台南)、淡水、登州(后改烟台)、南京为通商口岸;天主教教土可人内地自由传教;法人可往内地游历;在各通商口岸任意租地盖房,设教堂、医院、学校、坟地、仓库等,地方官要保护;凡中国与各国议定税制、关口税、吨税、过关税、出入口发税,法国“均沾”;法兵船可在各通商口岸停泊;确定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赔款白银200万两。
中俄《瑷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时,1858年5月28日(清咸丰八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用武力迫使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在爱珲签订了中俄《爱珲条约》。中俄《爱珲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仅规定爱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准原位之中国人民,归中国政府管理,俄国人不得侵犯;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爱晖条约》使中国领士完整与主权蒙受重大损害,开始清朝拒绝批准,直至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才开始承认。
中俄《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津、京之际,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13日(咸丰八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俄国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共十二款,其主要内容:俄国可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等七处口岸通商,并停泊兵船;若别国在沿海增开口岸,准俄国一律照办;俄国可在原定中国陆路通商地点扩大贸易,对俄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不加限制;俄国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在华俄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俄国东正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实际上是借此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美《天津条约》
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虽然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共30款,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若就公使驻京问题与别国另有应允或立约,美国即同时享受同等权利;美国官船至中国近海,中国应就采买食物、汲取淡水、修理船只等给与协助。若美国船只被毁、被劫,应准美国官船追捕盗贼。若美国人受到匪徒侵害,地方官须立即派兵驱逐弹压,严拿治罪,以保护美国人;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美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民居,或租地自行建楼以及设立医院、教堂及墓地等。美国的官员及人民可以雇佣中国买办、厮役、工匠、水手、引水,可以延纳中国人教授语言及帮办文墨,地方官民均不得稍有阻挠、陷害;对传教习教之人,地方官当一体保护,他人毋得骚扰;嗣后清朝有何惠政、恩典、利益施及他国及其商民,美国官民一体均沾。
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据北京安定门,抢劫和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后,清政府毫无抗争能力,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条件。10月24日,奕昕与英国代表额尔金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同时交换批准了《中英天津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条约共9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其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昕当政;1858年秋大学士桂良等与英专使额尔金所达成的英公使暂不驻京的谅解无效;英公使是否驻京由英国决定等。
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春,法国伙同英国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0月6日,法军率先闯入圆明园进行抢劫;13日英法联军占据北京城的安定门。在形势逼迫之下,清朝钦差大臣奕昕接受了法国所拟订的《北京条约》草案。25日,清政府议和代表奕昕与法国专使葛罗在清朝礼部大堂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并互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中法北京条约》原称《中法续增条约》。共10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法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主要内容有:赔偿法国白银800万两;赔款交清后,法军退出所占之地;由清帝发布上谕颁示天下:任各处军民人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堂礼拜,滥行查拿者将予以应得处分;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沙俄利用英法侵华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中方代表在谈判中受尽屈辱,任人宰割,对俄方的要求不敢提出异议,由清钦差大臣奕昕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共15款。主要内容为: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根据这一规定,于1864年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俄国在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官。
中美《续增条约》
中美《续增条约》是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1868年7月28日,蒲安臣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条约,1869年11月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交换了条约批准书。条约共8款。主要内容为: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这一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两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这一规定为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学校和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提供了法律根据;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为使清政府承担镇压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义务,以扩大美国在华传教。
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1862年,中俄双方在塔城举行边界谈判。俄国代表要求把原属于中国的斋桑湖和特克斯河上游地区划归他们所有,遭到中方代表的拒绝,谈判破裂。1864年10月,双方约定重新在塔城召开谈判。俄方率100多人来到塔城,准备在谈判破裂后强行占领。在沙俄政府的威胁和讹诈下,清政府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在沙俄全权大臣扎哈洛夫等签订了《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原属中国内湖的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等44万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割让给俄国。沙俄长期以来妄图吞并中国西北的阴谋终于得逞。
中俄《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是于1881年8月17日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条约》当时称《改订条约》,又因签约地点在彼得堡,也称《彼得堡条约》。主要内容是:沙俄归还被其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而仍割去伊犁西部霍尔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依据;赔款增至900万卢布(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改“均不纳费”为“暂不纳税”;俄商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仅许于肃州(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这就为沙俄武力逼迫中国各族居民迁入俄境的罪行获得了根据。
中英《烟台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