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因家境贫寒,在苦水里泡大的钱伟长与父辈们一样,很小的时候就在地里干活,挖金花菜、芥菜。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没钱上学,他偷偷到父亲和叔叔教书的学校里听课。后来,他父亲到城里的中学教书,钱伟长就“走后门”念了一年初中。1928年秋,他考入了苏州中学,开始了三年高中生活。
进入高中以后,钱伟长十分喜欢国文(就是现在的语文),历史也不错,可是数学却是一塌糊涂,常常考不及格。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一下子报考了五所大学,国文与历史成绩极好,不是100分就是90多分,而其他科目只考了二三十分,不过最后把各科的分数加起来还是考取了。1931年9月10日,钱伟长来到清华大学,进入了中文系学习。
到清华大学不几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钱伟长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初衷,毅然决定要学习物理学。物理考试成绩曾经只考过25分的钱伟长想进物理系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他开始发愤学习物理。他早晨五六点就起床,晚上熄灯后还到厕所里的灯下看书。每天他最多睡五个小时觉。他就是靠着这种拼搏的精神,终于为日后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罗曼·罗兰说:“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基础差不是学习中不可克服的障碍,拼搏和勤奋是成为杰出人物的有效途径。
两次倒数第一
苏步青出生在浙江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跟着父亲学会了割草、喂猪、放牛等农活儿。他喜欢读书,每当放牛回家,路过私塾,苏步青总要停在那儿听一阵,他常借一些书来读,《水浒》、《聊斋》、《左传》,都不止读了一遍。虽然那时候他年纪小,读起来似懂非懂,却爱不释手。
苏步青9岁那年,父亲送他进县城第一小学当一年级的插班生。从山沟里来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看到的、听到的样样都感到新鲜。他整天玩耍,把功课全丢到脑后了,期末考试苏步青竟得了倒数第一名。
第二年,苏步青转到水头镇求学。因为家庭贫穷,有的老师看不起他,甚至还故意刁难。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文,其中有两句佳句,整篇文章也写得很有特色。不料老师却怀疑他是抄来的,后来查清是他自己写的,仍给他的作文批了“差等”。这件事深深地伤害了苏步青的自尊心,他就用不听课,尽情玩耍来抗议。结果,这年他又得了倒数第一名。
新学年开始,一位叫陈玉峰的老师发现这小孩挺聪明,就是贪玩不用功,就找他谈话,并启发他“不好好念书,对得起你的父母吗”?苏步青听后,觉得惭愧,但心里并不服气。陈老师又循循善诱道:“文章好坏,不是哪个老师决定的;个人的前途靠自己去争取。我看你的资质不差,又能吃苦,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陈老师的话像鼓槌一样,敲着苏步青的心。他左思右想,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从此,苏步青发愤学习。为了看懂《东周列国志》,他步行了几十里山路,向别人借来《康熙字典》,遇到难字生字,他总要逐个查阅、弄懂。假日,他回家一边放牛,一边骑在牛背上背诵《唐诗三百首》。
这学年,他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名。在以后的求学期间,他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第一。
1914年,苏步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这时,他已经能滚瓜烂熟地背诵《左传》,由于他博览群书,在同学中获得了“文人”的称号。后来,他走上了数学的道路,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作为一个学生,不能不重视学习成绩,也不能太看重成绩。最重要的是学习真正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善于反思
小胡到一家外资公司去应聘。
该公司把前来应聘的人安排在会计室,分三天进行三次考试。
第一次考试,小胡便以99分的好成绩排在第一。一位姓李的女孩以95分的成绩排在第二。
第二次考试试卷一发下来,小胡感到纳闷,当天的试题和第一次的试题完全一样,一开始他认为发错了试卷。但监考人员一再强调,试卷没有发错。既然试卷没有发错,小胡也懒得去想,自信地把笔一挥,还不到考试规定时间的一半,试卷便填满了。小胡把试卷一交,其他应聘的考生也陆陆续续地把试卷交了上去。人人脸上都春风得意,显然,个个都认为自己胜券在握。
第二次考试考分一出来,小胡仍以99分的成绩排在第一。而那位交卷最晚的女孩小李以98分的成绩排在第二。
第三天准时进行第三次考试。
“这次该不会拿同样的题目给我们考吧?”进考场前,小胡这样想。
试卷一发下来,考场上顿时开了锅,因为试卷和前两次完全一样!
“请安静,安静!大家听我说,这次考题和前两次一样,都是公司的安排。公司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执行,如有谁觉得这种考核办法不合理,你可以放下试卷,我们随时放你出考场。”
监考人员把桌子拍得“啪啪”直响。
众人一看招聘人员非常严肃,只好老老实实低下头去答卷。
这次考试更省事儿,绝大部分考生和以往一样,根本用不着看考题,“刷刷刷”就直接把前两次的答案给搬上去了。不到半个钟头,整个考场都空了。只有那位小李仍托腮拍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时而修改,时而补充,直到收卷铃响才把答卷交了上去。
第三次考分出来,小胡长长舒了一口气。他仍以99分的成绩排在第一。不过这次没有独占鳌头。小李这次也以99分的好成绩和他并列第一。但小胡一点也不担心被她挤下来。
第四天录用榜一公布,小胡傻跟了上面只有小李的名字,其他的人都落选了。
小胡当时就找到人力资源部办公室,他显得异常激动,理直气壮地质问道:“我三次都考了99分,为什么不录用我,而录用了前两次考分都低于我的考生呢?你们这种考试公平吗?”
人力资源经理笑呵呵地凝视着小胡,直到他心平气和才开口说话:“先生,我们的确很欣赏你的考分。但我们公司并没有向外许诺,谁考最高分就录用谁。考分的高低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录用职员的一个依据,我们正是根据考分来录用员工的。不过,虽然你次次都考了最高分,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一模一样、一成未变。如果我们公司也像你答题一样,总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经营,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吗?我们需要的职员不仅要有才华,更应该懂得反思,善于反思、善于发现纰漏的人才能够进步,职员有进步公司才能有发展。我们公司之所以三次用同一张试卷对你们进行考试,不仅仅是考你们的知识,也在考你们的反思能力。因此,你未能被选用。”
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遽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真正的学问
在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学生时代的钱钟书就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即把清华图书馆130多万册藏书从A字第一号开始通览一遍,有的还要做批注;他上课从来不做笔记,还浏览其他书刊,可是一到考试,只要略加复习,他便可考出优异成绩。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4年,共读了33门课程,29门必修,4门选修,包括英文、法文、伦理学、西洋通史、古代文学、戏剧、文学批评、莎士比亚、拉丁文、文字学、美术史等,除第一学年体育和军训术科(第二学年以后这两门课获准免修)吃了“当头棒”外,其余绝大都分都是优秀。
钱钟书的成绩,当时在文学院和全校都是罕有其匹的。
直到钱钟书先生去世前,他一直在孜孜读书,乐此不疲。
虽然钱钟书先生一生孜孜读书,但他不主张作“书呆子”,而是强调追求真正的学问。他说:学问不等于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的能力、成就和他的文化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毕生都在追求真正的学问。他的《管锥编》一书,囊括了古今中外近4000位著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资料,内容几乎涉及全部的社会、人文科学。对众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比较、评说,再做出结论。这是一部充满人生感悟和洞察的书。它谈愚民、谈酷吏、谈冤狱、谈艺文、谈方正圆滑、谈世道人心,是一本纵横捭阖、浩浩荡荡,如大江一样奔腾的皇皇巨著。
钱先生的真知卓识源于他综合思考的治学方法。他认为要多读书、多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在许多时候,则应变换视角,发掘新意,触类旁通,达到“通识”。
最重要的事
在船艏,站在兰斯路丁旁边的男子傲慢地询问他的教育程度。
“你有没有学过天文学?”骄傲的教授问道。
“我不能说我读过。”兰斯路丁毫不在乎地回答。
“那可以说你浪费了你人生的四分之一,因为根据星座位置,有经验的船长便可以让船顺利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他又问了,“你有没有学过气象学?”
“没有。”兰斯路丁回答。
“那你几乎浪费了你人生的一半,”教授斥责道,“有系统地跟随风势而行可以加快船速。”然后他又问,“你有没有学过海洋学?”
“完全没有。”
“天啊!你绝对是浪费了你人生的三分之二!明了水文是水手该做的事,因为这样才能找到食物与帮助。”
几分钟后,兰斯路丁开始走向船尾。当他缓步前行时,他冷冷地闷教授:“你有没有学过游泳?”
“没有时间。”教授仰起头骄傲地回答。
“那不管你学了什么东西,你的人生全白费了——船要沉了。”
学习理论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不要只学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否则,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一筹莫展。
不能只观察现象
十九世纪初的一个早晨,英国一家酿酒厂的老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到著名科学家道尔顿的家里,恳求道尔顿教这两个孩子学习科学知识。那个年龄较小、机智活泼的孩子,名叫詹姆斯·焦耳。
道尔顿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开始,他并没有给孩子们讲授物理和化学的原理,而是讲了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
“讲这些枯燥的数学有什么用?若能讲讲那些有趣的电学实验该多好!”焦耳有些不耐烦了。
好不容易盼到了放假,焦耳和哥哥一同去旅游。他找来一匹跛马,让哥哥牵着,自己却悄悄躲在后面,用伏打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要试验动物对电流的反应。结果,跛马受到电击狂跳起来,差一点出了事。
他们又划船来到青山环绕的湖上。焦耳决定试试这里的回声有多大。他在枪口里塞人大量的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枪声大作,“砰”的一声,喷出一股长长的火焰,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把哥哥吓得差点落进水里。
后来,他们又兴致勃勃地爬上一座高山。只见远处浓云低垂,隐约能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滚滚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用怀表认真记录下从闪电开始到听到雷声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把自己做的试验都告诉了老师。道尔顿笑了,说:“这些实验中,只有最后一次你做对了。”他谆谆告诫焦耳:人们只要掌握了光的速度和声的速度,就可以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推断出闪电发生在相距多远的地方。
焦耳听了很惊异:“难道枯燥的数学中会藏着这么多学问?”道尔顿举了许多例子开导他,真正的科学实验是不能只观察现象的,它必须有精密的测量,并学会用数学知识从测量的数据中总结出规律。
焦耳茅塞顿开,从此,他开始注重理论学习和精密的测量了。经过这样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打好了这一基础,知识的大厦才会牢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要充分考虑每一门知识对自己未来的可能影响。
跟上时代的潮流
在某名校的课堂上,一位同学向著名的法学教授提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
教授回答道:“咱们先别着急讨论这个问题,让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毕业以后就去了律师事务所工作,而另外一个则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他们毕业的时候,才23岁。转眼10年过去了,那个参加工作的同学已经成了鼎鼎有名的大律师,而继续深造的另一个同学也结束了学习生涯,跨入了律师的行业。到他们都是35岁的时候,这位33岁才成为律师的同学已经和做了12年律师的另一位同学做的一样好,一样有名。可是到了43岁,也就是他们毕业20年以后,后者由于10年深造积累的知识不断地派上用场,生意越做越大;而前者却受自己的知识所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日渐沉寂。现在不用我说,你们大家都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了吧?”
聪明的人懂得厚积而薄发。人生的成功之路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前100米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全程的优秀者,甚至都不可能跑完全程。在这遥远的征途上,基础的积累将会起来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你自觉先天不足而又已然踏上征程,那就更要格外注意随时给自己补充营养。
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曾产生过许多画家、雕刻家、建筑家,而达·芬奇被认为是这个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方面最杰出的巨人”,他在许多领域都有发明创造。这样一位伟大的先驱者,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和他在年轻少壮时努力探求知识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达·芬奇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从小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对绘画有特别的爱好,也喜欢玩弄黏土做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他常常跑到小镇的街上去写生,邻居们都称赞他是“小画家”。有一天,达·芬奇在一块木板上面着一些蝙蝠、蝴蝶、蚱蜢之类的小动物,他的父亲看见了,觉得画得不错。为了培养他的兴趣,1466年,父亲送他到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佛洛基阿的画坊去学艺,那时,他正好十四岁。
佛洛基阿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画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教达·芬奇的第一课就是画鸡蛋。从此,达·芬奇根据老师的要求,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过了一年,二年,达·芬奇有点不耐烦了。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便问道:“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呢?”佛洛基阿听了,耐心地对他说:“别以为画蛋很简单,很容易,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比如,把头抬高一点,或者眼睛看低一点,这个蛋的轮廓也有差异。如果要在画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多画蛋,就是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等到手眼一致,那么对任何形象都能应付自如了。绘画,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你不要浅尝辄止,要耐心地画下去啊!”达·芬奇点头称是,于是更加刻苦认真地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