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5600000050

第50章 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2)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只需要将这首词加以楼梯式的排列就能发现贺诗对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但仅这一点是不够的,登山运动员不能就只到了山脚下就算完事,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吟唱艺术,我们读这节诗的时候明显地感到情感抒发的阻滞感,会不由自主地嗔怨贺敬之不直接反复地吟唱“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有“藏锋”之说,就是指下笔时第一个动作与行气的方向相反,或用相对相反的方式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使锋尖藏于点画之间,这样做的好处是:“藏锋并不仅仅为了满足形式上的含而不露;更重要的是通过相逆的往复提按过程,使笔毫发出最佳的弹力,万毫齐力。”(白鹤:《颜真卿书法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44页。)以此来反观贺诗,他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古典诗词含蓄凝练的简单追求,而且是对主体自身情感做了“藏锋”似的处理。楼梯式的形式不是让情感一泻千里,而是对其进行了截流的处理,就如三峡大坝对长江的截断一样,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强大的势能,故而站在大坝上的心理感觉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寻找突破口,给人带来“银河”将落“九天”的宏阔美感。这是力带来的感觉,也是贺诗的美学向往。因此他对情感的处理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如决堤之水,而是截流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之中,让接受者在情感的高峰处稍稍停留一下,享受力所带来的巨大压抑之后的反冲击。其实人的情感活动就是一种兴奋,是各种心理要素:意志、思想、想象充分活动起来之后达到的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本质上也是一种力的结构。贺诗一方面促使了接受主体情感之力的成熟,另一方面又在这种成熟的过程中设置栅栏似的障碍,对其加以干扰和截流,这都是为了在接受者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力的结构和力场形式,让接受者滑入他精心设计的“陷阱”中享受力感之美。对比起马诗来,贺诗因为受古典诗词的熏陶很深,其诗歌的情感力场就要含蓄精美一些,而马诗的叙事意味较为浓厚,故而在情感的截流方面所体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就要稍逊一点。

(二)意象的跳跃。中国的意象观念一向哲学色彩与神学氛围浓厚。《左传·宣公三年》有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民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周易·系辞》有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由此可见,中国的意象不光是属于哲学的范畴,也属于神秘神学的范畴,也正是这多重意义的赋予,意象拥有了广大的空间:“见天下之赜”,拥有了广大的时间:“使民知神奸”,意象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并在天、地、人三者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同时人性意义的添加又使得它的美学内蕴更加深厚。故而诗歌发展的一个标准就是新意象的创造,时代的发展不能割断民族文化的源流,贺敬之也不能跳出民族文化的怀抱而扮演“天外来客”,因此,对意象的重视与个性化处理,一方面显示了贺诗与马诗的民族间的本质差异,另一方面又显示了贺敬之独特的创作才情、气质与审美倾向,这种特殊的差异就体现在意象的跳跃上。《东风万里》中有一节是这样的:

呵,在伦敦,

在华盛顿,

那条

资本主义破船

早已

千疮百孔!

艾森豪威尔

那个重病号

已快要

昏迷不醒!——

哎呀!……哎呀!……

可怕呀,

烧起来了!

亚、非、拉……

冲天的大火!

可怕呀,

大翻身了!

红色的

东方巨龙!

“伦敦”、“华盛顿”、“破船”、“艾森豪威尔”、“亚非拉大火”、“东方巨龙”,对比起古人来,贺敬之用比较的手法展示的是整个世界的面貌,这是古人没有办法做到的,同时,“东方巨龙”又有古代神话的底蕴,这在马诗里是很少见的。本来,意象的形成就拥有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跨度,而贺敬之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强化,这种意象的跳跃就形成了退特所说的“诗的张力”,在诗歌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的协调中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极大的联想、想象、阐释的空间,以此来完成诗歌隐喻世界的构成。荣格在谈到原型情境时说:“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同寻常的解脱,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胡经之等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76页。)“原型情境”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基础之上的人类某种情感的共鸣,正如未来主义对城市文明的揭露、马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嘲讽,贺诗通过意象的跳跃,表达的是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尚精神的追求。人类的共通情感能使贺诗从有限走向无限、从个体走向共体、从瞬间走向永恒,全在于诗歌中的那种“强大的力量”的“运载和超度”,这种力量的形成是通过意象的跳跃来达到的,诗歌的时间跨度越长、空间跨度越大,越能展现全人类的呼声,集体的声音为诗歌赢得了力感,也就赢得了巨大的美学价值。

对比起马诗来,由于他们两人诗歌民族气质不同,就显得马诗在凝练与含蓄上不及贺诗,如他的《官僚制造厂》、《致奈特同志》等,都是情感力度很强的政论诗,但是由于马诗过于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与批评锋芒,反而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铺陈有余而精巧不够。

(三)音节的铿锵。铿锵是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很多学者在研究贺诗时都注意到了其音节韵律的独特性,常常定位于“高亢”,其实不够准确,因为“高亢”不能准确地反映贺诗的节奏感。叔本华认为:“音乐是跟有形世界完全对立的,完全无视有形世界的,即使没有世界也能够在某一形式上存在的,这是别种艺术所不及的地方。”(转引自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15页。)叔本华强调了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的独特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音乐与有形世界完全对立,是对心灵体验的最高推崇,却又走入了极端的神秘主义,这对我们鉴赏诗歌是有启发意义的。因为贺诗在中苏文化的给养下,在节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如《十年颂歌》:

东风!

红旗!

朝霞似锦……

大道!

青天!

鲜花如云……

马蹄踏踏,

车轮滚滚……

从这里面可以读出,一般都是采用对偶的形式进行复沓吟唱,“锦”、“云”、“滚”是压韵的,尤其是诗句短促,而音节又较长,如“风”、“天”等,这就使得诗歌旋律明快而有力,有一种铿锵的音乐质感。叔本华对我们的启发就在于对一首音乐性极强的诗歌的鉴赏往往导致语音与语意的分离,“能指”与“所指”的不协调,内涵意义的相对弱化与外延意义的相对强化。语言是一种完整而构合的体系,它的敞开性与遮蔽性的矛盾统一显示它是人类的存在之家,从而得以叩问生命本体的本真状态。而在贺诗中,连绵的音乐带来的是生命力的汩汩涌动,是审美情感几乎要和“有形世界”完全脱节的艺术体现。而马诗呢?下面是马诗《好》中一节:

我差不多走遍了

整个的

地球,——

生活

是好的,

生活得

很好。

这是一首重音诗,是以节奏重音为节奏的单位。重音与重音之间的非重音音节不论多寡,不必等量,节奏重音是重音诗所特有的,在梯形诗中,它常位于停顿之前。我们在吟诵的时候不难发现,重音带来的节奏铿锵的、那种金属质地的音节能在人的大脑神经中枢引起很大的震撼力,这种强烈的乐感也正好诠释了为什么马雅可夫斯基如此热爱朗诵他的诗歌,并且他的周围又老是聚集了一群又一群的痴迷听众。

我们要找寻的是二者的交融点。苏珊·朗格在《表现力》中说过:“所有情感、所有情感的色彩和基调,甚至个人的‘生命感’或‘个性感’可能都是一种特殊的复杂,但却明确地相互作用——在人的机体中产生各种实在的、神经和肌肉的紧张。”(陆扬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9页。)其实,诗歌都是内心真实生命的情感外衣、符号体现,而这种时间范畴之内的音节交响亦是情感的涌动,它所带来的美感必然是“各种实在的、神经和肌肉的紧张”。而这种紧张在大脑里所发生的反映是复杂而明确的,其本质就是一种力感的奔涌。比较楼梯式诗歌与其它的诗歌类型,力感所带来的美学享受要激烈、迅猛得多,并且由于时代特点的注入,二人的诗歌都不似“花间词”的缠绵凄恻,而是一种刚健的力感美学。在这里,生命的主体性得到了高扬,语言文本的“能指”得到了突出,生命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索姿态。并且音乐所形成的力场趋向于潜在的无限,它能够让人类从有限的生命走向无限的人生意义的探索之中,于是诗歌从小我走向了大我,从自我的缱绻低吟变成了人类的合唱交响,强烈的力感诠释了楼梯式诗歌的美学价值,也诠释了贺敬之对马雅可夫斯基的喜爱和亲昵。

三、力感——贺诗流传的生命之源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诚然,语言又是思想与声音正反面交织而成的,它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为接受者通过阅读、阐释达到“视阈融合”提供了机会。但是,批评家亦是创作家,读者又是作者,一个完整的作品的构成离不开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接受者的再创造。我们对贺诗的接受与阐释,一方面要让自己的视阈与贺敬之的视阈接近于完全的融合,回到其文化语境的原生态中去,与贺敬之对祖国的热爱、对共产党的颂赞、对人民的歌颂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我们如果局限于此,无异于作茧自缚,是对贺诗艺术的单层的、简单化的处理,是对接受者的创造性的掐灭。因此,融合之外必定是阐释意义的分离。英伽登在《艺术和审美的价值》中说过:“艺术作品是艺术作家有目的活动的产品,作品的‘具体化’则不仅由于观赏者对作品中得到有效描述的东西的作用,而进行的一种‘重建’,而且也是作品的完成,以及潜在要素的实现。”(朱立元等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9页。)文学语言不但是作家“有目的活动的产品”,其作用是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性凝固,但文学语言自身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文本的空白与潜层意义,无论从情感还是从美学角度来说,文本都是一个立体的多层。因此,仅仅把视野局限于贺诗的意义指向无疑是一棍子乱打的粗暴与武断,鉴赏者的指向应该在于文本的“潜在要素”的实现。

运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对未来主义画派、马诗、贺诗的比较可以看出艺术媒介、表现手段、民族差异、文化语境的不同,也能够看出他们三者之间的艺术共通性,那就是力感之美。从创作主体来说,清代叶燮早就提过才、胆、识、力,力主要是指创作主体的气魄和艺术功力,从接受主体来说,肌肉的紧张、神经的反应、情感的冲击是力感带来的物理与生理反应,又是美感的生成过程,这二者统一于文本之中,构成一种深层的意义的探索与追寻,也就是文本空白的实体化、具象化、接受与阐释。只有通过这样,文本的“能指”与“所指”才能有机地整合,“此在”意义与“存在”意义才能彰显,诗歌不仅具有了现实的批评价值,而且为精神的皈依提供方向,让灵魂在欲望的挤压下重新得到美学意义上的饱满与还原,从而也为他的诗歌赢得了传承意义上的生命之源。

其实对贺诗的比较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比较文学的研究不能是简单的桌子与椅子的比较,也不能是“阿猫”与“阿狗”的比较。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要发现各种民族精神、文化语境、艺术门类的差异,另一方面又要在其基础之上发掘出人类共有的高贵的精神旨趣、审美指向,并用以关注、整治现代人的异化、混乱、悖论的精神归属问题,这样才能让比较文学不至于脱离社会而演变为一种望而却步的玄学,而是一种既有深度又与时俱进的学科,并且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清晰可见的是艺术发展、精神探索的过程。这样,人类才不至于在物质文明与工具理性的双重压迫下迷失主体,审美的自由与价值得到保障与高扬。故而对贺诗的比较研究,一方面是其艺术魅力的阐释,另一方面也是剥去艺术形式的面纱,从而见其人类的脉脉温情与永恒的美学价值。

贺敬之的诗歌研究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话题,这些年来有所降温,我们以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个诗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艺术本身所决定的,而贺敬之的确是一个没有能够离开政治的诗人,或者说他的诗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诗,曾经被批评家整个地称为“政治抒情诗”。其实,诗的生命力并不在于诗人写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写,他在诗歌的本体上是不是有所开创,是不是在艺术形式、艺术技巧和艺术审美上于前人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过度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也许对作为一个诗人的贺敬之有所损伤,而他在艺术上同样的高度的热情对此却有所弥补,而且,他的诗歌艺术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对于中国的诗歌传统与外国的艺术传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融合,并有着自己的独到的创造。这集中地体现在以《放声歌唱》为代表的楼梯式诗歌作品中。当然,我们也并不认为他所有的诗都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正像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他的不少作品是存在致命弱点的,比如说有的诗时代色泽过于浓厚,有的诗在艺术形式上比较单调,有的诗在思想情感上独到性不是很够,有的诗缺少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等等。这样的评价也许不会使贺敬之先生本人十分满意,但我们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歌手是充满敬意的。

相信本文从力感构成的维度对其诗歌艺术之源的论述,为新世纪的贺敬之诗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同类推荐
  • 眺望柔软的玫瑰园

    眺望柔软的玫瑰园

    其实,你是价值连城的钻石,切莫把自己当成鹅卵石一样随意丢弃。慢慢地寻找吧,去发现和你相匹配的宝贝。
  • 呐喊(鲁迅作品精选)

    呐喊(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大美哈密

    大美哈密

    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作家的优秀作品,不但有哈密本土作家的稿件,还有其他地方作家朋友的来稿,其中大部分作品写得相当出彩,就算面对相同的事物,因有了多个作家的多个不同视角,再加上入笔轻重的差异,所以决定了《大美哈密》中各篇文章的立意出新,确实值得一看,也值得细细品读。相信读者朋友们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你们认为关于哈密这个地方与作者感受迥异的“大美”,也相信你们能从这本书中体味到卞之琳那首《断章》中的四句话、四个角度和四种意境!“你在天山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云端看你,松峰闯入了你的眼窝,你闯入了丝路的梦!”
  • 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精品文学书系)

    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精品文学书系)

    阅读经典,会得到一种很好的阅读享受。在阅读中开始品读他人的人生,同时也开始规划你的人生。李超主编的《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所编选的文章在强调深刻性、哲理性的同时,更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因此读来如行云流水而无晦涩之感。会成为广大青少年关于阅读的美好的青春记忆,因为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你对世界的阅读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 掌上流云

    掌上流云

    本书以散文的笔法描绘草原的生活图景,收录有:《雪地篝火》、《青草远道》、《月光手帕》、《静默草原》等。
热门推荐
  • 魔法王子的深色约定

    魔法王子的深色约定

    全国顶尖的私立圣鸿学院,突然转来两名插班生,瞬间打破了学院的一系列传统。凌南跟晨溪的出现,慢慢揭开了圣鸿校董的神秘面纱,也换来了一段超越友谊的灰色恋情。灰姑娘叮叮,在世家与恋情的束缚中,将何去何从?凌南的魔法王子面包店,又寄托了多少思念与哀愁?
  • 逆世青春

    逆世青春

    废材?不不不,我可是剑仙,绝世大剑仙!功法?秘笈?我多的都可以开图书馆了!丹药?法宝?我架起高压锅就开炼!不良少年?黑社会?统统碾压!装逼?不是啊,我这是除暴安良!萝莉?御姐?统统拿下!花心?我没有,我只喜欢一个!
  • 蜀酋

    蜀酋

    刘瑁,妻子是“当大贵”的蜀汉穆皇后吴苋,父亲是占据“益州有天子气”的益州牧刘焉,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一直跟随父亲别领兵马的他,后来却让弟弟刘璋占了便宜,最终只落得个“狂疾物故”的下场。而这一切,都将被一个不同寻常的梦境彻底改变。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大贤良师张角为何在大好局势下仓促起兵,而又迅速败亡?董太后、董卓、董承、董贵人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又有何谋划?曹操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是何人担当,所率军士又是哪支部队?天师道初年有何秘辛,张氏一族与刘焉一家又有何种难与人言的关系?……看拼命三郎刘叔宝如何怀抱俏佳人,手握天下策。破黄巾、平巴蜀、兴义兵、战河北、盟诸侯、定朝纲,在九州豪杰和三教九流中游走。
  • 夜未凝,天未落

    夜未凝,天未落

    她五岁那年,他带她离开了伊家。她十岁那年,她调戏了他。她十一岁那年,她向他表白,他只说了一句:“终于等你说出口了……”他等了她十一年,终于等到了她适婚的年龄……他向她求婚的时候,她只说了一句:“终于等到你来向我求婚了,还以为要我向你求婚呢……”夜未凝,安未落,许你一世安宁……
  • 花心大萝卜暖融冰美人

    花心大萝卜暖融冰美人

    第一次见面,邓宇宸搭讪景艺,“你叫什么名字?”“无可奉告。”第二次见面,他们竟然有了婚约,景艺把自己打扮的像普通人一样。学院里,她不想和他一个班级,从最厉害的班转到了最差的班,他竟也跟了过来……冰美人景艺最终怎么样了呢?花心大萝卜邓宇宸是怎样追求冰美人的呢?
  • 卦神皇妃

    卦神皇妃

    她因为天命,女扮男装;他因为皇位,找上了她。她冷声道:“王爷想要在下怎么做呢?”夙烨拿起穆如清的一缕发丝,放在手里把玩,“扮作女子,做本王的王妃。”只要时时刻刻都能看到她,害怕她会做出背叛他的事吗。穆如清似是已经猜到了夙烨会这样说,“可以,期限为三年,三年之内我必定帮你夺下皇位,到时候,你要放我走。”“好,本王答应。”他说:“只要是如清,不管男女,本王都喜爱。”穆如清回头看了他一眼,“好,我知道了。”她说完便头也不回的走了,她知道夙烨在看着她,她却真的不敢回头,夙烨眼里的感情太过浓重,她不能接受,她早说了他并非她的良人。
  • 身手不凡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新科技

    身手不凡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新科技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成就改变了人类和当今世界的面貌,它对人类与社会发展愈趋增强的辐射与全面渗透,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文化景观。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疑是决定性的。从原子弹的爆炸到核能的广泛利用,从人造卫星上天到阿波罗号月球之旅,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绵羊,从进入千家万户的数字电视到遍布全球的互联网……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强的加速作用。
  • 时情许锦年

    时情许锦年

    外表脱线装傻实则聪慧机敏的女皇陛下VS风华绝代的腹黑丞相,到底谁胜谁负?女皇陛下哀嚎:“打倒丞相这件破事儿,你们谁爱干谁去!”苏景行眯着狭长的眼睛,风轻云淡地说;“陛下甚是凶猛,必定是心情不佳,看来我得同大臣们好好商量一番,看看如何讨陛下欢喜。”苏景行看似说的毫不在意,却让我们女皇陛下在心里把他八辈祖宗都骂遍了。要是大臣们知道了她这当皇上是女的,那她直接去土里陪她早死的爹得了。【本文主角身心干净,结局一对一,文风幽默,自带避雷针】
  • 尸魂之瞳

    尸魂之瞳

    世间有阴阳,有奇人阴阳眼可以晓鬼怪,主角名曰林筱,父母被鬼怪所害,不知其中是否暗藏玄机......
  • 穿越成白富美

    穿越成白富美

    没有什么是美丽还有金钱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的话就加上我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