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5600000048

第48章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

(原文主要内容发表于《闻一多国际艺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闻一多的抒情诗创作是他所有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文艺理论的核心的诗歌“三美”理论的用心实践。从他的抒情诗创作,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他对于中西艺术的态度和融汇创新,也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十分严谨、品格甚高、眼光独到、技巧高超的诗人所作的一切。

“唯美”不是一种罪恶,也不是一种艺术的偏颇。闻一多的诗歌实践说明,诗歌以至于其它艺术形式,首先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而不能作为一种政治或政策的工具而存在,甚至也不是作为人生与社会的单纯表现方式而存在。中国新诗已经走过将近一百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历史的淘洗,诗歌的珠贝已经灿然于眼前。那些注重诗歌艺术的诗人,地位已经并将越来越高;而那些不注重诗歌艺术品位的诗人,虽然其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社会改变起过重要作用(这,我们也不能否定),但他们的诗史地位却在下降。那些艺术上精致、语言上精粹的诗歌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本不得不选,读者不能不读。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就是在那些讲究诗歌艺术的诗人的努力下,才得以实现的。

在中国新诗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闻一多的诗是中西文化相交融的结果,是绘画、音乐与舞蹈艺术相交汇的结果,是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他在总结前代诗人诗歌缺失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的结果,与他的同辈诗人和同派诗人的共同探讨也分不开。

他的诗歌艺术探索,对于中国新诗艺术从初创期的幼稚到二三十年代的成熟,起到了其他任何诗人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主要有:

一、闻一多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由初期白话新诗的散漫到严整的“桥梁”

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新诗的先驱者,反对旧体诗,打破旧体诗的格律,以白话作诗,“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作诗如作文”(胡适:《谈新诗》,《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6页。)郭沫若也说,“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郭沫若:《论诗三札》,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61页。)其结果是让中国新诗只是停留于“白话”阶段,没有进入到真正的“诗”的阶段。闻一多也是从20年代初就开始创作新诗,《红烛》中的诗也大多是自由体诗,但因为闻一多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加之他总是以艺术家的眼光来对待生活,对待诗歌,所以他的早期作品,并不像其他白话新诗人的作品那样缺少诗味,却很有厚度和力度。

20年代中期,他从美国回到北京,参加了新月派的活动。出于对中国诗坛的考察,他写作《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著名的诗的“三美”主张,成为中国现代格律诗运动的理论支柱,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成为中国现代律诗的奠基人。中国新诗之所以能成形,并达到今天多样成熟体式并存的局面,与闻一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对于同时代的和以后的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志摩当时就说过:“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的谨严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徐志摩语,转引自卞之琳:《徐志摩诗重读志感》,《诗刊》1979年第9期。)正是从包括闻一多在内的新月派诗人的创作开始,中国新诗才走上了严谨含蕴的道路。

那么闻一多的抒情诗为什么会那么严谨而有含量呢?我们认为主要得力于他自己的自觉意识。他说:“抒情之作,宜紧凑也。既能短练,自易紧凑。王渔洋说,诗要洗刷得尽,拖泥带水,便令人厌观。篇幅有限,则不容不字字精华,榛芜尽芟。

繁词则易肤泛,肤泛则气势平缓,平缓之作,徒引人入睡,焉足以言感人哉?艺术之异于非艺术,只在能以最经济的手段,表现最多量的情感,此之谓也。”(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闻一多选集》第一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09页。)他自己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中国抒情诗的艺术特质,认识到“字字精华”的重要性,认识到“以有限表现无限”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这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诗歌艺术意识。

同时,这也与他的创作方式和创作习惯有关。他说:“我自己作诗,往往不成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而成于感触已过,历时数日,甚或数月之后,到这时琐碎的枝节往往巳经遗忘了,记得的只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情绪的轮廓。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响的轮廓,表现在文字上,其结果虽往往失之于空疏,然而刻露的毛病绝不会有了。空疏的作品读者看了不发生印象,刻露的作品,往往叫读者发生坏印象。所以与其刻露,不如空疏。”(闻一多:《致左明》(1928年2月),《闻一多论新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58页。)鲁迅也说过,情感正盛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易将诗美杀掉。闻一多这种严谨的创作方式,使他的诗往往比较内敛,比较空灵,不致于那么平实和泥实。空灵往往有诗情诗意,而刻露却决不会有诗情诗意,即使有也散失了。“历时数日,甚或数月之后”,这就是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态度。

二、闻一多是中国新诗艺术体式的开创者

讲到闻一多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贡献,人们往往只知道他对现代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在当时,有人就嘲笑他的诗为“豆腐干体”,认为他所创作的只是那种方方正正的诗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只是止于这种认识,那无异于是贬低了闻一多,而这种结论对他来说是很不公正的。他自己对新诗体式的多样性,有过这样的认识:“诚然,律诗也是最具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得多了。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做律诗无论你的题材是什么,意境是什么,你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0页。)可以这样说,闻一多的诗歌体式多种多样,现代诗人中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新诗的体式是“层出不穷”的,新诗的体式可以“相体裁衣”。这表明闻一多在诗歌体式上并不古板,相反却是非常开明的。他在中国新诗早期的诗体创造上作出了许多的成就,刘半农当年提出的“增多诗体”的主张,是在闻一多这里才得以实现的。

他有像《李白之死》和《剑匣》那样的抒情长诗,也有像《七子之歌》和《南海之神》那样的大型组诗;他有像《死水》和《也许》那样的创格的现代格律诗,也有像《孤雁》和《红荷之魂》那样的自由体诗;他有像《天安门》和《飞毛腿》

那样的口语体诗,也有像《忠告》和《雪片》那样的对话体诗;他有像《读沈尹默〈小妹!想起我的妹来了〉也作一首》和《志愿》那样的散文体诗,有像《口供》和《一个观念》那样的自语体诗,也有像《红烛》中的《红豆之什》那样的真正的小诗体。

我们说,闻一多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他在每一种诗体的写作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中国20年代的小诗,能达到《红豆之什》那样的思想与艺术水平的,只有冰心与宗白华。“我的心是个没设防的空城,/半夜里忽被相思袭击了,/我的心旌/只是一片倒降;/我只盼望/他恣情屠烧一回就去了;/谁知他竟永远占据着,/建筑起宫墙来了呢?”(《红豆·七》)像这样的小诗,其构思的精巧和抒情的委婉,也许是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也难于比拟的。他还有一首非常绝妙的小诗作品:“这里都是君王底/樱桃艳嘴的小歌童;/有的唱出一颗灿烂的明星,/唱不出的,都拆成两片枯骨。”像如此的小诗作品,在闻一多的诗集中相当多。而这似乎还没有为以往的研究者所关注。

20年代,在大型组诗创作上,达到他那样的组诗创作程度的,似乎还没有。

如果我们把《孤雁篇》、《李白篇》、《雨夜篇》、《青春篇》等看做组诗还有一点勉强的话,那么,我们将《红豆篇》看做组诗则没有一点说不过去的。这是由四十二首小诗组成的一个大型组诗,以爱情为核心主题,以小小体式为外表特征。

《七子之歌》则是标准的组诗,由《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首诗组成,以离开祖国怀抱的七个子女的口吻,抒发思念母亲的情绪。《南海之神》也是由《神之降生》、《纪元之创造》、《祈祷》三首诗组成。像这样的组诗创作,在当时诗坛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就是放在整个中国新诗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由此可见闻一多的艺术眼光与艺术气魄。

他在抒情长诗创作上有那样高的热情,并且在艺术上没有一点破绽,在整个中国新诗史上也是少有的。《红烛》序诗,长达四十七行,在当时的抒情诗中也算是一首长诗。《剑匣》一诗,长约二百四十行之多,也许是当时最长的抒情诗之一了。

像《太阳吟》、《忆菊》、《秋色》等诗也都是五十行上下。他的长篇史诗创作也是引人注目的。长达二百二十行的《李白之死》,可以说是一首人物史诗,同样长的《渔阳曲》则以三国时弥衡骂操的故事为蓝本的史诗,而《秦始皇帝》那样的短诗,也是可以当作史诗来看待的。《一个小囚犯》是一首很独特的散文诗,可以和鲁迅的散文诗相比较而论。《醒呀》则是一首很有意味的剧诗,《教授颂》和《政治学家》则是很有个性的讽刺诗。这可以说是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终结”。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忽略闻一多在新诗诗体建设上的成就。他的这些努力,都可以说是来自他对新诗形式的认识:“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他的美了。”(闻一多:《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闻一多论新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页。)他的种种诗体写作,都是他追求种种美的形体的表现。他的诗往往就是美的灵魂和美的形体的有机结合,不像有的诗人只注重诗的内容而不注重诗的形体,结果是既没有美的内质,也没有美的外质。他特别重视诗的形式,在谈到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时,他说:“我不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固定的形式不当存在;但是那和形式本身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打破一个固定的形式,目的是要得到许多变异的形式罢了。”实际上,通过努力,闻一多创造了许多新的诗体形式。

三、闻一多是中国早期新诗艺术技巧的集大成者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20年代。当时的中国新诗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并且基础相当薄弱。特别是在诗歌的艺术技巧上,还显得相当幼稚,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闻一多究竟重不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以前有的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所以不重视诗歌的技巧。如果说他讲诗的技巧好像就是对闻一多的不恭。其实,这不符合闻一多创作的事实。他曾经为在诗歌创作中没有找到适当的技巧,而苦恼不堪。他说:“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闻一多:《给臧克家先生》,《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页。)那么,他认为诗歌创作没有技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闻一多不重视诗歌技巧是不对的。当然他也不是一个唯技巧论者,以为有了技巧就有了诗的一切。他只是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技巧,诗歌是一门艺术,当然就有构思的技巧和表达的技巧,也有种种形式构成的技巧。

闻一多以他深厚的古代艺术修养,深厚的西方诗歌特别是英美诗歌艺术基础,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以理论探讨作为思考的方式,以实际创作作为探讨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技巧,使中国新诗艺术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

中国古诗中的赋、比、兴的技巧,在他的早期诗歌中发扬光大;中国古诗的格律技巧,在他的后期诗歌中得到了划时代的长足发展。中国戏剧中常用的对话技巧,让他写成不少对话体的诗;西方的长诗传统,又让他在很早时候就开始了中国长篇抒情诗的创作;中国画对线条的讲究,对诗意的经营,对气韵生动的讲究,西方油画设色布景的技巧,以及音乐的流动感与旋律感的技巧,等等,都对他的抒情诗创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和其它文体的对比中,有自己的特有技巧。中国新诗作为主要在外国自由体诗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又是在中国这块古老的文化土壤上产生出来的,自然,其技巧系统的构成也是不可能离开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的。胡乔木在40年代对闻一多有一个评价:“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找出能像他这样联结中国古代诗、西洋诗和中国现代诗,并不很容易的。”(乔木:《哀一多先生之死》,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7月18日。)而闻一多正是这样一位融合东方和西方诗艺术于一体的大诗人。他的诗比郭沫若的诗技巧更丰富,比徐志摩的诗体式更多。他是中国现代最有技巧的自觉意识,在技巧运用上最有创造性的诗人之一。他的抒情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珠贝,与其技巧运用是分不开的。而中国现代诗歌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功,与闻一多在技巧创新上的努力是紧密相关的。

同类推荐
  •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谢冕卷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谢冕卷

    本套书选收我国当代人文社科领域著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的重要章节,旨在总结和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研究之精华、学术繁荣之盛况,使优良的学术传统、严整的学术规范得以承传光大,使一代学人的优秀学术成果以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以至更远的时代。
  • 名人佳作:赠言赠诗篇

    名人佳作:赠言赠诗篇

    “只是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像是脱开了时间,我们的人性纯洁地、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出自于本书。书中还有更多的名人佳作,等你来领略。
  • 埋在花盆里的真情

    埋在花盆里的真情

    《温暖的故事:埋在花盆里的真情》是从全国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叶雪松先生已发表的温暖故事作品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温暖的故事:埋在花盆里的真情》里这25篇故事,有数万字的中篇,有数千字的短篇,多角度,多侧面描绘了让人落泪的人间真情,读之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或掩卷深思,或催人泪下,无疑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 水样的春愁:郁达夫散文

    水样的春愁:郁达夫散文

    这里,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这里,有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这里,有最具有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这里,有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如果你正青春,或者你曾经青春,《郁达夫散文》你怎能错过!郁达夫散文的思想倾向,确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
  • 阳光于斯

    阳光于斯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文集,从人世之间、心灵小语到人与自然,字里行间无不飘逸着阳光般的情趣。本册为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与你的世界

    与你的世界

    多年后,再次见到。他对自己伸出干净得大手:”你好。“不认识她了。小心翼翼收藏好自己的心思,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她做自己的事。他做自己的事。她有自己的生活。他也有自己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他出现在她面前,对自己淡淡的问候一句:”这么多年,你过得好吗?“她傻了,愣了,他却说了一句:”我一直记得我们的事,还有你。“与你的世界,与众不同也要勇敢进入。开新坑,不要催,这是质量文,你们发现错别字要及时在下面提醒我,谢谢。
  • 笙笙残竹尽桃花

    笙笙残竹尽桃花

    一袭红嫁衣,穿在她的身上,鲜血流出,她满眼泪光,看着他,最后带着一丝妄想痴痴一笑,沧海桑田,她也只不过是人间过客罢了……欢迎书友交流群,群号码:428819233
  • 穿越男主角

    穿越男主角

    “这个,女主角都被送给人了,尼玛,你被戴绿帽了还这么开心,”“这什么东西,小说里不说你还有个情人吗?难道就不能多个情人,”“还有这个,你说你日蛇也就算了,还这么作,”“这个这个,都是什么东西啊,”苏寒看着屏幕上一堆堆可恶的剧情吐槽道。“小子,滚你,去修改剧情吧,”从此,苏寒走进了修改剧情的道路。注:不一定全是穿越成男主,这不是一本争霸后宫文,只是一本槽点修改文,至于能不能修改,你看主角的吧,作者说了不算,现实中的纠缠也必不可少。谨,以上!
  • 时光余生

    时光余生

    这是关于我的故事,我叫易爽,是个十七岁的姑娘,我也不清楚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读了我的故事,也许你会知道吧
  • 哦我的神

    哦我的神

    三百年前,她与他的倾世之恋万人羡慕,善良温和的白芷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直到遇到了上仙玄逸......她才逐渐打开心扉。幸福总是短暂的,仙妖之恋,受到万事阻挠,所有的职责与惩罚都施压着。直到三百年后的如今......
  • 幸福等在下一站

    幸福等在下一站

    王小蓓90后离异少妇,带三岁男孩,住进了音乐学院后街的公寓房,与之同住的还有谭曦、乙臣、老陈三位音乐才子。几个人从最初不相识到后来一起组建乐队,一切顺风顺水,直到王小蓓无意发现,儿子的离婚证以后来住处进行孙子抢夺战,乙臣出来劝架,却无意识被争抢中的油锅烫伤,之后他们的共同好友陈子穆卖掉了自己的咖啡馆,为乙臣治病。王小蓓处于内疚,将他们几个人的追梦故事写了一本《再不奋斗,我们就老了》的小说,结果在校园内卖的很火。
  • 林正英传奇

    林正英传奇

    林正英,中国古统大教——道教分支——茅山派传人。
  • 重生之丑丫头蜕变完美天使

    重生之丑丫头蜕变完美天使

    她本倾城之貌,却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从此以面纱视人,一场设计,她从人人唾弃的丑小鸭转变为慕家少夫人,原以为幸福生活即将到来,却不想,一切却是噩梦的开始,一场隐藏已久的秘密即将揭开……“夏微凉,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男人紧紧抱着她,气息微喘,有力的手臂几乎要将她揉进身里,仿佛下一秒她便会离开。“夏微凉,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妄想得到!”瓢泼大雨倾斜而下,霎时间,乌云密布,整个世界仿佛进入一片阴暗之中,邪魅男子冷然一笑,直直子伫立在黑暗之中。一女二“夫”,当两个实力相当的主角相碰,谁才是当中的主角?
  • 婚姻攻略:宠妻要抓紧

    婚姻攻略:宠妻要抓紧

    五年前,他家道中落,妻子婚内出轨,奸夫拿钱上门侮辱他,妻子打掉他们的孩子,出国后杳无音讯。五年后,她回国后发现鼎盛家族不在,父亲意外死亡,弟弟失踪,她的前夫摇身一变,成为商场霸主。她在前夫的公司委曲求全,受尽屈辱折磨。在前夫眼里,她就是嫌贫爱富的出轨典型,他誓要把当年的屈辱,一一的让这个女人还回来。五年前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前妻带回来的小包子一枚又是谁的孩子?
  • 星斗暖月光寒

    星斗暖月光寒

    我始终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城,都渴望能打开心门接受一切外来的关怀与呵护。于是多数人陷入了痛不能言,乐难开怀的尴尬境地。或许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心里的苦闷是生活里的阴影,与人交流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庸人自扰。不论你心中开花与否,这个世界仍在继续,尘世仍然喧嚣,纷扰接连不断。最后的豁然开朗也只是看到了别人的同病相怜,或寒或暖,唯此心知。爱的限度,正如星斗之于月光,星斗暖,月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