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5600000003

第3章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2)

我们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是由不同的层面构成的,原创性的理论观念当然重要,但在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借用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金字塔,那么金字塔也是需要许多具体的砖与石作为其庞大基座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要得到发展,只有几个人振臂高呼,是不可能大功告成的,它需要一支能够从事比较文学各个方向研究的队伍,更需要了解与支持比较文学研究的爱好者甚至普通的读者。对于国外比较文学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即使完全没有创新,也是可以发挥其普及比较文学理论与知识的作用的,这种层次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也是有贡献的。这是我们首先要强调指出的一点。

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倾向,主要是指那些注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要求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理论宏观研究,如“跨文化研究”、“跨文明研究”、“中西异质话语比较研究”等,由于其学术影响很大,的确体现出一种值得关注的研究模式。中国本来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当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了一百年,并产生了巨大学术影响之后,中国学者才开始发现比较文学的确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但是,由于在中国的传统学术史上,既缺少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观念,也缺少自己独立的、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因而要真正从事西方学者那样的比较文学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果,谈何容易;同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与影响,中国学者在分析西方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时候,发现中国的传统文论话语往往失去了适用性;中国学者在从事中国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研究的时候,也发现西方文化话语本身与运用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学者从一开始就深切地感到,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话语方式,包括与西方并不一样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中国学者简直不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于是许多中国学者产生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强烈愿望。这正是中国学者要建构自己的理论观念、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心理动因。事实也确是如此,中国学者只有建立自己的学派,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集体力量,才能有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面对已经建立起国际声誉的国外三大比较文学学派,只有像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学者那样,勇于挑战现有的比较文学国际秩序,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学派。正是在这样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下,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才提出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并进一步研究西方三大比较文学学派建立的过程与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有的比较具有学理性,有的则流于一种学术空想,直到今天,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还处于摸索之中。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却已经形成,并引起了外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与兴趣。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的形成,是有其现实与历史原因的。

其主要表现有这样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中国学派的建立与提倡。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中外文学与文化》等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言文章,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提倡学派最力的可能要算曹顺庆先生和刘介民先生,正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强烈的使命感与民族自尊心;那种总想建立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的热情,那种以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代表自居的自信力,那种勇于提出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主张的气度,的确是令人深为钦佩的。第二个层面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即中国式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主要体现在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学》、刘介民的《中国比较诗学》等著作中。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本身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质疑,只是建设的方式与途径存在争议:西方各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虽然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学者的积极提倡与努力建设,理论研究本身就可以包括学科发展所存在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学者建立自己的学派,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学科理论问题,并争取自己的学科理论不同于西方各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因此它是作为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建立的具体方式与途径而存在的。第三个层面是对一些比较文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如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译介学、比较文学文化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主题学等,都有一系列的论著出版。这些研究是作为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某一个方面而存在的,从总体而言,世界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是来自法国和美国,有的已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科,因此谢天振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译介学、孟华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刘介民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比较诗学研究,是有其原因与价值的。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宏观化、理论化、体系化、空洞化。所谓“宏观化”,是指研究者往往采取一种开阔的视野,讨论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种、一种文化作为背景与生存形式文学之特征及其种种现象;同时,研究者往往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或者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讨论相关的问题;研究者所运用的方法,也是一种宏观的整体把握的方法,而绝对不是一种微观的“元子论”层面的方法。这种宏观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线条式的、照相式的,缺少对一个点的集中开掘那样的深度。所谓“理论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往往以进行理论探讨的面目出现,基本上不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不太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原始把握,既不想考证、也不想对某些作家作品做出认真的欣赏,只注重于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以追求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对某些理论做出预测,虽然也会描述一种现象,但在对于现象进行分析的背后还是要提出某种大而化之的理论。因此,这种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限于一种理论问题,即观念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它当然不太注重对作家与作品本身的研究。所谓“体系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总是热衷于建立一种理论体系,追求建立一种理论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参照西方的已经成功的经验,建立的途径是一种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建立的目标是指导比较文学的实践。当然,他们也许会牵涉到中外历史上的一些现象,也会有一些材料的引述,但那些材料与观点都不能得到确证。他们提出的理论往往非常重大,即注重自身体系的完备,既有理论的基础也有理论的观念与方法,既有哲学的背景也有文化的支撑,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实质性的漏洞。所谓“空洞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往往不愿意去做历史的考证与探讨,也没有对文学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常常从理论的概括到理论的表述,从理论的抽象到抽象的理论,这样构建起来的理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也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些年来中国的西方文论研究,往往体现出这种倾向;中国自身的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基本上如此。比较文学学者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从西方比较文学史上的学派建立得到启示,往往也就跟着要如此地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是使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形成了很大的气势,但却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理论形态。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根源与历史背景。它来自外国的传统,同时也有着自我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认同这种运行模式,但也不能不认识到这种模式也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这就是:它能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比较文学,让更多的以前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加入到比较文学学科队伍中来,使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的队伍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极大的扩充,这有利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至少,这种模式的选择能够让更多的学者以比较辩证的眼光来观察与探讨中外文学现象,以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外文学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因此,对这种在中国引起广泛影响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运行模式,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不能用极端的言行予以简单地否定。

三、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同时还存在第三种模式,即“下潜模式”。

所谓“下潜模式”,是指一些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既不想从外国平行地移动一些理论与方法介绍给中国,也不想从事只有宏观视野的理论研究,他们一般不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建立中国学派的宏大意愿,他们至少从表面上看没有与外国学者进行平等对话,并与之进行文化抗衡的学术目标;他们往往只是从小处着眼,一个作品、一个作家、一个流派、一个思潮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只有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考察的基础上,才敢于做一些重要的理论课题。这种选择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学者常常注重的,而最近三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由于受到外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影响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不像上述四个学科的学者有那样多的人来进行这种选择。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更为精细的、扎实的、基础性的研究,正是这些学者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努力,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真正完整与独立地建立起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之所以有今天,与他们的选择及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是由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吴宓先生、范存忠先生、钱钟书先生等建立起来的,并在十多年的历史时间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范存忠先生在博士论文《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中,不仅勾勒了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交往的历史,并且重点对英国作家珀西译的《好逑传》、哥尔斯密的《世界公民》、哈切特的《中国孤儿》等进行了个案研究,其学术见解非常独到与深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和《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国古代与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与文论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找共同的文心与诗心为目标,为建立中西比较诗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之后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到了80年代则有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不仅有“平行模式”与“上升模式”,也有一些“下潜模式”的典型个案,如王锦厚先生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乐黛云先生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龙泉明先生的《中国新诗流变论》。(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乐黛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的研究,相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来说,始终是不够充分、丰满与扎实的。

中国学者所进行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同类推荐
  • 千里暮云平

    千里暮云平

    江锦的文章,文如其名,纯美中透着飘逸,读起来不但语感美,而且意蕴美,节奏更美。平日的各种细小情绪、微妙神思,都可成文。手里那支笔就是世间最懂己心的知音。他笔下的人物性情静好,宛如他心中的世界一样,岁月安好,人无恙矣,只有时光留下的美好记忆,令人回味无穷。
  • 希腊神话故事新编

    希腊神话故事新编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其内容涉及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取得胜利的斗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
  •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 唯酌桃源酒高咏

    唯酌桃源酒高咏

    桃源镇的酒文化节举办十年了,今年以酒与诗为主题很有创意。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的支持下,吴江举办了首届全国诗词大赛,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收到了来自全国及海内外七百多首诗词。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发现、捕捉、挖掘桃源镇“酿酒之乡”的诗意、诗情、诗美,讴歌赞美桃源镇“酿酒之乡”的人文历史底蕴,立意新,手法巧,情意真,诗味醇,是吴江建设“诗词之乡”的又一成果。
  • 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

    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

    《品悟成长心灵书系》之《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第1季珍藏版)》,书中包括了:《笨小孩的成长》、《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少年哀歌》、《我为什么而活着》、《真实的高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要笑遍世界》、《人人想当别人》、《机会在敲门》、《哨子》、《爱怕什么》、《不死鸟》、《读书示小妹生日书》、《对陌生人的责任》、《回家》等作品。
热门推荐
  • 哲人的灵感(上册)

    哲人的灵感(上册)

    当今之人骨子里是有那么一点永远也挤不出去的奴隶的血,在心理和性格中占上风的是一种乐道人善的庸俗气质,是一种公允执中的老好心境,是一种习惯于“服从”的奴性人格,明哲保身和妥协折中成为一种不少人遵行的人生哲学,在领导面前逢迎拍马,遏抑言说冲动,克制真率表达,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人生规训,并且在当今生活中具有主宰的意义。
  • 勤学求索

    勤学求索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重文化讲道德、重家庭倡美德,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美德故事,这些故事多少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传颂,《勤学求索》用简单朴实的文字让我们纯洁的心灵再一次得道洗礼,每当你看完一篇文章,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让我们打开窗户,让心灵去感受生活。
  • 别想的太简单

    别想的太简单

    胡家佳,江以柔。隔着一世的恩怨,重生之报!复仇情节,江然起航。精彩情节,等你来看!
  • 古道之苍茫

    古道之苍茫

    说些旧事,如酒如歌。仔细品味,有血有泪。
  • 安南奏议

    安南奏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民间俗语精粹

    民间俗语精粹

    《民间俗语精粹》这本书精选民间俗语近3000条、条目按首字的音序排列,并解释了每条俗语的含义。
  • 吞天问道

    吞天问道

    饕餮重生,吞天证道!那些追杀过我的人,都给我等着!
  • 系统之男神计划

    系统之男神计划

    京城太子在即将破掉处男之身却被系统精灵强行绑定了全能男神系统,从此不得不做一个男神,高调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末世危机:丧尸夫君太凶猛

    末世危机:丧尸夫君太凶猛

    九玄月有个牛叉的外号-收尸的,她还有一个牛叉的夫君-丧尸他大爷的。前世被渣男十斤大米给卖了,情同手足的姐妹为了她尸骨无存,重生回末世前夕,她势要护她一世,却不想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撒娇卖萌无下限,最后还学起总裁装起了霸道冷酷,气的你牙痒痒,偏偏你还打不过他。
  • 河流

    河流

    本书基本反映了西安建大师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学写作态势和水平。共收录了400篇作品,包括触摸词汇、往事如歌、生活彩照、儿女手记、师生之间、人生感悟、诗词广场及社团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