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5600000011

第11章 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3)

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我们就不再复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世界观及其形成的论述,以及他们关于主观与客观的辩证观点,但我们要认识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对立而统一的,主观世界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主观世界又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对立的;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只有相互联系并产生种种遭遇,人类才能够认识世界,世界也才会有自己的意义。从比较文学研究来说,研究者是不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那是由他选取的对象所决定的;而研究者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研究,那是由他的主观世界即他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与理论素养所决定的。如果他的主观世界非常封闭,没有他者的存在,而所谓“他者”就是除自我之外的种种因素,即作为另一种因素而存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所认识的某一个方面,那这样的人不可能真正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非常单调,只有某一个方面的如中国文学方面的或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而对语言学、哲学、人类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的知识则一问三不知,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不仅没有联想力并且也没有比较与鉴别能力,那他也不可能从事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正是以“文学间性”为基础,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门精英学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比较文学学者往往为自己这样一种精英学科深感自豪,同时也恰恰为此受到指责。但是,这正是比较文学学者的立身之本。比较文学学者正是靠着这样一些条件,才能获得国际的眼光、跨越边界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底蕴,为自己建立起文学其它分支学者无法完全分享的一块自己的独立领地”。(杨恒达:《一个学科的“死”与生》,《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第5页。)因为在他的主观世界中,只有自我的一面,甚至是一条线、一个点,那其主观世界就没有间性特征,那他不可能容纳第二者,更难于容纳第三者。在自我与其它所有的重要关系中,他不仅没有自我与自然的关系间性,也没有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间性;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间性,也许就更没有存在的空间。这样的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其自我主观没有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当然就只有一端;或者说自我与客观世界没有统一,统一并不就意味着就只有一致性,真正的统一应当是有差异性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在孔子这里,承认“不同”与差异的确是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而提出的。历史事实也一再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来言说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主观与主观之间的间性特征,其实真正有不同的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如果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存在距离,那主观世界自身也会有间性,那样的人才可能真正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也才能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取得成果。

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因为只有两者及以上的研究对象才能发生比较的可能性,只有两者及以上之间才存在间性特征。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就表明我们的眼光中有两种以上的因素,比较的视角才由此产生;如果只有一个对象,或者一个本身不具有跨越性的对象,那我们的研究者即使具备了比较的眼光,也没有机会产生作用。这就是法国学派为什么讲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原因;既然研究的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关系,那我们所从事的就是两个国家及以上文学关系的比较分析。有时候,并不一定明显地采取对比的方式来比较两者之差异,其实只要讲两者及以上之间的文学关系,这就具有了间性特征。美国学派强调在没有实际影响关系的两国以上的文学之间存在的美学价值关系,即两个以上国家的文学之间既存在相似性而同时存在差异性,同样也具备了间性特征。如果两者都是不同的,那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如果都是不一样的,比较了一番,也不说明任何问题,可见间性特征的存在是多么重要。美国学派提出的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而分析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了跨越性;这种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建立在文学与其它学科与艺术形式的差异性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基础上,使研究的对象具有双重间性,因此是大有可为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研究)、“跨文明研究”(跨越东西方两种异质文明的研究),虽然还没有取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认同,但的确是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超越了西方学者的认识阈限,从更为宏阔的视野中为比较文学学者提供了两者以上的以文化与文明为背景和内容的进行比较分析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与从前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不一样的,因为从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更为宏阔的文学间性。文学间性的这种要求,能够使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到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特点,那就是没有跨越性的两种文学现象不能够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如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李清照与舒婷的诗歌,能不能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呢?当然是可以的,但那只是一种比较的角度或者说对比较方法的运用,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比较文学研究。它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来源,但两者之间没有具备跨越性,因此就没有间性特征。

再次,“文学间性”要求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由于近些年来比较文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文化研究,而“文化”又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而化之的概念,因此在“文学间性”理论中,强调“文学”要素是有道理的。从比较文学研究的本质来说,任何比较文学学者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一定要与文学相关,要解决文学问题;不然,我们也许就会自己否定自己。“跨文化研究”、“跨文明研究”之类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本身都没有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比如从民俗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精神分析的角度、读者的角度、大众传播的角度、人类学的角度等研究文学,都是从前的文学研究者所不敢想象的;如果我们能够独到地发掘出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那自然就是我们对前人文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超越;但是,如果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研究了一番,研究的却是民俗学的问题、语言学的问题、心理学的问题、精神学的问题、接受美学的问题、大众传播的问题,而与文学或者文学性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文学研究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本身有什么裨益呢?所谓比较文学研究要寻求共同的文心与诗心,比较诗学的目标是要建构世界共同的诗学,这样的目标的实现哪里又有什么可能性呢?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有交叉的,但学科与学科之间也是有分工的,这里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就比较文学的研究主体与研究目标而言的;如果比较文学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文学问题,研究的目标也是对某种文学现象做出解释、对某些文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研究的方式也具有某种文学与审美特征,那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别人说三道四的了。在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的正是这种“文学间性”。

对比较文学学科来说,“文学间性”是以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而存在和出现的。

能不能够真切地认识到其意义及重要性,关系到我们的比较文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存不存在差异性,比较文学有没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能不能最终完整地建立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正是“文学间性”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正是它使其所研究的对象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了。没有文学间性,就没有文学关系的存在,那比较文学学科有自己比较稳定的研究对象吗?

三、以文学性为中心: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这是我们比较文学工作者经常讲的一句话。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虽然自人类开始就得到运用,但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史,却只有一百五十年左右,因此我们说比较文学学科并不成熟,是有道理的。但哪一门学科又真正成熟了呢?往往只是自己学科内部的人说成熟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并不成熟。但是,比较文学引起世界范围内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却是它很有前途的一种标志。如果一门学科没有多少人关注与参与,研究者默默无闻,科研成果发表都很困难,那它的发展前景就不会看好。在西方,的确有人说比较文学已经死亡,但我们就不能跟着别人说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中国的比较文学也死亡了。西方人所说的,是他们国家的“比较文学”,是指那种只重理论、只提口号,没有多少具体内容与具体材料的比较文学,的确是受到了学界人士的过多批评;而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即上面我们所界定的具有文学间性的比较文学,不仅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确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是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并不是以从事人员的多少为标准,投票往往是不能解决学术问题的;比较文学学科的确很热门,论文发表多、专著出版多、会议规模大、政府高度重视,但其学术质量往往不够高。尽管这门学科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比较文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文学间性与研究主体的文学间性,它的确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

我们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就体现在“文学间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比较”在任何时候都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与思想精髓。克罗齐先生只是认为他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因为一种比较方法的采用而能够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并不反对“比较”观念与方法本身;“比较”虽然自古以来为中外的学者所采用,但它所代表的思维角度与所体现的思维模式并没有过时,并且也不会过时;“比较”所体现的正是东西方人类各民族共有的智慧。其实这正是比较文学的精髓所在。“比较”应当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它所体现的正是比较文学学者所需要的一种基本观念,那就是“他者”的观念与“比较视域”。有人说“比较文学”是一个一开始就没有取好名称的学科,说其中的“文学”一词并不能体现文学研究之义,“比较”一词也不能体现比较的观念与比较的方法,还容易引起人们只是想到比较的动作这样的误解。其实,“比较文学”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比较”一词容易引起误解,那是我们东方人理解的问题,而不是“比较”本身的问题。不能过于直观地理解“比较”,而只能将其当作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当作一种基本的立场与观念来看。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与如何理解和看待“比较”本身有直接的关系。而“比较”所代表的意义,正是文学间性建立与运行的思维与观念基础。如果没有“比较”,那也许就没有比较文学研究者主观间性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客观间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一种双向运动,即没有对象也没有主体,没有观念也没有方法。

无论如何,“比较”所体现出的观念与方法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没有比较观念与方法的比较文学学科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如果离开了“文学”或者“文学性”,那样的“比较”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认为“比较文学”这个词,是取得很好的一个名称,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比较文学”学科就不完整,甚至不能真正的成立。

其次,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综合性,在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得到加强;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如果不强调自身的特性,那很可能就会消失自身的地位。从文学创作来说,文学与科技的联姻会产生许多新的文体,同时也为传统文体带来一些新的因素。从目前世界文坛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言,纯文学正在向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方向转化,纯文学生存的空间受到挤压;从文学研究来说,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或者进一步说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的倾向还会得到强化。为什么会如此呢?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实用性给文学所带来的影响,使文学不是越来越具备想象的特性而是实用的特性。并且,科学对文学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正如乐黛云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越来越深刻的影响,21世纪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集中于人类如何面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的挑战”(参见乐黛云:《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第6页。)。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文学研究工作者更要强化对文学性的追求,强化对文学的美学特点与审美规律的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综合性,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间性特征会越来越突出,这本来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如果我们不认识到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主要在于其文学性与美学特性,从而不去强化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比较文学研究不以文学或文学性为中心,那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就会存在致命的弱点,这样的比较文学研究是没有前景的。到那时候,别人说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死亡,我们当然无话可说。

再次,“文学间性”正预示着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巨大空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世界比较文学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说明,比较文学作为学科一直处于风雨之中,它总是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怀疑的人越来越多,听的人往往也就习惯了。直到今天,比较传统的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者还是不能接受,认为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我认为非常正常。问题并不出在比较文学研究者本身,他们并没有犯这样那样的学术错误;问题也不出在传统学者身上,他们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认识到比较文学学科的特性就是“文学间性”,而“文学间性”本身是稳定的。比如说,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的,那此时“文学间性”的内涵就只是指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到了美国学派那里,文学间性就不够用了,于是发展成为文学与文学之间的平行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而到了中国学者这里,认为比较文学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中西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中西文学是建立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甚至文化体系与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文学间性就发展成了文学与文化、文学与文明并且是不同质的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了。所以,在世界比较文学的历史上,“文学间性”是一个以文学为中心的不断流动、不断演化的过程,这种情况有的人习惯而有的人不习惯,有的人感到高兴而有的人感到忧虑。我认为,比较文学的前途正在于“文学间性”内涵的扩大与延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间性”也会不断地扩展其新的范围;随着新的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出现,比较文学学科也就会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方法。比较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正是于此充满活力与生气。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正是体现了“文学间性”的变化,但它无论如何变化,它总是文学间性形成的一种方式,它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莫名其妙的变化。正是这种“文学间性”的演变,带来比较文学的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要以“文学间性”为前提,一方面是因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体要拥有“他者”这样的间性观念;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也正在于这种“文学间性”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即“文学性”。没有以“文学性”为核心的“文学间性”,就没有比较文学的学科观念与研究方法,也就没有比较文学学科的出现、存在与发展。

同类推荐
  • 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四月天

    一代才女林徽因在文学上著述不多,本书精选其诗歌、小说、散文佳作,其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均已收入其中。其作品自有女性的温婉清丽,但并不为小格局所囿。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弱女子,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实有创作天赋。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女子,早已化为一代传奇。
  • 徐志摩诗文集

    徐志摩诗文集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中,虽然有任月丽、文章、刘伟这样让年轻人心动的明星,但是更多还是平凡人给予的感悟,抑或只是作者本身的一些生活智慧。表面上看,文集中励志故事的光芒和深度不够,但是之所以能抓住读者,除了如上所说的华丽文风,还是作者洞悉人生、挖掘哲理的超强能力。
  •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4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4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唯一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篇”,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文献学、社会学、形式分析、经济学等主要视角与方法;下编为“个案篇”,以最能体现一个世纪小说研究全貌与视角方法转换成历史的《红楼梦》研究为个案,考察分析了红学史上曾出现的10种研究视角与方法。
热门推荐
  • 红巾翠袖英雄泪

    红巾翠袖英雄泪

    五百年前双剑的传说,二十年前的杨家镇惊天血案。刀下遗孤,苍茫苦海,千秋大业,不过云烟。转瞬间,韶华已逝,恍惚间,折戟沉沙。这是本人第一次写小说,很用心去写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向别人推广哦!最后,求推荐、收藏,你的轻轻一点,就是作者进步的无穷动力,有打赏是再好不过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 异世王妃你别跑

    异世王妃你别跑

    “叶雯,我竟想不到你有这么狠心!”声音里有着道不尽的凄凉与苦楚。叶雯揉揉眼,想看清楚迷雾之下男子的面目,却总是看不清。“你是谁?”叶雯自问没有对不起过谁,更没有对谁狠过心。这个黑锅,她不背。“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谁?”男子仰天大笑,身边浓浓的恨意如一根绳索勒的叶雯喘不过气来。“你竟然来问我是谁,叶雯,每当月圆之夜,你可曾知道我在为你受尽折磨?”近了,近了,眼前的雾气突然变成了薄薄的一层,再有一点点,她就可以看清楚那人的真面目了。
  • 霸刀无匹

    霸刀无匹

    广袤的神行大陆共分为五大域,东荒,南蛮,西陵,北川和中原。在这个以武为尊的时代,整个神行大陆都崇尚武力,民风剽悍。整个大陆也有着系统而又公正的武力值分布,分别为:武徒、武士、武师、武灵、武狂、武王、武尊、武圣、武神。修武一途,何其艰辛,若能跨入武狂境界,已经是人中翘楚,达到武王境界,则堪称一方霸主,获得“王”的尊称。整个神行大陆也不过只有五名武圣,分别是东荒的东方狂魔,南蛮的南宫烈,西陵的西门珊月,北川的北冥雷和中原的武破天。至于武神,都是传说中的人物了。东荒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个横空出世的霸道青年,拿着一把笨重的大刀,扬言挑战五大武尊,成为刀中圣者。但是却在刚刚走出东荒之时,就遇见了数不胜数的追杀,这个扛着大刀的青年,究竟能够走多远,这是个未知数......
  • 囚禁与救赎

    囚禁与救赎

    少女无意中在自家杂货间找到一个正方形的水晶块,四四方方,没有什么特别,少女就放在床头,直到有一天,隔壁家的猫跑进来了,打破了水晶块......
  • 通天邪帝

    通天邪帝

    “林云,你把我宗圣女拐到哪里去了?”蓬莱宗宗主须发皆张,怒不可喝。“林云,我要你为我魔教少主偿命!”血气滔天的魔教太上长老披头散发,双目赤红。“林云,你这个混蛋,竟然偷了我的造化丹。”药老脸色铁青,拳头吱吱的响。“什么什么?这些事都是我做的?我怎么不知道?你们不要被小人利用了,像我这么善良的人,岂会做这种事?”林云恬不知耻的辩解。
  • TFBOYS十年之约之爱的邂逅

    TFBOYS十年之约之爱的邂逅

    这一场注定的缘分,一个帅气的虎牙少年,一个犯二的萌少年,一个浅梨涡的阳光少年,走进了她们原本平凡枯燥的生活,认他懂得爱的意义…五年后,他们再次重逢,“你们还好吗?”少女们简单问候,苦涩笑容,楸起了三个少年的心…
  • 墨仙睢

    墨仙睢

    蜉蝣于天地,不过是朝生夕死,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是如此,而神又何尝不是。逝者如斯,自恒者而观之,则天地万物,皆为一蜉蝣,其存于世,区区一瞬而已。
  • 异星紫皇

    异星紫皇

    在宇宙中,有一颗天蓝色的星球,那里生活着一个种族,他们自称为人类,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的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从登陆月球到火星,再到跳出太阳系。当人类即将跳出银河系的时候,异变发生了,人类在银河系边缘遇见了虫族,但人类的高傲并没正视这些虫族,反而主动挑起了战争,打击了银河系边缘的少量虫族。人类的举动令虫族愤怒,决定对人类进行报复打击,在数个世纪的时间里虫族吞并了半个银河系,人类迫不得已,用高科技跟虫族首领交谈,愿用剩余的半个银河系和亿万吨的粮食换来150年的和平协议,出乎意料的是,原本喜性杀戮和掠夺的虫族居然同意了。不管它们出于什么目的,对人类来说,至少有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 君王重生都市

    君王重生都市

    刘浩能否捕获各种极品美女的芳心,还是宁愿放之,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刘浩创建的暗影,魅影能否斗的过鹰国,虫国的杀手组织,而守住父母研究“新能源”的成果!刘浩的生死之敌“傅陌”是否成就枭雄!还是命丧刘浩之手!刘浩赴汤蹈火为夏冷儿查清父亲死亡的原因,机缘巧合之下却是查到属于自己的身世之谜!刘浩究竟何去何从!一切尽在君王重生都市!且看刘浩如何翻手为雨,成就华夏之龙!
  • 白容

    白容

    他这一辈子错过了太多,最后只求她可以原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