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2900000051

第51章 博雅回眸(2)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以华中大学(由私立华大到公立华大)为主体,与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共同组成的“多元结合体”。据汪文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校史》记录,华中大学也有前身,即诞生于1903年的文华大学于1924年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而文华大学又是在创办于1871年的文华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址就在武昌城区昙华林。由是观之,从1871年迄今,从文华书院——文华大学——华中大学——华中高师——华中师院——华中师范大学,已有137年了,真是源远流长。简约言之,从昙华学园——桂子文苑百年沧桑中与时俱进,不难见华师发展史的历程充满劬劳无穷、务实求新精神。我作为文教战线上的普通一兵,在华大——华师和大家共同奋斗,教学和学术成绩积铢累寸,做人和自我激浊扬清,因而出现了做人与治学的双丰收。但是,我必定坚守“恒久定律”,不在乎一时拥有,而要争取天长地久。为此,全心全意,乐探往昔战绩,见证今日辉煌。

1949年5月16日是“武汉解放日”,也是我“人生旅程”的新起点。我的中学时代,在武汉市一男中度过。高中毕业时家境衰落,父亲意欲我弃学从商,但爱好文学的我坚持已见,要求在文学修养和外语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这一年秋冬之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红旗招展下,我的早期生活史翻开了新的一页。9月上旬,我向父亲展示了私立华中大学录取我的“通知书”,以及《大刚报》刊出的“私立华中大学榜示”,父亲正处于艰难竭蹶之中,故在仅供给第一学期学杂费的原则下应允我入学。虽然如此,我仍然心怀高兴载欣载奔地跨进了“昙华学园”。我初进华中大学,目睹文华楼、思殷堂、博育室、颜母室,原华大文学院教室、教师们居住的华中村等一系列朴实而典雅的建筑,一切都是陌生的,却又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可爱。面临国文系(即中文系)各类必修课程,如中国语言文字学、文学概论、现代中国文学名著选、中国新文学史、历代散文选、历代韵文选、苏联文学、西洋文学名著选等,预料学习困难不会少,却又为莘莘学子通过艰苦奋斗而获得重大成就的榜样所吸引;也为坚信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思想指导下,努力创造光辉前景所激励和鼓舞,从而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精神,不断跨越自己。

我就读私立华中大学国文系一年级上学期(1949年9月——1950年2月)时,入学的学生仅我和王杏生二人,王杏生是校办秘书处负责人王仁载先生之长子。二、三、四年级学生也不多,方玄初、龙瑜、李树则等几人是我熟悉而亲近的师兄师姐。当时的校长是韦卓民,教务长是甘施礼(英)。我住进昙华林校址附近棋盘街宿舍,与物理系学生刘连寿同居一室。经过合并与多次院系调整(1951——1953),从私立华中大学——公立华中大学——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学生迅速增长。我所在的年级也是这样,读四年级时,班上的同学已由2人(王忠祥、王杏生)增长为8人,另6人是王维卿、祝顺友、胡昇和、朱光第、孙达、王景康(女)。私立华中大学国文系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迄今仍在华中师大文学院职工编制之中的仅我一人,这当然不可誉称“仅存硕果”,但就我的感受而言,确实是“三生有幸”。我的师兄师姐早已离校,分赴祖国各地,大显身手。同班同学王杏生分配到四川省高校工作,音讯全无。似可这么说,我搭上了“私立华中大学”这列历史悠久的文化教育列车的“末班车”,而且那时的我又是新生公立华中大学中文系“意气风发”的在读生。尤其令人喜悦而深感幸运的是:1953年8月我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第一届中文系毕业生身份留校任教。不言而喻,这是留校任教的我日后走向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之路的基础。感谢党和新中国的情意,早已在1951年5月写作诗歌《红五月颂》中表露出来(载于校刊《新师大》,1951年5月)。确实如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前进的火炬照耀前程金碧辉煌。“我们哪能不尽情高歌?/我们哪能不尽情欢笑?/和平鸽飞翔于晴空,/为的是人民的时代来到!”今日重读60多年前写作的《红五月颂》,链接当时20岁青年的情景,使我这个80多岁的老翁更加激动,确如诗句所示:“欢呼啊,伟大的五?一六武汉解放日,/消失了乌黑的云翳,/烧毁了抽挞人心的血鞭,/给武汉召来新生。”理所当然,如前文所提及,也给我这样的众多年轻人带来了新生和美好的希望。我在大学四年级末期和毕业分配时,总结个人在私立华大——公立华大——华中高师发展中获得思想与学业双丰收的历史进程,把个人的进步归功于学校党团组织的教育和师友的关怀。这一年4月和7月,先后在校刊上发表的两文,即《在战斗里成长,在胜利中前进!》(《华中高师》1953年4月30日)和《把一切献给祖国》(《华中高师》1953年7月10日)。从当前文化水平看来,虽然文字稚嫩,但真挚情感至今难以忘却,仍可作“史实”鲜活的“证词”。在前一篇文章中,我讲述了促使我上进的动力何在——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中自我超越:“1951年10月,我和同学们一道参加土地改革工作,这是我思想激变的转折点。从此,在我生命的日历上展开了新的内容,我获得了解放,在火的洗礼中,——我亲眼看到在党的领导下,千万农民的血泪债清算了。——在火的洗礼中,我进一步靠拢了组织,参加了小队、团小组组织生活。——使我体会到一个真正的新人应该有爱国的热忱,活泼的生命和积极工作学习的精神。我不能不感谢党给我的教育与锻炼,党拯救了我!”在后一篇文章中,我向党和祖国人民宣誓,为了“更美好的社会主义前进”,怀着坚贞不渝的信心“贡献出全部精力,担负起并完善人民教师的责任,全心全意而连续不断地冶炼建设祖国的钢筋”(《把一切献给祖国》)。

我于1949年进入华中大学国文系,开始学习外国文学史课程(西洋文学名著选等),历经学习、研究、讲授、编制、著作各个阶段,与全国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的整体形势发展基本合拍。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外国文学史编纂历程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我的深切感受颇多,有话可讲;其中不少学术前沿问题亟应反复思考,并予以探赜钩深,推陈出新。依据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个人从事外国文学学习与研究,讲授与著作的历程和经验,建国60多年来,我国外国文学史研究与编写大致可分为“和其正兼及反”的五个阶段:一、时欣向荣时期(1949——1965),二、“文革”延缓时期(1966——1976),三、新发展时期(1977——1985),四、加速前进时期(1986——1999),五、新起点时期(2000——2012)。这里行文以第一阶段(1949——1965)为重点,简明地讲述几件难以忘却的“往事”。

首先,讲述的当然是前文提到的我初入私立华中大学学习与生活“苦乐掺半”的情况。何谓“苦乐掺半”?“苦”并非指学习方面的艰苦,而是后续学杂费怎么办!实话实说,系主任林之棠教授的中国文学史、历代韵文选,石声淮教授的历代散文选,杨潜斋教授的语言学概论,邵子风教授的古代汉语,高庆赐教授的现代汉语,薛诚之教授(外语系)的世界文学选,许清波老师的现代诗选等,尤其是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的古籍举要,对我这个虽然喜爱文学、语言学却又修养很不充足的青年学生来说,不易顺利接受,学习困难多多,不足为怪。经过老师的精心传授和自我日日夜夜艰苦奋战,终于获得好成绩。我对世界文学、历代散文选、现代诗歌等课程的攻读兴趣特别浓重,深得老师们的赏识。在石声淮老师的亲切关怀下,常到他家里聆听钱基博先生讲授古代典籍,颇受教益,其博学切实,精思详释,以学致用之学风,对我日后在中外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大有激励促进作用。《古籍举要》一书,让我彻底悟解“精”与“博”的辩证关系,它是广博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国学精极的“结晶”。在我的外国文学学习、教学和研究中,其所以始终不离开中国文学以及文化这样的“参照系”,钱先生学风的影响,功德无量。当时,我对《古籍举要》、《历代散文选》等课程的浓烈兴趣并不逊于《世界文学选》。学习是艰苦的,但“苦”中有“乐”而“乐”在其中。

由是观之,第二学期的学杂费无任何来源才是我感到的“难题”——真正的“苦”就在这里。1949年和1950年更迭之际,知道了武大拟收中文系一年级插班生喜讯,促使我萌发考入武大公费生求学的希望。1950年春,我被武大中文系录取了。华中师大国文系主任林之棠立即告知,给予我奖学金和助学金,可以抵交学杂费。石声淮老师告诉我,钱基博先生愿意为我代交学杂费。许清波老师请我到他家进餐,并深情地呼喊:“小王,你别走,希望你留在华大继续学习,前程远大!”经过反复认真思考,我接受了林主任的建议,非常感激校系领导的关怀,老师们的深厚情义,铭记肺腑。从此以后,我不仅在学习方面刻苦努力,而且在一系列政治运动、社会工作和活动方面也勇往直前。1950年9月26日,公立华中大学诞生,不久改为“华中高师”,不再忧虑求学的经济困难了。此时此刻,我深感幸运。

其次,1953年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任教。根据当时领导的意图,一是现实形势造成的临时任务:协助许清波老师批改三年级学生作业;二是长远学科建设任务:向薛诚之、胡雪、胡肇书、杨庸等老教师学习世界文学专业,与我同时留校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中文科毕业生宋寅展也兼此任务。我偏重于西方文学,宋寅展偏重于俄苏文学。我们任教伊始,外国文学课程附属于文艺理论教研室。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在党政领导下,向老一辈专业老师学习,为华师中文系世界文学建设奋战不息。1954年暑假临近,我的“外国文学之路”前站“华灯高照”,华师及中文系党政组织依照教育部指示,选派青年教师去北京师范大学“进研部”(进修研究生)深造。我有幸作为第一批入选人员去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学贯中西的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穆木天先生攻读世界文学专业二年。如果说华中大学外文系的薛诚之教授是我学习与研究外国文学的启蒙老师,那么,穆木天教授堪称我的“外国文学之路”的卓越指路人和引导者了。他的“见面礼”(初次会晤时谆谆教导),至今记忆犹新。依他之见:外国文学教师或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者,比较而言,付出的艰苦劳作更多,而欲获取优秀成绩更难,因为它的外语要求很高,至少东、西语言各选一种,只凭译文进行教学与研究很难达到“称职”标准。此论有理,金玉良言,多少年后经过无数次精思和实践,悟出穆木天先生此论的深层意义在于理解和把握原语外国文学和译语外国文学在实践中又如何运用两者的辩证关系。

其三,团结奋斗,全心全意为学科建设作贡献,其乐融融。1955年毕业留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周乐群,1956年3月到北师大“苏进研班”,攻读俄苏文学专业,成为我的双重同学和师弟。在他的支持下,我和该班的马家骏、谭绍凯、易漱泉等诸多师兄弟姊妹,以及随班听课的学友王思敏、李万钧等有了深交,1956年秋我返回华师后,1957、1958年又两次去北师大与师友会晤。不久,周乐群也返回华师中文系,约于60年代初参加了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撰写工作。在我和周乐群去北京师大学习期间,宋寅展老师双肩承担中文系学生辅导员工作,并协助老先生讲授俄苏文学,辛勤劳作,成绩显著,人所共知。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和周乐群师弟先后返回华师中文系,立即投身外国文学课程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工作中去。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乃至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和我们共同进行学科建设工作,参与校外外国文学学术活动的还有中文系1956年毕业的彭端智、1959年毕业的奠自佳、1960年毕业的梁异华等。此外,胡雪教授、胡肇书副教授等老一辈也为共建独立学科出力,功不可没。

提到华师特色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以及有关外国文学研究、教学活动,切勿忘却周乐群的功劳。他返回华师任教之初,与我同样,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愿:期待将北师大“盗”来的“天火”,经过精制而提炼成颇有华师创意的促进世界文学学科建设的成品,以致我们的教学改革、教材编写、论著出版获得优秀成绩。周乐群诸多功绩中重大的有三项:一是为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的筹建四处奔走,二是为外国史的教学人力和教材编写策划,三是为《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的创办倾注心力。显而易见,这三项都显示了促进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学科建设的效力。当然,我是这三项工作的策划者、参与者、合作者。

作为北师大“进研部”世界文学专业的进修、研究人员,作为“苏进班人”心目中的“同班同学”,作为众多学人在全国各地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方面建立功绩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我深感由衷的高兴和欣慰。2007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授予我“荣誉校友”称号,我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在追溯自己的学术全程中,从“饮水思源”的视角,延及北师大“进研部”这一段进修和研究外国文学的多重情缘。不言而喻,华师领导据教育部原则,指派我们到北师大进研外国文学,让两校有关的学科建设接轨,华师世界文学(外国文学)专业才有发展,举措英明,后事可为翔证。

同类推荐
  •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红楼梦》跟世界历史上任何一部文学巨著一般,有着丰富的多义性。也正是这份多义性,给后来的说解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宝、钗、黛悲剧的审美价值;势利、贪婪、耍强逞能的王熙凤;娖娖廉谨、备员而已的贾政;持家的探春;红楼笑星刘姥姥;甄士隐其人其事;“护官符”下的罪恶;荣国府的收支账;以及曹雪芹的身世之谜,《石头记》的由来……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进了红楼,出不来了”。
  • 花边文学(鲁迅作品精选)

    花边文学(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激情岁月(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激情岁月(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1鲁迅2叶紫3周文4卢隐5刘云若5萧红6林微因7许地山8徐志摩9朱自清10穆时英11鲁彦12闻一多13郁达夫14邱东平15蒋光慈16洪灵菲17朱湘18石评梅19刘半农20戴望舒21梁遇春22胡也频23周韬奋
  • 从前没有情人节

    从前没有情人节

    从前没有情人节,那时的爱情却似乎更加简单纯粹,也格外浓烈。那个时代的爱情,通常是源于手写的情书,一支笔,几张雅致的信纸,再将一股浓浓的深情流经笔端化作墨迹,化作一个个溢满爱意的文字,便造就了一封情意缠绵的情书。而五四时期的情书更是因其肆无忌惮的缱绻缠绵,让第三者读来要掉一地鸡皮疙瘩。其中的痴、傻、肉麻、撒娇是中国人压抑了两千年热情井喷般地爆发。历数中国文坛,这样的代表性人物更是繁若星汉,鲁迅和许广平、巴金与萧珊的,徐志摩和数位红颜,沈从文和张兆和……这些情书或狂热直白、或真挚朴素、或诙谐幽默。它们记录这些爱人间真挚的情感,也一再提醒我们那早已模糊的爱情原本的模样。
热门推荐
  • 求生

    求生

    武道宗门的少年被暗害死亡,灵魂落入了冥界,人变成了鬼!这里是弱肉强食的冥界!这里是压制了一切凡间肉身欲望的冥界!但他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鬼身,是冥界中唯一能享受欲望的鬼身,你懂得。所以他要求生,他要返回人间!什么?人间界之上还有极乐无穷的天界?
  • 地狱王冠

    地狱王冠

    宁远只要一闭眼,过去那些痛苦记忆就会纷至沓来。像是幻灯片一样在宁远眼前闪现。宁远很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把过去所有痛苦记忆变成美好记忆。就在这一天,【卍】劫降临,机遇到来。回到过去,不是空谈~~~
  • 忆恋情离

    忆恋情离

    女主本以为和男主分手是因为他有了新欢可事实上却是他........................................
  • 我在这里,陪你

    我在这里,陪你

    同一个寝室四位个性不同的小女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不同青春回忆,拥有了甜蜜爱情吴佳的,坚持只是男闺蜜的李怡,酷爱运动的余菲,看似强势却超级可爱的徐欣,四个人一起玩,一起闹,深夜的寝室夜谈,一起吐槽班长,这是属于她们的大学故事……
  • 王源之我讨厌你

    王源之我讨厌你

    王源家滴小迷妹儿看过来!甜虐文,喜则留厌则走,不喜勿喷哦!
  • 哀兰

    哀兰

    从一至终的陪伴,终抵不过青梅竹马。也许一开始的相遇本就是错误,也许该和姐姐一同离去,也许……
  • 城怀玛瑙酒怀歌

    城怀玛瑙酒怀歌

    想当初,她全身崩溃,五感尽废,惨状何其威武,无息何其高冷,诈尸何其熟练。想如初,她重获葱花大脑,以眼神凌厉,扮忧伤清新,吓虫鸟飞鸣,震鬟鬟梗塞,瞟草木尽枯,如巴拉巴拉。想最初,她叱咤山头,虽何其不满,自怨自艾,终于重获新生。为了庆祝,恭迎大帅哥,死缠如玉温婉,从此风风火火下山坡。从此,她拿乔失败,拿乔失败,拿乔失败。从此,她装蒜失败,装蒜失败,装蒜失败。从此,她抗议失败,抗议失败,抗议失败……还好,非正经通通看不出来。随便拉一个都比她会欺负是怎么回事儿?不知世事冷暖,果然还是太嫩,她稍稍惆怅。某鱼:谁告诉你你想当初很威风的?不就会鲤鱼打挺,会俩眼乱抽么?琰啊琰:嘛?
  • 书眼

    书眼

    读什么小说,学什么技能。读推理小说,学习思维;读警察小说,学习枪法;读盗墓小说,学习盗术;读医生小说,学习医术;读武侠小说,学习武功;读异能小说,学习异能。传说中,读仙侠小说还能成仙……刘星,一名小说迷,偶然觉醒一双书眼,学会特殊的阅读技巧,从此依靠读小说走上人生巅峰……“禽-兽,放开那本小说,让我来读!”
  • 网游之魔法术士

    网游之魔法术士

    “地狱火海!雷暴九天!千里冰封!空间次元破!时间禁制!”那个独行的身影穿行在战场上,手中不断挥舞的法杖收割着一个又一个敌人的生命。他是法师么?“暗影束缚!恶魔魅惑术!崩裂禁锢!六星光牢!混乱之雨!”另一个黑暗的身影从另一边闪现,强大的控制使人恐惧不已。他是术士么?俩个身影逐渐靠近,并在了一起,合二为一。身后,一个美丽的女孩,开心的微笑着。无论发生过什么,无论将要发生什么。无论……你是谁。请别在意我的过去,共同携手走向我们的未来!暗影的能量,元素的献祭。为我而生!
  • 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资治通鉴》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不可避免地将同一事件分散地列在不同的时间下,使得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开来。为了聚拢线索,范毅然将原著中分散的故事或人物串联起来,加入了一些相关知识介绍,帮助小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精选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完整详细地交代原委,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