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思
每个人都渴望智慧,犹如土地渴望生命。但什么是智慧呢?《辞源》解释为“佛教指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梵语般若之意译,有彻悟意。”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智,梵 文曰若那(Jnana),意为决断。慧,梵文曰般若(Prajna),意为拣择。”
如此,也就把佛教的智慧和世俗的智慧,做出了明确的区分。智是决断,指决疑断惑;慧是拣择,指考察切要。佛法就是用智来观照,用慧来了知。了知世间法为智,观照出世间法,即通达佛陀第一义 谛为慧。再简而言之,观空照有,了知空有,就是智慧。
因此,佛教常说“佛法就是智慧”。智慧犹如照彻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佛陀正是以他的智慧,照彻了人类的无始无明。可以说,没有智慧,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也就没有了破迷、断惑、开悟解脱 、告别无明的智慧。因此,佛陀即是智慧之人,佛学即是智慧之学,佛教即是智慧之教。小乘佛教以智慧,帮助自己觉悟;大乘佛教以智慧自觉觉他,自度度人。
凡夫看到事物的表面,沉迷于物的享受、权的力量、名的荣誉,并以此作为追求人生幸福的目的。于是人们没钱的时候期待有钱,得到之后或有一阵喜悦,接着便是不满足,又期待更多的钱;没权的时 候期待有权,升职之后或有一个阶段的满足,渐渐地又产生对更大权力的期待;没名的时候想成名,有了一点小名,又期待着增加更大的知名度。而智者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明白执着地对待流转不定的 世间之物,恰恰是痛苦烦恼的根源。
佛法交给我们智慧,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能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相反的,如果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却吝于付出,必定是一个贫穷的人生。因此,有得 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因小失大、乐极生悲”,所以得失并非绝对的。一个人只要心存正念,随顺因缘,助人为先,即使一时 “吃亏”,最终“因果”必定不会让你“吃亏”。因为,吃亏即非吃亏也,该是你的,即使吃亏,还是你的。中国有一句俗话说:“吃亏便是福”,真可以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所以,乐观的人,在遇到坎坷、挫折时,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而是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种常态,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豁达的人,面对人生得失而泰然 自处,因为他放下了烦乱的欲望,拿起了释然的快乐,收获的是幸福的人生;聪明的人,不因一时的成功而志得意满,更不为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志,而时刻保持着胜不骄、败不馁的警戒。因为今天成 功不等于明天成功,成败都是一时的……
那么,从现在起,让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吧。所有与内心无关的、纷乱的杂念统统放下,用平常心来对待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泥泞,舍弃对财富和功名的欲望,拾起内心的清净无碍,轻装上路,向着智 慧人生的终点心无旁骛的前行吧。
能大能小
提起之后必须放下
才会随顺因缘
舒卷自如
能大能小,自由自在
——圣严法师《禅的世界》
有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画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星云法师《星云禅语》
从前有一个商人,借给别人五分钱,那人很久没来还,他就跑去索龋他到那面去,路上经过一条大河,雇船用去两角钱,到了那个人家里那人又不在家,回来又出了两角钱,来去的渡船费用花去了四角 钱。这样,空劳一场,没有得到什么,却损失了数倍于债款的钱。
——《百喻经》
金钱是学道的资粮
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
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
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欲;
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
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
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
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金钱可以买得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星云法师《佛光菜根谭》
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无央数悭贪不肯好衣食。时有贪老公与相近居。日日饮食鱼肉自恣宾客不绝。四姓自念。我财无数反不如此老公。便杀一鸡炊一升白米。着车上到无人处。下车适欲饭。天帝释化 作犬来。上下视之。请为狗言。汝若不能倒悬空中。我当与汝不。狗便倒悬空中。四姓意天恐何图有此。曰汝眼脱着地。我当与汝不。狗两眼则脱落地。四姓便徒去。天帝化作四姓身体语言乘车来还。 敕外人有诈称四姓驱逐捶之。四姓晚还。门人骂詈令去。天帝尽取财物大布施。四姓亦不得归。财物尽为之发狂。天帝化作一人。问汝何以愁。曰我财物了荆天帝言。夫有宝令人多忧。五家卒至无期。 积财不食不施死为饿鬼恒乏衣食。若脱为人常堕下贱。汝不觉无常。富且悭贪不食。欲何望乎。天帝为说四谛苦空非身。四姓意解欢喜。天帝则去。四姓得归自悔前意。施给尽心得道迹也。
──《杂譬喻经》
如何使用金钱呢?
一是资用:把一分财物,用作经常的生活费用,包括儿女教育费等。在财力可能时,每人应有适当的生活水准,不可奢侈,却要足够。二是积蓄:人事无常,我们有时会生病,将来还会老,平时也总有 意外的必需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应保存一分,作临时支出,以及养老等费。积存,虽是少少的数目。也是极有意思的,不但可避免临时的困窘求人,也可养成不浪费的习惯。近代的奖励储蓄, 用意也与此一样。三是经营:无论从事哪一职业,都应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份为事业费。多辟田园也好,增设工厂也好,增加资本也好,充实学力及工作技能也好。这样才会增加收入,使财富增长 累积起来。四是作福:人不能专为自己,专为现世,应顾到社会利益,以及自己的后生福乐。所以对社会公益──文化、慈济事业,三宝法益供养、护持,都要分一份收入来作福。这不但是自己积福德 ,也是为人群谋幸福。像这样四方面顾到的经济支出预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财富处理法。”
——印顺法师《佛在人间》
世上的人,拼命为子女赚钱,想尽方法为子女积钱。但他不知给儿孙留下钱,反而惹祸。如果不给儿孙留钱,反而没有麻烦。所谓“有子强如父,留财做什么?有子不如父,留财做什么?”有子女比父 亲有本领,留钱给他没有什么用处。有子女不如父亲有本领,钱给他,反教他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吃喝嫖赌,花天酒地度生活,秦楼楚馆混光阴,这岂不是害了子孙?奉劝有钱的人,多行功德事,济 世救人,功德无量!
我们出家人,不但不贪财色,而且不起妄想。在行住坐卧时,都要控制妄想,如何控制?唯一法门,就是念佛或诵咒。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念到感应道交,就会开悟,得到智慧。所谓“打得念头 死,许汝法身活。”所以修道人,要时时刻刻自己管着自己。所谓“但念无常,慎勿放逸。”用这两句话来警惕,自然能反剩希望大家严守戒律,为要为盼!
有这么两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在笼中的鸡,虽然有米吃,有水喝,可是肥大时,就要被杀,作为人的美食,所以说汤锅近。野鹤虽然没有喂饲的米可食,可是 天地宽广,任意纵横宇宙,无拘无束,无所执着,多么逍遥,多么自在!我们出家人,应该天地为庐,四海为家,不应有所住处。如果有个庙,有时就被黏着,反而与佛法背道而驰。这就是“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之意。
有位禅师,他曾经这样说:“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今年穷,连锥也无。”这种思想,多么解脱自在,真是妙不可言。我们要向这位禅师学习,除一钵三衣之外,一无所求。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有钱,多做功德事,就是印一本小册子,宣传佛法,也是功德无量,胜于为自己造庙修塔。
──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开示》
财富与荣耀,幸福的谎言
药山禅师在庭院里打坐,身旁坐了两位弟子,一位叫云岩,一位叫道吾,他忽然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的两棵树,先对道吾问道:“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荣的好。”
药山再问云岩:“枯的好呢?荣的好呢?”
云岩答道:“枯的好。”
这时,正好一位姓高的侍者经过,药山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枯的好呢?荣的好呢?”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禅门公案
舍卫国中佛与阿难旷野中行。于一田畔见有伏藏。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作是念言。我当视之。沙门以何为恶毒蛇。即往其所见真金聚。 而作是言。沙门所言是毒蛇者。乃是好金。即取此金。还置家中。其人先贫衣食不供。以得金故转得富饶。衣食自咨。王家策伺怪其卒富。而纠举之系在狱中。先所得金既已用荆犹不得免。将加刑戮。 其人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傍人闻之。以状白王。王唤彼人而问之曰。何故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毒蛇。是恶毒蛇。我于今者。方乃悟解 实是毒蛇。
──《大庄严论经卷·第六》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荣耀以及征服来衡量,如果以强迫等非法手段获取或误用,乃至以执着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世间之物,它们就会成为占有者痛苦和悲伤的根源。
对于众生来说,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名词,但是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我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权我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名我就幸福了。”
有钱可以下馆子、买房子、买车子……可是钱不等于幸福:有权可以让人服从、听话,可以指挥别人,但是并不等于幸福;有名可能得到尊敬、崇拜、羡慕,但这也不就等于幸福。
物的享受、权的力量、名的荣誉只能使人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即使这就叫做“幸福”,那也只是一种短暂的感受,因为贪欲是无法满足的。
没钱的时候期待有钱,得到之后或有一阵喜悦,接着便是不满足,又期待更多的钱;没权的时候期待有权,升职之后或有一个阶段的满足,渐渐地又产生对更大权力的期待;没名的时候想成名,有了一 点小名,又期待着增加更大的知名度。所以说金钱、权力、荣耀都无法衡量幸福,幸福是心的感受!
凡夫看到事物的表面,以期待欲望的满足代替幸福。智者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明白执着地对待流转不定的世间之物,恰恰是痛苦烦恼的根源。就世法来说,正常、适当的物质需要是应该的,关键是破除 一个“贪”字。正常正当的权力、荣耀也并不是坏事,但切切不可对此有执着的痴迷。
认真修习佛陀所宣说的中道,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不为贪、嗔、痴所蒙蔽,才有可能离苦得乐,获得内心幸福。
——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开示》
名与利是学佛路上两把最恶最猛的毒剑。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才子高人,因为沾染了名,因为沾染了利,都纷纷中箭落马,毒发身亡,枉费一辈子辛勤耕耘,努力修行的心血。贪名求利的代 价,是一生只有空过,还得在轮回中受报受苦,永无了时。
佛门里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站在江边,望着来来往往无数的船只,老和尚对着身旁的小沙弥开示,从古至今,船来船往,久久不歇,这些船上的人们所追逐忙碌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名,一个是利 ,如此而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名利海上的生死凡夫,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老实念佛,求生西方,从漂泊中回归极乐故乡,不再流浪生死,不再轮回业海!
——圆因法师《莲池警策》
我们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人生,要充分地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幻的。无论是财富、家庭、事业,还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不能永远拥有,更不能将它们当做是真正的“我”。如果我们可以认 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减少对世间万物的执着,让我们的心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再也不为它们所左右,从而保有心态的超然,保有人格的独立。
──济群法师《生命的回归》
大机大用
大机显大用。活人具活见。一言半句天旋地转。尺动寸静雾卷云收。逆顺纵横杀活自在。有时孤峰顶上视云月。有时古渡头边合水和泥。无一非拨转劫外灵枢提掇向上巴鼻者。是以遇鬼神则为鬼神恩师 。逢衲子则结衲子冤家。在国土乎作瑞作祥。在丛林乎为殃为害。恰是发气冬雷有脚阳春。此是何人行履处。深奥山开祖无文元选禅师。帝王之种子而不堕帝王之尊贵。释氏之徒不屑释氏之戒律。远蹴 溟渤历叩大元诸老门户终吃古梅真精归揖之后。芬芳遥散。下自为蹊。其施设提唱。直截根抵吐纳鬼神擘拆电雷。得其端倪者盖鲜矣。令兹值其五百年忌辰。今上天皇赐谥圣鉴国师。其裔某等胥议订考 其语录。传之不朽。使师德炳然于世。于是乎。无文之文。再触眼睫。古梅之香复袭鼻齃。善视无文之文。辄观师之机用。
──无文禅师《无文禅师语录》
讲到大机大用,人们往往要想到神通玄妙上去而不知大机大用就在寻常。这非但现在的初心佛子不知,即昔鸟窠禅师的侍者亦不明此机用,而怨禅师不为开示法要,拟辞别他往,对禅师说:“往不蒙和 尚慈悲开示法要,今拟告辞他往。”禅师曰:“我要吃茶,你拿茶来我饮;我要吃饭,你拿饭来我吃,这不是佛法么?”侍者恍然有湿—原来这饮茶、吃饭与拿茶、取饭的就是我人佛性的机用。可见, 要会佛法的大机大用即在这极寻常的应酬、谈笑中。我要茶,你拿茶来,这是大机;你拿茶来,我接而饮之,这是大用。同样,你拿饭来,我接而食之,与其他的一切日用都是大机大用。所谓真实佛法 ,即在寻常日用中。假使我要茶,你拿饭来,我要饭,你拿茶来,这就乱了套,非但不是大机大用的佛法,连世法亦不如了。
马祖大师在禅林中是最为人称道、大机大用的大宗师,试看他与百丈师徒间的机用接引便可略见一斑。
一日,百丈随侍马祖游山次,祖见一群大雁飞来,举手指问百丈曰:“这是什么?”丈举首一看,答曰:“大雁。”(可惜许,当面错过)祖见其见指不见月,着在境上,待大雁飞过,更问曰:“甚处 去也?”丈举首不见大雁,乃曰:“飞过去也。”(犹自不惺惺)祖见丈一味着境粘心,不会其机,错认定盘星,不识其用,乃更施妙手,扭捏其鼻孔进问曰:“又道飞过去也。”丈负痛出声:“方悟 祖之机用。”原来祖指东而问西,是教其识得这举手指物的是谁,而就路还家,非祖连大雁亦不识也。更于负痛处逼问:飞过去了没有。丈乃知这知痛知痒的本性不动不尧不来不去、没有过去未来的, 因而于痛下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