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琼斯是美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银行大王,那些石油大亨们多少都对琼斯有些忌惮。最后,道格拉斯借助琼斯的知名度和优势,震住了那些竞争对手,以100万美元的低价获得了开采权。
道格拉斯此举虽然有“狐假虎威”之嫌,但在变化莫测的商场,能够取得成功、达到目的的一切方法都是值得尝试的。道格拉斯的借势计谋玩得实在高明。
借人气造势
中国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由于生意的需要,准备建造一个规模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会议及展览场所。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郑裕彤将奠基仪式的日期定在了英国女王来访的那一天。因此,香港媒体争相报道郑裕彤拿自己的开工奠基仪式与英国女王的来访争锋的事件。一时之间,郑裕彤和他的会展中心竟成了最热门话题。
许多人都说郑裕彤被胜利冲昏了头。由于女王的这次来访时间,是在中国和英国已经就香港1997年7月回归达成协议之后。所以,这次来访不仅会受到香港媒体的热切关注,而且届时,世界各大媒体都会蜂拥而至。把奠基仪式定在这一天,不就等同于选择了冷场一样。
奠基仪式那天,会展中心果然是冷冷清清的,所有的关注目光都去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那边。然而,当奠基仪式开始的时候,女王竟然也来参加奠基仪式了,她亲自用铁锹为中心铲下了第一锹土。她说,因为自己来访刚好赶上了这次奠基仪式,因此就把这次出席列入了访问日程。
事实证明,郑裕彤“借”人气,借得太奇妙了。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郑裕彤从此名声大振,享誉世界。
生活中,找明星代言,赞助电影电视的拍摄等都是借人气的具体应用。由此可见,巧借贵人的“光”照亮自己,能使自己的事业一路攀升,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把所要所需都准备俱全,直到万无一失了,才开始追求财富。在过程中,缺这样、少那样是常有的情况,这时,我们一定要善于“借”,只要方法对了,无论少什么,都能够借过来,为己所用。
好习惯是理财专家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很早以前,犹太人就意识到钱要流通起来才能增加财富。最初的时候,犹太人让钱流通起来的方式是以很高的利息借贷给经济紧缺的人,规模不大,获利也不多,而且还有追不回账的风险。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到18世纪后半期的时候,一些犹太人根据英国产业革命带来经济变化的状况,开设了正式的金融机构,开展有序的融资业务。
犹太人将分散的、小额的财富积存起来,成为集中的、大额的财富,然后将这些钱用于投资回报率高的有前途项目,如一些矿山、铁路、电厂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拥有很好的理财习惯。他们时刻都在考虑怎样让钱生钱。那么什么是理财呢?理财就是对于财产的经营管理,这里所说的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两种,无形财产是指知识产权一类的资产。具体来说,理财是这样一个过程:个人或机构根据自身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设定想要达成的经济目标,并制订详细的计划、规划或者解决方案,在限定的时限内采用一种或多种金融投资工具,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达成所制定的经济目标。
换言之,理财就是要让钱滚动起来,只有让钱滚动起来,才能够实现财富增值。
按照犹太人的理财思路,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从现在起,每年从薪水中定期存下1.4万元,并让存下来的钱滚动起来,假设,钱滚动起来以后年均投资回报率是20%,那么40年后,我们将会有多少钱呢?一般人的答案多在200万~800万元之间,顶多1000万元。而正确答案却是1.0281亿元。这就意味着,每个年轻人都有可能成为亿万富翁!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保证年均20%的投资报酬率。至于这个报酬率的实现问题,是我们需要另外考虑的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不让这些钱流通起来,而是采取保守地锁进保险柜或者存入银行等方式,那么40年后,我们拥有多少钱呢?如果放进保险柜,40年后我们只有56万元;如果存入银行,并且将每年的利息滚入成本,按现在不到2%的利率计算,40年后你积累的也颇为有限。与它滚动流通起来的投资回报率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由此可见,理财就是让钱流通起来,钱流通、滚动得越快,那么我们的财富增值也越快。
罗伯特?清崎和咨询专家沙伦?L.莱希特在两人合著的《穷爸爸?富爸爸》中指出:一个人的收入应该包括薪资收入和投资收入两部分,只有当投资收入超过薪资收入时,才能够被称为富人。因此,要想成为富人,首先就必须培养自己理财、让钱流通起来的习惯,而不是每天都紧巴巴地过日子,时刻算计着怎样少花一点,多留一点。
真正造成穷人与富人的财富差异的原因,就是理财习惯。穷人习惯把财产储蓄在银行里,而富人习惯用钱进行投资,比如投资房地产、股票等。
借鉴世界巨富们的理财习惯
一个人仅靠运气是决计不可能成为富翁的,能成为富翁的人,势必都有一套“鸡生蛋,蛋再成鸡”,或者“滚雪球”一样的行而有效的理财习惯。那么,这些富翁到底有哪些看家的理财习惯呢?
比尔?盖茨的理财习惯
比尔?盖茨的钱财增长速度快得让人咋舌,从他创业到成为世界首富只用了13年的时间。对此,美国传媒也是称赞不已,经常不由自主地把他神化。比尔?盖茨的理财习惯究竟是怎样的呢?
(1)组合投资: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和许多富人一样,为了回避风险,比尔?盖茨往往不会将资产都放在一个项目上,而是进行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比尔?盖茨在股票、债券、房地产、货币、商品等方面都有投资。据悉,比尔?盖茨将大部分个人资产都投资到美国政府和各大公司的债券上,所占比例高达70%,而其余部分的分配是:15%直接贷给了私人公司,10%投到了其他股票上,5%则投在了商品和房地产上。
(2)生活开支如同炒菜放盐。
我们都知道炒菜加盐,少了,菜淡而无味;多了,苦咸难咽。在理财方面,比尔?盖茨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花,该花的钱也毫不吝啬;每一分钱都要物尽其用。据说,有一次比尔?盖茨到希尔顿酒店,找不到停车位。他的朋友提议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宾车位。比尔?盖茨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贵宾车位的收费并不合理,而多花几美元去停车是不值得的。
(3)请“金管家”不为理财劳神费力。
比尔·盖茨是电脑方面的奇才,但对于理财,他却算不上专业。于是,他聘请了“金管家”——33岁的劳森,当他的投资经理。事实也证明,比尔?盖茨这种善于借助人力为自己增长财富的方法是卓有成效的。经过劳森的打理,比尔?盖茨名下的两个基金的年纳税额甚至比《财富》500家的后几家公司的净收入还多。
格林斯潘的理财习惯
格林斯潘被称为“财神爷”,掌握着美国的经济决策大权,对股市的涨或跌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虽然由于身份的特殊,他的个人资产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但是他的投资策略却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的投资策略是:
(1)如果钱的可存储时限低于3年,那么就不适合用它做证券投资。
(2)每月用来付分期付款的钱的上限不能超过总收入的50%。
(3)找一个善于理财的伴侣。
(4)投资要把握规律性和系统性。
至于消费方面,他不提倡把钱用来吃喝玩乐,他本人对吃穿都不是很讲究,总是穿白衬衫、黑西服,戴一副老式眼镜。他喜爱音乐、网球和旅游,在这几方面花费他不会吝啬。他乐于把钱借给需要的朋友,他认为这是人情投资,会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亚洲首富李嘉诚的理财习惯
李嘉诚在亚洲富豪中位居首席,在多年理财实践中,他总结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财秘诀:
(1)钱用了不可惜,但绝不能浪费它。
据说,李嘉诚有一次不慎将一枚1元硬币掉落,硬币滚到车底,他正准备蹲下身去捡,旁边的一名印度籍值班帮他捡了起来。而他给了这名值班100元酬谢。很多人都不理解李嘉诚为什么1元钱都舍不得,但是却给了那名值班100元。李嘉诚却说:“假如我不拾起这1元硬币,那么让它滚到坑渠,这1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酬谢,值班可将之用去。钱用了并不可惜,但绝不能让它浪费。”
(2)30岁以后重理财。
李嘉诚认为:在20岁以前,都是靠勤劳的双手来挣钱;20~30岁之间是将自己的劳力、智力、人脉等资源转化为有形的钱的黄金时间,是资本积累的阶段;30岁以后,由于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了,因此在这个阶段要以投资理财为主,存钱不再是财富增长的主要方式,让钱滚动起来,用钱去投资才是理财的重心。
(3)足够的耐心。
理财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因为理财的效果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的。理财是以一生的大局为基点的。因此,理财者必须知道理财活动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
(4)先难后易。
李嘉诚很坦诚地说过:“赚第二个100万要比第一个100万容易许多。”理财遵循万事开头难的定律。因此,一开始,理财的失误和无效都是正常的,那只代表我们理财技巧不成熟,而不代表理财不可取。
第一桶金往往是“存”来的
一个没有储蓄习惯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富人的。储蓄是财富增值的第一步。任何财富的积累都是从储蓄开始,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
第一桶金是财富成长的种子
一个富人有一位穷亲戚,他十分同情这位穷亲戚,想帮他致富。于是,富人送了一头牛给穷亲戚,并告诉他说:“我送你一头牛,你好好地开荒。等春天到了的时候,我再送你一些种子,这样到秋天的时候,你就能获得丰收,脱离贫穷了。”
一开始,穷亲戚也踌躇满志地开荒。可是几天过后,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反而比以前更难过了。于是,穷亲戚把牛卖了,买几只羊。他打算,先杀一只解决温饱问题,剩下的羊养着生小羊,然后,小羊变大羊,羊再生羊……最后,可以赚更多的钱。
起初仍然实施得很好,然而,在他吃完一只羊以后,大羊还没有把小羊生下来。他又想反正也不是只剩下一只羊,于是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直到只剩下一只羊的时候,他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把羊卖了换成鸡。鸡生蛋,蛋变鸡的速度要快一点,而且鸡蛋也可以卖钱,日子应该会好转。
计划实施几天后,他又忍不住要杀鸡了,最后,终于杀光了所有的鸡。等到春天,富人来给他送种子了,然而,富人看到他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了,他也依然一贫如洗。气得富人一甩衣袖走了,再也不管他。而他被自己的习惯所害,注定了要一生都在贫穷中挣扎。
穷人习惯于吃干花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不花掉身上的最后一分钱绝不回家。这样的习惯将使自己与财富无缘。
储蓄是理财的第一步,一定要坚决地执行它。没钱时,不管怎么困难,也不要动用积蓄。积蓄是财富的种子,如果我们把种子都吃掉了,那么致富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了。
因此,如果你不甘贫穷,就一定要养成储蓄的习惯,宁肯饿肚子,也要把储蓄留下来。
第一桶金大都是攒下来的
收入是河流,财富是水库,支出就是流出去的水。要想水库里有水,就要关上闸门,让河水一点一点地流进来。同样,我们的第一桶金一定要靠“攒”才有。
有一个人从穷人变成了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有很多人来向他请教致富的方法。而他却反问来求教的人说:“如果每天你能拥有10个鸡蛋,但你每天都只吃掉9个,把剩下的那个放进篮子里,最后会如何呢?”
所有的人都回答:“即使篮子再大,早晚都会有装不下的一天。”
富翁笑着说道:“致富的首要原则就是如果你有10个硬币,最多只能用掉9个,一定要留一个下来。”
“九一”法则是理财的首要法则:至少把自己收入的10%“攒”起来放在钱包里。无论什么情况,都不破例。即使你的收入只有1元钱,也存1角出来。水库流进来的水比流出去的水多,即使这个差量很小,水库也有被放满的时候。同样,只要我们坚持“攒”的习惯,我们就能为自己攒够第一桶金。
先储蓄,后消费
先储蓄后消费,是养成“攒”的习惯的好方法。
大家都知道,哈佛教育出来的人,大都和贫穷不沾边。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严格遵守哈佛教条:储蓄工资的30%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必须完成储蓄后才能进行消费。巴菲特说他从小就有储蓄的习惯,从6岁开始,每月存30元。到13岁时,他用自己存得的第一桶金——3000元,买了一只股票,终于迈出了追求财富的第一步。巴菲特年年储蓄,年年投资。储蓄和投资已经变成了他不可改变的习惯,如今他85岁,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因此,如果不想贫穷一辈子,就一定要养成“先储蓄,后消费”的合理储蓄习惯。将每个月薪水的15%~30%先存起来,用于储蓄或投资;剩下的才能消费,并且严格规定自己只能用剩下的这部分钱进行消费开支。消费不能超支,储蓄不能动用,而且没有例外。
理财,开源与节流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