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比尔·盖茨的眼睛一下子发亮了。他本来期待的是个人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可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他重新修订了自己的目标。在微软高层会议上,他慷慨陈词,勾勒着未来的蓝图:“到将来,计算机会因为我们的软件连为一体。到时候,所有的人用着装有微软软件的计算机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便利,可以让自己的办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地享受各种服务,包括教育、经济等等。”微软人听着他们执行官的眉飞色舞地勾画着未来的美好蓝图,每个人眼中流露的都是敬佩,这是怎样的一个幻想家、冒险家啊。不过他们还是相信他的。
比尔·盖茨早已经预见并且也为以后的事实证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怎样深刻的变化。而且伴随这个过程新的问题也是会出现的,而如果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社会结构又将获得多大的进步。
在个人计算机问世之初,电脑不过是少数人的“专利”。而随着电脑的一步步发展,人们利用它可以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开始时候,一台电脑能帮助一个高中生在一周内完成过去30年中全世界的数学家都无法完成的计算。后来这些工作也许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了。而发展到现在,一名高中的学生完全可以用电脑出版发行杂志,并且绘制出复杂的图像;可以很快写出长篇作品;可以很快给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个朋友发送电子邮件;甚至可以逼真地模拟F-16战斗机来玩空战演习等等。网络的产生打破了少数人的特权。一个很普通的职员都可以掌握各种各样的工作资料,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自己的意见传送给公司的最高领导层。
电脑网络的广泛普及带来的是一些别的问题,诸如隐私权被侵犯、电脑容易中毒等等。这些问题比尔·盖茨当然早已看出,不过这个时代的到来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他很清楚的事实。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开发出稳定性、安全性都很强的系统来方便人们的生活。
早在1991年初,比尔·盖茨向公司的主要董事报告了公司发展状况备忘录,他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微软公司的网络通讯方面远远不如Novell公司,微软公司面临着许多小的软件开发商对市场份额占领的危险。与苹果公司的官司还在旷日持久地继续下去,苹果公司和IBM公司结盟,许多小软件公司的“追风”,这都让微软“腹背受敌”,压力重重。言语之间流露出很深的忧虑之感,这也让每个微软人倍感竞争压力。
此时,网络电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很多公司在大力宣扬“网络电脑”概念,可是当时比尔·盖茨因为估计失误,认为没有那么快,而且公司主要把精力和技术放在交互电视的开发上。
在1993年,网景公司一枝独秀,曾经沉默有一段时间的互联网似乎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如闪电提早来袭”。这很是让比尔·盖茨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网络时代的到来竟会如此迅速,如此悄无声息。
这是比尔·盖茨第一次重大的决策失误,也是微软公司最大的失败。公司的员工甚至直接讲到了他们与互联网的失之交臂原因在于比尔·盖茨没有领导他们去提前迈入这个新领域。为此,比尔·盖茨草拟了一份私人备忘录,标题就是《微软最大的错误》,陈述了自己的错误。不过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知道爬起来。微软当然不会如此。
同时,网络的概念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相互交融,共同勾勒了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信息高速公路是融合了计算机联网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等功能的,可以为人们的教育、卫生、娱乐、商业等领域提供极为广泛而便利的服务的载体。预想中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景是美好的。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都可以和你的亲朋好友“面对面”交谈,可以浏览到最新最全面的图书材料,可以方便地了解到物品的价格。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学校、教师和课程,而无论是在多么偏僻、多么落后的地方,也无论这个学生的生理状况如何。无论何时,你都可以在家里选看最新电影、选听最爱的歌曲、选购最想要的东西。足不出户,却可尽享生活的便利。这样的一幅蓝图也是微软公司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软件技术的发展来促成这一梦想的早日实现,来让所有的人可以平等地享受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便利生活。
1994年,教育已经是微软考虑的领域了。他们为8到14岁的青少年开发出专门的软件包,包括促进智力开发和提升计算机技能等内容,顾客的需求始终被他们放在了第一位。同时,微软团队还创意地开发出名为Ring-Cam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视会议系统,语音、面孔识别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等。这些软件更深地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开展,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同时在互联网趋势的推动下,微软也开始进一步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想象力丰富的比尔·盖茨又开始了他幻想之旅:即将来临的信息高速公路既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购物中心——布满了时装店、旅行社、百货店、售票厅、图书馆、报摊、银行、电影院、邮局,同时它又是进行商业交易的更大领域。为了让自己的软件产品可以适应这个新时代的要求,他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继续开发视窗的完善版。他宣称:“这个信息高速公路能让在电子世界产生的交易量远超过迄今为止的任何时期。我们正提出让‘视窗’软件处于中心地位,为所有这些交易服务。”“我们绝对不可以错过这样的机会。”
1994年,微软开始进军互联网市场。虽然有所贻误战机,让网景占据了头羊地位,不过它却奋起直追。在1995年“闭关周”的时候,比尔·盖茨写出了一份有名的论文——《互联网浪潮》,详细而清楚地分析了未来电脑行业的走势。互联网毕竟突破万维网范畴,到时候全世界都是一个整体的网络系统。
1995年8月,微软公司投入大资本开发出的视窗95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一种融合多媒体操作系统的、相对比较完美的人机交互的操作界面的操作系统,同时也融入了微软开发出来的尚未完善的搜索引擎系统,尽管如此,视窗95的销量却很好,当天就售出30万套,到了第四天,销量已超过了100万套。
这还不够,1995年12月7日,比尔·盖茨面对微软,面对世界宣布:微软将把所有的计划和产品都重新定位到Internet上。他引用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所说的话“恐怕我们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听到的人都是会心一笑,因为大家清醒地知道这句话代表了什么。
1996年,微软将14亿美元研究基金中的大部分和数千名软件开发人员转移到Internet上。8月13日,不过短短几个月,微软就推出了InternetExplorer3.0版,这个版本的浏览器较之以前的版本有了较大的突破,和网景公司的王牌浏览器相比不相上下,而且关键的是,比尔·盖茨采用了免费下载的方式来打击对手。很快地,微软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网景损失惨重。
而且这仅仅是战斗的开始,同年9月10日,微软在北京发布了浏览器的简体中文版。不仅如此,微软还将视窗和浏览器绑定,更深入地推广了互联网的普及运动。微软公司竭力让一切变得很简单,让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以在“视窗”环境下运行,让视窗拥有更庞大的功能。Windows9X的几个系列,到后来的WindowsXP的集大成者,这一切都让微软为更多的世人知道,为更多的世人所使用。
在软件行业齐呼“IT春天即将来临”中,2004年,微软公司就携手创造了“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而家喻户晓的迪斯尼公司挖掘IT行业的商机,它们协议中规定将联手向手机、个人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用户等提供全方位的娱乐服务。虽然细节尚未确定,但这也昭告这一场抢占家庭娱乐市场的战役已经拉开序幕。从此,这场互联网战火越烧越旺,微软公司试图建立互联网霸主地位的期望和斗志跃然纸上。
就这样,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后期浪潮已经到来,整个世界都被卷入其中。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更能便利人们生活的时代,普通的民众关注它,软件行业更是关注它,微软公司当然如此。
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比尔·盖茨始终是一个勇敢前行的弄潮儿。他领导着他的微软人一起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嬉戏,引领软件行业的飞跃。
官司缠身、风声迭起
“树大招风”,微软公司的发展壮大是软件行业的神话,短短几十年,微软公司就已经取得了软件行业的霸主地位,其资金已经过百亿。再加上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都具有很强的挑战、竞争意识,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官司。
早在1977年,公司刚成立不久,微软公司就与罗伯茨的微型仪器遥测公司对簿公堂,这是微软面对的第一个由协议而引起的官司。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微软终于走出困境,不过公司当时的处境确实岌岌可危。一方面还比较弱小,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初出茅庐,难免心生胆怯。可如今不同,在面对层层的官司,比尔·盖茨完全可以谈笑自如,顺利应付过去。
IBM公司原来是微软公司最好的合作伙伴,正是有了IBM公司这场东风,微软公司才可以更快地荣登软件行业的霸主地位。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殊不知,微软公司也有自己的辛苦汗水在里面。1990年,随着微软公司的视窗3.0版本顺利问世,它和IBM公司的多年合作关系宣告破裂。
此时的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已经逐渐失去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微软公司当然不愿意自己被IBM拖着走,就像当年不愿意被罗伯茨的微型仪器遥测公司拖着走一样。他们当然选择的是开发出来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标准,与IBM公司脱钩。
1990年5月22日,6000多人齐聚纽约市的戏剧中心,庆祝微软视窗3.0版本的问世。微软公司花大血本来为视窗3.0版本造势,仅仅这一天,比尔·盖茨花的宣传费、广告费、演示费、赠送的试用版等全部费用就达到了1000万美元。微软公司用卫星将庆祝大会的实况发往美国7个城市的分会场,而且在世界的12个大都市,也同一时间举行了视窗3.0版隆重的发布会。
比尔·盖茨宣布:“视窗3.0将重新确定‘个人’在个人电脑中的地位,这是比DOS还要好的DOS!”视窗3.0版本也是克服前两个版本的缺点的、更好体现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
《今日美国》发表评论称这是有史以来最让人渴望的产品!德克萨斯软件公司的总裁,也是视窗的支持者的格雷逊评论:假如你认为,在这几年中高科技产品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你并没有看错;但真正的改变,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视窗3.0版本一经发布,就得到了世界的青睐。它非常畅销,几乎以每月10万套以上的速度在全球发行。到1992年,在视窗3.1版推出之前,3.0版的销售总量已经达到了700万套。
微软的成功给了苹果等公司以巨大的打击。
微软公司的很多软件都是在对手公司的母本或者是诱导下而产生的,这让很多对手公司恼火,而比尔·盖茨也因为此而多次为法院传讯。苹果公司鉴于微软公司的图形界面涉嫌抄袭苹果公司的图像系统,同时微软公司对同行业公司的排斥行为已构成了侵权,它们打算起诉微软公司。
微软想到的是苹果公司有可能对其提起诉讼,但是微软公司没有想到是,最先将其告上法庭的不是苹果公司,却是西雅图计算机公司。前提也是源于当时微软公司为IBM公司开发系统所征用的其软件。
1981年,比尔·盖茨以便宜的10万美元的转让价格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老板布洛克手里获得了其DOS系统。后来,比尔·盖茨为了一劳永逸,就又花了100万美元从开发者佩特森手里获得了所有权,并且还把佩特森留在了微软工作。同时,对布洛克的计算机公司则允许其免费获得MS-DOS及其增强版和最新版。
官司开始之前,布洛克的计算机公司已经日薄西山,岌岌可危了。在它仅限的几项财产中,就有免费许可MS-DOS和“最新版与增强版”的权利。布洛克推测微软公司可能会收购他们公司,他就写信给谢利,透露出他的MS-DOS使用许可价值约2000万美元。同时,他还给一个记者透露出,他有兴趣出售此权利。谢利很生气,回信拒绝布洛克提出的天文数字,并且警告他,他们公司没有权利转让微软公司的任何MS-DOS。
协商未果之下,1986年2月初,布洛克的西雅图计算机公司向地方高级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微软公司或者承认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转让MS-DOS许可权,或者交出已获得的DOS的大部分收入,并且宣布原协议无效。布洛克初步将损失定为2000万美元。
这是第一次因合同语言给比尔·盖茨带来的苦头,不过也是他诉讼史上唯一的一次。
开始,比尔·盖茨的运气看起来很好,因为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正是他湖滨中学时期的教员。后来,对手公司的律师凯利·科尔要求换另一个法官,事情才开始起了变化。
甚至有一次,科尔竟然带着一条狗来到了法庭。比尔·盖茨当然知道他要说什么,不过他一直面露微笑,不动声色。
科尔说道:“先生们,你们可能觉得奇怪,甚至不理解我为什么把一条狗带上了法庭。我可以告诉你们,今天审理的是关于计算机的案子,同时也是一宗关于狗的案子。”“这条狗叫斯帕德,是原告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老板布洛克先生的。有一天,比尔·盖茨先生找到布洛克先生,他说他对训狗很是在行,肯定能使这条狗成为一名冠军,还许诺分一些奖金给布洛克先生。于是就牵走了这条狗。不要忘记,这条狗本来就是布洛克先生的,正如DOS系统一样。我想,先生们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法庭上的人们都大笑起来,比尔·盖茨只是一直微笑着,没有发作。
比尔·盖茨一直在用很专业的证词来说明问题,让律师们一点都不懂。他更是得意地笑着,用自鸣得意的讽刺和任性的诡辩来回答问题。
陪审员总共有12位,但只有10位以上点头,布洛克才可以获得巨额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