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0100000070

第70章 历史原来很精彩——代后记(1)

这个题目是借来的。

当年明月写了本书,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书成之后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毛佩琦先生为他写序,毛佩琦先生用的就是这个题目。毛佩琦为当年明月那本书写序用这个题目是贴切的,因为《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用白话文正说明朝大历史的书

我这本集子定名叫《故乡的路》,因为,路不仅专指其功能意义,还有潜伏于功能之外的审美和传承。路,都是不肯站起来的纪念碑;路,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这里也包含着某种价值观。在故乡的路上,你只能放缓脚步,放慢速度,逐渐靠向永远的前方,人生莫过如此。故乡的路隐藏着一个隐晦的白天和一个看不见的深夜,看不见的太阳和月亮轻轻地洒在步行者的身上,让人感受到一份久违的宁静。故乡的路可以是某一个人童年上学求知之路,某一个人成长恋爱之路,某一个人通向外界立业之路,某一个人温暖的回乡之路。

《故乡的路》借用“历史原来很精彩”这个题目作“后记”是否有些牵强。“历史”这个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它这是广义上的定义,无疑是正确的。我这个集子中的一些文字却没有涉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好像也没有涉及自然史和社会史,只是一些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故事,虽说也能独立成篇,但是些可有可无、可说可不说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有些无病呻吟,哗众取宠,乱笔涂鸦之感。但“历史”与“过去的事”是否有些说不清的联系?最少是我把“历史”理解为“过去发生的事”。

过去发生的事,有它的背景、环境、经过。把一些人和事放在特定的环境里特别有味道,这些味道在事发当时并不觉得,但经时间老人澄清后很透明,回过头再看,不但忘不记,而且越看越清晰,越嚼越有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借用“历史原来很精彩”,做我这个集子的“代后记”就不牵强了,而且自我感觉甚至还觉得十分贴切。

“过去的事原来很精彩”。

我是个农民的儿子,青少年时期都在乡村度过,那二十来年接触的都是农民,或者说是“父老乡亲”,因而走进我的那些故事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农民。他们朴实、憨厚,他们的喜怒哀乐,生生死死就成了我故事的主线。好像那么多人都围着我,乱哄哄的,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有的还拍着我的肩膀,“写吧,写吧,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把我写进你的故事里”。这些声音长时间不停地在我耳边响起。于是我便不受任何局促,没有任何框框,一个一个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最后写成了《故乡的路》这个样子。

过去的事主要由“人”和“事”组成。

首先说说“人”。走进我的过去的事当中的人,都是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众生。《卑微人生》中的泉叔年轻时“老是乐哈哈的”,儿子在建筑工地摔死了,媳妇改嫁了,老伴哭瞎了还带着两个刚会走路的孙女,他一个人耕种几亩责任田,农闲时来城里捡破烂换几个零用钱,生活和岁月使他白净的脸变黝黑了,先前明亮的眼睛变得混浊了,先前的平顶头剃光了,先前的满口白牙被烟草熏得锈蚀斑黄了。他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那么艰辛,还说:“活着是多么好。”那么知足,在那么低劣的环境里还注重着低廉的收藏,让人看了心里发酸。他是生活中的乐观者,卑微愿望的满足者,是热爱生活的人。《煮青蓝的水叔》是个老鳏夫,他破衣破帽破蓝衫,沿街叫喊着煮青蓝。驼背歪嘴,他的染布挑儿是扛在肩和背上的,“东家一碗粥,西家一撮泡菜就是他的一餐,他既不嫌咸也不嫌淡。”水叔的人生是卑微的,他也是弱者,但他同情着更弱的弱者,如同一盏微弱的灯,能给周围带来一片小小的光明。

《饥荒》、《小店》、《欠父亲的梨》和《父亲的水烟袋》中多多少少有点父亲的影子,父亲在我十六岁时就死了,他死的时候才五十多岁。父亲是标准的农民,没有文化,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辈子没有照过相,现在怎么也回忆不起父亲的原形来,只有模模糊糊的记忆。父亲言辞短少,对任何喜怒哀乐不怎么露色于形,总是憨憨地笑,吃穿不讲究,但嗜烟,而且烟瘾大。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饱经风霜的皱纹,常留艰辛的痕迹,双手永远像干老粗糙的枫树皮。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给人的感觉他是一部永不停歇的劳作机器。他没有过高的追求和愿望,甚至是对我的要求,也只是要求我做个生产队里的记工员。“也许父亲的希望就如这袅袅的青烟再升高一点就不见了”。他对生活的念想就是烟,家庭经济又拮据,“父亲就成了小卖部里的‘零买户’”,有时为了满足烟瘾,增加密度,将烟剪成两节抽,走路时若看见有较长的烟头,他一定会捡起来装在火柴盒里,留下再抽。母亲认为抽烟烧的是钱,常为抽烟而责骂他,他也逆来顺受,他是一个典型的“妻管严”。但他热情乐于助人,有他的道德底线,损人的事不做,他严格遵守着大家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一辈子为吃饭劳苦耕着,守着“酸、涉没有甜味”的日子。这就是父亲,一位朴实农民的代表。

《饥荒》、《‘新屋’的风波》和《今夜,月亮是母亲的》中有母亲的影子,作为农村妇女,母亲也是比较典型的。在我们乡村有一种说法:“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母亲嫁给了一个憨厚、本分、老实,死做如泥巴坨的父亲,而且带着一身的病痛。这就决定了母亲处事的方式和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变形,她必须勤劳,必须泼辣、刚烈,必须遇事拿主意。在家里是当然的“一把手”,在外面遇事也是她出头露面。打我会记事时起就是农业社、生产队,母亲每天都在生产队里劳动,从秋到冬,从春到夏永远重复地劳作,永不停歇地赚工分,严格来说她真是劳作而死的。母亲死于脑溢血,和父亲死在一个月里,相隔十七天。母亲去逝那天的情形我历历在目:那是盛夏的“双抢”季节,早晨天刚蒙蒙亮,她便和其他妇女一样从河边挑起一百多斤一担的水草(用于肥田)去山边的田里,那都是要过称的,根据重量记工分,然后在秧田里扯秧。也就是那天,母亲扯着秧,慢慢地她的手抓不住秧了,是从右手开始的,经过多轮的尝试,右手怎么也抓不住秧了,母亲便提着秧马上岸了。我们学生组正在离母亲不远的垄田里插秧,走到我插秧的田边母亲告诉我:“右手不管事了。”她担心她的右手会瘫。我便丢下手中的秧把她送回家。我想母亲年岁大了,可能是“双抢”累的。从田里到家的距离不远,母亲的手脚在这段距离中越来越不灵便了,后来几乎是我背着她,母亲一路流着泪,一路唠叨着:“瘫了么办……”。

回到家里,我累得满头大汗,我把母亲平放在竹床上躺着,就去邻村请大队的“赤脚医生”(乡村缺医少药,赤脚医生只有在三个月的培训班里学习得来的医术水平)。赤脚医生不在家,我留下话后转身回到家里,母亲已经睡着了,而且有着鼾声。母亲平躺在竹床上,早晨未梳理的头发蓬松地散乱着,在我当时的意念中:母亲是累了,太辛苦了,让她多睡会吧。因为生产队里还未收早工,我仍然向田间走去。参与了近一个小时的插秧后,才听到收工的钟声。收工回到家里时,我惊呆了,母亲躺在竹床上,两眼微开,脸部明显歪斜了,一双眼睛歪了,嘴巴也歪了,左边缩小,右边拉得老长,不到一小时母亲怎么就成这样呢?

我喊了四叔,要将母亲送往保安医院。四叔忙着绑担架,这期间,我抱起母亲让她靠在我的身上,母亲的身体一阵阵抽搐着,她已不能说话了,嘴里开始流出滑腻的口水,像透明的玻璃柱。两手蠕动,面部振得通红,那手始终没有抬起来。四叔说:“天气太炎热,旱路又太远,怕来不及,划船好些。”我想尽快将母亲送往医院,就说:“哪快哪好。”村里来人帮忙将母亲抬到湖边的船上,天气闷热,船板到处发烫,母亲晕糊糊地睡在船板上,不停地打着呼噜。我用竹篙支起凉棚,用棉布单子挡住太阳,尽量不让太阳照射到母亲身上。一个多小时后,母亲终于被送进了保安医院的急诊室。医生会诊后,在母亲的胸口上扎了一针,这针并未能挽救母亲的生命,母亲抽搐几下后,呼噜声停了,呼吸也停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的,也不知道母亲是怎样被人抬回来的。

母亲被抬回来后和那简易的担架一起平放在门前的土台上,太阳炙烤着她那并未消瘦的遗体。有人在忙着为土台支凉棚,我拼着命要把母亲抬到屋里来,因屋里阴凉些,村人不让我接近母亲,我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汗水和泪水一起流淌,直至嗓子全哑,终是徒劳。

土台上搭起了停丧的凉棚,母亲就躺在那凉棚里。午后,“轰隆隆”一串炸雷响过,天的西南角涌起一片乌云,首先到的是风,接着乌云遮没了太阳,狂风一次又一次掀翻凉棚。四叔和其他几个人手忙脚乱地加固凉棚。天黑时,随着一声霹雷,黄豆大的雨点被震落了,随着金蛇似的闪电,我看见了地面跳跃着的白茫茫一片雨雾。放在母亲脚前的指路油灯随风漂浮不定,母亲平躺在木板上的样子这辈子我永远不会忘:苍白的头发蓬乱松散,从早晨到现在一直没有梳理,额头上的皱纹又粗又深,眼睛闭得不踏实,宽大的脸,不像送医院前那样歪斜,显得周正多了。大襟的棉布衬衣,双袖各已剪去一截,胸前补丁的针脚长短不一,双手垂放两旁,手背青筋条条突兀,手掌是宽厚坚实的老茧,手指骨节粗长,尽管夏天也有几处裂口。用靛青煮染过的棉布裤子,有一只裤腿还卷于膝盖之上,小腿上还有少量的泥巴,蚂蟥咬过的伤口流下的血迹还在。我端来清水洗掉母亲脚杆上的泥巴和血迹,母亲缠过小脚,中途又不缠了,连那未能包裹成功的脚丫子也洗得很干净。四叔在帮着木匠给母亲做棺材,从楼上放下不少楼板,传来锯木板和锤钉的声音。棺材做成了,不,那不叫棺材,那是用木板钉成的一个又长又大的木匣子。深夜母亲便被装进了那木匣子。

这就是我的母亲生命中最后的一天,五十七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那一天我便成了孤儿,开始了我一个人生存的岁月!那一天,我还不满十七岁。

母亲辛辛苦苦一辈子,我真的没有把她写好,为此我常常谴责自己。以后我还要从不同的侧面写母亲,也是我对母亲的纪念。母亲装进盖棺的时候我却没有哭,那是生离死别。母亲也许是随父亲去了,他们前后相隔只有十七天。母亲嫁给父亲嫁错了吗?也许没有,不然她怎么会这么快就跟随父亲而去呢?其实乡村里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芸芸众生里大家认可的般配夫妻少之甚少,好汉无好妻,世上有一大堆,好妻无好汉,世上还有一大半。上天就是这样安排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他们生活很艰苦,可心胸开阔,天性乐观,这是长江南源楚文化的特点,土地是唯一的盼头,一路这么过下去,天就黑了,一茬人就老了。

还有《三奶》和《二婶》。三奶慈眉善目的,她的姓“我”都不知道,更不说她的名字了。我的故乡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根深蒂固,女人是从属品,地位低下,出嫁后,只保其姓,省其名,成了“张氏”、“陈氏”,而且在其姓前还要冠其夫姓,如“李张氏”,“胡陈氏”,村人称呼也是“张婶”、“陈嫂”。如果一个村子里同姓的媳妇多,村人便用其夫名区分,如“泉哥家的张嫂”、“国哥家的张嫂”。久而久之,她原来的名字就在日复一日中淡忘了,别人就不知道她叫什么了,有的甚至连她自己也不知她原来叫什么名字了。新文化运动上百年了,但我的故乡这种男尊女卑还没有改变过来。作为童养媳的三奶就只能生活在世俗里面了,她的思维永远也跳不出圈外。

“二婶”是乡村中自认命贱一类妇女的典型。这类人往往性格刚烈,敢作敢为,有时甚至嫉恶如仇,为争一时之气死于非命的大有人在。二婶若不是“来桂姐”看管得好,就会喝下那瓶“敌敌畏”死于非命的。若真那样就会惹下“打人命”之祸。我小的时候在乡村里看过一次“打人命”。同样是两位村妇吵嘴,其中一位喝了农药死去。死去的妇人娘家人成群结队地来,将死者尸体抬到另一位村妇的堂屋,并将其家砸得稀巴烂,好像她就是杀人凶手一样。这种愚昧,粗野的陋习至今还有。像“二婶”这类人往往又容易疏导,只要疏导得法,往往改变快。因为这类人不记恨,思想一通,就会改变,也易于接受新理念和新事物。

在写家乡父老时,还让我触摸到另一种善良,那就是“祥哥”一类的人物。在远离城镇的小村庄里,他们是最为卑琐的一群。抽最劣质的烟,喝最劣质的酒,围着老婆孩子几张嘴忙活。他们在最为平实的泥土上默默耕耘着一种生活的希望,即便是妻子“莲花嫂”行为不端,红杏出墙,也只是一巴掌的尝试,不成功后就一如既往地忍耐、忍耐、再忍耐。以时光的宽容和自身的善良默默地实现一种坚守,最后只是安静地守在“野塘”,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写满艰辛。改革开放在给中国发展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无情地颠覆着我们的金钱观、价值观、伦理观。每天我们都从一种欲望到另一种欲望,从一种寻找到另一种寻找,永无止境。但生活却是真实存在着!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形形色色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强者呼风唤雨,弱者俯首称臣;胜者张扬得意,败者落寞孤寂。但只有我们永久地触摸到一种善良时,才深深地感到一种希望,一种力量。

我当过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由于职业原因,我写了一组乡村教师。在写他们时,我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我想平实地陈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朴质无华地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用平常心去写他们的高尚,带着一种敬佩之心去贴近他们内心的向往。启蒙老师“养母”,她含辛茹苦工作在边远山村的讲台上,校舍是“古庙”;《阳光下的阴影》中的王单丁老师,“瘦削不堪的样子”已“风烛残年”了。工作环境是“一间办公室兼寝室,一桌一椅,一简单铺盖,四壁冷清”。午饭是“一碟莴叶,一瓶泡菜”。收入仅是“乡里每月每人补助十三元五,村里每月给三十,已经十多年没变了,往往年终还很难兑现”,“三十一年了”可王单丁就是舍不下孩子。王单丁也很焦虑:“而今的孩子稍大一点就种田、学艺、卖工,做生意去了,留都留不住。这样市场上多了一个商人,课堂里便少了一位学生,家庭里是多了一份收入,可这古老的山村里又多了一个文盲。”

同类推荐
  •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文学与哲学宗教关系的专著,是比较文学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的新收获,对于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等相关学科都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探讨文学与哲学宗教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热点讨论之中,该书中有相当长的篇幅是与另一位学者刘小枫就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位置展开的对话讨论。收入书中的相关文章在著名的“文化研究”网站连载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争论,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先后发表有关此书的访谈。
  • 莎士比亚喜剧集

    莎士比亚喜剧集

    德国诗人歌德有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莎士比亚是公认的世界级戏剧大师,他的剧作中蕴涵了浩瀚的人生,渊博的知识和发掘不完的深邃思想。本书就收录了莎士比亚六部喜剧代表作,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温萨的风流婆娘们》,主题大同小异,情节却生动而且丰富,不落俗套,错综复杂的情节经常由许许多多的欺骗、偶合、乔装打扮和奇遇组成。作品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充满着欢乐气氛和乐观精神,歌颂了人类的美好爱情和纯真友谊,具有永恒的魅力。
  • 峭壁嶙峋石斛情

    峭壁嶙峋石斛情

    两兄弟扎根深山,种药八载,辗转多方,终于觅得伯乐,识得“仙草”,仙草才得以重见天日,为世人所知,从而造福人类。
  • 三十功名尘与土

    三十功名尘与土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 元曲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元曲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青春时代的初中校园

    青春时代的初中校园

    初中时代的我们过着我们以为最难熬的日子,这也是我们青春的开始,叛逆时期的开始。暗恋着我们最喜欢的那个男生或女生。跟兄弟们打着我们最看不爽的人。跟深闺蜜友一起讨论着初几几班的谁和谁好上了。此书将会为那些已经读完初中的还有正在读初中的记住初中校园,以及那单纯青涩而又美好的初中时代!
  • 进击的巨人:黑色白光

    进击的巨人:黑色白光

    白殿的弃坑作品会更新在这里ww会有任何动漫的同人,冰上的尤里啊~偶像活动什么的ww简直了
  • 秘社

    秘社

    原本是犯罪心理学大四的学生顾承,啊不,是唐朝贞观年间的士人顾承,穿越到了现代,成了一名正在实习状态的学生,然后,他得知自己所在社团的会长的死讯,这位会长。。。似乎还是个故人。。。
  • 老子原来这样说

    老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内容简练,分别从人生、做人、智慧、修心、养生、处世、竞争、忍让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老子的智慧学说,以清晰明了的解说方式向人们讲解了人生的心态、感悟及真谛。
  • 高冷王牌的持有者

    高冷王牌的持有者

    他,林彻幽,被一场车祸夺去了和他所有的记忆;他,南宫言逸,为救林彻幽昏迷了两年;波澜覆辙两人重新相遇,南宫言逸为保护他,不愿承认和他过往的一切,却不想还是让他惹祸上身...第一次写耽美,不喜勿喷~
  • 医见钟秦

    医见钟秦

    找个医生当老公的最大不同,或许就是在做某种羞羞的事时不采取任何措施也不会“中枪”。还有,谁说医生都是性冷淡,秦苒不禁吐槽,明明钟致丞就如狼似虎。秦苒:你这样如饥似渴,怎么去男科,不去妇产科?钟致丞:我去妇产科你不吃醋?秦苒傲娇脸:不吃。钟致丞不信,呵笑一声:只想做你一个人的妇科大夫,这个理由行吗。然后某女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某男扑到了。情燃之时,忠且至诚。
  • 活在废墟

    活在废墟

    这是末日,拥有超乎想象的活尸。我们是超人吗?不,我们只是普通人,活在废墟的人
  • 登不上的岛

    登不上的岛

    小说内容为一群80后的青年男女从小一起长大,并共同经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由大学、恋爱到工作的青春岁月,为梦想、为爱情努力奋斗,想追寻最终的幸福,却发现幸福就像是一座登陆不了的岛屿,可能无限次接近,却永远不可能一直拥有。很多时候,人生就是一次次追逐与奋斗的过程,谁都无法完整地描述幸福的真实模样。每个人对幸福的认知都是自己所想象的样子,人生就像是努力朝一个岛屿努力,想登陆并拥有它。其实真的登陆了以后和知道自己永远都无法登陆都是很痛苦的事情,最大的幸福就是永远朝着目标游过去,经历了以后会发现幸福并不是远处登陆不了的岛屿,而是寻觅的过程,经历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 火线追击

    火线追击

    这是场殊死的较量,智慧的比拼!简风,特种兵中的绝对王者,杀手界中的第一王座,本为了报杀父杀妹之仇,打破规则,走进江湖,却不想,这一切都是敌人的阴谋!面对智近乎妖的太岁,心狠如魔的公子,神秘莫测的死神,他该如何取胜。在为爱痴狂的血玫瑰,温柔善良的小柔,冷艳无双的美杜莎围绕之下,他又该如何选择?
  • 末日血神劫

    末日血神劫

    天地异变,苍穹血海翻滚。大雪飘飞,不是皑皑白雪,而是漫天血花。血莲降世,龙卷肆虐,天选众生,是生,还是死?血陨天宇而来,掀开末日篇章!奇诡之力,末路求生,寻找破天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