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8000000001

第1章 世相(1)

混子

王国华

三个朋友,小时候常在一起玩耍。一个胆子特别大,喜欢和老虎、狮子混在一起;一个身体柔软,可以在绳子上走来走去。另外一个什么都不会。大家都夸前两个孩子,认为后者无一技之长,不会有出息。后来,其中一个成了驯兽师,进了马戏团;一个成了杂技演员,也进了马戏团。什么都不会的那个人,则成了马戏团的团长。

越专业的越得不到提拔的机会,半瓶子醋反而左右逢源。在理性社会里,其实这是合理的,真正的专业人才,并不愿意去做官,他们通过自己的技艺就可以赢得应该得到的掌声跟物质利益。恰恰在官本位盛行的社会中,人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因为他们失去了官位,就失去了所有利益,即便你的业务再精通,也要听任外行的人指手画脚,并不得不服从。

有位领导,据说是个画家,我也看过他的画,没看出什么门道来。问那些业内人士,都撇嘴。他们的态度里,或许有嫉妒的成分,但也不能全部怀有嫉妒心理吧?后来有人给我分析,这个人的升迁之道恰在于此。在高官眼中,他是个文人,放心让他来做文化人的头儿;在文人眼中,他是个政客,安于听从他的管理。如果文人们把他当作文化人,反而不好相处了。同是文人,谁服谁啊?

这些人凭什么青云直上,一路混上来的?很简单,厚黑而已。曾经有位同事,搞摄影的,五十来岁了,有点为老不尊,失掉了工作。知道我在目前的单位当个小头目,且跟我有过点头之交,便向我求助。其时,我跟他几年没联系了。接到他一个又一个电话,动了恻隐之心,跑到领导那里为他说好话。领导说,那就来试试吧。于是,该人到我们单位重新就业。大概三个月后,整个单位的人都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该人是特殊人才,我们单位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亲自把他请来的。我暗笑,却也没有揭穿他,寻思他不过混口饭吃,这么大岁数了,给他留点面子吧。此后,我眼看着此人越吹越玄,每天以大师的身份教训这个教训那个,跟周围的同事几乎天天吵架,才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错。后来,他终于呆不下去,灰溜溜地走路了。据说,现在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混个小官当。

还有另外一种人,整天跟这个明星熟悉,跟那个大腕儿喝酒,把自己打扮成呼风唤雨的土地神。明眼人都知道他的底细,但又无意跟他计较,或者完全不屑于那种方式。厚黑学家们恰恰利用了人们的最后一点底线,明目张胆地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在圈内人那里,以神通广大自居;在官僚那里,以精通专业自居。即使圈内人了解他,鄙视他,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唬住少数几个决策者,他就会官运亨通。

人们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混得怎么样?”这是一句十分贴心的话。要想混得好,必须依赖外物,寻机会找路子,见缝插针,闻味而上,善于借力打力,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随时能拉下脸来,一边扮红脸一边扮白脸。

一个人本来不会什么,但当官以后,就要赶紧蜻蜓点水地学点东西,以便显得万事皆通,指点江山,对什么事都去发表意见。这才是混子的最大危害。混子们逼得专业人士不得不跟他们虚与委蛇,以“混”自保。

原载《羊城晚报》2008年4月9日

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徐迅雷

生者与死者,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无比唏嘘的案件:在北京通州,身体羸弱、年届74岁的胡老汉,因杀妻而出庭受审。

妻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因脑溢血又半身不遂,加上肾衰竭导致大小便失禁……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胡老汉“三年了,我没睡过一个好觉,非常疲惫”;终于在一天夜里他情绪失控,拿菜刀杀死了老伴,“帮她解脱”。那血腥的“杀妻”,使我立刻想起李昂的著名小说《杀夫》,尽管都很极端,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本质区别是多么不同!胡老汉杀老伴事件,让我感到分外辛酸的是,俩老夫妻从小青梅竹马,恩爱了数十载,感情一直很好;不仅邻居、居委会证实,而且检察院也这样认定。若不是万般无奈,怎会下这样的手?

对于个人来说,在生老病死面前,是不能狭义理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生,需要外力的帮助;老,需要外力的帮助;病,需要外力的帮助;死,需要外力的帮助。这外力就是社会之力。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胡老汉三年时光照顾瘫痪卧床的老伴,这多么不容易,但只靠“自我帮助”是有严重缺陷的。人类能结成社会,那么,“社会”的价值是什么?最重要的,不就是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一起战胜困难吗?

一个人的临终,正是最艰难的时候。著名作家夏衍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他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就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不是叫,是请”,这成了老人临终的最后一句话。夏老的涵养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一细节也看出,病人临终多么苦痛,外来帮助多么紧要;而一个社会机构能对得起一个“请”字,这多么重要。

如今无比后悔的胡老汉说:“我做蠢了,她解脱了,我和孩子也解脱了,但人没了!”人没了,那还有什么?然而,他当初想的是:“死了比活受罪好!”这句话我想起了网络评选的2006中国十大真话中的第一句:“活着那么苦,拉她干什么?”说这话的7岁男孩刘辉,住在苏州庙港渔船上,一天他5岁的妹妹不小心掉进河里,他没有去救;事后,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救和不呼救,刘辉平静地说出了这句话。随打工之家自山东而来的刘辉,母改嫁、父劳教,兄妹只靠年迈的祖父母一点可怜收入维持生存,妹妹有时还得上街捡东西填肚子,刘辉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世间冷暖,他看到了“死”是一种解脱。胡老汉与小刘辉,一老一少,人生最集中、最深刻、最无奈的感受,竟然如此相同、这般一样。什么叫“幸福感”?那属于“都是相似的幸福家庭”的感受。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老人在抵达人生终点时,有尊严地告别人生?看来仅有“临终关怀”是不够的。“临终关怀”这一始于中世纪的名词,原本是指朝圣者或旅客中途休息的驿站,现在是指对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与狭义的“临终关怀”相比,广义的“准临终关怀”时间更漫长,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考验更严峻。在许多发达国家,“养老——后养老——准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服务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一条龙”服务,有的让宠物狗都派上了用场,为老人带来许多温暖与快乐。

如何才能有尊严地告别人生?这不是一个医疗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思考并践行。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2月1日

我们喜欢“彩排”

陈学勇

不知古代演戏的情形如何,现代戏剧公演之前要彩排的。每年的春节电视晚会,彩排何止一次两次,已家喻户晓。彩排是艺人敬业的表现,对观众,也是对事业的认真负责。戏剧外的社会活动,凡大型一点的,重要一点的,特别一点的,为认真起见,往往仿效艺人先来彩排一下。

听说,抗战时期有人拍马,发动向******献九鼎活动。那是个大场面,又事关委员长,于是事先彩排。某人代替委员长,众人按拟定的程序,走台,行礼,诵词,鼓掌。国运尚未现出曙光,此举颇引起上下内外的不满,本来默许献鼎的******突然变脸,叫来正在彩排的主持人斥责一顿,彩排中途收场,遗下一个历史笑柄。不过嘲笑的是******狡诈和下属拍马,并非办事人的认真。

我们是认真的民族,自然也是喜欢彩排的民族。虽然从民国到共和国时代大变,但喜欢彩排的传统未变。我们更加认真,也就更加喜欢彩排了。何况我们的活动多而又多,欢迎贵宾,接受评估,揭幕展览,庆贺工程的奠基、竣工、挂牌、获奖,于是彩排不绝。所谓的预展、初评云云,乃彩排的变体。

日前科学家黄昆逝世,读悼念他的文章才知道,这位物理学界泰斗竟也参加过彩排,时在2002年,他得了500万元大奖那次。国家领导人将亲临颁奖大会,当天中央电视台直播实况,这事非同小可,更得彩排一番。颁奖前一天还是两天,不详,反正是北方的寒冬,黄昆患上帕金森病不久,连扣衣服扣子都有点困难。他的“比中国的贤妻良母还贤妻良母”的洋太太不放心,陪着从中关村同往数十里远的人民大会堂,两位老人“穿着厚厚长长的羽绒服,帽子下露出几缕白发”。我对黄昆夫妇起敬之余,不免生出问号。这样的彩排必须召黄昆而来么?(当然是“请”的,但我仍固执用这“召”字,他别无选择。)黄昆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据说,“除了诺贝尔奖,几乎得到了所能得到的一切荣誉。”这些荣誉来自于他智慧、进取和时间的付出,这里只说他何其珍贵的时间,我们把黄昆的时间慷慨地虚掷在彩排上,却并未意识到虚掷掉的是多大价值。何况他年老,何况他有病,我们也忽略了起码的关怀。或问,主角不到场怎么彩排?答曰,非彩排不可么?百姓看的是颁奖新闻,决非演出。到时候该授奖时授奖,该致辞时致辞,该握手时握手。即使奖牌举得稍微歪了,致辞乡音稍微重了,握手稍微慢了,又何伤大雅,丝毫无损开会目的,说不定反添新闻花絮。若大家知道事先经过彩排,或许真有看戏的错觉,看黄昆走台步,看黄昆“作秀”,岂不亵渎了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亵渎了庄严隆重的颁奖大会。

我们每年有多少彩排?我们的彩排是否都必不可少?仿一句灾害报道的新闻用语,我们为彩排耗去的直接经济代价达多少个亿?如果彩排之风愈演愈烈,其滋长形式主义的危害则不是数字能表达的了。喜欢彩排固然表明我们认真,我们是否很可再认真地反思一下“彩排”现象?

原载《杂文月刊(选刊版)》2008年第3期

怎还拾荒养母

闵良臣

所谓拾荒,即捡垃圾,虽实在算不上一个行当,可即使在人类社会出现了“政府”这样的统治机构之后,不论小国大国还是穷国富国,也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社会,都不乏这种现象。

这几天虽也看了不少新闻报道,可不知是大脑麻木还是别的什么缘故,总提不起加以评说的兴致,直至日前在互联网上读到《重庆晚报》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82岁老太夏淑清依靠在城市里捡垃圾赡养百余岁老母,尤其是读了其中的辛酸,比如她们月收入不足百元,10年没有真正炒过菜——终于忍不住要说几句。

尚未开口就已想到有人可能会说,此乃个别现象,实在难免。我当然能理解。但如果到处都是这种现象,不说我们的社会不成其为社会,至少可以说:那还像个什么话。

我不知道这母女俩是否也为我们的社会做过贡献——想来应该有吧。既然承认人的能力有大小,当然也应该允许人的贡献有大小。从报道中我们看到夏淑清上世纪60年代初就来到她们现在生活的城市,先是做保姆,后来在餐馆干活。可见她年轻时也是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客观上为我们的社会为改革开放做过贡献。

是的,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也的确还算不上富裕。再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又有十几亿人口,要花钱的地方多得很。可我也还知道,我们过去一年的财政收入已经有了5万亿。5万亿是个多大的数目,对我们这个国家又意味着什么,如果说有些百姓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政府不会不明白。难怪不久前还有位有头有脸的人曾向政府提建议,说是为了真正让国民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好给每位国民发一笔钱。

这当然如同玩笑,也不知在世界上是否已有先例,可无论如何,有了一年5万亿财政收入的政府不能不去养活一位82岁的老太太以及她那在有些国家大概要当作“宝贝”的百余岁老母。换而言之,如果一个国家有了这么一大笔近乎天文数字的财政年收入,却不能格外照顾它那年老体迈的国民“安享晚年”,那么就让人不知道还应该说什么好了。

当然,就算政府实在有困难,也还应该有社会。我们这个社会中已有成千上万的大富翁。如果这些大富翁能发一点点慈悲,各自拔下他们的“九牛一毛”,政府再将这“九牛一毛”集中一起,设立慈善机构,办好慈善事业,也不至于让无数网民在上面提到的报道后面跟帖唏嘘感叹。

现在看来,不论我们的政府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好像都不是缺钱,也更不是养不起这位82岁的老太太和她那百余岁的老母,而是社会机制、社会道德以及“人心”出了问题。特别是如果社会机制不能起作用,别说一年财政收入5万亿,就是10万亿,也未必不会发生这种令社会耻辱之事。

原载《长江日报》2008年4月17日

一位乡镇中心校长的记账单

扬 健

这是一位普通的乡中心校长在2004~2005学年度的个人收入的记账单的摘要:

一、2004年8月22日:各个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陆续来看我,每个学校都是300元礼金,全乡15个小学共进献来4500元。个人想调动工作的教师一部分开窍的拿的是现金,一般每人次200元,共计收入4000余元;另一部分仍然拿的是烟酒,没法统计价值。还有个别是通过上面的领导写条子的,不得不办,也就分文不进。

二、8月26日:熟人来推销教师节物品皮鞋。每个教师发一双算,共计可以发放355双。每双回扣15元,此项收入是5325元。

三、9月2日,熟人来推销月饼。给各个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4斤,共计得回扣1000元。

四、9月5日,教育局配发的学校教辅资料、学习用品和办公用品到位,总计价值7万余元。按百分之十回扣率,共计得7000元。

五、9月8日:新华书店为感谢配合他们推销了两种教辅资料,按事先说好的百分之十五的回扣率,毛经理送来8000元现金。

六、9月11日。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工作马上开始,共有5个学校校长找来寻求帮助,每人送来2000元活动经费。这些钱需要拿出一半来做打点的,因此只能总计收入了5000元。另有4个教师找到我帮助购买指标,每人送来礼金1000元,总计4000元。

七、9月18日: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动工,包工头托熟人送来现金两万元支票,要求帮助中标。事情办好之后,遂将现金取出转存在妻子的账户上。

八、9月25日:为三所学校添购课桌凳100套,得回扣1000元。

九、9月30日:与市旅行社达成协议,组织校长北京旅游。得到回扣共计5000元。

十、10月10日:响应县工会号召,组织师生为下岗工人捐款,教师每人×××元,学生每人一元。按百分之八十的上缴,共计得零头3350元。给会计1350元,我得2000元整。

十一、10月20日:参加教育局组织的赴沿海开放地区考察团。每人按照标准需报销5000元,我实际开销2850元,此项又收入2150元。

十二、11月15日:期中考试,县里统一印刷试卷,我乡购买总价值为6200元,回扣为百分之二十五,共计得款1550元。

同类推荐
  • 庐隐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庐隐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用斧子砍死一个人,因为他是我们的敌人,这是多么冠冕堂皇的话,谁能反对他这个理由呢?——由我们元祖宗亲已经给了我们放仇人不过的教训。
  • 而立闲语

    而立闲语

    本书为作者自选散文集。书中主要描写了作者对家乡、对人生、对儿女亲情的种种思考。
  • 看绿

    看绿

    这是一篇用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散文,作者对生活和现实的真实感受,对现实的忠实描述,表达了作者纯朴的心意和愿望。
  •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因为喜欢唐诗宋词里的文字,所以我在那里邂逅了一场场倾城之恋。待繁华落幕,待经年流尽,爱却仍在唐诗,情也仍在宋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因为这里的爱和情,是契合到人的心灵深处的。那些诗词里的爱情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山无陵……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千古传颂着的爱情,让我们读到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优美,也为结局“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而肝肠寸断。
  •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是著名法制作家丁一鹤的又一力作,是中国第一部年鉴式大案纪实文本,是“解密中国大案”系列图书的第三部,通过对一系列大案要案幕后真相的解密,给社会以警示。《欲壑难填》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倪寿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明、茅盾文学奖得主、《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解放军文艺奖得主、《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石钟山联合鼎力推荐。
热门推荐
  • 纯爱契约之我心永蘅

    纯爱契约之我心永蘅

    现在有点记不得当初写作的初衷了,在生活的缝隙里一路写一路忘,时哭时笑时疯癫。大纲改了又改,有时卡得一个字都写不下去,就关了电脑去楼下喝咖啡,结果喝成了钻石卡。好吧,这本书是关于青春,关于早恋,关于若干年后遗失在旧时空里的她。借用表叔的话:“青春就是一场治不好的病,病根落在心里,会带一辈子。”我们活着的这一百年内,天不会老,地不会荒,所以没有天老地荒,只有细水长流的岁月。
  • 女主有个外挂店

    女主有个外挂店

    一家包罗万物的深夜店铺,一位身世成谜的高冷女店主,一个雅中带痞的吸血鬼店员……是人就会有烦恼,而这里出售的东西却能给予你超乎常人的一项特殊技巧。“我们没有金钱交易,收取的仅仅是一段记忆。”所以,夜色深处,开满黑色曼陀罗的小道,你会选择踏进去吗?
  • 杠上豪门:前妻的复仇

    杠上豪门:前妻的复仇

    前一世她忍辱退让,却被渣男渣女联手烧死,一朝重生,她只想狠狠教训前世的仇人,站在顶峰俯视众生。抢角?让你有剧本都不敢演!陷害?让你在娱乐园混都混不下去!抹黑?让你自己的粉丝对你粉转黑!有金手指以及强大的靠山,还有什么能够阻止她凤临天下!这一世,她定会展现属于自己的傲世风华!“林萧,你以为你自己是谁啊!”某小演员挑衅道。“影后。”苏晴道。“......”“还是我盛世的总裁夫人!”某男贱兮兮的过来搂着腰,霸道的对着那小演员宣布,转脸却是一副求认可的可怜模样。女强男强,强强联手!看她如何将这一世活的精彩漂亮!
  • 承诺:企业员工最有效的执行之道

    承诺:企业员工最有效的执行之道

    《承诺:企业员工最有效的执行之道》简介:承诺意味着不管发生什么,都要有足够的耐心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承诺也意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任何借口,而要有足够的信心努力去执行任务;承诺还意味着不给自己留退路,抱有足够的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定把任务执行到底。 承诺也能够激发员工无穷的激情和潜能。一个优秀员工应该敢于大胆向上司承诺,不找任何借口。如此,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将没有什么不可能!
  • 探险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探险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共有10本,包括《荒岛历险故事》、《海上历险故事》、《沙漠历险故事》、《森林历险故事》、《古堡历险故事》、《登山历险故事》、《空中历险故事》、《野外历险故事》、《探险历险故事》和《恐怖历险故事》。这些作品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的惊险、历险故事近百篇,其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阅读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强思维,还可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
  • 末世重生:女配霸气逆袭

    末世重生:女配霸气逆袭

    前一世,他为她而死。今生,亲人的背叛,挚爱的离去,朋友的消失令她最终沦为恶魔。即将被她所毁灭的世界,会得到怎样的救赎?
  • 梦的翅膀断了

    梦的翅膀断了

    一身布衣布裤,身在这样的学校,就好像是完美的油画上滴上的一滴墨水,那么刺眼,是你给了我承诺,却不能实现,为了这个承诺,我付出的不仅是今生还有来世!不能实现的承诺就不要说,因为今生它实现不了,谁都不知道人是否有来生兑现承诺!
  • 有凤临兮

    有凤临兮

    那一树樱花,寄托的是他的相思;相思的另一端,牵着的是那个明眸善睐的女子。她在现代的名字,叫裴沫。他相思成灾,她心如死灰!他,是她的哥哥,便注定只能站在最远的地方观望;他,是守护公主的骑士,却永远走不进她的心里。她,是主人派到他身边的一颗棋子,棋子无心,她却有心,偏偏爱上了他,使命与爱情难以两全,她终于选择抽身离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2015中国年度小学生优秀作文

    2015中国年度小学生优秀作文

    小作者们从真实的体验着笔,写家乡美景,写家庭趣事,写老师的关爱,写社会百态,写荣誉也写悔恨,写幸福也写悲伤,语言质朴纯粹,不事雕琢,充满童真童趣。本书由《作文报》小学版主编李国元先生从众多的学生报刊中精选而成,收入2015年最有代表性的作文,旨在检阅2015年度小学生的作文实绩。
  • 重回小巷

    重回小巷

    一对文化青年男女患难相逢、相识、相知、相爱,在阳光明媚时,分道扬镳。但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她又来到了他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