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它需要你以知识、修养为基础,在社交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轻松、洒脱,想办法将话说得机智、逗笑。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不自然,但经过不断实践,你就会将幽默运用自如,你也就越来越受欢迎。
说别人最喜欢听的话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只讲自己,而不关心别人的需求的人。人们总是喜欢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能够迎合自己趣味的人交往。
美国一个文学教授曾经讲到他自己的一个真实经历:在6岁那年,有一个星期六去姨妈家过周末。傍晚时分,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妈嘻嘻哈哈聊了一阵,然后走近和我说话。我当时正迷恋小船,整天抱着小船爱不释手。我以为他只是随便和我聊几句,没想到他对我说的全都是有关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后,我还念念不忘地和姨妈说:“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很多关于小船的事,很少有人会那么喜欢小船。”
姨妈笑着告诉我,那位客人是纽约的一位律师,他对小船根本没有研究。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他说的话都和小船有关呢?”
“那是因为他是一位有礼貌的绅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欢小船,所以专门挑你喜欢的话题说。”姨妈说。
要和别人做朋友,就要根据对方的喜好和特点、身份来把握话题。其实,与人顺利地交谈,总结起来,只有两点:看人,看场合。
1.看对方的性格和性别特征
对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你就可以随便一些,开开玩笑,斗斗嘴,他会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敏感,你就可以讲一讲适合的笑话,让他开朗一些,最重要的是表现真诚,可以挖掘对方比较在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题,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真正地关心他。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你若跟她谈化妆、美容,她也许会毫无兴趣,如果谈足球、谈姚明,她可能会兴致勃勃。针对不同的性格,你应该学会说不同的话。同样说人胖,男性会一笑置之,而女性则可能把脸拉下来,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就是性别带来的差异。所以,同样的话对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说话时,我们就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对不同性别的人说不同的话。
2.看对方的身份特征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如果你对普通的工人农民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肯定让对方满头雾水,更别说会被接受了。要是遇见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也不能开口就一副江湖气,容易引起反感,更无法获得交往的信任和好感。
3.看对方的年龄特征
老年人喜欢别人说他年轻,而小孩就不喜欢大人总是说他太小;中年人喜欢别人说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年轻人就喜欢别人说他有闯劲有活力。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喜欢不同的话题。
如果你要打听对方的年龄,对小孩可以直接问:“今年多大了?”对老年人则要问:“您今年高寿?”我们不提倡问女士的年龄,但是如果非要问,也可以讲究方法,要问得分寸好,不会让别人觉得唐突、不礼貌。对年龄相近的女性可以试探说:“你好像没我大?”对年龄稍大的女性则可以问:“您也就30出头吧?”这样一来,大家都皆大欢喜。
4.看对方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你懂得一点心理学,就很容易把话说到人的心窝里。
19世纪的维也纳,上层妇女喜欢戴一种高檐帽。她们进剧院看戏也总是戴着帽子,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所以剧院要求她们把帽子摘下来,她们仍然置之不理。剧院经理灵机一动,说:“女士们请注意,本剧院要求观众一般都要脱帽看戏,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可以不必脱帽。”此话一出,全场的女性都自觉地把帽子脱了下来:哪个女人愿意承认自己老啊!
剧院经理就是利用了女性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顺利地说服了她们脱帽。
5.自己人和外人的场合
在某个场合中,若全都是自己熟悉的朋友,那么说话就可以推心置腹,天南海北,无所不谈,甚至一些放肆的话说出来也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在场的都是交往不深的人,就要板着点自己,不可恣意妄为,办事情也要公事公办,不要不分对象乱套近乎。如果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我们可以说诸如“我顺便来看看你”这样的话,可是如果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
6.喜庆和悲痛的场合
说话应该和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不能在喜庆的场合说些丧气话,也不能在悲痛的时候说什么喜庆的事,让人心里别扭,甚至恼怒。
某村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们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要土葬,但是现在土葬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看法。老太太的孙子说:“这样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最好,省钱省事!”这番话听得大家十分恼火,恨不得上去打他一巴掌。
这时候,另外一个孙子上来说:“奶奶走了我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子里得赶紧料理才行。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现在已经不行了,我看还是赶紧火化好。我是晚辈,请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伯伯婶婶拿!”这番话听得大家舒舒服服,伯伯婶婶也赶紧拿了个主意,把老太太火化了。
本来老人去世是一件悲痛的事,可是第一个孙子上来就什么“死了”、“埋掉”、“烧掉”、“尸体”这种难听的字眼,最后还来了个“省钱省事”,显得不合时宜,冷酷无情;而第二个孙子上来则情真意切,在情在理,很有分寸,自然让人听了舒服。
7.说多说少也看场合
话该说多还是说少,也得有讲究。对方如果很忙,时间很紧张,跟他说话就要简明扼要。如果不知趣,没眼色,自顾自地海阔天空,别人已经在频频看表了,你还意犹未尽,就让人尴尬了。
如果在一些发表看法和见解的场合,你却惜字如金,半天不说一句话,或者只是草草讲几句就了事,也难免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控制自己说话的长短。
会说场面话,顺利拉关系
场面话是待人处世中经常见的现象之一,而会说场面话则是与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在人性丛林里进出久的人都懂得说场面话。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这样两种:第一种是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说的虽然略显虚伪,但只要不是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第二种是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求你,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马上得罪一个人。另外,如果碰上纠缠不休的人,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走,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
总之,在待人处世中,有的时候,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多有影响。那么场面话要如何说才好呢?
先看一则流传已久的笑话,说的是一个人请四位客人吃饭。开饭的时间早已过了,可是只来了三个人。他叹气说道:“唉,该来的没有来!”有个人听了这话觉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该来的人?于是这个人悄悄地走了。主人见状,又叹道:“唉,不该走的走了!”剩下的两个人听主人这么说,误认为他俩是该走而没有走的人,于是一气之下也走了。可见,只因为说话不妥当,非但饭没吃成,而且还得罪了人。主人给对方心里留下的坏印象,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要说好场面话,就应该“投其所好”,这样才能使入听者耳、顺听者心。
成大事者认为: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的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简明扼要;与上司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下属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所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能做到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头。
汉高祖刘邦杀了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9次伤,而且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当排他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于是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厚着脸皮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5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军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无比高兴,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将一些一直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因此在安排上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因此被改封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鄂君在关键时刻说的几句话,使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通常情况下,被点中不愿让人知道的隐私,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愉快的事。事实上,无论人格多么高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所谓“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还能平步青云。这就需要随时随地注意应用“投其所好,学会说场面话”,这是一个交际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