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警察敬业意识定义
爱岗与敬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敬业是爱岗意识的升华,是爱岗情感的表达。敬业能通过乐业、勤业、精业表现出来,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地位和作用,以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获得社会的尊重,维护本职的尊严。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无不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人民警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执行上级命令、重大决策,在抓队伍建设、抓管理等方面,要站稳立场,要勤政敬业、争创一流。要清醒认识到,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权力,不光是名誉和地位,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要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大胆探索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精神,竭尽全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作风上,要脚踏实地率先垂范,不管是面对人民群众还是身边的同志,要始终牢记“我是一名警察”,带头做表率。
增强人民警察的敬业意识,主要就是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是国家和人民对警察的起码要求,是每位警察都应有的素质,也是一个警察做出成绩的基本前提。警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信。人民警察要不断加强宗旨教育,培养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增强其作为一名警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使民警形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品质,做到自觉地爱岗敬业,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济南交警之所以能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甘愿吃苦,乐于奉献,做到“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是其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使然。实践证明,一个警察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把本职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就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为公安事业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红岩精神的形成
1.红岩精神产生的背景
重庆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地处长江、嘉陵江汇合处,两江环抱,地势高耸,素以“山城”闻名于世。这里,曾经三次建都。公元前11世纪,巴人在此建都,史称巴国;公元1036年(即元代末年),农民领袖明玉珍也曾在此建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把这里当做陪都,成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是蒋介石控制最严密的地方,国民党的军、警、宪、特,在此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在八年抗战中,重庆是遭受日寇野蛮轰炸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也最为惨重的城市。从1938年10月4日至1943年8月23日的五年间,日本飞机空袭重庆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次,投炸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损失资产难以计数。1939年1月13日,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共中央长江局西迁重庆,改称(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为书记,主要任务是代表党中央领导整个南部中国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党的工作,发展抗日统一战线,领导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上海、江西、福建及香港、澳门等地区党组织的工作。
红岩精神,就形成于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他们深怀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出生入死,以实际行动捍卫业已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南方局建址在重庆化龙桥的红岩村,西靠山崖,东临嘉陵江,这里的地层是侏罗纪、白垩纪地质年代形成的红色砂岩、页岩,从江的对岸观看,地形酷似伸向江边的山嘴,所以又称为红岩嘴。“红岩精神”便是以中共南方局所在地而命名。“红岩”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进步;质地坚硬的岩石,象征着坚固、坚贞、坚强。红岩村的村口,是国民党的宪兵楼,有重兵把守,监视过往行人;通往南方局驻地小山路中间,以黄桷树为界又分成两条小路(当地老百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期,称这棵黄桷树叫“阴阳树”,以示区别光明、黑暗),往上是八路军办事处,往下是国民党的住宅大楼,走错了路就有生命危险。所谓“榕树界阴阳”,就是“走红岩,投八路,抬头先看黄桷树”。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就居住在这环境极为险恶的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另外,与红岩村齐名的是重庆市内的曾家岩50号,号称周公馆,是以周恩来个人名义租下的小院,实际是中共南方局在城内办公和开展统战工作的场所。这所宅院旁边,又是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住宅。对当年的情景,有这样几句戏咏诗:“八年抗战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路人。”(注:“三打维支”系英语sandwich,译成中文是夹心面包,三明治的意思。)董老以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象地刻画了当年身居虎穴的情景。
2.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
红岩精神是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情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的人格。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团结、奋斗、奉献。它集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的精神风貌。
红岩精神是周恩来同他的亲密战友董必武、叶剑英、博古、王若飞、邓颖超、林伯渠、吴玉章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重庆,在复杂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革命实践,千锤百炼、培育形成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周恩来的博大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德、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是“红岩精神”的精髓。他是“红岩精神”的主要培育者、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抗战时期,周恩来第一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走出了根据地,进入了国统区,面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勤于交友,善于交友。人们评价他: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功高不居、位尊不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言行一致,里表如一;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把全部身心都贡献给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心中时刻想着人民,关心同志,照顾朋友,而惟独没有他自己。他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楷模,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如冰心老人评价说:“他给人以教益,却从不自居人师。他思想极为敏捷,但毫不锋芒毕露。”“世上如有完人的话,那就是周恩来。”屈武同志说:“对于周恩来,我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周恩来精神的强大感召力。换句话说,在周恩来身上,集中完美地体现了“红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