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5400000001

第1章 随笔文论卷(1)

在自然的庙堂里

在一首诗里,我这样说过:“自然乃庙堂,山水是我的导师”,确实,我对于美、对于诗的最早感觉,都来自自然山水的启蒙。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一个城里的孩子,由于父母担心城市的混乱遭遇意外,就将我送到了乡下,由奶奶带。在湘中的青山绿水间,我过上了真正的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奶奶行动不便,完全管不住我,就放任我在自然的怀抱里摸爬滚打。于是,我愈发无法无天,肆无忌惮。有时候,我会跋山涉水,去看一个传说中的湖,赶到时被夕阳西下、云飘湖面的瑰丽景象惊呆,返回时一路沉浸在少年的初次忧伤中;有时候,我会和同伴在山上追逐,不慎踩空,然后一直往山下滚,最后为树枝拦住,留下一小致……就这样,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乡村野孩子。刚回到城市时,很长时间不能适应,以至由一个开朗活泼的孩子变得孤言寡语,内向自闭,沉默而孤独,并开始喜欢上了文字,并从中感到安慰。或许,那时候我开始隐秘地领悟到了诗。

后来又有大的震撼。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延续到九十年代中期,一度投身商海大潮,中止写诗。但有一天,又突然恢复了。我清楚地记得我十年后的第一首诗的创作过程。2006年底,有一天,我去黄山开会,住在新安江边的一个旅馆里。深夜出来散步,正好细雨蒙蒙,我看着烟雨迷蒙下的新安江,显得格外宽阔,河水浩淼,一条大河似乎是从天那边蔓延过来,我突然心里一动,看着蒙蒙细雨,就想:要是几百年前,这里该是一个村庄,河流流到这里,村庄该有一个码头,古时叫渡口。于是想到一句“一个村庄,是一条大河最小的一个口岸”,然后我的脑子好像一下打开了,豁然开朗,我就这样想着,就这样写出了一首诗,后来《诗选121刊》和一些年度选本都选了这首诗,叫《河流与村庄》。随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写了很多。我现在有时和朋友开玩笑说:这是天意,黄山是一座伟大的诗山,历史上有过无数关于黄山的诗歌,新安江是一条伟大的诗河,李白等曾经在这里流连忘返,所以,我的诗歌乃是神赐,冥冥中,乃是伟大的自然和诗歌传统给了我灵感,是自然的回音,传统的余响,是我内心的感悟与致敬使我重新写作。

这些年,由于酷爱山水,去了不少名山大川,由这自然的教堂的启蒙,我写出了《抒怀》、《南山吟》、《神降临的小站》、《夜晚,一个人的海湾》、《山中》、《在海上》等一系列诗作。以至被一些人称为“自然诗人”。

在我看来,自然,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是比“道”更高的价值。三国王弼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古代中国遵循着这“道法自然”的传统,山水诗因此成为最主要的诗歌品种,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亲密的相互参照与关系中。杜甫看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体味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东坡则“侣渔虾而友麋鹿”,诗人们在自然中流连,向自然学习,与自然为友,在自然中获得安慰温暖。所以说,自然是中国人的神圣殿堂。

还由于自然是最高价值,所以,中国人对尘世生活因此看淡了,确实,与伟大的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的那点小恩小怨、蝇头微利都是可以看开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们以自然为借鉴,因此取得了心理平衡,自然皆如此,何况人间。所以,诗歌也就给中国人提供了超越性的精神解释和价值系统。人们只要一吟诵起诗歌,就可以忘却忧伤烦恼。所以,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具有多样的心理疗养功能,诗歌释放不良情绪与反应,诗歌提供精神依靠与寄托。诗歌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在根本上就有分野。在西方,西方诗学尤其是现代主义强调“对抗”、“个体”观念,此一观点对中国诗歌界影响甚大,尤其是朦胧诗,几乎都是这一思路,最终,一些诗人成为斗士,另一些则走向崩溃,这与他们西方师傅们比如萨特、凡?高之类的结局是一样的。近几年更出现诗人自杀潮,后果堪忧。而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强调“超越”、“和谐”,中国古代就有“诗教”传统。重实用讲世俗的儒家文明怎样获得生存的超越性意义,其实就是通过诗歌。中国古代依靠诗歌建立意义。因为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儒家文明中,唯有诗歌提供超越性的意义解释与渠道。诗歌教导了中国如何看待生死、世界、时间、爱与美、他人与永恒这样一些宏大叙事,诗歌使中国人生出种种高远奇妙的情怀,缓解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紧张与焦虑,诗歌使他们得以寻找到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平衡,并最终到达自我调节内心和谐。所以,几乎每一个中国古代文化人都写诗,每一个古代中国人都读诗。把诗歌学习作为人生成长的基本课程,孔子更要求小孩子就要学诗。诗歌抚慰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诗歌在中国,既是教育、教养,又是宗教。因此,可以说: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西方“对抗”、“个体”的观念,是产生于西方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的,西方有一个外在于人高于人之上的宗教、上帝,诗人是直接听从上帝的,是站在上帝的立场与角度的,诗人就是人间的上帝,所以他要随时随地批判、纠正不完美的现实与人,诗人与社会的关系永远是紧张的,这样就产生了“对抗”、“个体”,这是西方诗歌永恒的主题——上帝与魔鬼之争,天堂与世俗社会之争,精神与物欲之争。所以西方的诗人们总是处于焦虑、孤独、不安、绝望、虚无与抗争之中,总是激烈的、暴力的。但其实就社会和生活的真实情况而言,“对抗”、“个体”从来就不是人类社会或个人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是常态。中国传统诗学对“超越”、“和谐”的追求,则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阴阳互补”,阴与阳是有差别的,但不是对立的,是相互补充并最终构成和谐圆满的。所以,中国诗人们向来相对是心平气和的,如苏东坡般,即使经常身处逆境,也总是微笑着悲悯地对待一切,对待身边的事物和人,将一切融化在诗歌中,在诗歌中化解一切。所以中国文化人一说到苏东坡,总是会会心一笑,苏东坡这个名字就缓解了很多人的精神紧张,他的诗歌更是治疗了很多人的心理疾病。

也正因为人生不完美圆满,所以需要诗歌提供升华超越的价值精神。

因此,中西诗歌颇多不同之处,西方诗人尤其是西方现代诗人讲个性,中国诗人则讲境界。前者是保持差异对抗、强调“个体”的产物,因自从上帝死后,人成了孤独的个人,而要在荒漠般的尘世获得立足之地,就要有“超人”般的强力意志,就要与他人、世界决裂,所以,“他人就是地狱”,人皆崇拜“强者”。而中国诗人没有这么激烈,没这么愤世嫉俗,中国诗人遵循大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这种超然的态度,可以说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道法自然”的必然心得。投身大道,从而获得自由,先从个人修身养性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所以,达到大境界,获得人格力量,是自我修身养性、内在超越的结果,是不断自我升华的产物。诗歌就是最好的内功修养之路,可从中通向大道。因此,诗歌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结晶体,是一点一点修炼、淬取的精髓。

对于我来说:自然是庙堂,大地是道场,山水是导师,而诗歌就是宗教。

那些岁月的风云

关于

1980年代的大学校园,我记忆深处最深刻的印象,居然是云。

我们常说1980年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也许武大人对此最有体会。武大是我就读的武汉大学,由于地处中国的中部,对潮流往往最为敏感,19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的武大毕业生都面临一个选择:北上,南下或回家。北上,就是去北京等地;南下,就是到广州、深圳、海南等地;回家,就是哪里来回哪里去。1980年代前期,北上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北京是政治中心,据说武大学生由于素质高,功底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好用,是那些年重点大学中学生分配到中直机关最多的;198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经济渐起,商业大潮席卷而来,南方又成为潮流的中心。南方自由、开放、浪漫的气氛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于是,武大学生又纷纷南下,追逐理想而去。南下的学生开始超过北上的学生。在1980年代,武大是某种风向标,被誉为“高校中的特区”,确实是有一定象征性的意义的。

1985年到武大后,我写过许多关于云的文字,我把自己称为“望云的人”,总是在山上的林荫小道或湖边小径徘徊,然后,不时抬头看看天空的云,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和远方。确实,在珞珈山上,在东湖边,看云是我重要的生活。那时候春风清爽,天空明净,在山上或湖边看云,是一种享受。我住在湖滨的时候,每天早晨,一推开窗,就是一幅水墨画。湖水之上,云彩千变万化,令人惊叹,我们就生活在风景之中。躺在山坡草地上看云的感觉也不错,几根浅草摇曳,在脸上手上触碰,看着天空那些不断变化形状的云,想象着远方的一切,有时候竟然会无端端激动起来,虽然消失得也会很快。当然,也会有云雾缭绕的天气,在山间漫步,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青春模糊懵懂的心事,也恰如迷雾般看不清,但有着朦胧之美。

1987年底,我和几位武大的学生一起去海南岛。车过柳州,进入雷州半岛,风情就为之一变。南方的天空,天低云低,一有风起,云彩就迅即翻滚、流动,所谓风起云涌,就是这种景观了。到了海南岛,云彩更是一日数变,变化、移动得更快,而且感觉就在头顶上。我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岛屿意识,所谓“海到天边云作涯,人至绝顶我为峰”,在岛屿上是很容易产生这种感觉的。1980年代鼓吹蓝色文明,其实就是说一些岛国如英国、荷兰等的感觉膨胀,欲望扩张,最后竟至于称雄世界。

在岛上,云每天都不断变幻,有时候,是大朵大朵的灿烂白云绽放天空,绚丽多姿;有时候,是黑云压城,滚滚而来,层层下压,快速移动翻涌,似乎马上要天翻地覆了;还有时,是海面上微风轻拂,几片白云点缀,蓝天垂丽,好一派风平浪静。我后来写诗,立志要“拍一套云的写真集”,就是产生于此时。

1980年代的风气也大抵如此。1980年代是一个风气大开大阖的时代,时代的变化如此之快,如白云苍狗,让人目不暇接。1980年代在不同的人心里留下的印象也许是不同的,但风云多变是每一个人的感受。而武大校园,这块适合看云也是风云汇聚的地方,就产生了很多诗人。诗人是那些年代的风云人物,引领时代风尚,诗人举臂一呼,应者云集。1987年,武大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学生讲座,由大学生自己来做全校性讲座。我是首讲,刚开始时还有些担心有没有人来听。结果是,桂园的大阶梯教室里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以朗诵金斯堡的诗歌开头,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引得欢呼声四起,掌声雷动。由此大致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

何其芳说,诗人都是望云的人,富于想象力,自由而散漫。在武大这样风景美丽的地方,又有云可看,青春期的激情无处发泄,只能寄望于云,因此,诗人层出不穷就毫不奇怪了。所以,武大的诗人们前赴后继地涌现,就跟武大上空那些源源不断地涌现的云一样。

后来,这些望云的人又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云,高伐林去了北美洲,王家新到过英伦,洪烛、杨晓民、邱华栋等到了北国,我则来了海南岛,李建春、黄斌等留在了武汉,还有一些,不知漂流到了何方。每次想起这些校园里的朋友,心里就一阵温暖,虽然见面不多,却总在相互支撑,一起写诗到现在。

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看云,继续写诗。诗人,不经常抬头去看看天空的云,是绝对写不出诗来的。

诗人的失踪现象

在一个变异多端、复杂动荡的转型时代里,诗人的命运总是令人揪心。因为,在社会大幅度的猛烈的急剧变迁中,单纯而率直的诗人似乎适应能力是最差的。就像自然界的那些敏感而娇弱的小动物,在地震来临之前总是惶惶不安,四处乱窜。诗人也似乎具有这样先知先觉的预兆能力,总能预感出时代即将爆发的猛烈的震荡,因此比较常人,他们总是很早地最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软弱。

因此,从诗人的命运中,常常能窥见时代的秘密与真相。有人说得好:诗人的命运里,浓缩了时代的隐私。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代诗歌史上那些最先逝去的诗人:海子,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诗人,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前,在洪水般的混乱泛滥之前,将自己横卧在山海关前的铁轨上;昌耀,一个高原上的被视为生活的硬汉,最终忍受不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一走了之;顾城,一个梦幻般的童话诗人,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试图躲避冷酷的现实与矛盾,但最终无路可逃,无法回避,最后走向疯狂,把用于整理花园的斧头对准了妻子,然后自杀;还有马桦,本是浪子班头,混迹于豪华都市,有一天突然顿悟,要去过一种实在而宁静的生活。他去了云南边地,在一座小学的课堂里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风云不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永远地失踪了——这真的是一个暗喻:那些想寻找自己内心安宁的人,不得不从我们的世界里永远地失踪。

人们将这样的一些现象,概括为“诗人之死”。在二十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诗人之死更是被作为一个重大的事件,一个突发性的重大事件。

诗人的死亡宛如突然爆发闪耀的绚烂的烟花,瞬间即逝,却又提醒着人们什么,预示着什么。在哲学家看来,在这样的说法里,暗含着这样的一种隐喻:从远古开始,诗人的雏形巫师曾作为神的代言人,向世界宣喻神的旨意,确定世界的纪律与秩序。在这个意义上,诗人可以说就是世界与时代的立法者,价值的确立者,精神的承担者,那么,现代社会中诗人的突然死亡,其实象征着价值的崩溃,人心的涣散,显示了时代的礼崩乐坏。

诗人之死就像上帝之死一样,预示了混乱时代的到来。

与诗人们的死亡同时发生的,是诗人们大规模的失踪现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是凌空蹈虚的时代,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大肆流行的时代,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诗人无疑是舞台上的主角。到处响彻诗人高亢洪亮的声音。诗歌界高潮迭起。朦胧诗、第三代人诗歌;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等等等,无人不知。但一转眼,时风忽变。似乎仅仅一个夜晚,诗人们不见了,消失了,失踪了。代之而起的是商业大潮汹涌而来,时代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型搅拌机,将所有的人和物都搅进去了,然后冷酷地不动声色地将那些不适应者像废渣一样吐出来。这是技术时代里机械的逻辑。这是弱肉强食的物质时代的逻辑。

而作为心灵的守护者的诗人,在这样的生活和世界里永远是弱者。

同类推荐
  • 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本书收录了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美文,所选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中外名家名作,或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或思想深刻、耐人寻味,或以情动人、感人肺腑,令读者领略文学艺术的神奇魅力,吸取文学大师的人生智慧。
  • 像大地一样(散文公社·云南卷)

    像大地一样(散文公社·云南卷)

    《散文公社·云南卷:像大地一样》亲人们的一个个离去,使我对现在的家怀有深深的恐惧,每次面对它的“空”。我都有一种撕裂感,除了半空的屋子,我的心还撕裂予半空的屋子里那一双双在面对我时含着泪水的眼睛。而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待着,我同样是恐慌的――我害怕被割离,害怕被抛弃,害怕被遗忘,窖怕我的新有白天和夜晚都与家无关。于是,我只有把自己放在路上,像是在回家,有着回家的欣喜和欢乐,却永远到不了家而能承载我的远行、寻找和返乡之路的,除了大地,还会有谁呢……
  • 唐诗宋词元曲(第八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八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超越:董克仁杂文集

    超越:董克仁杂文集

    古时候,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为了趋利避祸,在取名时爱挑些吉利的字眼。汉代及以前,有“无忌、无咎、弃疾、去病”一类的命名,也有仰慕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而尽量选些相近或相同的字眼,如汉高祖的第一谋士张良,后来便有姓张的取“学良、效良、忠良、新良”之类的名字。
  • 三边情愫

    三边情愫

    本书是革命老区三边的风土人情及作者对三边人民的深切情感的散文集。
热门推荐
  • 相公太霸道之娇妻太迷糊

    相公太霸道之娇妻太迷糊

    好嘛,人家穿越要嘛是公主,要嘛带异能,怎么我什么都没有??人生就剩两个目标,赚钱,养家,赚钱,养家。“什么,有人自称我未婚夫??”等好不容易安定了下来又得知已经许配了人,不要,我还要看美男,还要逗渣女,才不要成亲,可是,可是,,,被美男未婚夫搂着玩玩亲亲,怎么破???
  • 带着基地闯异界

    带着基地闯异界

    当魔法的力量撞向科技的力量,当大天使和大萝卜的对拼,当主神的意志面对着无敌的舰炮。当你来到异界获得一个可以升级科技的基地,你要怎么浪?
  • 阿拉德笑传

    阿拉德笑传

    恶搞《地下城和勇士》,新手练手作品,向星爷喜剧元素致敬
  • 取越人生

    取越人生

    儿时的童年伴随着快乐与伤痛,一段段经历掺杂着情感的波澜,是断是续,是留是走,主角楚越的人生背负着责任是守护,是抛弃,还是无法无天,取越人生,敬请看少年泼皮之路。
  •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法鼓经

    大法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际之吞天兽

    星际之吞天兽

    没有什么是吃不掉的,如果一口不行,就再来一口,还不行,就认真的来一口。
  • 火影之英雄传奇

    火影之英雄传奇

    从新转世投胎做人,但刚出世,父母就双亡。但却留下一个在孩子长大后会见一面的约定。为了以一个英雄的身份来面对牺牲的父母,我们的主角就是以成为一个英雄为目标第一目标,至于第二~~我还没有想到。想到再告诉你们。
  • 异世绝响

    异世绝响

    生前,女朋友坐上了别人的宝马车扬尘而去,未曾享过清福的双亲相继去世。死后,带着神秘的玉佛穿越到陌生的异世,为了家人,为了朋友,更为了深爱自己的女人。强者生存的大陆,他誓要踏着敌人皑皑白骨登上顶峰。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天要挡我,誓把天捅破!
  • 人族大义

    人族大义

    洪荒大地,万族林立,而人族弱小受万族奴役充当血食!人族不甘,奋勇搏杀,热血漫天,堆起尸山血海!北凉苏氏,少年苏定,踏诸天万道,扬人族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