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3100000008

第8章 赏《清明》诗;考“杏花村”—屈苇滨(3)

很明显,这是一首思乡诗。呜咽的号角、散淡的秋阳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于是登上黄州(亦称齐安郡)城楼向西北的家乡眺望,可是故乡实在太远,望也是没有用的。故乡到底多远?沿途要经历“七十五长亭”。唐时驿站,三十里设一长亭,七十五长亭是二千二百五十里。这正是诗人从长安至黄州所经历的路程,今日“回首”,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是啊,这是一次长途跋涉的苦旅,一次“断魂”之旅,怎么可能忘记呢!有趣的是,这个距离与今天乘火车从西安到黄州的距离也是基本相同的。这足以说明杜牧从长安到黄州行的是旱路,是经河南入湖北麻城再至黄州的,这在当时也是唯一便捷的道路。

第三,杜牧是在“清明时节”从歧亭路过的吗?先看看杜牧自己的说法。《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

会昌元年四月,兄慥自江守蕲,某与同舟至蕲。某其年七月,归却京师。明年七月,出守黄州。(《杜牧全集》本集卷16)这是说,他于会昌二年七月出守黄州。又《黄州准赦祭百神文》:

会昌二年,岁次壬戌,夏四月乙丑朔,二十三日丁亥,皇帝御宣政楼,百辟卿士,稽首再拜,敢上“仁圣文武至神大孝”尊号于皇帝。受册礼毕,御丹凤楼,因大赦天下,咸告天下刺史,宜祭境内神有益于人者,可抽常所上赋以备具。牧为刺史,实守黄州。夏六月甲子朔,十八日辛巳,伏准赦书得祭诸神,因为文称赞皇帝功德,用享神云。(《杜牧全集》本集卷14)从这段引文看,杜牧在会昌二年四月,至少是六月已经在黄州刺史任上。“七月”与“四月”或“六月”显然是矛盾的。对此,缪钺先生在《杜牧年谱》中有一段合理的解释:

考本集卷十四《祭城隍神祈雨第二文》(文中有“黄境临蔡”语,故知为守黄时作)云:“今旱已久,恐无秋成,”盖作于六、七月间,而文中有“牧为刺史凡十六月”之语,若七月上任,至翌年六、七月,甫十二、三月,不得云十六月,若二、三月间上任,至翌年六、七月,适为十六月,且与《祭百神文》中所言四月守黄州事合。盖《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明年七月”句中之“七月”,本作“二月”或“三月”,后人传抄,因涉上文“其年七月”而误作“七月”也。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杜牧是在会昌二年二、三月间到的黄州,四月,武宗皇帝诏令各州刺史祭祀各自境内对人民有好处的神灵,六月十八,杜牧在黄州主祭诸神,第二年六、七月间,天旱,杜牧在黄州主祭城隍神求雨,这时他到黄州已经十六个月了。这样就可以认定,杜牧是在会昌二年二、三月间到的黄州,因这里用的是农历,所以二、三月间正是所谓“清明时节”。

第四,杜牧是怀着“断魂”的心情赴黄州的吗?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杜牧的出身。杜牧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生于唐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其家自西汉时的御史大夫杜周开始,世代为官,门第显赫。杜牧的祖父杜佑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作宰相,位极人臣,建私第“樊川别墅”为京兆一景,编《通典》二百卷,是我国典章制度方面的名著。这样的出身使杜牧深受影响,他祖父对他的影响尤其巨大。他决心继承“家风”,年轻时读书就注意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尤其注重研究兵法,正如他自己所说:“某世业儒学,自高、曾至于某身,家风不坠,少小孜孜,至今不怠。”他研究的重点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杜牧全集》卷十二《上李中丞书》),曾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二十三岁作《阿房宫赋》,人称有“王佐之才”(见《唐摭言》卷六《公荐》篇吴武陵荐杜牧语);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像他祖父那样的政治抱负。这种抱负,他在《郡斋独酌》一诗中有很形象的表述: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就是说他的理想不是为了妻子儿女,而是要辅佐君主,削平藩镇,收复河湟,使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然而,杜牧在仕途并不得意:中进士第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七个月后,即开始了长达十年(大和二年十月至开成三年冬,即828—838)的幕府生涯,先后做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府幕僚,(其间,于大和九年至开成二年初两年的时间里,回朝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四年(839)初春,回京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官阶为从七品上;开成五年升膳部员外郎(从六品上),不久又调任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春,外放任黄州刺史(正四品下)。从进士及第到外放黄州,十五年过去了,年届四十,好不容易熬到一个京官,却又被外放到一个“户不满两万,税钱才三万贯”(《杜牧全集》卷十五《黄州刺史谢上表》)的小州任刺史,而这时他的堂兄杜悰已经做到淮南节度使,身居相位了。两相对照,其失意和愤懑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情绪,常流露在他此后所写的诗文中。刚来黄州不久,他就给时任池州刺史的好朋友李方玄写了一封信,信一开头就大发牢骚:

仆之所禀,阔略疏易,轻微而忽小。然其天与其心,知邪柔利己,偷苟谗谄,可以进取,知之而不能行之。非不能行之,抑复见恶之,不能忍一同坐与之交语。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知之者,皆齿少气锐,读书以贤才自许,但见古人行事真当如此,未得官职,不睹形势,絜絜少辈之徒也。怒仆者足以裂仆之肠,折仆之胫,知仆者不能持一饭与仆,仆之不死已幸,况为刺史,聚骨肉妻子,衣食有余,乃大幸也,敢望其他?(《杜牧全集》卷13《上池州李使君书》)这段话的意思:自己平生性情刚直,厌恶奸邪谄媚,不肯以逢迎拍马来求得仕途上的进取,因此有人痛恨自己,有人了解自己。痛恨自己的多是有权有势的人,可以排挤打压自己;而了解自己的都是些年轻气盛、无官无势、不懂官场斗争手段的人,不能对自己升官有任何帮助。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能做个偏僻小郡的刺史已经很不错了,还敢有什么奢望呢?真是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杜牧为什么被外放黄州?一般认为是遭当时的宰相李德裕排挤的结果。杜牧《祭周相公文》中曾说:“会昌之政,柄者为谁?忿忍阴污,多逐良善。牧实忝幸,亦在遣中。黄冈大泽,葭苇之场。”(《杜牧全集》卷十四)这里不仅表明了对自己外放黄州的不满,而且指责了会昌初年朝政的黑暗,并且点明了造成这黑暗的人为柄政者。那谁是柄政者呢?当然就是宰相李德裕了。李、杜两家本是世交,李德裕对杜牧的弟弟杜很器重,屡次辟召为幕僚,为什么偏偏不喜欢杜牧呢?这与当时的牛、李党争有关。李(德裕)党与牛(僧孺)党斗了几十年,是宿敌,而杜牧在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府做过掌书记,两人私交很好,这就导致李德裕认为杜牧是牛党的人,因而予以排斥。李德裕并非不了解杜牧的才干。在他任宰相期间,讨伐泽潞,抵抗回鹘,杜牧都曾上书论用兵方略(见《杜牧全集》卷十一《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卷十六《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李也欣然采纳,但对杜牧始终不予重用,可见他对杜牧成见是很深的。在整个李德裕任宰相期间,杜牧一直在外任刺史,由黄州而池州而睦州,心情一直都很压抑,正所谓“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拘挛莫伸,抑郁谁诉。每遇时移节换,家远身孤,吊影自伤,向隅独泣。”(《杜牧全集》卷十六《上吏部高尚书状》)在这种背景下,杜牧只身远守黄州,其内心怎么会不抑郁惆怅呢?想他一路出潼关,跨中原,渡淮河,越大别山,到达麻城歧亭时,已离家两千余里,正遇清明时节,春雨蒙蒙,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回望长安,思念家人,想平生遭际,壮志难酬,于是,失意、感伤、怨愤的情绪填满胸臆。这就是杜牧赴黄州道经歧亭杏花村时的真实心境。

结论与补充说明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既不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也不是安徽池州的杏花村,更不是别的什么杏花村,而只能是湖北麻城市歧亭镇北三里处的杏花村,即北宋时苏轼的朋友、著名隐士陈季常隐居的杏花村。

但有一点要补充说明: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清明》这首七绝必须是杜牧的作品;如果不是,那这结论当然也不成立。

为什么要说明这一点?因为杜牧这首诗不见于《杜牧全集》,不但本集中未录入,连别集、外集中也没有。目前我所知道的,这首诗最早见于《千家诗》。《千家诗》这本诗集是由南宋诗人谢枋得编的《重定千家诗》和明朝王相编的《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的,其中七言律诗全是谢编的。这本诗集因长期以来作为儿童启蒙课本使用,所以影响十分广泛。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没有人对《清明》诗的作者提出任何异议。

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本文前面已经提到,《杜牧全集》并非杜牧在世时亲自编辑,而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外甥裴延翰编纂的。而这说的只是本集,外集和别集则是由宋朝人补编的。杜牧一生著述颇多,他临终前“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裴延翰《樊川文集序》)这十之二三就是裴延翰所编的本集,共收诗文456篇,其中诗258首。由宋人补编的外集、别集收入杜牧诗178首。但可以肯定的是,把这些全部加在一起,也不到杜牧全部作品的一半,大部分已散佚。这散佚的诗作一部分落入他人手中,于是便出现了像《清明》诗这样不见诸《杜牧全集》却见诸《千家诗》的情形。但这毕竟不像本集中的诗文那么可靠,所以后人选编或选注杜牧的诗,大抵不选这首诗。倒是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鉴赏文章的《唐诗鉴赏词典》不忍割爱,选了这首诗。

笔者深信杜牧就是《清明》诗的作者,所以才做了这篇文章。但这只是笔者的观点,读者诸君尽可放出眼光,认真鉴别。

同类推荐
  • 竹影清风

    竹影清风

    《竹影清风》共收入各种风格、题材散文共60余篇。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数为自传体散文,回顾了一个农民出身的青年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初登文坛以来的三次文学创作高潮,家庭环境的艰辛和坚持文学创作的决心并决心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也有抒情杂评和调侃性幽默小品;还有人物传记、土特产品介绍等。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一书披露了好莱坞电影业同美国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大牌军火承包商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阿尔福特在书中分析探讨了近年来拍摄制作的100多部各种类型影片,向我们表明有些貌似开明的影片,如《夺金三王》、《卢旺达旅馆》,其实常常同美国军方插手拍摄制作过程的影片一样(如《黑鹰坠落》、《钢铁侠》和《变形金刚》),只不过是一些墨守成规、具有误导作用的影片。
  • 中华典故(第九卷)

    中华典故(第九卷)

    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笔画多少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本书是人民警察所用的礼仪课程教材。分为绪论、基本礼仪、语言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涉外及部分民族的民俗礼仪和警察礼仪实例解析及训练等8个部分。
热门推荐
  • 我欲碎元

    我欲碎元

    永妄本人一个普通人,莫名其妙的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亲朋好友都不再身旁,事情的真相也不知从何找起,却让他意外踏上修元之路。想活下来,修炼吧;想查出真相,修炼吧!
  • 那些年,那些事儿

    那些年,那些事儿

    时光飞快逝去,感觉时光瞬间划过笔尖,留下的却只是记忆,那些过去的点点滴滴饱含着多少我们之间的诗情画意,回忆过去,你天真可爱,早已如同昨日那青青小草,醉了夕阳,美了黄昏。
  • 兰陵之路

    兰陵之路

    他是当朝王爷,她是司马府嫡女,她不慎失足落水,醒来后性情大变,大婚前二人并未见过,大婚三天前,她与一名陌生男子私定终身,她只要一纸休书……
  • 杀人都市

    杀人都市

    “驱鬼妖”“斩恶魔”“谈感情”陈凡,马家第四十九代传人,看他如何在这个邪恶惊悚的都市行侠仗义!
  • 昭懿旧事

    昭懿旧事

    当年的她是高高在上的嫡长公主,坐镇帝都七年权倾一时,灭三藩,平内乱,史书上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的他一袭白袍出入官场、战场,他是金銮殿上大权在握的少年丞相,也是战场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军师。现在的她,一袭布衣隐于山水。现在的他,抛皇恩负天下只为博佳人一笑。又有几人知,那看似平淡如水的温情中包含的是多少血雨腥风换来的平静,又有几人知,那波澜不惊的表面隐藏的是万骨枯的残酷?最美好的爱情或许不是九重宫阙上的帝皇帝后相依的倩影,而是一粥一饭间的不离不弃。
  • 椰子岛建国记

    椰子岛建国记

    赵阳遇到一个荒岛,从此他的人生就变得不一样了。
  • 幻世双瞳

    幻世双瞳

    平凡的高中生萧冀,在一次暴乱中遭遇不幸,本该成为植物人的他却奇迹般地苏醒,双眼却莫名地变成了黑紫色。从那以后,萧冀一旦入眠就会做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婴儿,然后遭遇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情,而他后来仔细想想,竟发现自己梦见的那些事情原来都是和上一个梦境有联系的……
  • 超神王者系统

    超神王者系统

    穿越神界,地球的王者来到神界,发现自己居然出生豪门?得到超神系统,各种超神的功能,召唤各大王者辅助,徐汇:”秒杀的节奏啊?“来到异界的他由豪门的超级弱鸡成长为神皇大陆的最强王者
  • 玄品录

    玄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斗罗大陆之最的后一战

    斗罗大陆之最的后一战

    千年以后的斗罗早你不是当年的斗罗了群雄四起,版块碰撞最后一战,谁才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