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其结果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但忍耐也是有一条限制的。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一定程度总有爆发的一天,如果只是一味的忍耐下去,那就是懦弱性格的表现,勾践忍到终于可以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结果也正如勾践所愿,一战便把吴军杀得大败,风水轮流转了,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践了,而是吴王夫差。夫差也打算像当年勾践向自己称臣为奴一样,投降勾践,这时候的勾践很可怜夫差,想答应夫差的请求,收他为奴隶,但被范蠡劝住了,吴国最终还是灭亡了,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于低潮,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这时候的勾践俨然成了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勾践终于一吐胸中二十多年的压抑。正是这种坚韧不屈的性格,忍辱负重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
晋文公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他和勾践的称霸之路虽然经历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坚韧,能挺住困难,晋文公流亡19年,备受磨难,勾践为人奴仆3年,他们都忍住了,挺过来了,所以他们成功了,看来坚韧不屈的性格可以打造我们非凡的命运。
在如今这个强手如林的世界里,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糊涂的做人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凡能忍者,必定志向远大。凡志向远大者,必定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而忍就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综观历史,能成非常之事的人都懂得忍的意义。
4.忍让有度,不走极端
有人说忍是一种考验,也有人说忍是一种痛苦,事实上,忍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是一个人人格和品行的至高境界。忍是一种理智,是感悟人生的一种智慧,是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
“百忍歌”是古人作过的一首诗,虽不尽可取,但今天读来对我们也深有教益。文中写道:“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饿可立品,忍得勤劳可余积,忍得语言免是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忍耐精神还是相差甚远,有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甚至是闹出人命,到最后不可收拾。其实都是因为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要如何练好这个“忍”字,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忽略的一个课题。
有一次,一位朋友因一点小事与人发生了争吵,一怒之下就打了别人几巴掌,那人当时就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确诊耳朵失灵了,赔偿了钱还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又赔钱又赔时间的,事后悔不迭地说:如果当时听你的,忍一忍也就没事了,现在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不能忽略,现实生活存在各种矛盾,好多都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只要忍一忍也就都过去了。但要做到这一步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有“忍”的美好故事,蔺相如让廉颇,忍得廉颇放弃傲慢,求得将相的团结,“将相和”的故事流传万年;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成就了汉王朝的大业。
一个人要达到忍的至高境界,那他面对挫折就能坦然,面对嘲讽,就能凛然,面对名利,就能淡然。
要练到忍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去锻炼,去磨炼。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养成,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不习惯到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涵养的人。
一部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名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入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茏,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宽容忍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古人有训:“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连佛祖尚且宽容了五百强盗,更何况我们这等凡人呢?
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民族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我们与任何人在不同的场合交往接触,总免不了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哪怕是自己的家人也会有发生,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各自主动退让,宽以待人,少计较得失,有利于减少矛盾,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于人于己,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出现过于计较个人功利的倾向,这种宽容忍让的精神更是应当加以提倡的。
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极端,宽容忍让也要有度。
一只大狮子最近常溜到附近的村子里,伤了不少人畜,以致农民们都不敢下田耕地,商贾无法外出做买卖,大人无法放心让孩子上学,到最后,每个人都不敢外出了。
大家无奈之余,便到寺庙的住持那儿求救,大伙儿听说这位住持是位高僧,讲道时连顽石都会被点化,无论多凶残的野兽都会被驯服。
没过多长时间,大师就以自己的修为,驯服并教化了这只大狮子,不但教它不可随意伤人,还点化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而狮子也在那天仿佛有了灵性一般。
慢慢地,人们发现这只狮子完全变了,甚至还有些畏怯与懦弱,于是纷纷欺侮它。有人拿竹棍打它,有人拿石头砸它,连一些顽皮的小孩都敢去逗弄它。
一天,狮子遍体鳞伤,气喘吁吁地爬到住持那儿。“你怎么啦?”住持见到狮子这副德性,不禁大吃一惊。“我……我……我……”狮子一时间为之语塞。“别急,有话慢慢说!”住持的眼神满是关怀。“你不是一再教导我应该与世无争,和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做出伤害人畜的行为吗?可是你看,人善被人欺,狮善遭人戏,你的教导真的对吗?”“唉!”住持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只是要求你不要伤害人畜,并没有不让你吓吓他们啊!”“我……”狮子又为之语塞。
我们提倡人们要宽以待人,忍辱负重,平和达观;不要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坠入“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方法;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但,忍是要有度的,要忍在刀刃上。不是什么事情都去忍,那样就会变成一个麻木、怯懦、奴性十足的人。当坏人做坏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忍,当别人有难请我们相助时,我们忍不得……忍,如果去掉心,那就失去了良心和道德,那我们忍就是残忍,就是罪恶。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忍字用到适当处。
5.忍耐是一种美德
有人说忍耐是一种艺术,也有人说忍耐是一种处世策略。这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忍耐,实际上是让时间和事实来表白自己,这样做可以摆脱和减少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或者不必要的争吵。忍耐因此成为坚持的一个代名词。坚持和忍耐,两者也许注定是分不开的。如果两者俱备,我们的生活也许因此多了一笔无形的财富。
一本书上记载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妻子的故事:
苏格拉底就非常善于忍耐,他的妻子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悍妇。她性格冥顽不化,心胸褊狭,是一个动辄破口大骂,而且喜欢大打出手的女人。有一次,苏格拉底正与学生们一起在探讨问题。他的妻子忽然闯了进来,对着他就是一阵破口大骂,接着又在他头上浇了一桶冷水。他的学生们本以为苏格拉底要对她怒声斥责的。不料苏格拉底只是颇为幽默地说道:“我早知道打雷之后总是要下雨的。”
苏格拉底确实很有趣,也极具西式的幽默。相信我们无论是谁遇到了这种情形,不大打出手,也会雷霆大怒。也许除了苏格拉底之外,没人能够做到这样。毕竟苏格拉底不同于常人,由此可见他超凡的智慧与精湛纯熟的人生修养。他说精于马术的人,总是喜欢烈马的,而把自己的妻子喻作一匹烈马。他选择了这样的妻子,只是为了练习自己的“马术”。我们称之为“忍耐的艺术”。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当时,苏格拉底对他的妻子“以彼之道,还至彼身”,不去忍耐,那后果会是怎样呢?这不但破坏了他与学生们作学术探讨的良好氛围,会弄得大家尴尬,使人心不快,而且还会变本加厉地激发妻子的怒气,——不知道他的妻子还会做出什么严重的事情来,而且一个睿智的哲学家的完美形象已荡然无存。
有多少的口角、争斗与矛盾在现实生活之中,是出于失于忍而造成呢?诸如在公交车上我挤你一下,你回瞪我一眼,随即便出言不逊,接着双方就怒目相对,甚至是大打出手,仿佛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或是在排队时争相推抢,一有得失,便恶言恶语,甚至于当众出手……诸如此类的生活琐事,举不胜举。其实这些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我们稍稍忍耐一下,便一切都如过眼烟云。这道理甚为简单。
我们说忍是一种妥协,是一种策略,但并不是屈服和投降,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
一个男青年在公共汽车上随意的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被售票员看到了,对他说:“这位先生,为了保持车内的清洁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
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那男青年听后不仅没有道歉,反而破口大骂,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然后又狠狠地向地上连吐了几口痰。
那位售票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此时气得面色涨红,两眼瞪得溜圆,双手握着拳头,捏的卡卡拳头直响。车上的乘客议论纷纷,大家都认为两个人非打起来不可。有为售票员小伙子抱不平的,有帮着那个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挤过来看热闹的。大家都关心事态如何发展,有人悄悄告诉司机把车开到公安局去,免得一会儿在车上打起来局势没法控制。没想到那位售票员小伙子定了定神,松开拳头,平静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对大伙说:“没什么事,请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面说,一面从衣袋里拿出手纸,弯腰将地上的痰迹擦掉,扔到了垃圾箱里,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卖票。
大家都被这个举动惊呆了。车上鸦雀无声,那位男青年的舌头突然短了半截,脸上也不自然红了起来,车到站还没有停稳,就急忙跳下车,刚走了两步,又跑了回来,对售票员喊了一声:“哥们!我太佩服你了。”车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夸奖这位售票员不简单,真能忍,虽然骂不还口,却将那个浑小子制服了。
售票员小伙子面对辱骂,如果忍不住与那位男青年争辩,或者打起来只能扩大事态;与之对骂,又损害了自己的形象;默不作声,又显得太亏了。他请大家回座位坐好,既对大伙儿表示了关心,又淡化了眼前这件事,缓解了紧张的空气;他弯腰若无其事地将痰迹擦掉,此时无声胜有声,比任何语言表达的道理都有说服力,不仅感动了那位男青年,也教育了大家。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碰到一些像吐痰小伙子一样蛮不讲理的人,甚至是心存恶意的人,更严重的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地遭到这种人的欺侮和辱骂。每当遇到这样的事,常常会觉得让人忍无可忍。可是,不忍就会正好成了对方的出气筒,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忍耐是一种美德。它既能体现一个人的宽容大度,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识时务。我国古代有一首《六忍歌》就是歌颂忍耐精神的:“富有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为了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学会忍耐,需要忍耐。
6.退步是为了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一首形容农夫插秧的诗: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即使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即使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都要冲过去。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凡事均有长有短、有圆有缺、有阴有阳、有利有弊、有胜有败,更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皆是成于最有耐心、耐力、耐烦者,即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
现在的退步,其实是在向前。有时候,我们只是放弃了一些意气之争,即使我们争赢了又能如何呢?
退一步,并不是就表明我们是软弱的,它是更多的包容、谅解与理解。
商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日进斗金;读书的人,都希望自己每日进步,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希望一切都成为自己的财富。其实,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为人处事,必须要懂得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我们想要成功也同样如此,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一位留学的计算机男子,在毕业后留在美国找工作,投了好多份简历,结果好多家公司都没有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历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领导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领导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
一段时间过去了,领导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领导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领导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领导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我们常说“回头是岸”,其实也就是以退为进的意思。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古来的先贤圣杰,从官场利禄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再待机缘。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有的人非常重视“韬光养晦”,有德饱学之士都懂得“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有数目记载了下面两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