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97100000010

第10章 培根(1)

1.美好的童年

1561年1月22日,在英国伦敦一户新贵族家庭里,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以后我们都知道的弗兰西斯·培根。培根的祖先没有根深蒂固的贵族头衔,到了他的祖父,还仅仅是个大寺院的僧侣管家。由于这层关系,培根的父亲尼古拉·培根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他学的是法律,为日后从政打下了基础。

培根的父亲老培根,天资聪明,而且十分刻苦认真。他学有所成,毕业后通过关系进入政界并逐步获得英王的信任,先起用他担任大法官。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他又被任用为掌玺大臣。他热心于科学和教育,同时,也对权力和财富充满了兴趣和心机。他曾利用宗教改革之机,凭借父亲担任寺院僧侣管家的便利条件,把爱德蒙斯大寺院所属的好几处庄园都买了下来。

培根的母亲安尼是个不平凡的女性。她的父亲是位爵士,曾担任过英王爱德华六世的老师。安尼博学多才,举止文雅,熟悉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翻译过许多著作,还热心于宗教改革和文学研究。

培根的姨夫博莱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他是英国女王的财政大臣、国务秘书、首席部长,还有伯爵头衔。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对于任何孩子来说,都是生活、学习的极好条件。

培根已经有了四位哥哥,因此他的出生,没有给这个大家庭带来过多的惊喜。可是培根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示出来的漂亮外表和聪慧过人的头脑让人称奇,并因此获得了全家上下乃至亲友们的好感和宠爱。

童年的培根长得非常漂亮,皮肤白嫩,长着大而有神的灰色眼睛,眼睫毛长而向外弯曲,圆圆的大脑壳,四肢灵活健壮,满身充斥着喜人的活力。尤其是他聪明的头脑,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感到生出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个奇迹。他未满周岁就口齿清楚,教什么能学什么。不足两岁他就能跟大人对话了。刚满两周岁,父母把他带到哪里,都会招来贵族、夫人甚至小姐们对这孩子的啧啧赞叹。父母带他出席各种社交活动,简直是一种骄傲的显示。

大约5岁时,父亲开始带他到王宫去见世面。第一次面见女王时,父亲曾担心他胆怯出丑。可是,当女王问小培根年龄时,他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在女王这幸福的朝代出生的,年龄比你的王朝还小两岁。”女王对这孩子的回答充满兴趣,称他是“我的小掌玺大臣”。培根的这次回答,一时在宫廷内外传为美谈。

女王吩咐,以后可以经常带小培根到宫中来。这次晋见女王,给父母和在朝当政的姨夫以及所有的亲友都增了光,全家人和亲友都为有这样一个孩子而自豪。

虽然小培根备受宠爱,可他的父母却未忘记对孩子的教育。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受宠的孩子不加以严格约束,很可能走上邪路。因此,他们为小培根的成长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为他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学习语言、圣经、神学,等他年龄稍大一些,开始教他学习英国历史、世界地理、欧洲各国概况。

除此之外,母亲还教他怎样欣赏音乐和文学名著,怎样使自己高雅大方,以及各种场合的礼节、贵族的交际习惯等等。

聪明的培根有极好的记忆和领悟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几乎是教一两遍就能铭记于心,还能悟出自己的理解。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引导下,培根从小养成了爱学习、爱知识的好习惯。

小小年纪,不管走到哪里都被大人们宠着,可是他却爱读书胜过喜爱各种赞扬。夸赞没有使这颗幼小的心灵沉醉,也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年龄很小时,他听了别人的夸赞很高兴,稍大一些对夸赞就习以为常了,年龄再大些,又把夸奖当成了学习的动力。这样,儿童时代的培根就有了对待赞扬的正确态度。

2.少年大学生

由于培根的聪明好学,到12岁时他已经完成了中小学教育。这表明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培根的学习要求了。父母试着为他选了几所中学,可是听课后培根都认为上课的内容太简单。于是,父母大着胆子把他送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并为他请了当时学校最有学问的三一学院院长怀特姬夫特博士作导师。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著名学府,开设了许多课程主要有逻辑学、辩证法、修辞学、高级文法、宗教、历史、语言学等。由于学生很少,导师可以像现代高等院校带研究生一样带学生,既没有系统的教材,也不集体上课,而是规定各个科目的原著,让学生自己去读,有了问题来问导师。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和自学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12岁的孩子能适应吗?培根的父母起初很担心。事实证明,父母的担心是不必要的,早熟的培根比那些年龄远远大于他的学生更有自制能力,对学习的兴趣也超过了他的同学。

培根还有很强的独立性,他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要求特殊照顾,而是自愿过普通学生的生活。他入大学后,很快就把自己融入了知识的海洋。先生布置学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他的师兄们还在为看不懂而发愁,小小的培根却读出了味道。

他从柏拉图进而追溯到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了辩证思考和辩论术。他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悟到了大自然的奥秘,培养起了对自然知识的极大兴趣。他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

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辩论才能的训练,在训练中,往往是用拉丁文或希腊文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辩论。那些论辩成绩突出的学生一般都是学院的高才生。这种课程使一些不好好学习或较迟钝的学生难堪,但他们可以不参加。

在大学生中培根虽然年龄最小,但他却对这种很具挑战色彩的课程非常感兴趣,几乎每次论辩课他都参加,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临场即兴发挥。每当他上台进行论辩的时候,总引来许多师生们观看。他那还带着童稚嗓音的语调,讲出话来却有很强的逻辑性。他在论辩过程中从不强词夺理,而是以充分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使人信服。论辩课使培根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培根喜欢读书不是为猎奇而浏览,而是在读书的同时加以思考。他小小的年纪,从不盲目崇拜任何权威。比如,当时亚里士多德哲学被奉为真理,但是,培根却敢于对亚里士多德哲学提出疑义。他曾说,作为一种方法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只是给人们提出了辩驳和争论的话题与方法,却不能产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谋求福利的任何效果。这样的哲学对人类有何意义呢?

在保守思想居统治地位的16世纪,成熟的思想家也未必能提出这样深刻的疑问,而培根在15岁时就提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他思想的深透和联系实际的倾向。正是这种倾向,萌发了他对科学和经验的思考。这种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并使他在后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形成了影响近代思想进程的经验唯物论。

培根在剑桥大学读了3年书,兴趣广泛,所学课程多达数十门。他不仅对哲学和科学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对艺术、语言、文学等也兴趣极浓。他在这里学会了多种语言,培养起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他的写作,文笔生动活泼,语言美妙,把哲学和政论文章都写得像散文一样优美。

当大学生活结束时,学校对他的评价是:学习勤奋,对各门主修课程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这样小的年纪,独自进入大学,在自己管理自己的条件下,能够学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说培根是当时的奇才。

3.年轻的外交官

随着培根知识与能力的增长,父母认为小儿子将会很有前途。为此,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向王宫贵族、一切有权势的人们宣传培根的聪明才智。培根的父亲在官场上不乏朋友,也不缺少官场经验。但培根当时年龄确实太小,还未达到能够胜任要职的程度。不过,他们的活动还是有结果的。1576年,当鲍莱爵士被任命为英国驻法国大使时,伊丽莎白女王突然想起了小培根,提出让他跟鲍莱爵士到法国工作。于是15岁的培根成了英国驻法国大使馆最年轻的外交官。

培根来到了近代欧洲大陆思想和文化最高活动的地区——法国巴黎。这里曾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这里创立了巴黎独特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形式——沙龙,即文人、雅士的客厅聚会,由一位贵夫人做东,邀请有名气的文学家、作家、艺术家或哲学家在一起闲谈,在闲谈中互相激发思想或艺术的火花。

严格的教育,使培根深知工作和忠于女王是第一位的,是非常重要的。他到巴黎后,最初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熟悉外交事务和进一步精通法语上。半年中,他熟练地掌握了法语会话。当他熟悉了外交公文和办事程序之后,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呼吸巴黎的文化空气,参加巴黎的文化活动中来。

他作为少年外交官,频繁参加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他英俊的相貌、炯炯有神的眼睛、才思敏捷的头脑,使他到哪里都受到主人的特别欢迎。他知识渊博,思维深透,每遇争论,总要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使那些盲目崇拜知识和学者的巴黎贵夫人们惊叹不已。

培根在巴黎,不仅参加沙龙,而且观察欧洲大陆的自然风光、经济发展、政治变化、学术动向。他以极强的求知欲,全面了解英国以外的世界,这使他知识大增,视野开阔。后来,根据自己对巴黎政界的观察,培根写成了《欧洲政情记》,还作了大量的笔记和对沙龙的评论。

巴黎的学术活动对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还在别的同龄人尽情玩耍的时候,培根就以一个思想家的姿态开始学习、思考和工作了。这大概是他成为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原因之一吧。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本书是一部描述毛主席人际关系,反映毛主席与湖南家乡父老交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曾读过一部分,感到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通过长期深入采访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庄重的笔触描写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父老乡亲水乳交融的关系,歌颂了毛主席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大公无私、情系桑梓、,忧天下的高尚品质和伟人风范。我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959年随毛主席回过韶山,亲身感受到毛主席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
  • 恭亲王奕诉政海沉浮录

    恭亲王奕诉政海沉浮录

    晚清历史风云变幻,爆发于19世纪中叶前后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从内外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忧患意识的统治阶层开始思索如何自强以抵御外侮,于是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们发起并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继爆发使洋务官员寄予办洋务以自强御侮的梦破灭,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的新生资产阶级力量则开始思索一条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鼓动光绪帝进行改良变法。
  • 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他们,个性或狷介,或痴狂,或迂腐;他们,性情不失风骨、风趣和浪漫;他们,品格清风朗月、苍松劲竹。他们是近现代飘逸浪漫的士人才子,却也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演绎着中国文坛江湖的风雨激荡和恩怨纷争。相知、相敬、相重者,莫如胡适与陈独秀,胡适与李大钊,冯雪峰与鲁迅,吴祖光与两任妻子吕恩、新凤霞;爱恨纠葛、难分难解者,莫如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交恶纠缠、怨怼一生者,莫如鲁迅与周扬,胡风与周扬,丁玲与周扬;孰是孰非实难道断者,莫如钱锺书、杨绛夫妇与鲁迅……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2)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李自成第八卷:崇祯皇帝之死

    李自成第八卷:崇祯皇帝之死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热门推荐
  • 武林萌主:废柴娇妻要逆袭

    武林萌主:废柴娇妻要逆袭

    她是将门千金,她是南梦之,哥哥疼着,爹爹爱着,却唯独不能修炼,成为了将军府上唯一的例外。她是绝世神偷,她是南梦栀,冷漠无情,杀伐果断,却唯独爱上了他,成为了他上位的一个垫脚石。阴差阳错,她们互换了身份,一世骄傲的南梦栀又怎能容许自己的废柴身份,她开始寻求能让自己再次修炼的办法,却意外的发现,自己的身世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魔尊大人频频来犯?为什么天神大人总献殷勤?为什么绝世美男绕身边转?是真心爱她?或是为了名利?还是,她那不为人知的神秘身世?且看女主如何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玩转异世!
  • 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在魔法师的手中,一张牌可以变成无数张,他可以凭空造就很多奇迹。可是无论他的表演多么神奇,大家都知道这是假象。但你知道吗?现实中的“魔法大师”巴菲特却将手中的100美元在43年后神奇地变为620亿美元,他创造了奇迹,巴菲特和那些魔法师之间唯一的区别是时间的长度。
  • 轮回杀道

    轮回杀道

    这是一个武者的世界,武魂在武者弱小时就以觉醒,主无奈武魂无法觉醒......这是一种以杀觉醒的武魂六道轮回武魂
  • 感谢时光遇见你

    感谢时光遇见你

    那一年,25岁的夏然辰遇到了18岁的陆倾歌。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伊人一笑,风华无双

    伊人一笑,风华无双

    明明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得不到。人的贪欲果然是无尽的……就连仙都无法脱离。重活一世他不再为他人而活,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爱的人,也要好好的活下去……
  • 堕天尊主

    堕天尊主

    一个陨落在寻求主宰契机路上的强者,意外的重生在一个凡人界废柴身上。“哼,你们敢欺负我!我会让你们后悔的。”看废柴主角如何逆袭,一步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 语文是坑

    语文是坑

    一枚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大学毕业满怀激情投入工作中,开始了自己的职场生涯,从此开始体会什么是人生,漫漫十余年经历的种种,渐渐将一个傻白甜变成腹黑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性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性思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编,分别为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等。
  • 马丁的早晨

    马丁的早晨

    悲催少年马丁拾得一本异能百科全书,从此每天早晨都能获得一种全新的异能。无用的增大术,低配的隐身术,坑爹的意念术,惊悚的透视术……美艳房东,娇蛮警花,呆萌萝莉,性感总裁,清纯校花,你们一个个为什么都要逼我,我只是个普通人而已啊!
  • 一品弃后:邪王你在下

    一品弃后:邪王你在下

    她本是容貌倾城,国色天香,亦有即将成婚的如意郎君。可他却在她未婚夫的面前,残忍地毁去她的清白。命运捉弄,她成了他的侍妾。是认命?还是反击?年迈垂老的皇上突然病危,命悬一线,病因不祥,江湖道士传言需找一生辰八字相合之女子冲喜。他无情地将她送进了宫中。是巧合?还是蓄意?残酷的后宫争斗,屡遭陷害,皇位之争,她究竟该站在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