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92900000013

第13章 魏征

投奔瓦岗寨

魏征(580——643)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魏州曲城(今属山东)人。父亲魏长贤精通文史,博学多才,曾做过北齐著作郎,后因直谏朝政,贬为上党屯县令。父亲正直倔强的品质,对青少年时代的魏征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然而由于父亲去世较早,家业也因此衰落。穷困的生活,并没有磨灭魏征的意志,他性格坚强,胸怀大志,喜好读书,多所涉览,尤注意于历代兴衰得失之道,这为以后他的从政、治史打下了厚实的基础。魏征的青年时代是在隋末的动乱年代度过的。为了躲避战乱,他出家当了道士。

当时,在河南一带翟(zhái)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攻占了洛阳东北的最大粮仓兴洛仓,起义军开仓放粮,济贫救苦,深得百姓拥护,队伍迅速扩大,声威日盛。隋大业十二年(616)隋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元宝藏知魏征有学识,请他到郡府掌管书记,魏征毅然前往。李密见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赞叹不已。以后知道这些书信均出自魏征手笔,李密便请魏征到元帅府任文学参军,掌管记室。魏征向李密条陈十项,李密虽然惊赞魏征之才,并不采纳他的计谋。

隋大业十三年(617),李密刺杀了瓦岗军首领翟让,瓦岗军的领导力量被大大削弱。瓦岗军是一支很强的反隋力量,曾先后打败隋将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当然,瓦岗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强将死伤不少。李密对形势估计错误,并且滋生了骄傲情绪。就在李密谋杀翟让不久,王世充又集中二十万大军向瓦岗军扑来。魏征非常关心这次战斗的胜败。他找到李密的一个姓郑长史说:“王世充远道而来,必定要速战。我们只宜坚守,等他们粮草食尽,必然退兵,那时我们追击,定能胜利。”魏征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目光短浅的郑长史却斥之为“老生常谈”。魏征非常生气,拂袖而去。结果,李密大败,瓦岗军全军崩溃,李密只得投降唐朝。魏征也随李密来到京城长安。

辅助唐太宗

魏征归唐后,并不被重用,默默无闻。因而,他自动请求安抚山东。唐高祖李渊同意他的请求并把他升为秘书丞。从长安来到黎阳,魏征给据守黎阳的李密旧部徐世写信,劝他归唐。徐世深知形势,很快就归顺了唐朝。这样,魏征凭一封信就使唐朝获得了山东(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徐世后成为唐朝的一代名将,在多次征讨中曾立下赫赫战功。李渊赐以李姓,又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李。

不久,魏征来魏州,说服元宝藏也归附了唐朝。魏征从魏州又回到黎阳,同年十月,河北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为其所俘,窦建德就拜任魏征为起居舍人。武德四年(621),李世民率兵围攻洛阳,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李世民一举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魏征再度归唐。魏征当过道士,又在李密、窦建德的农民起义军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目睹了农民起义军的伟大力量,也深刻了解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感情,这使他懂得“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丰富的实践对魏征以后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太子李建成知魏征有才气,便召为洗马,掌图书缮写,魏征因而就成了东宫的官属。李建成十分器重魏征,魏征也对李建成忠心不二。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魏征竭尽全力为李建成出谋划策。魏征看到李世民在创建唐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巨大功劳,深得人心。因此他提醒太子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以功以镇服海内。”正当此时,逃往突厥的窦建德残部刘黑闼(tà)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又把河北失地重新占领,恢复了许多州县。魏征抓住这一时机,对李建成说:“今刘黑闼散亡之余,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应当带兵打败他们,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方可自安。”李建成同意魏征的建议,向李渊请命。李渊诏李建成率军征讨刘黑闼。魏征随军出征。唐军至昌乐,刘黑闼严阵拒守,两军形成对垒。魏征向李建成建议,采用镇压和安抚相结合的两手政策,遣返俘虏,使刘黑闼的同党相信朝廷的赦免赦(shè)免:依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政策,以瓦解其军心。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刘黑闼军心涣散,纷纷逃亡,降唐的也不少。最后刘黑闼败走洺(mínɡ)州,为唐军所杀。

唐王朝统一天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激化,魏征屡屡劝说李建成早下决心,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但在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却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下伏兵,一举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李渊被迫接受了现实,他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将军国大权完全交给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对东宫僚属一律宽大。有一天,他把魏征召来责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从容答道:“太子若听我的话,决不会有今日之祸。”李世民早就知道魏征的才能,又见他临危不惧,更加器重他。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掌握东宫的庶务和文书。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当了皇帝,这就是唐太宗。唐太宗知人善任,提升魏征为谏议大夫。他派魏征安抚河北。当时,河北州县有不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在活动,他们终日惶恐惶(huánɡ)恐:惊慌害怕不安,害怕李世民镇压,因而有思乱之心。魏征曾建议太宗,要对他们出以公心,不计旧怨。唐太宗听从他的意见,派他去安抚,允许他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变动处理。魏征到了磁州(今河北磁县),见到押送进京的李建成侍卫李志安和李元吉的护军李思行,下令把他们释放,并下令将原来东宫和齐王府的旧属,一律赦免。这样一来,河北也就安定了。

魏征不辱使命,回到长安。唐太宗很是高兴。从此以后,魏征与太宗皇帝的关系日益密切,有时甚至进入太宗卧室商议大事。魏征深感知遇之恩,更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太宗即位不久,魏征就进谏说:“陛下初即位时曾下诏言,‘过去欠国家的财物,一律捐免。’但有关部门却仍然催交。您的诏书还说,‘关中免两年租调,关外免一年徭役’。有关部门把交纳的租调散还给他们。而又下诏说,‘已经服役、交纳租调的,从明天开始免除。’租调不免,又要点兵,这是以诚信待天下吗?”唐太宗听后十分高兴,说:“我原以为你固执,不通达政事。今天听你议论,真是精辟透彻,我的错误确是不小。”他不但接受了魏征的意见,还奖给他一个金瓮。

贞观元年(627),有人告发魏征徇私其亲戚。太宗请御史大夫温彦博查办,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奉诏责怪魏征,说他不注意检点行为,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诽谤。魏征去见太宗说,臣不敢奉诏。还说,君臣一条心,才叫做一体,哪有抛却大公无私,而专在检点行为上下功夫?如果上下都走这条路,国家兴亡就难以逆料了。他对唐太宗说:“愿使臣为良臣,不为忠臣。”太宗问:“忠良有什么不同?”魏征说:“良臣身有美名,如稷(jì)、契(qiè),君主也获得好的声誉。而忠臣则不同,如商纣王时的尤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太宗听了非常高兴。接着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拍手叫好。

敢犯人主颜

贞观三年(629)二月,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当了宰相。贞观七年又改任魏征为侍中,侍中是门下省长官,更是当然的宰相。贞观十年(636)六月,魏征屡以目疾请为散官,散官是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太宗不得已,以魏征为特进,其实还是在宰相位上,只不过没有那么多繁杂事务。直到贞观十六年(642)九月,才罢相为太子太师。

贞观之初,唐朝君臣之间曾发生如何治国的讨论。唐太宗认为,大动乱之后,很难把百姓教化好,而魏征对此却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大乱之后,百姓对治理的要求,就如同饿极了人求食一样。唐太宗对魏征的话有点怀疑,他说,古人云,贤明的人治理国家,也要百年才有成果。魏征回答说,这是指平常人说的,如果是英明的君主,一年就可取得成功,三年才得成绩已经不算早了。而宰相封德彝认为魏征蛊惑盅(ɡǔ)惑:毒害;迷惑。君心。他指出,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变得浮荡奸诈,秦用严刑峻法,汉施仁义、刑律两手,都未能取得成功。如果听信魏征的话,国家必然大乱。魏征针锋相对,以历史事实驳斥了封德彝的人心不古的议论,说如果人心越来越奸诈,那么到今天人就都变成鬼,还能谈什么教化?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封德彝说得哑口无言,无言以对。而对唐太宗说来,却坚定了他大治天下的决心。

在具体政策及措施的做法上,朝臣们也各执一词。有人要太宗“独运威权”,有人建议太宗“震耀威武,征讨四夷”。而魏征建议唐太宗应“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四夷即服”。魏征的治国方针是把重点放在国家的恢复和建设上,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魏征认为,必须“抚民以静”。他以隋朝和贞观初期相比,隋初的仓凛(lǐn)仓廪:粮仓。、户口、甲兵都比唐初又多又强,但是,“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魏征此处所说的“静”,就是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而并非对百姓没有任何役使和盘剥,而是动之以时,适度而已,而不像隋炀帝那样,“虐用其民”,“诛求不已”,使老百姓无法生活,最后只能揭竿而起。唐太宗是个贤明的君主,他把“抚民以静”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贞观二年(628),他就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如果要不失时,只有君主简静才能得到。”唐太宗的“抚民以静”思想和魏征不谋而合,君臣一心,使“抚民以静”的方针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抚民以静”的具体做法就是:必须减轻摇役。繁重的摇役,必须侵占农时,耗费大量的劳力。魏征常常提醒唐太宗勿搅民扰民。一次,唐太宗要巡游南山,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好久不见出发的动静。魏征为此询问唐太宗。唐太宗告诉魏征,原先是有这种打算的,因为怕你怪罪,故中止了。贞观初期唐太宗虚心纳谏,躬行节俭,以省民力。公元632年,唐朝经济好转,国泰民安。文武官员再次请唐太宗封禅,也就是到泰山祭天,表示对天的敬畏。魏征却竭力反对封禅,他说:“兴师动众,远行千里,必然会财尽民劳。”经魏征这么一讲,唐太宗的封禅之举也就停止了。

身为宰相,魏征特别注意协调君臣关系。在魏征看来,君臣如同一体,国君是人的首脑,臣子是人的四肢;君臣一体,协调一致,才能治理好国家。他引用孟子的话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为寇仇。”从儒家的道德观念出发,魏征认为在君臣关系上,君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而,他主张君必须以诚信待臣。

唐太宗懂得儒家君为臣纲的道理,他克己修身,崇尚节俭。但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此时魏征则是犯颜直谏。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为了个人享乐,在洛阳修建飞山宫。魏征上疏反对,他希望唐太宗以隋为鉴,吸取教训,唐太宗遂即醒悟,停修了飞山宫。

还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中途住显仁宫,因当地供应不周,太宗大发脾气。魏征进谏说:“陛下因供应不周而动怒,恐怕这种风气传下去。将来会弄得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形容人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生活极端困苦。从前隋炀帝常以郡县供应多少而赏罚,所以海内叛之,结果亡国了。这是陛下亲眼所见的,为什么还要去效仿他呢?”唐太宗听了,出了一身冷汗,对魏征说:“要不是你,我是听不到这样的话的。”

贞观十三年(639),魏征因唐太宗有违克终俭约的初衷,逐渐趋于奢纵,因此向唐太宗上疏进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渐疏》。他指出了唐太宗渐不克终者有十条。这十条的主要内容是:一、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xiá)荒。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以来,意在奢纵,轻用人才,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贞观之初,损己于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四、贞观之初,砥砺砥砺(dǐlì):磨炼。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xiè)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xiá)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魏征的奏疏,用鲜明的对比,有力的事实和论证,剖析了唐太宗自贞观以来的前后变化。他希望唐太宗居安思危,善始慎终,振作精神,励精图治,继续发展贞观之治。奏疏感动了唐太宗,他把魏征这篇奏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朝夕披读,激励自己,并把奏疏交给史官,让他们载入史册,还赏赐给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

魏征的诤谏,抓住问题的要害,以史为鉴,有理有据,语言虽尖锐激切,但他刚直诚恳的态度,据理力争,不留情面有理有据,使唐太宗虽始听而大发雷霆,最终也被魏征所折服。史书载,有一次,唐太宗被魏征说得受不了,罢朝后,气狠狠地说,我早晚要杀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在朝廷上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退下后穿上朝服为之祝贺。唐太宗惊问何故,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主明臣就忠直,今魏征忠直,因陛下之明也。”唐太宗于是转怒为喜,反而更加敬重魏征。

永为诤臣范

魏征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对历史有深刻的了解,善于将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以史为鉴,以此论治道,劝太宗。他根据唐太宗的诏令修撰《周史》、《齐史》、《梁史》、《陈史》、《隋史》五朝历史。五部史书总监虽是房玄龄,但房政务繁忙,魏征是实际的总监。魏征还亲自动手,撰写了隋史的序和论,还为《梁书》、《陈书》、《北齐书》写了总论。他治史谨严,有“良史”之称。贞观十年(636),五朝史书修撰完毕,唐太宗为嘉奖魏征,加封魏征为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

贞观十六年(642)七月,魏征病重,唐太宗下手诏慰问。魏征居室简陋,生活俭朴。唐太宗还特别下令为他建了一个正厅,还赐给屏风等物。同年九月,唐太宗说:“方今群臣,忠直没有超过魏征的,我遣傅太子。”于是,罢去魏征的宰相职务,拜为太子太师。

贞观十七年(643)正月,魏征病危,唐太宗带领太子前往探望。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亲临魏家哀悼,悲痛异常。他停朝五天,令百官参加葬礼。送葬时还登上苑西楼,遥望魏征灵柩,还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

唐太宗对魏征的去世,十分悲痛。曾感叹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同类推荐
  • 中国作家人生档案

    中国作家人生档案

    本套丛书名为“人生”档案,意思就是强调它的真实性。有的人喜欢或习惯读小说,觉得小说故事性强好看,其实真实的生活更精采,只要认真地甭理和总对,几乎每个人的独特经历,都是一本好读有益的大书。
  • 李自成第一卷:潼关南原大战

    李自成第一卷:潼关南原大战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
  • 穿越岁月的烟云

    穿越岁月的烟云

    该书作者花了很大的精力和一年的时间,用写实描述的文学手法,把自己和家人的风雨人生经历,和着历史的节拍,与永和同呼吸共命运,将半个世纪多的岁月烟云,真实地展现给了我们,这就是题名为《穿越岁月的烟云》。这部凝聚着多年心血和夙愿的洋洋十几万言的回忆录,如一股清凉山风,沁人心脾,激发和勾起读者澎湃的思绪。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1)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唐代诗风的开创者:初唐四杰

    唐代诗风的开创者:初唐四杰

    《唐代诗风的开创者——初唐四杰》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诗词创作。《唐代诗风的开创者——初唐四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校园之护身强兵

    校园之护身强兵

    特种兵带着小萝莉潜入校园,武能揍人把校花,医能救人迷老师,于是越来越多的大萝莉出现。“老师好,我叫秦问,我的愿望就是在这校园里帅出一片天。”“学姐学妹你们别这样,我只是一个纯洁的孩子——”
  • 云央界

    云央界

    飞龙离天,随云入渊;潜龙在渊,随云上天。
  • 我是一只小老鼠

    我是一只小老鼠

    大学毕业后回村大兴土木搞建设,修公路建电站。爱情事业在一次次风波中难分难割。官场恩仇,一笑泯过,酒中自有腹黑手,自有天生眼。
  • 逍遥伦

    逍遥伦

    公元年前,方筱厌倦牢笼似的生活,离开方府与猫系颜制逆天男神,在竹林潜心修炼一年和忠犬师父争吵粉红不停。重逢十王爷,一块儿玉佩将三人紧紧相连,剪不断理还乱。然,身负拯救天下苍生的重任的方筱与野心勃勃的王爷分分合合。终,十王爷黑化成魔,方筱为拯救天下苍生散尽功力,一人零落于世间,自创逍遥派护四海八荒安宁。
  • 帝之风华:嗜血少女桃花劫

    帝之风华:嗜血少女桃花劫

    两次背叛,两次心碎。再次睁眼,她不再是上官沐音,也不再是她的替身,她一世只想安静的生活下去。奈何,她有她的使命去完成。她发誓不再喜欢人,却再次被他的甜言密语所感动,如飞蛾扑火般喜欢上他,明明知道会受伤,却还是想在相信他一次,这一次,他将心比心,还是再一次的将她推入深渊…………
  • 荆情吸血盟

    荆情吸血盟

    历史传说中的吸血一族,真的存在吗?毕竟,这仍是个传说,没有人亲眼看见过。若说,谜一样的血族正以人的姿态生活在你我周围,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魔鬼,慢慢的,伸出爪牙啃食,蔓延着这个世界……
  • 度厄英雄传

    度厄英雄传

    人界灵气稀薄,人类贪欲暴涨,环境日益恶化,邪魔横行。一位少年自婴孩时期被蛟魔附体,此人从小怀揣拯救世人的梦想,一次偶然的遭遇使他成为修仙者,面对人间如此恶劣的情形,他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呢?
  • 魂战隋唐

    魂战隋唐

    当一切心机努力和花言巧语在时间大河中疲劳荡漾时,需用武力砸碎这片粉饰,绽放吾赤子锋芒!
  • 韶华倾负终离殇

    韶华倾负终离殇

    那一年,悠悠夏日,她坐在树荫下戴着耳机,惬意地听音乐,他凑了过去,神秘一笑,“我手机里有一首歌很好听,要不要试试?”她说好。他笨拙地第一次为别人塞上耳机。“清尘,我想我是喜欢上你了…我知道你心里有人,但是我想,人生那么长,等你几年又何妨。”那一年,寥寥夜空,他和她说了再见,他说,清尘,你要照顾好自己,我走之后,你要记得上课不要睡懒觉,记得不要因为赶时间就不吃早饭……那一年,辗转几年,她褪去了青春的懵懂,已成为国内知名律师,而他,是最具有商业敏感性的总裁,一次官司,他与她,多年以后意外碰面。那一年,蒙蒙细雨,他轻抚着石碑,不思量,自难忘,十年生死两茫茫。你走了,又何苦让我一人浑浑噩噩地留下。
  • 春风十里,就等你

    春风十里,就等你

    一个集团的女总裁,是有名的女强人,样样都行,什么都是完美的。自己刚刚从父亲那接受集团,就把集团上上下下管理的十分稳当。但源于还是学生所以对外界不透露任何隐私,比自己还厉害的另一个集团的总裁也是学生。智慧,颜值,工作能力……样样跟顾心然不相上下。原本以为是个高冷的型男,没想到只是一个柔柔弱弱的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