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92100000015

第15章 德国现代文学大家(6)

战争和革命的动荡平静以后,布莱希特重入慕尼黑大学。1922年2月22日他的剧本《夜半鼓声》在慕尼黑话剧院上演,同年获“克莱斯特奖金”,从此引起德国戏剧界注目。1923年被聘为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1924年应著名导演马克斯·赖因哈德之聘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他与女演员海伦娜·韦格尔结婚。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以后,在国会纵火案发生的次日,布莱希特被迫离开德国去巴黎,同年夏携家属去丹麦,在斯文堡附近一个农舍里居住6年。1936~1939年同布雷德尔、福伊希特万格一起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杂志《发言》。1939年被迫离开丹麦去瑞典,1940年去芬兰,次年夏季取道苏联去美国,在圣莫尼卡居留6年。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返回欧洲,最初停留在瑞士苏黎世,1948年10月回到柏林。晚年和夫人海伦娜·韦格尔领导了“柏林剧团”的活动。1956年8月14日逝世。

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引起的社会弊端,表达了资产阶级文明不久将被一场“地震”吞没的信念。他在努力理解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剧作《人就是人》(1926)、《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1)等,都是最初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尝试,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

20年代末30年代初,布莱希特开始创立叙事剧的尝试。他把戏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的戏剧性戏剧,或称“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是叙事剧,或称“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他认为前者偏重于诉诸观众的感情,借恐惧与怜悯引起净化,把观众吸引到剧情中去,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后者则更偏重于诉诸观众的理性,让他们在观看与思考中判断剧情的是非曲直。布莱希特创造了一种称为“陌生化效果”的艺术方法。依照这种方法,剧作家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表现一种生活现象或者一个人物典型,以便让观众用新的眼光来观察,深入地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导演和演员则借助这种方法,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制造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使演员既是他的角色的表演者,又是它的“裁判”;使观众成为“旁观者”,用探讨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表演的事件。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按体裁可分为3类:《例外与常规》(1930)、《措施》(1930)、《母亲》(1932)被称为“教育剧”;《四川一好人》(1940)、《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1940)、《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1911)《高加索灰阑记》(1945)是“寓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伽利略传》(1947)和《公社的日子》(1948~1949)则属于历史剧范围。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不但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教育剧”是布莱希特尝试创立叙事剧之初经常采用的形式,是20、3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蓬勃发展的宣传鼓动工作的直接产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是大多数“教育剧”着力表现的主题。它反映了像布莱希特这样一批知识分子,在2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中,从剥削阶级阵营转入无产阶级队伍以后要求自我改造的愿望。“教育剧”中最成功的一部,是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它以原作的主要人物和内容为基础,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对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的批判、反对战争危险、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等内容。

“寓意剧”的特点是比喻,作家不受人物和环境的束缚,有充分想象的自由。“寓意剧”的重点在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对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哲理性的概括。“寓意剧”一般都是由直接表演和哲理性的概括两部分构成,这种“双层次布局”是它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寓意剧”的主题思想就是借这种多层次布局表现出来的,离开任何一部分都无法充分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是根据芬兰女作家赫拉·沃里约基讲述的一则芬兰民间故事创作的。作品通过一个芬兰地主在酒醉时和酒醒后两种不同的表现,说明剥削者的本性不会改变,提醒人们对他们不能抱任何幻想。《高加索灰阑记》是根据中国元杂剧作家李潜夫的公案戏《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改编的。剧情围绕着两个母亲争夺一个孩子展开,在非常时期偶然上任的法官,在断案中发现,他面临的不是哪个母亲有权要孩子,而是孩子有权选择一个更好的母亲问题。作者给这个古老的故事加上一个现代内容的“楔子”,寓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或者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是可以找到对大家都有利的办法来解决的。而原则应该是:“一切归属于善于对待它的人。”如孩子归于慈爱的母亲,以使他成材成器;车辆归于好的车夫,以便于顺利开动;山谷归于灌溉者,以便使它开花结果。这出戏在艺术上体现了叙事剧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布莱希特的历史剧都是借用历史题材,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取材于17世纪小说家格里美豪森的小说《女骗子和流浪者大胆妈妈》(1670),剧中的主人公安娜·菲尔灵,传说是德国30年战争时用一个随军小贩,绰号大胆妈妈。剧本表现安娜带着3个子女,拖着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作为谋生的依靠,结果子女们或死或散,落得孤身一人。作者借大胆妈妈的遭遇说明,想在战争中捞取利益的人,必然要毁于战争。《伽利略传》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物理学家、大文学家伽利略,因证明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遭到宗教裁判所迫害的史实为题材,反映了在一个科学新时代破晓的时候,真理与谬论、科学与愚昧的斗争。作者最初的意图是借表现伽利略在愚昧黑暗的社会势力面前忍辱含垢,完成科学著述的行为,给德国反法西斯战士树立一个历史的榜样。《公社的日子》是根据挪威作家诺达尔·格里格描写巴黎公社的剧本《失败》创作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被摧毁以后,布莱希特从德国面临的新形势中,看到了巴黎工人阶级在1871年起义中赶走资产阶级,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的现实意义。作品以巴黎一家普通劳动人民及其亲友在这一事件中的遭遇为中心,表现了这一伟大革命实践的始末以及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

布莱希特的诗歌创作始终同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他在诗歌艺术上的革新,为现代德国诗歌开辟了新的园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布莱希特早期诗歌大多是在民歌、民谣传统的基础上创作的。他那些采用歌谣体创作的叙事诗,多数有戏剧性情节,有人物,采取严格押韵的形式,便于谱曲咏唱。如《死兵的传说》以离奇怪诞的讽刺形式,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表现了德国帝国主义在战争失败前夕的垂死挣扎。布莱希特偏爱创作“角色抒情诗”,不喜直抒胸臆,他惯于采用类似戏剧中行动的人物独白的形式,来揭示人物本身的、社会的或心理的特征。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传达主观情绪,而是努力做客观的陈述和报道。《妓女之歌》、《海盗燕妮》等就是这类诗歌。

布莱希特投身革命队伍以后,有意识地把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他的许多著名群众歌曲,如《团结之歌》、《统一战线之歌》等,既是十分精致的艺术品,又是切合时宜的宣传品,在革命队伍中发挥了动员和教育作用。布莱希特的许多优秀诗歌,大部分是在叙事剧的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如《赞美地下工作》、《赞美共产主义》、《赞美学习》、《一个读书的工人的疑问》等。这些作品都明显地带有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启蒙和教诲的特点,他们不以感情去打动读者,而是启发读者的理性和思维,让读者通过认识达到行动。这是布莱希特诗歌的独特之处。布莱希特的诗歌常常采用“直接说教”的手法,面向读者的理性,陈述他对事物的认识。诗人借这种手法艺术地再现某些革命道理,以教导读者正确认识形势和事变。它们是语言通俗明了、比喻鲜明生动、结构简洁明快的教育诗。

布莱希特还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古典俳句,创造了一种节奏不规则的无韵抒情诗。这种诗歌充分运用口语的特点,既不贪恋华丽的词藻,也不追求奔放的感情,而是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择精华,以表现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如在《工人喊着要面包》这首只有4行的短诗里,作者采用类似逻辑学“三段论”的手法,简洁生动地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形势。

布莱希特的主要诗集有《家庭格言》(1926)、《歌曲集》(1934)、《斯文堡诗集》(1939)和《诗百首》(1955)。布莱希特还创作了长短篇小说多种,如《三分钱小说》(1934)、《尤利乌斯·恺撒的事业》(1949)、《负伤的苏格拉底》(1949)等。《戏剧小工具篇》(1948)是他关于叙事剧的理论性思考的总结,被誉为“新诗学”。

布莱希特一向关心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酷爱中国文化,他的叙事剧理论颇受中国戏曲艺术的启发。他晚年很推崇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他所领导的“柏林剧团”,曾经改编上演中国话剧《粮食》。布莱希特的诗歌、剧本和戏剧论著,在中国已有多种译本,《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曾在上海、北京演出,颇受好评。

埃·克斯特纳

埃·克斯特纳,1899年生于德国。是德国现代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写过许多优秀的儿童读物。

他的代表作《埃米尔捕盗记》闻名全球。其他作品有《两个小洛特》、《飞翔的教室》、《理发师的猪》等。

埃·克斯特纳热爱儿童,生前曾经说过:“只有那种虽然已长大成人,而仍然保持童心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埃·克斯特纳曾连续10年任德国国际笔会主席,并荣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创作奖、国际青年图书创作奖。

1974年,埃·克斯特纳去世。

魏斯科普夫

魏斯科普夫,1900年4月3日生于布拉格。1918年他被征召入奥匈帝国军队服役,在军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次年到布拉格卡尔大学修习文学和历史,192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21年捷共建党,魏斯科普夫是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3~1924年间,魏斯科普夫被多次指控犯“文字叛国罪”。1927年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革命作家代表会议。1928年移居柏林,与亚历克斯·韦丁结婚,并任《柏林晨报》文艺编辑。1930年参加在哈尔科夫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1933年他被纳粹驱逐出境,回布拉格后,担任《工人画报》(后改名《国民画报》)主编。1939年法西斯军队攻占布拉格后,他去巴黎;同年秋天应美国反法西斯作家同盟邀请赴纽约。

魏斯科普夫在美国居住10年,进行创作并参加“流亡作家委员会”工作,帮助西格斯、基施、马尔希维查等作家逃离欧洲,他在这期间写作了大量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历任捷克驻美国大使馆参赞、驻瑞典公使和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1953年移居东柏林,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籍,与维利·布雷德尔主持《新德意志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他于1955年9月14日在柏林逝世。

魏斯科普夫开始时创作戏剧,后来从事诗歌写作。他最初创作的富有民歌色彩的战斗诗歌汇集在诗集《鼓响了》(1923),其中一些诗篇赞美了俄国十月革命。

魏斯科普夫的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斯拉夫人之歌》(1931)写一个出身资产阶级的青年同本阶级决裂,投向无产阶级的过程。《丽西或者诱惑》(原名《诱惑》,1937)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以30年代初期柏林为背景,通过一个工人家庭出身的青年妇女的遭遇,表现当时一部分德国人受法西斯蛊惑宣传的欺骗,反映了进步势力的反抗斗争。以后法西斯斗争为题材的《新日子来临之前》(1944,英文版1942)和《敢死队》(1945,英文版1944),也是他的重要作品,前者写斯洛伐克爱国志士反抗德国法西斯占领军和本地内奸的武装斗争,后者写一个纳粹士兵赎罪的故事。

魏斯科普夫规模较大的作品是小说3部曲:第1部《告别和平》(1950,英文版名为《多瑙河畔的黄昏》,1946)和第2部《在洪流中》(1955,英文版名为《他们时代的孩子们》,1948)以及第3部《世界在阵痛中》(1960),但第3部仅存残稿。这部巨著描绘了奥匈帝国的没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诞生,两个出身资产阶级的青年人同本阶级决裂,投身于无产阶级。描述了1913~1921年间的事,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时代和社会图景。

魏斯科普夫称报告文学是革命文艺的“轻骑兵”,早年写作的《转乘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列车》(1927)和《未来在创建中》(1932),报道了当年苏联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他的《广州之行》(1953)介绍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日新月异的发展,表现了中国人民不但能够推翻一个旧世界,而且也能够创建一个崭新的社会。

魏斯科普夫还写过许多出色的轶事文学作品,如取材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强权者》(1934)、《不可战胜的人们》(1945)等,另外,还著有关于文学和语言的论著《在异国天空下——德国流亡文学纲要,1933~1947》(1948)、《保卫德语》(1955)和《文学巡礼》(1956)。后者是文学评论集,其中有论述中国诗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以及赵树理、丁玲和田间等人的文章。

魏斯科普夫的译作《中国诗歌》(1953)收入他翻译的中国古今诗歌数10首,其中包括鲁迅、毛泽东、艾青、贺敬之、何其芳等人的诗作。他还把田间的长诗《赶车传》译成德文。

西格斯

西格斯,1900年11月19日生于德国西部美因兹一古玩商和艺术鉴赏家的家庭。她先后在科隆和海得尔堡大学学习语言、文学、历史、艺术史和汉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她在学习时期受进步学生,尤其是波兰、匈牙利等国的政治流亡者的影响。

同类推荐
  •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今世界主要传媒集团的发展现状,对国际传播发展战略进行详细评析,并以对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对中央提出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等发展战略,进行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在编写过程中,《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力图做到宏观战略与中观策略、微观措施相结合,既充分体现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全球眼光,又体现出国际传播实践的中国视野。
  • 优秀教师课堂掌控的艺术

    优秀教师课堂掌控的艺术

    本书围绕教师如何掌控课堂这一技能核心,着重介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掌控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打造高效课堂,如何营造妙趣课堂,如何创新新型的课堂,如何塑造有序的课堂,如何锻造和谐课堂以及如何缔造成功课堂等掌控课堂的有效方法。
  • 触摸教育的美

    触摸教育的美

    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校园里孩子和老师及校长之间的事。分为”举报的分量“、“滑稽的新生传”、“故事进行曲”、“教育即生活”、“返老入童”等篇章。
  • 天下对联奇趣妙

    天下对联奇趣妙

    本书着笔于对联形式与内涵的剖析,从感情色彩上点燃它奇、趣、妙的光环和亮点。书中各呈纷披的对联,奇在令人拍案的工巧立意与构思,趣在读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内涵特色,妙在别致、脱俗和独特技巧的运用,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读者可从中赏析其奇、其趣、其妙,领略对联艺术的真谛与精华。
热门推荐
  • 三界六道游

    三界六道游

    岁月如斑驳铜镜经年,人们在奔波中探寻答案,运数如大海般起伏不定,生命在长河中轮回不断,谁的责任如使命般坚定,谁的理想如愿力般虔诚,谁的希望又如传承般宏远,谁能纵横驰骋于天下大局,谁能大彻大悟于世事之棋主角任飞出生于人间,属于欲界的一部分,而后遇到神秘的女子寒月清,开始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旅,其中包含了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佛家眼中的三界六道。在三界六道闯荡的过程中,任飞目睹了天人五衰的整个过程;视野开阔的同时,内心愈发的归于安宁;渐渐明白了他出生的使命,理想以及传承;最终成就混极大道。已知境界划分:神安,凤初,通元,金丹.....请持续关注,务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灵异短篇故事

    灵异短篇故事

    你们是否也遇到过很多灵异事件跟朋友们说,而朋友却不信的时候?那这部小说不妨看看,
  • 燎原之源

    燎原之源

    2015年的一天,一名生活在地球的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微胖教师遭雷劈,没想到一道小小的闪电,给了他一个未知的世界,也给未来带来了无尽的变化和生机!超级电池,星际母舰,下一代发动机,下一代芯片,宇宙拓荒,让一个无名小教师走上变成巨无霸财团的道路。
  • 豪门遗珠之与子成说

    豪门遗珠之与子成说

    他是照进她漆黑生命里的一抹暖阳,温暖而炙热,让她在人生最灰暗的那段时光里重拾信心。因此重归家族后,她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报答他。怎么报答最好呢?少年时的他一脸玩味——……以身相许吧。可为啥当落羽杉再次碰到这个男人的时候,他有了未婚妻?!!本作品独家首发于晋江文学城,谢绝转载
  • 蛮王的崛起

    蛮王的崛起

    杨如海是个老刽子手,这职业下贱且不祥,久染秽气的他在走夜路的时候,遇上了个不会说话的绝色哑女,便将其带回家中,昼夜贪欢,殊不知,那哑女不是人……
  • 劈破荆棘

    劈破荆棘

    从她选择这条路的开始,蓝颖冰就已经知道这条路上充满荆棘,可是即使因为走在这条路上使她遍满伤痕,留下无数的眼泪,她也从不曾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因为在最后的最后,她最终看到了————那些荆棘背后的宝藏。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无数之后,她也终于懂得什么才是最重,什么应该珍惜。
  • 幻想的英雄

    幻想的英雄

    一个爱幻想的胖子,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幻想而写下的产物。。学生作品,周更2—4章。2K党。幻想的异界,游戏,漫画的物品出现。老套的系统,平凡的宅男胖子,在异界,以一位侍从的身份出现于此。遵守本心,为自己,为爱人而战。
  • 彼岸花开:逆天妖妃很嚣张

    彼岸花开:逆天妖妃很嚣张

    她是精灵古怪的合成人杀手,双重性格,一面笑意盈盈,一面冷漠薄凉。一朝穿越,她成了玄渊大陆风旭国赫赫有名的废材七小姐。废物?呵呵,她冷漠一笑,那是什么?愚蠢的人类啊,让她来教他们什么叫凌、虐!她嚣张,她狂傲,却唯独对他乱了方寸。他是奸诈的颜家三少,却对她死缠烂打。喔,你说面子?有亲亲娘子重要吗?某人一脸无赖。。
  • 这个刘邦都点狠

    这个刘邦都点狠

    从懦弱到强大到“无情”,要品尝多少酸甜苦辣,要吞噬多少人道沧桑,要豪饮多少壮士鲜血?
  • 我的青春是伤口上的盐

    我的青春是伤口上的盐

    有人说“青春不老,岁月如歌”,但赵倩的青春确是一抹伤,痛彻心扉,却不能改变,有些人,有些事,遇到了,便是一辈子的痛,便是一辈子的伤,身边环绕的朋友或真心,或假意,经历的爱情或疼痛,或可惜,只是,如果说,当时没有遇到你,我或许还是那个纯洁如纸的好学生,但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