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耐,瑞典博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双名命名制的创立者。
1707年5月23日,林耐出生于瑞士斯莫兰省的罗斯胡尔特村。父亲是一名牧师,对园艺十好喜好,业余时间经常精心伺弄院子里的各种果树和花草。父亲的喜好对林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林耐也不知不觉爱上了园艺,喜欢识认花草树木,7岁时,他已经能够识别许多植物,8岁时就被人称为“小植物学家”了。
林耐是家中的长子,做牧师的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继任他的神职,于是将他送进了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神学知识。可是小林耐对神学却毫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讲《圣经》、“上帝”……他的心思却飞向了窗外一望无垠的田野,那里有他的许多小伙伴--蚂蚱、蜻蜓、野花、野草等动植物。课外活动时间,小伙伴们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或者跳绳、打球等,可林耐却喜欢跑到学校后面的小山上,采撷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回家对着书本,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
小学毕业后,林耐勉强升入了中学,可他的家境却日益贫困。不久,父亲决定让他退学,改学一门缝匠或鞋匠等手艺,作为将来谋生的本领。但幸运之神第一次光顾了他。学校有一位生理学教师罗斯曼,是当地一位有声望的医生,他注意到了林耐喜欢钻研植物学,觉得是这方面的可造之才,于是说服他父亲,挽留他在学校继续学习,并亲自对他进行指导。
罗斯曼借给林耐一本1700年出版的法国植物学家杜纳福所著的《植物学大纲》。这本书论述了各种花卉的区别和植物分类的方法,知识也比较全面。林耐得到此书,如获至宝,贪婪地阅读着,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书上的内容他已了解得滚瓜烂熟了。罗斯曼对他的钻研精神极为欣赏,决定好好培养他。只要有空余时间,罗斯曼就带着林耐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并详细讲解有关方面的知识,这使得林耐的知识面飞速地扩大,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也逐步提高。
1727年,林耐进入隆德大学学习医学,后来又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虽然主要课程都是有关医学的,但植物学仍然是林耐的最爱,人们在学校图书馆和植物园中经常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周六、周日他则经常去野外采集标本。有一次,他在野外采集一种植物标本时,被毒蛇咬了一口,差点丢了性命。但这并没有使林耐退缩,相反更坚定了他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林耐在研究中发现,以前的植物学书籍分类太乱了,而且也很不全面,他感觉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生物分类系统和命名法。他与同学阿提迪共同确定了一个志向:要对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矿物进行系统地分类和命名。他很清楚这一目标实现的难度,但既然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要去努力实现。
在上大学期间,林耐的家庭经济状况依然很糟,开始还能提供一点资助,后来就完全靠林耐自己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工俭学坚持到了毕业。可惜毕业时,他由于交不起考试费,不能参加学位考试而失去了获得学位的机会。毕业后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林耐留在了乌普萨拉大学担任助教。他一边给学生讲课,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他的工作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可噩运还是降临到了他头上。有一天,校长面带愧色地对他说:“我很抱歉地告诉你,因你未能获得学位,学校学术委员会决定辞退你。你自寻出路吧。
”林耐带着愤怒和遗憾离开了母校,来到了瑞典的法龙镇。
在法龙镇,与林耐作邻而居的是一位名叫莫勒的老医生,他对植物学也颇有研究。林耐和莫勒在一起谈起植物学来头头是道,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人成了忘年交。
一年后的某一天,莫勒医生来看林耐,还未进屋,就听见林耐在屋里唉声叹气。于是莫勒不解地问:“男子汉大丈夫,有多大问题解决不了的,以至于这样!”林耐依然愁眉不展地说:“现在是多好的季节啊!如果能出去考察,一定会发现不少新植物,可是我去哪儿弄到钱来做路费呢?”莫勒医生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就这点小问题啊,这还不好办,我来资助你出国考察。”
有了莫勒医生的资助,林耐开始了长期的野外考察工作。在野外考察中,他发现了不少新植物,也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实践知识,后来他又远涉丹麦、德国,到荷兰留学三年,在哈德维克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到英国和法国进行了长期的考察,这使林耐知识面变得极为开阔,见识了许多以前的植物书上未曾记载过的植物。
后来,林耐回到了瑞典,定居斯德哥尔摩。他决定将自己长期考察的结果整理成文。他一生中共有著作180多种,其中《植物种志》最为出名。这本书从1746年开始写作,历时七年,于1753年出版。这部著作中收集了5938种植物,书中林耐对过去的植物命名进行了革新,创立了“双名命名制”,成为后来植物分类学家共同遵守的法则。
成名后的林耐仍然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术作风和处世原则。西班牙、俄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邀请他去担任要职,他却说:“我的生命和我的一切都属于我的祖国,我只能为我的祖国而工作!”
1778年,林耐因病与世长辞。他为瑞典人民作出的贡献,他取得的成果将永世流传,正是他使植物王国由无序走向了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