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教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强。旅游商品不仅是旅游经济收入之大户,而且也是旅游文化开发的一面镜子。只有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才能开发出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从而再次营造景区的文化氛围。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旅游商品数量少,文化含量低,市场销量不大。“以2005年崆峒山旅游经济收入为例,2005年崆峒山景区实际接待游客人数25万人(次),创收780万元。主要是门票收入。”数据来自崆峒山管理局。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商品实际经济创收能力不强。
第四,缺乏有高深道学修养和在道教界有一定威望的高级道士主持。崆峒山要发展道教文化旅游,引入有高深道学修养和威望的道士至关重要。道教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含量高的宗教旅游,必须营造神秘的道教文化气氛和浓郁的道学研修气息。高级道士凭借他们深厚的道学修养和在道教界的威望能营造出这种氛围。道教文化旅游的主要客源为道教信众,在没有知名道士讲经授篆的情况下,数量庞大的宗教信众市场难以形成,而缺乏虔诚信众的顶礼膜拜,道教文化旅游就不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文化旅游,也难以在景区内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文化旅游氛围。道教文化旅游对游客来讲,应该多一些人生思辨、人生净化的内容,这是崆峒山发展道教文化旅游必须加以关注的。
第五,旅游从业人员道教文化修养偏低。道教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含量高的旅游形式。道教文化中蕴含着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深奥的道学哲理,开发者、经营者必须在深入研究道教文化的基础上确定景区的文化主题,并将深奥的道教理义变换成一种能为广大普通游客所喜闻乐见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开发者,经营者通过筛选典型的道教古迹来营造这种“文化”。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崆峒山很少在把握整个景区道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旅游开发,出现在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活动中很少把旅游项目或线路置于崆峒山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对旅游线路内的景点也较少挖掘其“深奥的义理”即“文化底蕴”。这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与景区开发者、经营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素养偏低有关。
对道教文化游游来说,尽管旅游开发者、经营者极富创意,旅游产品的品位高、吸引力大,但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否使游客满意,这里面还存在问题。其中导游员的素质起了关系全局的作用。来崆峒山游览游人能感受崆峒山自然风光的秀美、雄伟的山势、宏伟的建筑群,但对于崆峒山“天下道教第一山”所体现出的内涵则了解不多。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导游员对景点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所致。因为一个文化素养高的导游员能灵活地根据游客的不同文化层次,选择不同的方式引导对方通过游览去感受旅游客体的“文化”底蕴。这是崆峒山景区导游员也是所有导游员应努力的方向。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能否发展与深化,能否吸引大量的回头游客和道教信众,导游是“瓶颈”,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关于开发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与思考
(一)深刻认识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
现代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在旅游特别是在宗教文化旅游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重新认识文化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当前宗教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文化性竞争是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刘春燕《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崆峒山发展道教文化旅游,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应高度重视旅游业中的文化建设,深度理解资源的道教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推动所用。
第一,崆峒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中,“天下道教第一山”所代表的道教意义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取而代之的。因为崆峒山“天下道教第一山”地位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与锤炼,早已根深蒂固,无可更改。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也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和成熟,早已与其周边的社会文化氛围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与周边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这个环境,它的价值就会锐减,甚至消失。
第二,道教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崆峒山道教文化是一种神秘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它文化积淀深厚、神秘性强,经过深入的挖掘提炼,可以开发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广阔的旅游市场,便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布特尔(R.W.Bulte)的研究,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探察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由于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它的生命周期应该很长,其发展阶段的特征也应较为缓慢,不易出现“瀑涨”现象,巩固阶段持续时间长,没有特殊事件发生,很少进入旅游衰落期,崆峒山的道教文化旅游也将会长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第三,道教文化旅游客源稳定,复游率高,柔韧性强,这是任何其他方式的旅游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对道教信众来说,道教文化旅游更是不可阻挡的,他们会定期、多次前往心目中的道教圣地。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左右,他们无疑是宗教文化旅游稳定而强大的客源。另一方面,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优先选择规律来看,旅游者总是愿意选择知名度较高、神秘性较强的旅游地。”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14页。崆峒山道教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果对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突出崆峒山的道教文化特色,会进一步对广大信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自然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
第四,文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法宝。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的,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则是一种高级而又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在未来旅游业的竞争中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含量高,富于参与性。现阶段,崆峒山旅游业从业人员文化修养特别是道教文化修养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很难挖掘出其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精华,也就难以开发出高晶位、个性鲜明,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进而失去市场竞争力,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二)开发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考
崆峒山旅游资源数量多、文化含量高,为使崆峒山旅游业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有大的发展,崆峒山首先应确立景区的道教文化主题,深层次地挖掘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以迎合宗教文化旅游对文化的较高要求。进一步适应未来旅游竞争中游客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也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旅游需求。为此,就崆峒山发展道教文化旅游,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各级领导重视。各级领导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崆峒山道教文化对于崆峒山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把崆峒山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建设。在旅游开发上要多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旅游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进行全面规划。崆峒山景区内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规划过程中应全面梳理出景区内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种类、文化含量以及它们的分布。重点把道教文化旅游培育成崆峒山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产品多样的旅游支柱产业,使崆峒山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道教博览、道教文化、道教朝圣中心。而且景区在全面规划和整体开发的基础上,把道教文化旅游与观光、休闲和度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旅游业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保持景区内清新古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庄重的道教文化氛围。
第三,提高道学修养。发展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道教文化修养。首先,吸引在全省乃至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道士前来崆峒山修道或传道授篆,扩大崆峒山的社会影响,烘托出浓郁的道教文化气息,提高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其次,高薪聘请对道教文化研究有相当成就的学者加入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充实旅游资源研发人员队伍,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学修养,促进他们对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挖掘。最后,提高景区内导游员的道教文化修养。导游员是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发展的滞后的“瓶颈”所在,定期对导游员进行道教文化培训,以展现道教文化导游员深厚道学修养的精神风貌。努力提高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要通过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外出参观、系统学习等方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做出员工培训的中长远计划,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第四,推出道教旅游产品。对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要经常研究,调查市场,研究游客心理,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开发出新的高品位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第五,扩大宣传。
(1)要有目标市场。道教信众是道教活动的主体,也是道教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人数量很庞大,市场比较稳定,增加道教活动内容和开展庙会活动,吸引这部分游客。开辟港澳台市场,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要有足够的估计,有针对性地宣传、吸引这些地方的信众和游客。
(2)要有宣传手段。精心设计介绍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线路的小册子和画册、招贴画以及拍摄电视专题节目等,还可以通过举办记者招待会或邀请海外记者实地考察,来宣传报道崆峒山神奇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3)要有宣传方法。要认真组织好旅游线路,常出常新,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形式广为宣传,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宣传,使潜在游客变为真正的旅游客人。只有这样,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才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
三、对于开发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议
(一)道教哲学
道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庞杂的体系,除了极少数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游客外,绝大多数旅游者对他了解十分有限。作为道教文化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管理者或旅游规划部门可以在景区山门附近专门开辟一处对游客进行道教基本知识和哲学思想的普及场所,用广大游客乐于接受的形式,通俗地介绍道教的基本教义等相关知识;作为道教文化游的开始,也为游客在进入景区后接受、消费其他道教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心理、知识等方面的铺垫,使游客在消费、参与旅游产品时能够“知其所以然”。
(二)道教养生保健游
道教中的养生学来源于道教长生成仙的信仰,建立在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的基础之上,与道教的生道合一、重尘贵尘、天人相应、形神相依、我命在我、以德养生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道教中的养生学是道教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随着道教理论的丰富发展而渐渐成熟。道教中的养生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完善对于整个道教的传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今,道教的养生科学对于道教发挥社会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其中的许多内容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道教养生保健游应当是景区主推的旅游产品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倍加关注,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也愈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崆峒山道家的养生保健方法就是这样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现在景区内并没有相关的旅游产品推出。设计此产品时,在景区内开辟一处专门教授道教养生法的场所,对于一般的一日游游客,可以在此传授一些日常生活中易学易用的养生法或养生小窍门;对于对道教养生法有专门需求的游客,可以设计专门的道教养生游,时间不宜过长,三五日或一周即可,游客吃住在景区内,每天定时由专门的道士传授道教养生术,使游客可以初步的掌握一至两套道教养生术。同时,游客生活在景区内,与道士生活在一起,远离城市的喧嚣,可以放松疲惫的身心,加深对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的了解,一举两得。
(三)道教饮食
道教修炼与道教饮食紧密相连,形成了道教色彩浓郁的饮食文化。道家的饮食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淡平和、阴阳调摄的饮食主张,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保持身心平衡、养心安神、扶正祛邪、调理气血等方面起到诸多积极作用,这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更有着积极意义。
道家养生饮食本着道教的饮食原则,讲究原料的时鲜,选料考究,制作技艺精湛,并有着较深的道家文化内涵。道家饮食烹饪上的特点就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称之为“道家四绝”之一的青城山“白果炖鸡”,就很少放佐料,不仅清淡新鲜,而且保持了其原色原味。崆峒山现在并没有此类旅游项目,但是可以依托崆峒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进行开发。在景区内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开设二至三处道教饮食文化主题餐厅,在餐厅内将道教饮食文化与平凉地区特色饮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游客既可以体验到道教饮食文化的精髓,又可以品尝到当地独具特色的美食。游客在这里除了品尝美食,还可以亲自参与食品、菜点的制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道教饮食文化,增加游兴。
(四)道教课仪体验游
在道教宫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轨统属斋醮科仪。
宗教礼仪是一种文化,已为当今社会所承认,而斋醮是道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就有它的文化价值,斋醮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