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8600000031

第31章 英国(1)

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

人口:5980万人(2006年)

GDP:21988亿美元(2006年)

人均GDP:36770美元(2006年)

货币名称:英镑

汇率:1英镑=1.8美元

财政收入:4524.86亿英镑(约合8190亿美元,2006年)

财政支出:4569.44亿英镑(约合8270亿美元,2006年)

外贸总额:4886亿英镑(约合8846亿美元,2006年)

粮食产量:3644万吨(2006年)

英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位于大西洋上的岛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传统农业国跨入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英国之所以能首先实现工业化,关键是得益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十九世纪以前,世界科技中心在英国诞生了。

一、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使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进步

早在1623年,英国政府就颁布了《专利法》,1719年颁布了熟练技工不得出境的禁令,鼓励外国的熟练技术工人到英国定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法令:每名来英技工必须为英国培养一名熟练技工即可定居。

英国最早、最著名的科技创新成果,是1795年第斯莱的农业技术人员罗伯特·巴克韦尔采用杂交的方法培育出了新品种“新莱谢斯特”品种羊,使英国羊的平均重量由1710年的24磅猛增加到80磅,增加了3倍多。同时,采矿业、冶金业与毛纺织业等先进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揭开了英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序幕。

为鼓励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英国政府于1662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学会,作为英国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并将科学研究理论成果转化为技术,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他的思想影响下,英国社会很快形成了一种追求创新的潮流。

在工业领域,技术革命首先在纺织业中兴起。1733年,机械工匠凯伊(1704—1774)发明了飞梭,使英国的纺织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

1773年,技工约翰·怀显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9年,技工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是第一台借助自然力作动力的纺纱机,使英国的纺织业产量增加了1000倍。1785年,工程师卡特·莱特又研制出动力纺织机,使织布效率提高40倍,使织布真正实现了机械化,推动纺织业的产业革命顺利完成。

纺织领域的技术革命直接影响和扩展到了其他产业,1784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各生产部门解决了动力机问题,使生产效率再次获得大幅度提升。这是人类继火的发明之后,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的最大胜利。1776年,工程师达贝采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发明了焦炭炼铁技术,使炼铁成本大幅度下降,生铁产量猛增。1766年,托马斯和乔治·克雷尼奇兄弟发明熟铁冶炼法。1814年,工程师史蒂劳逊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车头),带34节车厢;1825年,英国建立了第1条铁路,到1844年已发展铁路5996英里。1858年,工程师比茨曼发明了炼钢法,使钢产量迅速提高,钢成为机械制造的最佳材料,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全面奠定。

二次大战后,虽然英国的科技中心地位被美国取代,但英国政府仍然出台了大量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1950年,英国发明了腈纶,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生产胰岛素的商业工厂;1956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核电站,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内存程序”计算机。1983年,英国制定了“英国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简称阿尔维计划),成立了英国技术集团(BTG),任命了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的工业部长,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高级官员委员会和一个高级信息技术顾问小组,为政府提供技术发展的意见咨询,政府每年用于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增长到3.5亿英镑,使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比例高达45%,在西方国家中居于前列,并保持到现在。

二、英国科学技术中心被德、美等国家取代的主要原因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凭借其飞速发展和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一跃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然而,在领先技术的巅峰,英国上下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放松了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支持,甚至制定了许多阻碍技术进步的措施,使英国最终在19世纪末期失去了世界科技中心的宝座,被德国、美国所取代。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放松了对技术创新的持续引导和支持。由于英国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为了防止人才和技术外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于1875年颁布了熟练技工不得出境的禁令,限制了人才交流,抑制了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于1775年又颁布了禁止工具机器和图纸出口的禁令,限制了技术出口,减缓了技术创新的动力。由于过于保护专利,使许多新技术不能很快应用于生产,从而逐步扩大了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

二是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减弱了技术创新的潜力。英国的科技进步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完成的,这样,企业对职工教育的支持不够重视。政府也没有强有力的发展教育工作的规划和措施,忽视基础教育,直到产业革命完成,英国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制,如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0%,而同期德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

三、英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1.国家政策的灵活正确,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首要条件。英国是历史上最早颁布专利法的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对英国科技的崛起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如英国为了鼓励航海领域的科技创新,曾悬赏巨额奖金2万英镑,奖励给制成航海精确计算器的人。约翰·哈里森(1693—1776)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英国政府建立了具有国家最高荣誉院性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机构——英国皇家学会、曼彻斯特哲学学会、伯明翰月学会等,对于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授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会员称号,给予优厚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牛顿、瓦特、默多克都是其中的会员,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的新气象。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虽也颁布了专利法,但专利保护的成本过高,致使专利转化速度减慢。我国虽也建立了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大科研和学术咨询机构,但其中的许多成员都是过于年老或论资排辈选进去的,对自由的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当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加大对专利技术申请的补贴支持,加大对专利技术的转化的支持,使专利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改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大学术机构的院士评选办法,及时将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中作出杰出贡献者选入其中,并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加大国家针对奖励的幅度,增加奖励数量,提高奖励金额,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众才同谋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风尚。

2.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支持。英国的世界科技经济中心地位被美国取代,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减少了对科技创新的经费预算。二战以后30多年间,英国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1982年,英国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为1美元,相应的德国为1.5美元,美国为8美元。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在我国,2006年全社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约3003亿元,占GDP的1.4%,还没有达到英国二战后的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3%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创新处于飞跃的阶段,必须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工业领域急需的创新项目的支持。当前,应将政府科技投入列入政府的硬约束指标,在2010年中央政府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能够达到财政收入的5%以上,全社会的研究开发投入能达到当年GDP的2%以上,2020年达到3%以上。唯有如此,才能支撑和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3.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培养吸收人才。英国科技经济中心转移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不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引进。英国虽然也创造了牛津、剑桥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大学,但其对基础教育不重视,把教育看成是培养绅士的高贵事业,使英国人才越来越缺乏。工业革命开始的100多年里,英国一直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这也使英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优越的满足感,他们对基础教育不重视,甚至拒绝向外国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教育体系学习,导致英国的劳动为能力素质落后于美、德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英国女王颁布了人才不准流出国门的禁令,但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很快失去人心,仅1968年—1978年的10年间,英国就有12万高级科技人员外迁美国等国家,造成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流失。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来去自由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但国家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跨越,还应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以法令的形式将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我国创新创业政策确定下来,吸引国外优秀人才,鼓励本国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共同促进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英国科技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虽然科技园(Science Park)一词各国都有着不同的解释,但较为广泛认可的定义则是:一个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技术而专门设立的将研究、商业、工业有效结合为一体的空间场所。英国是世界上发展科技园区较早的国家之一,1971年,在爱丁堡的哈利厄特—瓦特大学和剑桥大学首先建立了科技园,标志着英国科技园区运动的开始。作为科技园区先驱的这两个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在英国很快掀起了一股创办科技园区的热潮,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末期达到了高潮。

1988年,巴莱西斯厅科技园(Belasis Hall Tall Tachnology Park)的建立标志着英国科技园区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时期。它是英国第一家同工业技术资源直接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科技园区,该科技园直接与ICI(帝国化工联合企业)的研究试验室合作,建在ICI的附近,而非传统的只将科技园区设立于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附近。1992年,另一座位于英国核燃料工厂边上的科技园区——西湖科技园区(Westlakes Scienceand Technology)也与上述科技园区属同一类型。此后,英国各地相继发展起很多类似的科技园区。

一、英国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2年,英国共设立了51个科技园区。比较大的科技园区如剑桥科技园、华威大学科技园等。在园区内的企业有1500多家,总投资7亿英镑,其中26%由国内公司自筹,18%来自大学,26%来自开发与投资公司,30%来自政府部门,从业人员3万余人,大部分是科学家或科学研究人员。

英国的科技园区规模较小,有60%以上的公司占地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下,只有1%的公司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科技园区内的企业主要从事开发和高层管理,生产企业则建在园外甚至世界各地。英国政府鼓励在科技园区创办私人小型企业,有50%以上的公司雇员不超过15人,超过300人的公司只占1%。科技园内的企业主要来自周围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占70%,来自大学的占20%,也有国外投资的,占10%。

园区内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占36%)、生物技术(占15%)、环保(占7%)、能源(占3%)、咨询(占13%)等。

英国科技园区的建设主要通过政府机构“英国合作(EnglishPartnerships)”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支持的强度十分有限,园区主要靠大学或企业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目前,科技园的管理主要通过“英国科技园区协会(United Kingdom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UKSPA)”来进行,这是一个由全英国各地科技园区选派代表组成的民间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各种科技园提供讲坛,交流经验和想法,为各协会、成员、政府、开发商、金融和工业界人士提供相关信息,对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各科技园区提供咨询,出版同科技园区相关的刊物和书籍,建立各种数据库等。英国科技园区在创建和运行当中,都邀请国际管理咨询顾问公司和会计公司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克服了“小而全”的弊端。其中KPMGpeatMarwick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具有国际水平的咨询和会计公司,它为众多科技园区的建立、运作方面、金融管理、融资管理、市场分析、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促进了英国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

二、英国科技园区的特点

1.科技园区的建立完全商业化。这里所说的商业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质,而是指在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大都是由大的商业化咨询或管理公司为政府提供科技园建设的决策依据,如上面提到的KPMG公司就为许多科技园建立的原因、潜力、影响、选址、环保、规模、目标、投资效益、管理和运作提出了分析报告和建议,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科技园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性。此外,科技园的管理和运行也都是商业化运作,没有政府专门机构负责科技园的具体运行和管理。

2.科技园的形式多样化。在英国,科技园的形式各具特色,没有一家是完全相同的。有的叫科技园,有的叫创新园(Innovation Park)、高技术开发区(HighTechnology Development)等等。而且每个科技园都有自己的主攻目标。科技园的规模有占地100公倾的,也有一幢楼的;

同类推荐
  • 地理探究

    地理探究

    本书主要指地学历史与地理科技。包括先秦两汉时期的地理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成就;唐宋时期的地理学成就;元明时期的地理学成就;清代地理学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地理科技历史、石器时代地理知识、夏、商时期地理知识、周代地理知识、先秦测量和地图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僧一行及其子午线测量、贾耽及《海内华夷图》宋元舆图张骞、班超通西域等)。
  • 中国科技十二讲

    中国科技十二讲

    该书的构架自成体系,把民俗与旅游科学地融为一体。作者力求避免泛论民俗文化本身偏重于民俗学的议题,着重从指导实践入手,以浓重的笔墨对民俗旅游及其资源开发进行多角度的科学论析,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 微观世界的故事

    微观世界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微观世界的故事,内容包括:物质世界基本组成图景、原子分子理论、微生物与细菌等元素化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内容,以各种故事和生动的情节穿插其中,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 故事中的科学(人生解密)

    故事中的科学(人生解密)

    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周围,各类各样的事物中,都隐含着科学。一株花、一棵树、一滴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论是仰望星空、俯视大地,还是近观我们周遭咫尺器物,处处都可以发现科学原理蕴于其中。从生活中任何的小事物中都能发现科学的闪光。而现在,让我们在故事中去寻找科学。
  • 秘境追踪

    秘境追踪

    读王志艳编著的《秘境追踪》,您将目睹传说中外星人创造的奇迹,也将看到人类对自身起源探寻的困惑;您不仅可以领略到大千世界中蕴藏的美妙与诡异,而且还会在思考之余,从心底升起探求世界真谛的渴望。
热门推荐
  • 邪恶的系统人生

    邪恶的系统人生

    身为宅男的他获得了一个神奇系统。获得系统的他要如何咸鱼翻身呢......我是系统大大我为我自己代言。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剧情请私我谢谢作者微信18810928748因为作者是学生但我会努力更新的
  • 落跑王妃:掬月记【完结】

    落跑王妃:掬月记【完结】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为什么我穿越了?为什么我直接穿成了人家的老婆!要命的是这个老婆爱的还是人家的弟弟。原以为我爱上的是普通商贾,结果却……什么什么,我前生的男人跟我一起穿过来了,还娶了跟前生的我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上帝啊,你这到底是唱得哪出啊!第一个男人说:“全天下都知道你是我邢奡的王妃。”第二个男人说:“我绝不会把你让给邢奡,天下是我的,你也是我的。”第三个男人说:“你的幸福我来管。”第四个男人说:“如果你先遇到的人是我,你会爱上我吗?”第五个男人说:“不管你现在是谁,我只知道你是我的凌琳。”老天,请你别再给我男人了!还有,到底哪一个才是我的男人!
  • 我们从来都一样

    我们从来都一样

    我们一起的3年,一句话,便是你送给我青春最好的礼物。我们从来都一样,曾经说过很爱你。
  • 不灭谷神

    不灭谷神

    混沌有清浊二气,清者生盘古,重开天地;浊者育女娲,捏土造人。盘古身死,身化灵力;女娲造人,万千魂念寄付人身,心生念力。灵力可再造宇宙,念力则能重生万灵。从古至今,但凡修者莫不希求有朝一日,脚踏九天,一手造世界,一手衍万物,成为力量之主宰。王端,一个从小只知道读书的文弱少年,误入秦始皇陵接受始皇帝传承,从此踏上了腥风血雨的修真之路。一切精彩,尽在《不死谷神》!
  • 帝传

    帝传

    当尘封的历史被掀起一角,当无边的黑暗重新笼罩大地,当远古的铁蹄跨过岁月长河、叩响天关。一切,从这里开始!逝去的神话,破败的道场,只为有一日,沐浴生命的朝霞,点燃黯淡的薪火。你要相信,这被遗弃的天地,这没落的文明,终有人铿锵而行,甘愿燃烧一身的骨、耗尽每一滴血,用挺拔的脊梁,去撑开万古青天,用铮铮铁拳,打出个朗朗乾坤!本书会套用《遮天》的修行体系,尽量给大家构造出一个精彩热血的世界!
  • 太上召诸龙神安镇坟墓经

    太上召诸龙神安镇坟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动万界

    剑动万界

    我一人,一剑,闯万界!败无数天才,斩万界邪恶!
  • 飘在鄂木斯克的中国青年

    飘在鄂木斯克的中国青年

    本小说2016年4月已经进入影视改编商谈阶段,感谢大家支持!该小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从青年的视角,叙述描写了一群在俄罗斯经商的中国青年和自己的同胞,以及和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越南等国家的人们之间,发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他们为了生活,或是为了生活的更好,而选择来到俄罗斯,但现实的经历告诉他们,这里并非天堂,无论赚取了多少财富,终究不是自己的家,这也正是小说“飘”的内涵所在。希望通过本小说,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知道这个群体的同胞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与奋斗,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怀。
  •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既是两浙文化精神在20世纪激变动荡的社会形势下所孕育的文学成果,又与世界文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密切相关。《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对王国维、夏丏尊、王任叔、冯雪峰、梁实秋以及王元骧这六位在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取得了较高理论成就的杰出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本书从中外比较诗学、比较美学的角度入手,尽可能地揭示了他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是如何在两浙文化精神的制约下,接受世界文学的影响,来推动浙江地域文学批评的发展的。
  • 两三人走过你在哪

    两三人走过你在哪

    那些发生在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岁的青春懵懂季节的事儿,总有一些是会让人记忆一辈子的。现在我把曾经的记忆一一用故事给窜起来,或许你会和我有个共同的记忆,或许你的身边正在发生这些事儿。罢过课的请举手!罢过餐的请举手!砸过餐厅的请站起来!揍过老师的请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