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发展现代教育手段。
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开发人力资源的任务重大。现代教育能够通过科学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为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教育供给,并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做出积极的贡献。适度开展以多媒体为主导的现代远程教育,促进现代教育个别化、卫星电视化、计算网络化,用以辅助学校教育教学,推广科技知识的普及。现代教育能够促使医疗卫生与心理健康业的发展,大力兴办医疗卫生和健康教育,广泛推广心理卫生知识,注意劳动者体力、脑力、心理的保护与健康,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职责。
3.4.4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培训体系,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我国的职业培训事业己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法律和政策规范、管理机构、培训实体、标准教材、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已经建立起来体系,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产业技术升级,带来了大调整的阵痛。表现为,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有较高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而社会又提供不了;另一方面我国有大量需要培训的求职和转业者,而相当一部分职业培训能力却因招不上生而闲置,有些学校或培训中心生存举步为艰。这反映出我国的职业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迫切需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变革。在法律上,确定要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建议尽快制定职业培训法,明确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在职业培训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对职业制定技能标准,强制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培训,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在法制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社会培训体系。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
美国企业提出,为了使员工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应当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日本提倡企业把“终身雇用”变在“终身培训”。我国应从加强成人教育、职工培训等方面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和优化劳动者知识结构,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使之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目前有些下岗职工业务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技术单一,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因而有岗不能上有业不能就的情况,加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适应重新就业的需要。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应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新观念,摆脱失意和报怨,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培养技能,完善自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强化职工的继续教育,对职工进行培训和训练。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大力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21世纪将是科技大发展、经济迅速全球化、产业升级加速进行的世纪,产业工人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规避失业风险,就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增强应变能力。国家应在政策上、法律上鼓励职工参加学习和提高。职业指导要向社会融入方向扩展,解决学员的就业和融入不断变化社会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还仅限于提供职业前景、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内容,而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认知、法律解答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较少。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正经历着大变革的时期,许多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改变,每个人都经受冲击,而那些下岗失业人员、即将步入社会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感受到的冲击就更为强烈,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在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困难,迫切需要得到培训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公共福利就业安置政策仍然是解决特困就业群体就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可废弃,在我国还有扩大其领域和适用范围的必要。
(2)加大培训事业的投入。
我国大量的劳动力来自农村,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其受教育程度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下岗职工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也很低。这两部分人多为社会低收入阶层,很难为自身发展提供高额培训费用。所以,现阶段国家应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同时通过税收等政策对培训事业加以倾斜、扶植、保护。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培训领域,并使其健康发展。逐渐用市场调节培训事业的发展方向。要在政策上鼓励扶持民办〔私立)学校的发展,发挥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快、专业设置灵活且具有个性化的长处,弥补公共培训机构的不足和满足劳动者多样化的需求。民办(私立)学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职业培训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
(3)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加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制度改革的衔接,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控制,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培训主动面向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未经过培训未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劳动者不能进入相应行业就业,虽然现阶段会加重外出打工人员的经济负担,但从长远看,只有如此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3.4.5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础性作用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人才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入世后我国人才服务领域的新变局,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外人才中介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国人才市场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必须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全面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人才市场建设的挑战,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市场的经验,促进我国人才市场建设,提高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根据美国、日本的经验,市场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决定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和标准。市场自发地调节着人力资源的供给。市场为人力资源竟争提供了舞台,并充当着竞争的裁判者。市场培育了比较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中介服务体系。
(1)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的不同特点,逐步形成反映人才供求与人才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引导人才流向,调节人才分布结构。
(2)发挥人才信息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通过人才需求、人才供给等信息,准确地反映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为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提供服务。重视人才信息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播媒介,发展专门的人才信息传播媒介,逐步实现信息手段现代化,建立全国性的人才供求信息网络。
(3)根据人才具有物质和精神多层次需求的特点,在发挥经济手段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敬业和奉献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价值。
(4)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组织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在人才市场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部门、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化、产业化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应具有人才信息、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基本功能。人才市场中介组织要依法经营,平等竞争,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开拓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与单位的服务要求。
(5)要变政府办市场为管理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探索建设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的有效形式,建立人才配置与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要素配置相结合的贯通机制;努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把高级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抓紧做好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的整合联手,引导他们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道路;要健全完善包括人才评价、咨询服务、开发培训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人才市场信息对人才培养和优化配置的导向作用。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利用与开发程度,盘活人才信息资源,促进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