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约公元前289),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的管理漆园的小官。
《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共有52篇,一般认为内篇7篇为庄子著,外篇15篇、杂篇1l篇,为庄子后学著。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无论在哲学上或文学上,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酃,导大裒,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襟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简评】
本文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通过“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上万事万物虽然错综复杂,但只要善于适应自然规律,循客观规律而行,主体就不会蒙受损伤,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文中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手法,塑造出一个极为生动的庖丁形象。另外,“踌躇满志”、“游刃有余”等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说,名谮,字渊明,字元亮,卒后友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二十九岁开始作过几任地方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就退隐归乡。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在诗歌风格方面,享有“平淡之宗”的地位,对后代诗人有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有《陶渊明集》存世。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灌息□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简评】
这首五言诗记叙了诗人收获时的感情。春华秋实,他经过一年的劳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终于赢得了丰硕的收获。面对收获他思绪万千,这里有对劳动的评价,也有对人生的思索。这首诗的积极意义,是诗人以劳动者的身份来赞美劳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陶渊明是第一个以自己切实的感受赞美农业劳动的诗人。
这首诗自然、平淡、流畅。
世说新语(三则)
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南朝衮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访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嵇中散临刑东市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王子猷居山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简评】
这三则笔小说,记述魏晋士人的生活,所长在于简洁与传神。第一则重在记言语。嵇康临刑,寥寥百舍字,场景、气氛与人物俱跃然纸上。第二则记行为。王子猷雪夜访戴,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大夫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第三则重在记事。写石崇与王恺斗富,揭露豪门贵族的奢侈、骄纵。
这三则笔记小说,文字生动,意味丰富深长,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很大。
乌夜啼
李煜
李煜(937~978),南唐词人。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碌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并吞南唐,他肉袒出降,封作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
李煜虽疏于国政,却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碌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简介】
这是李煜后期词作之一。在汴京作者过的是“眼泪洗面”的生活,其痛苦悲哀在这首小词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上片写景伤春,林花落红,匆匆谢去,而晚风朝雨仍然摧残不已。这些触发了他对往事的追怀和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可是这些和目前处境比较起来,真是微不足道,而眼前的心境和自己的愁怀像东流的江水一样滔滔而去,永无终了,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寄托深远,取譬恰当,情韵隽永深长。
定风波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元裙间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舍称“三苏”。
苏轼是一位全才作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迭。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苏东坡集》存世。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评】
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自然界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约1324),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后曾任江浙行省务提举,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所作杂剧今知15种,仅存6种,以《汉宫秋》最为著名。他在散曲上成就很高,有“曲状元”的称号。现存散曲120余首,令人辑为《东篱乐府》。
【引子】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简评】
这是一首传统的悲秋之作。这套散曲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曲是引子,由秋来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后三支曲子分别描写了帝王、豪杰、富翁的富贵无常。紧接着写自己与山水同娱的人生态度。最后一支曲子总括上文,再次表达了自己隐居山林,自由自在的心志。
这首套曲语言俗中透雅,意象准确生动,情趣幽默盎然,是曲作中的佳制。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子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枣树,它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陕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然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着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1924年9月15日
【简评】
《秋夜》是散文诗《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用冷峻的笔调、象征的手法描写出萧瑟的秋夜后园的奇怪而高、□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子的野花草上的天空,饱经沧桑、坚韧挺拔、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天空的死命的枣树,在夜霜的侵袭下瑟缩发抖、但做着春天的梦的小粉红花和室中扑火不惜献出生命的小青虫等景物,寓情于景,写景抒情,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出一组具有深刻意义的象征性形象。
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文笔冷隽峭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境界幽深、寓意深远。
给我三天视力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一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社会活动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致残,成了盲、聋、哑人。后来在安妮·沙利文(Anile Sullivan)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通晓五国文字,写出十几部著作,显示出惊人的毅力和渊博的学识。同时,她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我们都曾读到过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能活下去的时间已经很有限了,有的可以长到一年,有的却只有二十四小时。对于这位面临死亡的人打算怎样度过这最后的时日,我们总是感到很有兴趣的——当然,我说的是可以有选择条件的自由人,而不是待处决的囚犯,那些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
这一类的故事使我们深思,我们会想到:如果我们自己也处于同样的地位,该怎么办?人都是要死的,在这最后的时辰,应当做一点什么?体验点什么?和什么人往来?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什么使我们感到快乐?什么使我们感到遗憾呢?
我常想,如果每一个人在刚成年时都能突然聋盲几天,那对他可能会是一种幸福。黑暗会使他更加懂得视力之可贵,寂静会教育他懂得声音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