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芝琴的大儿子是1945年后季出生的,看到可爱的胖乎乎的儿子,她和张柏都十分高兴,特别是张柏,常常笑得合不拢嘴。还没有满月,儿子突然发烧,不吃奶,全身发黄,封芝琴根本不知道那是小儿生理性黄疸,她慌了神,立即请老婆婆给儿子“去风”。所谓“去风”,就是用麝香、艾条去灸,把孩子的头、脸、肚脐及后背到处烫的是伤疤。后来黄疸慢慢地消退了,老婆婆不停地念佛感恩,还以为是老天保佑治好的。到儿子近两岁时,她还为儿子请了位“干大”,以保儿子平平安安。1948年,她又生了一个儿子,谁知不到半岁的小儿子生了重病,那时农村缺医少药,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而夭折了。幸亏那时嫂子去世不久,三个不懂事的侄女还要她照顾,加之三岁多的大儿子跟进跟出地给了她不少安慰。尽管这样,封芝琴仍然偷着抹眼泪,把悲伤深深压在心底。
最让她悲伤的是那年11月大儿子的夭折。大儿子的身体一直很好,平时生龙活虎的。可是突然肚子又鼓又胀,直喊疼,吃不下饭,封芝琴急得到处寻医治疗,可怎么也不见效,快四岁的大儿子就那么突然地离她而去了。封芝琴至今还伤痛地说:“那时险乎哭死了!”因为她的丈夫张柏当时正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有一天丈夫回来发现没有了儿子,自己该怎么面对他?封芝琴眼睛哭得又红又肿,什么也看不清,后来她甚至连一滴眼泪也没有了,只是痴痴地抱着没有了呼吸的儿子久久不肯放下。
1949年,封芝琴生下了大女儿张水萍,这时张柏也回家养伤。她想到两个儿子的意外夭折,这次更是万分小心,生怕女儿有个闪失,她给女儿取了个小名叫“坐稳”,昵称“稳子”,她希望女儿从此没病没灾,能稳稳当当、平平安安地长大。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女儿果真如母亲的心愿,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
1958年,封芝琴生下了小女儿张玉萍,她给小女儿取下的小名儿叫疼稳,无论是“坐稳”还是“疼稳”,我们都可以从这里深深感到一位母亲的拳拳之心。不幸二女儿得了和大儿子一样的病,那时农村医疗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由于及时医治,加上母亲四处寻来的“偏方”,总算把小女儿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封芝琴的大女儿到六岁才断奶,二女儿更是一直吃奶到八岁,二女儿吃奶时恰逢三年困难时期,那时许多大人都饥饿浮肿,封芝琴更是饥肠辘辘,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吃了今天没明天,可她依然舍不得给女儿断奶。在公共食堂里,封芝琴总是把碗内糊糊汤中仅有的面疙瘩捞出来,一个个喂给侄女、女儿们吃,自己则喝点清汤或在汤里放些苜蓿菜充饥。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封芝琴学会了农村各种“祛病”的传统方法和偏方验方。女儿、侄女有个头疼脑热,她常常亲自治病疗疾。
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封芝琴开始为他们上学读书而操劳。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处处留心学问,肚子里的“古今”还不少,她还知道并背下了不少《三字经》、《百家姓》中的段子,她用最简洁最淳朴的语言给孩子们讲最普通的为人处世之道,如“在家不为人,出门没人敬”、“出门不弯腰,回家没柴烧”等等。她给孩子们讲民间传说中读书郎的故事,讲秦腔戏里的学子、孝子、忠臣良将的故事,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更多地为孩子们灌输新思想、新风尚,教育孩子从小要勤奋、忠实和上进。她把孩子一个一个都送进了学堂,那时在华池山区孩子们上学还不是十分普遍,可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她利用上街赶集、买东西的机会,不时到学校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刻苦学习。孩子们回到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他们要尊敬老师,认真学习,为人一定要诚实。在她的教诲下,几个孩子都十分注重人品,学有所成。
封芝琴的大女儿张水萍成年后嫁到庆阳县玄马乡桑梨园村,女婿盖登举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由于母亲的严格要求,女儿嫁去后孝敬老人,通情达理,勤劳能干,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文化,一边全力以赴地支持丈夫的工作,一边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学有专长,不久被群众推选为大队赤脚医生。听到这个消息,封芝琴既高兴又担心,她对女儿说:“这是乡亲们对你的信任,才把这么重的担子交到你这个毛丫头手里,你可要掂量掂量呀!”从小在苦难中长大、在母亲爱心中培养出来的水萍说:“妈,您就放心吧!”封芝琴看到女儿有那么大的决心和自信心,心里暗暗高兴。她还是对大女儿提了三点要求:一是对病人态度要和气,随叫随到,不准有丝毫厌烦情绪;二是不准嫌脏怕累;三是不断努力学本事。张水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去后她果然说到做到,不管刮风下雨,黑天白日,都一心扑在了工作上。进步很快。有一年冬天的夜晚,一个村民患急性肠炎来叫她,她连棉鞋都没顾上穿,冒着大雪,把病人送到公社卫生院,并一直守在床边观察照料,一夜没合眼,直到第二天病情缓解了才回家,没想到脚却冻肿了,她没抱怨过半句。除了忙工作,她尽量承担家中所有的家务和农活,她的丈夫每天都要往返几里路忙教学,加之教学任务重,家中的事根本无暇顾及。张水萍像母亲一样毫无怨言地干着,用辛勤的汗水支撑着这个家。大女儿多年的辛勤付出也有了回报,他们共有三个孩子:女儿继承父业在学校当老师,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大儿子在庆阳县城做生意,效益不错,小儿子正在上大专。现在女婿盖登举也退休了,他俩共同经营着一个药铺,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不少方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封芝琴的二女儿张玉萍,上学时成绩优异,可惜遇上“文化大革命”给耽误了,她后来在长庆油田采油二厂当了工人,找了个女婿叫王彦荣,在长庆油田运输处开车。两口子也和和睦睦,光景过得不错。不幸的是在2002年9月,王彦荣不幸因肝癌英年早逝。为了给丈夫看病,张玉萍欠了许多债务,现在尚用工资继续还账,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帮女儿走过那些艰难日子,封芝琴及时送去米面和蔬菜,鼓励她正视困难,面对现实,勇敢地承受生活的考验。女儿在母亲的鼓舞下,终于从痛苦中挺了过来。她一面精心抚育着一对儿女,一面在华池县百汇商场开了一家“巧儿工艺精品店”。现在,她的大女儿已参加了工作,儿子正上高中,她经营的工艺店收入尚好。
封芝琴的养子张文平老实厚道,不善言辞,媳妇李永莲明达事理,事亲至孝,性情温柔,从来连半句高声话都不说,待婆婆胜过自己的亲生母亲,封芝琴有个头痛脑热什么的,她都急着找医生看病抓药。她还做的一手好针线、好茶饭,精心操持家务,使封芝琴乐享晚年。自从张文平成家后,封芝琴就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儿子儿媳双双在家务农。由于他们忠厚老实,性格内向,也不善交际,所以这么多年来日子过得比较艰辛。但他们一大家人却融洽和气,家中大事儿还是由封芝琴来“做主”。张文平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跑跑运输,有时给村里人打碾庄稼,收点油钱。儿子受母亲的影响,乐于助人,慷慨大方。1995年,华池遇到五十年不遇的大旱,他便用自家购买的喷灌机,给村里残疾人灌田浇地,整整几天几夜,没睡一个囫囵觉,得到了乡邻们的好评。
华池县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仅大型作业区就有6个,油井星罗棋布,不停地向外输送着这块黄土地的精血,输油管线就从封芝琴家的门前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油区的人们眼睁睁看着自己脚底下的“黑色金子”肥水外流,当地的农民依然穷得丁当响。而对毗邻的同为陕甘宁老区的陕北,依靠当地优势资源很快富起来的“猴型经济”的巨大诱惑,使他们的心理怎么也摆不平,于是纷纷打起这“黑金子”的主意。张文平看到后心里也躁动起来,想用自家的三轮车拉些油挣点“外快”。封芝琴知道儿子想法后说:“政府对咱家这么好,我又是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咱们坚决不能干,咱家穷,但一定要合法挣钱才行,你一定要想开点,不要盲目地去学去比!”儿子果然听了母亲的话,打消了这个念头。1998年秋天,封芝琴和儿子一起到华池县怀安乡走亲戚,回来的路上经过店坪村时,由于石油管线破裂,原油泄漏,一些人让他拉落地油到华池去卖,并许诺给他高额运费。封芝琴和儿子毫不迟疑地走了,没去占这个便宜。
封芝琴爱孙子辈更胜过爱儿女。她共有一个孙女、两个孙子。在儿媳妇生下第一个孙子时,她高兴得忙着烧米汤、烙锅盔,精心伺候着母子俩,生怕有一点闪失。如果遇上孙子哭叫,她就会忙着撵去追问原因,有时还会拿起笤帚朝儿子身上象征性地打几下,责怪他们照料不周。孙子刚断奶,她担心媳妇年轻贪睡,就搂着孙子睡在一个被窝里。如今,她疼爱庇护的三个孙子女都生龙活虎般地长大了。她的大孙女张晓亮初中毕业后,恰逢部队征兵,她便想去应征,封芝琴非常支持,她说:“别看咱家不富裕,可不缺你这个劳力,就尽管放心为国家效力去吧!”孙女果真如愿当上了解放军。带兵首长家访时问她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封芝琴说:“什么困难也没有,孩子当兵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也是我们张家的第一个女兵,把她交到部队,就请你们从严管教,我没一点意见!”孙女到部队后,曾给奶奶写信说她在空军参加训练,学习地勤保障知识和技能,她们集训结束后将要正式分配到部队,去的地方有北京、酒泉和邯郸,她希望自己能分到北京。封芝琴听完信后忙叫大孙子回信说:“一个年轻人应该到艰苦地方去摔打摔打才行,都想去北京,那些苦地方、远地方又让谁去呢?当兵吃苦是最起码的条件,更大的考验是打仗流血呢!”她告诉孙女一定要服从组织分配,鼓励孙女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孙女收到奶奶的信后,果然没提什么条件,集训结束后主动要求去了酒泉空军某基地部队。封芝琴说孙女经常打电话回来,一听她妈说奶奶有病就急得直哭,非要奶奶去接电话,听到奶奶答应立即看病才挂掉了电话。现在封芝琴的大孙子张武亮、二孙子张武欢分别在华池二中高中和初中部上学,用封芝琴的话说:“比他爸强多了!”
提起封芝琴当亲生女儿抚养的三个侄女,封芝琴说,她当然没忘记嫂子临终前的话,把三个侄女都拉扯成了人,如今她们都成了家,找到了很好的归宿。张柏的哥哥顶替弟弟当兵后又成了一个家,这三个女子没跟父亲去,一直就在封芝琴身边生活。她们成家后逢年过节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不是亲娘胜似亲娘的封芝琴的家中。想来嫂子也该放心了吧!不过,这位善良的老人没有吐过半句拉扯侄女们的苦水,反而说:“侄女们都乖得很,特别懂事,稍大一点就帮我带娃娃,干力所能及的活儿,我才爱她们哩……”
就是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事儿,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老区一个普通母亲圣洁的心。
痛失伴侣
封芝琴的丈夫张柏当年从部队负伤回家后,这个老成浑厚的农村汉子,由于负担太重,家里实在太穷,为了省几个路费没有找部队办理伤残证明,因此一生都在承受着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伤痛,从没有得到过任何伤残补助和救济。倒是乡亲们知根知底,知冷知热,生产队为了照顾他,夏天就让他到赵湾看水渠浇地、看庄稼;秋天让他去看打麦场,平时派他干一些轻活。这个当年不惜一切追求自主婚姻的黄土汉子经常给人说:“旧社会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可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谈来谈去,互相了解,自己能做主。我与封芝琴的婚事,还是人家主意正,她同意,我就下决心抢。当时我也坐了几天牢,可娶上了心爱的老婆,值得!”一席话常常惹得人们捧腹大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件意想不到的大祸给憨厚的张柏和封芝琴这对患难夫妻带来了不幸。
1956年封芝琴和张柏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封芝琴还被群众推选为村农业合作社委员。他们家养的一匹马已作价准备入社,不料春季的一天,精力旺盛的大骢马挣脱了缰绳在庄稼地来回撒欢子,啃食并踏坏不少麦苗。到了8月17日,悦乐乡召开群众大会,封芝琴骑着马由张柏牵着同去开会,在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中,张柏突然被几个大汉从封芝琴身边抓去五花大绑,宣布他犯了破坏农业合作化的罪,判刑三年。当时的封芝琴如雷轰顶,不知所措。
那时华池县一个姓马的书记主持工作,这个人思想“左”倾,作风简单粗暴,以破坏农业合作化的罪名曾一次逮捕、判刑上千人,张柏就是其中之一。
散会后,封芝琴十分愤懑,跌跌撞撞赶去看望被关押在会场附近一孔破窑洞里的张柏,还没走近就被看守人员挡了回去。她赶回家做了香喷喷的面条,端到路旁,在门前等候被押送县城的张柏,张柏一下吃了几大碗。十几天后,封芝琴背着女儿,步行50多里路到华池县城看望张柏,封芝琴给他买了烧鸡,劝他到劳改队好好劳动改造,遵守纪律,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张柏叮咛她带好孩子,保重身体,不要牵挂他,夫妻洒泪而别。三天后,张柏被押送平凉华亭县安口劳改队劳动改造。
封芝琴得知张柏在劳改队干的活又苦又重,每天只有八两粮时,心如刀绞。她尽自己所能给张柏寄钱寄吃的,当时家里也很困难,她宁愿自己挨饿,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和食物寄给张柏,尽量不让他挨饿。一次,张柏收到了封芝琴寄来的一包炒面和野菜粉,他实在饿极了,便狼吞虎咽,一吞而尽。到了晚上,肚子鼓胀,口里渴得直冒火。这时房外正下着雨,他拿着水杯伸手去接房檐水,怎么也接不着,又渴又胀,彻夜难眠,直到第二天早晨,膨胀的肚皮才缓解下来。事隔多年,张柏想起来还后怕,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幸亏那晚没接上雨水,不然,他非胀死不可。
1957年春,已经担任甘肃省副省长的李培福回乡省亲,封芝琴向他详细叙述了张柏的案情,李副省长当即表态,“有错无罪,放了算了。”同年8月,张柏经历一年劳改生活后,被释放回家。
马撒欢脱缰踏坏庄稼纯属偶然,主人有错不至于有罪,更不该判刑三年。出事后封芝琴才想明白,这一切都是冲她来的。这个一心为公的名人,她率先带头加入合作社,曾退回合作社瞒产私分的粮食,一些人便对她过不去,挟嫌使丈夫陷入囹固,她怀着愧疚而愤怒的心情千方百计倾情救夫。多亏提前释放,不然,差一点就到了大跃进年月,说不定张柏难保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