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7100000065

第65章 文化观:高扬文化主旋律(1)

“文化”是一个人说人异的词,有人曾因此而宣称:“当我一听到文化这个词时,我就伸手去拿枪。”这当然是愤而言之。不过,关于“文化”的种种不同的解说,的确让人感到困惑,以至于对“文化”还是不是一个科学的研究对象也产生了怀疑。

其实,不管文化是否已经成“学”,它作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研究客体至少已经一百多年了(如果以1871年英国人泰勒的定义为起点的活,但也有人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一百多年来,各同学者在文化问题的研究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尽管这些成果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对立的,但对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不一致与相对立,才实际地促成了文化研究的相互联系与深入发展。前苏联学者把这种现象看做是类似“前对象性阶段”的一种规律性的表现,这是有道理的。

在众多关于文化的研究当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文化问题的思考,给我们走出众说杂陈的困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需要说明的是,文化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以及相关的论述,的确廓清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基本的文化问题,这是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依据。

一、关于文化的广义理解

如前所述,文化是一个人说人异的词,但万“异”不离其“本”。文化总是与人的活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的活动,形式多样,范围极广,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阶段或领域,所以,对文化的理解也应当是整体性的,而不是把它看做从某个特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的东西。马克思讲:“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显然,马克思并没有把文化定义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在他看来,人类摆脱动物状态的发展进化与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可以做同样的理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史前各文化阶段”与“人类史前史”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由此来说明的各文化阶段也就是说明了生产力发展的各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变。可见,恩格斯所说的文化,也是对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认识,而不是对某种个别社会现象的认识。可以说,“全部历史过程、人类进步,人类生产力和才智的发展,社会经济形态从最低级的原始公社向最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运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运动,这一切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都与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列宁的文化观也是广义的,他十分明确地把物质创造看做文化的构成,比如,当他在阐明有必要吸收资产阶级专家为社会主义工作时,强调指出:“而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劳动却是我们需要的,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就不能真正掌握旧社会所创造的、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文化”。

对文化作整体性的、广义的理解,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更为透彻地去分析说明各种个别的、局部的文化概念,而且在实践中也有利于用文化的意识、文化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只把文化看做是精神领域里的事,从而抽空了文化的实体性属性。我们现在所作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区分,主要是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当然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分工),丝毫不意味着把它们在实践中剥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物质文化说到底,不过是“文化的壳体”,它的内蕴仍然是而且只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反过来,精神文化也必然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形态才能得到表现、存在与延续,因为文化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物质文化的精神化与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过分强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区分,容易导致物质生产领域里文化精神的缺失或扭曲。比如,忽视自身的文化底蕴及文化表现形式,把物质的生产仅仅看成是一种经济行为,而精神生产也会因此至少在接受的层面上受到怀疑甚至拒斥,从而使文化的完整性被割裂,文化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给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对文化做广义的理解,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这就是“文化”与“社会”两个概念重合,这也是困扰着许多文化研究者的一个问题。对此,前苏联学者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他们认为,讨论文化问题,不仅要指明那个被看做文化的实体,而且,还应注意到文化在反映社会中的层次,这样就能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他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现实社会看做一般和特殊、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由此划分出了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反映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社会经济形态,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提供了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最一般的理论认识,这是一个最高度抽象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具体形式(如奴隶制、资本主义等),它所揭示的是“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也就是说,在这里,相对于一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言,是在特殊性之中,但相对于某些具体历史条件下某些国家实现这些规律的具体历史特征而言,又是在一般性中来反映社会过程;第三个层次就是文化,即某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的某种具体历史形式,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就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的一定形式,它既包括某些一般规律,又包括一般规律所具有的不可重复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对于一般规律来说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实现这些一般规律的具体历史方式。在前苏联学者看来,真实的历史过程中必然的东西只能是具体的,必然性存在于现实性当中,存在于与自己的对立面即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之中,这种统一只有通过具体性的描述才能够被认识。所以,社会经济形态揭示了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而文化则反映出了这种一般规律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具体特殊性,它们的区别不在反映的对象上,而在于反映同一社会对象的层次上。这样,文化与社会等同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前苏联学者的上述观点也许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补充或修正,但它至少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让我们看到了抽象的一般概念的方法论作用,以及在观察与研究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时,把抽象的一般概念不断具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从对文化的广义理解来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过是文化创造的不同方式,物质生产创造了实体形态的文化,精神生产创造了观念形态的文化。但这主要是一种思维上的把握,在实践中,它们二者往往是很难分清楚的。不过,在发生的意义上,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并最终受到物质生产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东西,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没有这个“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类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正是在这个活动中,人类不仅实际地改造了自然世界,获得了物质的生活资料,而且,也使自己的意识不断丰富起来,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就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当然,最初它是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它才走向了独立。但在走向独立之后,它依然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非常明确地阐明了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存性,这也是我们考察文化的起源及去区分不同的文化阶段、文化形态的最主要的依据。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阐明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存性的同时,也指出了精神生产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这一方面表现在它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上,即恩格斯所说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另一方面,就表现为它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比如艺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恩格斯也指出18世纪的德国,“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然而,“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出现这种不同步状况的原因,就在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是单一决定和对应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恩格斯说:“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混乱,愈来愈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是,这一联系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恩格斯强调了物质存在条件对观念的最终作用,但他也承认,在二者之间存在“中间环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认为:“一切都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普列汉诺夫把这个“中间环节”(或者叫做“中介”)具体阐释成为“社会中人的心理”,简称为社会心理。他认为,与思想体系发生直接联系的是社会心理,而不是经济状况。他说:“要了解某一个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由此便可以解释落后的德国为什么会…现哲学与文学的繁荣,它们实质上是当时德国人思变心理与发展经济的强烈欲望的反映,这种心理及欲望最终还是要追寻到现实的经济状况那里去,但它们对精神生产的影响却更为直接。当然,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还与其他一些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精神生产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当代作家陆天明就曾坦率地说:“中国的文学人经受这么多年的禁锢和局限,期望在一二十年里就出千古大师、不朽名著、诺贝尔巨匠,我觉得挺不现实。跟所有的路一样,文学的路也要一步步走下来的,一个民族的文学辉煌同样需要相对的积淀和积累。”

同类推荐
  •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书分析邓小平怎样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利于揭示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从而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儿子娃娃

    儿子娃娃

    本书是作者在援疆三年半的一个散文集,主要记述了作者三年半作为一个农委干部,下基层、访农户,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记录,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歌颂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描绘了祖国边疆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以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为背景,力图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热门推荐
  • 白云观传奇

    白云观传奇

    重庆南部綦江县石角镇境内有一座雄伟的大山叫瀛山,山上奇峰兀突,怪石峥嵘,悬崖千丈,寒谷幽深,古树参天,山花灿烂,银湖泛波,清泉潺潺,白云缭绕,雾起山间,山上山下梯田重重叠叠。来到瀛山,春可赏花,夏可纳凉,秋可观景,冬可看雪,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美不胜收。还有更让人惊叹的是,一千多米的高山上,竟然有只能在河边才能看到的数米厚的鹅卵石层。真是造化钟神秀,奇山佳景多。
  • 孤傲君皇

    孤傲君皇

    这是一片浩瀚无垠的世界,成王败寇,只有强者才能生活下去的世界,一位来自最低位面大陆的青年,身持强大功法,手执傲世之剑,闯荡于乱世红尘之间,得佳人,灭天地,留下一个千古不灭的神话……
  • 末世百族迭起

    末世百族迭起

    吴紫月重生归来,带着上一世的记忆重新走上高峰。百族位面都连接着地球,地球成为最大的中转站,魔兽的野蛮践踏,魔族的残酷征伐,深渊的无情破坏,神族的冷漠无情,还有其它次等位面,我紫月一定要杀得你们胆寒,让尔等不敢随意欺我人族。
  • 我是丧尸召唤师

    我是丧尸召唤师

    我是召唤师,我召唤的生物是丧尸。《大生化》,全球首款全息游戏仓射击网游,以生化病毒席卷全球为背景题材,给予玩家一个枪林弹雨热血似火山迸发的末日世界。在这个变异生物肆虐横行的虚拟世界中,变异生物等级为:感染期,觉醒期,进化期,涅槃期,返祖期,王期,暴君期,母体期,终极形态期。
  • 砥柱山

    砥柱山

    神不念慈悲,魔不生仁爱,神魔两界扰乱人间。以游侠身份浪迹江湖的叶瑾笙以己心分善恶,任意东西,畅游山水,却无意中卷入了这场神魔大战,为保人间安宁,最终走上一条艰难的驱魔诛神之路。这一路有斩妖除魔,这一路有阴谋诡计,这一路有奇人异术……一个华丽而诡异的全新世界如同一卷上古奇书正一点点在叶瑾笙的面前展开,带给他的不仅是新奇和惊喜,还有一片腐尸白骨,暗黑和死寂。
  • 红都拾遗

    红都拾遗

    本书是作者对文博(文物与博物馆)和苏区史的研究,从大量公开发表的作品中挑选出60余篇,内容丰富,涉域宽广。全书多篇文稿较为详细记述了瑞金革命纪念馆机构开格、更名和改扩建,以及瑞金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 上有天唐,下有苏韩

    上有天唐,下有苏韩

    青春像一场大雨,是一场跌跌撞撞的旅行,在这里,你会遇见许多人,有些人只是来你的生命中为你上一堂课,可是,谁说青春一定要伤痛。
  •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一个困扰千千万万学子的热点问题;一个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的热门话题;一部历经十年读书炼心的生命感悟。作者花费十余年时间,以独特的视角撰写的这部关于有效家庭教育问题的著作,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既朴实又艳丽的鲜花。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倡导的借助心智修炼驯服精神、培养智感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 至真清吟

    至真清吟

    王喜平编著的《至真清吟(上中下)/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讲述了两个美丽而又命运多舛的残花少女扬子与李安,有缘相识于古城西安。杨子为报答救命恩人郭三而寻职时,险落青春职场,蹂躏在即,幸被李安急智救出。二人因此屡遭追杀,一生九死,性命难保。二人辗转别乡,以求活命。于是向西而来,然而为摆脱歹徒追踪,却是急不择路,这才来到虚构城市定宁,权且避难。因为命运坎坷,二人无度以救助残花少女为目的,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无数风雨,无数磨砺,终在备受人家关爱之后,二人事业大成,心遂所愿,尘埃落定。其中,无不透视着人间的善恶,无不折射着社会的现象,进而感化人们抑恶扬善,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