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风热外感)
例1:陆××,男,48岁,干部。
初诊:1991年4月7日。患者昨天下午发烧,体温38.5℃。微咳,咽红,今晨体温38.1℃,小便黄,舌赤无苔,脉浮数。
辨证:风热外感(轻证)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 菊花10g 牛子10g 连翘10g
桔梗10g 芦根15g 僵蚕8g 竹叶6g
豆豉10g 杏仁10g 薄荷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剂。
二诊:1991年4月9日。服上药后,热退,体温36.4℃,咳嗽减轻,但痰黏滞不利。舌正无苔,脉缓。感冒基本已愈,治宜调和肺胃,兼化痰湿。
处方:
瓜蒌12g 橘红10g 贝母10g 前胡10g
茯苓10g 天冬10g 竹茹6g 枇杷叶10g
芦根15g 焦楂12g 天竹黄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剂而愈。
例2:徐××,男,56岁,干部。
初诊:1993年6月10日。患者两天前着凉后逐渐发热,昨晚体温达38.3℃,头晕周身关节疼痛,全身无力,稍有汗,轻度恶寒,口干不欲饮水,咽部稍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滑。
辨证:风热外感(重证)。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12g 连翘10g 荆芥6g 竹叶6g
豆豉10g 桔梗10g 牛子10g 芦根15g
薄荷5g 兰根12g 黄芩8g 桑枝15g
海风藤15g 陈皮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剂。
二诊:1993年6月12日。服上药后,发烧减退不恶寒,体温37.2℃,头晕周身关节疼痛缓解,嘱咐原方再进3剂而愈。
按:肺为娇脏,清虚而居高位,选方多宜清轻,不宜重浊,这就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道理。二患者虽均属风热外感,但有轻重之异,故选方不同,分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解表,宣肺化痰清热,治疗而愈。
感冒(风寒表实证)
例1:许×,男,17岁,学生。
初诊:1996年10月18日。患者于昨晚恶寒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全身疼痛,无汗而喘,流清涕,心烦欲呕,食减而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太阳表实证。
治法:辛温解表,发汗定喘。
处方:麻黄汤加味。
麻黄10g 杏仁10g 桂枝10g 半夏10g
防风10g 苏叶6g 甘草5g 生姜3片
水煎服2剂,每日1剂。嘱温服盖被而卧,取汗自愈。
按:本案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胃气失和,治以麻黄汤加防风、半夏、苏叶,功能发汗解肌,疏风止呕。表寒实证当以麻黄之辛散,桂枝之温通以开腠驱邪,温经散寒。此属因势利导,祛邪扶正治法。
例2:孙××,女,16岁,学生。
初诊:1996年10月12日。患者在两天前因穿衣不慎着凉后感受风邪,昨天开始恶寒发冷,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周身酸痛,发热不甚,无汗,轻度咳嗽,少许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表寒实证。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处方:荆防败毒散加味。
荆芥10g 防风10g 羌活10g 柴胡10g
枳壳10g 桔梗10g 独活10g 川芎8g
茯苓10g 杏仁10g 麻黄10g 前胡10g
薄荷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剂。服1剂后当天下午汗出热解,连服2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六气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因而外感之病以风为先导。风邪引起感冒发病,与气候骤变,淋雨受凉,汗后受风等有密切关系。气候突变,冷热失常,温差增大等,皆可使本病的发病率增加。风邪侵袭人体,往往非单独伤人,而在不同的季节。常兼挟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致病。故本方为风寒外感四季通用之方,临床灵活加减,疗效可靠。
感冒(风寒表虚证)
例1:李××,女,47岁,农民。
初诊:1990年10月25日。患者素体虚弱,在3天前感受风寒,症状逐渐加重,昨天午后甚感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太阳表虚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4片
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1剂,服2剂而愈。
按:本方服法要求药后喝热稀粥,温覆避风,其目的使谷气内充,即可以助桂枝发汗驱除卫分之邪,又可以内资汗源而和营阴之虚,以达到调和营卫之目的。
例2:王×,男,59岁,工人。
初诊:1997年2月7日。患者素禀阳虚,近因疲劳受凉,头痛恶寒,四肢发冷,动则汗出,消化不良已久,精神不振,舌苔滑白,脉浮缓弱。
辨证:阳虚伤寒。
治法:温阳解表。
处方:再造散加味。
黄芪18g 党参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熟附片8g 细辛5g 羌活10g 防风10g
川芎8g 砂仁10g 焦三仙各10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5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7年2月10日。服完上药后,头痛恶寒已解,四肢温暖,食欲略增,精神稍佳,脉缓迟,效不更方,嘱以原方再进3剂而愈。
按:患者素来体弱,肺胃两虚,卫外不固,故容易感冒。近因劳逸失度,中阳再受损伤,复感风邪而致头痛恶寒,四肢发冷等症。外邪在表当从汗解,但兼阳虚者,则须温阳解表并施。若只顾解表,不仅表不能解,而且可导致阳气更虚,甚至成亡阳之变,治宜扶正祛邪方为妥当。
感冒(风寒里热证)
例1:马××,男,36岁,司机。
初诊:1994年10月13日。患者在一周前返家途中感受风寒,自觉头痛,流清涕,微咳,喷嚏等症,自购抗感冒西药服之,当日症状有所缓解,又复感出现头痛,咽喉肿疼,咳嗽及全身酸疼等症,再服西药无效,到家后寻余诊治。现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眼眶痛,鼻干,心烦不眠,舌质微红,脉浮微洪。
辨证:表寒里热证。
治法:解表清热。
处方:柴葛解肌汤加味。
柴胡10g 葛根15g 羌活6g 白芷10g
桔梗10g 黄芩10g 生石膏30g 赤芍6g
兰根15g 银花15g 连翘15g 牛子10g
杏仁10g 桑皮10g 栀子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4年10月16日。服上药后,恶寒、身热、头痛肢楚均明显减轻,嘱服原方,再进3剂而愈。
例2:柯×,男,25岁,干部。
初诊:1998年11月3日。患者在一周前,晚间外出洗澡,返家途中寒风刺骨,当夜即发高烧,汗闭不出,鼻塞身重,周身酸痛。急服西药安乃近片,汗出而感冒未解,寒热日轻暮重,口干,便结,胸闷不欲食,咳嗽剧烈,夜不安枕,体温38.2℃,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
辨证:表寒里热证。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宣肺。
处方:双解汤加味。
麻黄8g 荆芥10g 防风10g 黄芩10g
栀子8g 连翘15g 生石膏30g 桔梗10g
瓜蒌15g 枳实12g 杏仁10g 芦根30g
大黄6g 薄荷6g 焦楂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而愈。
按:风寒感冒,初起在表,表不解则入里化热,一方面表证未罢,一方面里热又炽,从六经观点看,见太阳不解,且传少阳、阳明,故以上症状为三阳并病,所以三阳经之药并取,统治三阳合并之证。
感冒(半表半里证)
例1:任×,男,52岁,工人。
初诊:1994年10月6日。患者外感已20余天,身感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曾服药发汗,汗出复感畏风,全身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小便色黄,量少,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邪犯少阳。
治法:和解少阳,兼清内热。
处方: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 半夏8g 黄芩10g 栀子8g
茯苓12g 车前子10g 知母8g 草果5g
通草5g 白茅根15g 大黄6g 厚朴6g
赤小豆15g 桂枝4g 白芍10g 内金10g
芦根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4年10月9日。服上药后寒热大为减轻,周身舒畅,20余天以来,无此佳象。尿量增多,食欲稍好。
处方:
柴胡10g 半夏8g 黄芩10g 茯苓12g
冬瓜子15g 赤小豆15g 芦根15g 黄连4g
内金10g 焦楂15g 白芍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而愈。
按:里有蓄热,易致外感,外邪入于半表半里,遂使里热更炽,惟以和解兼清里热之法方能奏效。初诊之方以小柴胡汤合达原饮加减,方中柴胡与二黄、桂枝与白芍、芦根与茅根、草果与知母,一表一里,互相配合,方药合拍。余抓住邪在半表半里,兼有蓄热内伏的病机,采达原之意,以和解为法,佐清热利湿之品,宣、疏、清、利共施,一诊便收到良效。在临床中遇到的证候比较复杂,千变万化,病人的症状,往往不能完全符合书本上的某证某方,遇此情况,不可墨守陈规,而应灵活运用古法古方,辨证施治,选方用药。
感冒(热入血室)
例1:尚××,女,30岁,营业员。
初诊:1996年10月7日。患者5天前因感冒发热、头痛、项强,经水适至,呕吐不食,心烦不眠,口干,大便3日未解,前日入夜突然发狂,哭笑无常,像如神灵所作,然白天则如常人,家人惊慌,急来寻余诊治。细询之,知寒热未除而经水适来,此“热入血室”之证也。舌苔外白中黄,脉浮弦紧。
辨证:经期外感,热入血室。
治法:疏解内陷之邪,潜阳熄风通便。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0g 茯苓12g
生龙牡各20g 桂枝6g 大黄10g 远志6g
当归10g 丹皮10g 朱砂3g(冲) 生姜3片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而愈。
按:《金匮要略》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本案即为暴受风寒,入里化热而又月经适至,以致热入血室。证见头痛、项强,甚则谵语妄言,治宜从气分血分并治,服药3剂,应手而愈。
例2:杨×,女,33岁,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