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6900000005

第5章 哲学篇(4)

总之,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在生产方式变革中,产品适用方式变革引起了生产分工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生产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渗透,产业的分化和裂变;产品交换方式的变革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发达。生产方式的综合变革加快了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发达。生产方式变革是经济近现代化的加速器。恩格斯也曾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内部的分工,另一方面是每个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这种技术装备,照我们的观点看来,同时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系统科学方法与唯物辩证法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世界新技术革命及其在各门具体科学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理论等系统科学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靡,为我们提出了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路线,引进、消化、汲取系统科学方法的问题。对此,首先必须弄清系统科学方法与唯物辩证法是否具有统一性。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尽管产生时代、研究起点、理论概括、原理表述、范畴确定等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思想内容和发展走势是趋同的、互补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趋同

唯物辩证法产生于19世纪中叶世界工业革命时代。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等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哲学高度概括和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现实成果,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进而将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

作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将世界即自然、社会、思维的总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是关于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其创立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唯物辩证法不是像彼时期的形而上学那样,“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把“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看作“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而是“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这种考察方法,标志着人类思维由形而上学方式向辩证方式的转变。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等系统科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世界新技术革命时代。创始人贝塔朗菲、申农、维纳、普利高津、哈肯、艾根、托姆等从各自的自然科学研究出发,总结自身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创立了系统科学的相应学科理论。并通过概括和类比,上升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迅速从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先后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同样是将世界即自然、社会、思维的总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规律,现实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其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方法上,系统科学研究不是沿袭19世纪及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所采用的形而上学分析方法,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逐个地、分别地加以考察。恰恰相反,它是在分析考察事物即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与内部要素的联系,力求在保持系统整体的前提下去研究部分,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整体和运动。一句话,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继承的不是前人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它实现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由分析为主向综合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是人类思维方式由形而上学向辩证思维转变的继续。

二、基本内容和特征的趋同

唯物辩证法是从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两方面揭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在普遍联系方面,它揭示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普遍联系和条件,进而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形式与内容、现实与可能诸方面的关系;在不断发展方面,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外因与内因、过程与状态、方向与趋势,进而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认识论方面,它揭示了实践主体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自觉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辩证性质。正如恩格斯所言“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是它的基本特征。

系统科学方法是将客观事物作为系统来对待,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两方面,揭示世界在系统、信息、控制等共同侧面的原理及其规律。其中,系统论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非加和性;信息论揭示了多种多样的系统都存在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存贮和使用的变换过程,各种系统之间有着共同的信息联系;控制论揭示了控制是在一个事物可能性空间中进行有方向的可能的选择,即根据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变化,通过系统联系、信息反馈和处理,使事物向一定目标转化;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阀值,就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协同学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有序协同关系,许多要素的有序协同将超出各种要素的单独作用,产生系统整体的统一宏观模式,即协同过程;超循环理论研究了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问题;突变理论运用数学模式研究了事物发展的突变状态。这些系统科学部门从不同角度共同揭示了客观事物即系统与周围环境,与内部诸子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导致事物状态和性质的变化,导致量变和质变。在认识论方面则阐明,实践主体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和系统控制,自觉把握客观事物向合乎主体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变化。

显然,从哲学意义上说,系统科学方法也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是它的基本特征。

三、理论验证和深化的趋同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彼时期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直接对立物。自唯物辩证法创立以来,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唯物辩证法的攻击,特别是试图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发现来反对唯物辩证法。然而,正如恩格斯所预言的,“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系统科学的最新成就为检验唯物辩证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与日俱增的实证材料。它有力地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是辩证地发生的。系统科学最初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正因为它的研究成果为人们展现了自然界的多因果联系和自然科学知识网络化的辩证图景,随着它的成果在生物学、通讯控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运用获得成功,又作为一般科学方法,推广到经济、教育、心理、生态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方面。这一切都进一步证实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正确性。

而且,系统科学方法又使唯物辩证法的某些原则得到更为清晰明确的表达。如关于普遍联系原则,系统论以系统与环境、内部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及其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作了细致描述;信息论、控制论以系统的信息传递、存贮、处理,输入与输出,反馈与负反馈的联系和转化作了明确表达;关于不断发展原则,系统方法以系统同时态和历时态的考察,结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化,表述得更清晰;关于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阐述较之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显得更为具体和逼真;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系统科学方法通过结构与功能、开放与封闭、有序与无序、实物系统与模型系统、线性非线性等范畴使之得到生动体现。

系统科学方法还使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自觉把握实践活动,使之达到预期目的。系统科学方法则通过系统控制原理告诉人们,借助系统的信息反馈和处理,对系统施加影响,可使施控对象达到施控主体目的,从而使主体自觉把握实践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唯物辩证法强调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初级本质到更深层次本质逐渐深入的过程。系统科学的黑箱方法为我们认识实际对象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输入与输出关系的考察,逐步揭示黑箱内部的机理,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特别是系统科学方法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通过各种数学模型的建立,为具体问题的量化创造了条件。这就使辩证法取得了定量的表达形式。

唯物辩证法也使系统科学方法得到证实和深化。恩格斯说:“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正是由于自然科学正在学会掌握二千五百年来的哲学发展所达到的成果,它才可以摆脱任何与它分离的、处在它之外和之上的自然哲学,而同时也可以摆脱它本身的、从英国经验主义沿袭下来的、狭隘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正是二千五百年来的哲学发展所达到的成果。它促使自然科学学会掌握辩证法思想,实现思维方式由形而上学的狭隘思维方法向辩证法的综合思维方法的转变,取得系统科学的突破性成就;它证实系统科学所概括的科学方法是合乎辩证法的,即合乎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因而是科学的、正确的;它推动系统科学向跨学科拓展,使具体科学方法升华为一般科学方法,广泛应用到其他学科研究和社会生活领域。

四、发展途径和走势的趋同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但是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并不是某种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唯物辩证法创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又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成果,写出了《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一系列新的哲学著作。尔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又适应新的斗争需要,写出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随着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它更需要以更新的材料和观点去丰富它,发展它。

系统科学方法是在唯物辩证法创立近一个世纪之后产生的新型科学方法。它不仅证实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而且在某些方面突破了唯物辩证法的个别命题,为唯物辩证法在汲取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新的观点。

一是为唯物辩证法的丰富提供了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新范畴。如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有序与无序、开放与封闭、正反馈与负反馈、原型与模型、黑箱与白箱等,不仅具有极高的抽象性,而且具有辩证性。它们正在从一般科学方法范畴升华为哲学范畴,为唯物辩证法反映世界丰富多彩的图景,为人们运用范畴进行科学思维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提供了新工具。

二是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角度,新手段。信息方法是建立在信息这一全新概念基础上的。它指出事物与环境除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外,还进行信息交换,极大地充实了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原理的内涵。系统方法指出事物在系统不同层次上存在着不同的属性和规律。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仅有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结构与层次,结构与功能的观点。这无疑为唯物辩证法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新角度。

三是突破了唯物辩证法的个别命题。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系统科学方法的协同学则强调,共居于系统整体中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会产生协同,使竞争出现联合、斗争出现合作,这种协同作用又将产生系统整体的统一宏观模式即协同过程;关于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阐明事物的质变是通过渐变实现的。系统科学方法则用数学模式展示事物的质变除了渐变形式外,还有突变形式。关于事物质的规定性,辩证法认为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系统科学方法则认为事物的质是受它的所隶属的系统所制约的。

显然,在汲取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丰富、完善自己,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同类推荐
  • 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缓慢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改变这个状况,不仅要加大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宣传,还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更要从法律上给予确立,使社区建设服务在法律上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作为官员的基本义务与权利。选举任命的“公仆官员”首先要得到居住地社区中共党员和社区居民认可,要有群众基础。否则,没有本社区群众基础的“公仆官员”,怎么能说他是为人民服务呢?怎么能说是群众的代表呢?立足社区、面向社会,以人为本,服务民众,构建社会和谐,这就是我们基本的社区观,也是本书的基本思想。
  • 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本书以深度剖析、专题研究等方式,梳理和回顾2013年以来中国政坛动态,为读者提供透视中国政治动向、社会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特别是围绕各级政府、决策者比较关心的典型问题,对当下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动向、新趋势进行深入透视和解析,并辅之以鲜活的典型案例,为各界把握中央新精神、了解各地新动态提供资政借鉴。
  •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围绕战后的日本外交、对外政策和主要对外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战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所确立的所谓“日美基轴外交”、“联合国中心外交”和“亚洲一员外交”,以及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对朝鲜半岛外交和对苏(俄)外交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外交的主要脉络及特点。作者对战后各个时期的中日关系和目前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评价。
  • 党旗飘扬 航道辉煌

    党旗飘扬 航道辉煌

    本书将全国航道系统党建方面的工作论文集结成册,为四大部分组织:一是党的思想建设,二是党的组织建设,三是党的文化建设,四是党的廉政建设。尤其是对新的形势下,党的文化建设和党的廉政建设部分。论述较多,意在让全国航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也提出了新时期党建的思政和对策。
  • 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本书重点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如何弘扬,如何重新生长,融入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中,按主题分章,每章讨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及其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幽年

    幽年

    一个正在读高二的学习成绩平平的女孩儿晨影,在年级分班后偶然遇见了前不久在公交车上撞见的没礼貌男孩左艺宇,而且他竟然和自己一个班!还就坐在离她那么近的地方,本想安静的在班上做个透明人的晨影,在左艺余的影响下,竟成了班里的热门人物,让本来就很害羞不喜欢被人关注的她备受压力,所以她决定挑战自己做个外向、自信的人,可她意识到自己的自信仿佛只要在左艺宇面前就不复存在,因为左艺宇是一个长像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在加上他给人温柔有礼貌的气质,一直在班上人气颇高,甚至有时自己也会对他抱有幻想……
  • 魂变人生

    魂变人生

    一次意外的机缘,让都市青年方浩楠找回了前两世的灵魂。一切皆始于一颗神秘的晶球。这一世,这个神秘的小东西究竟会带给他什么?前世的强盗,今世的警察。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强盗也好,警察也罢,权利,金钱,美女,又怎可一样或缺?可是这一切究竟要怎样来实现?看一个小人物如何展开拳脚,步步为营,开创一方势力的传奇经历。
  • 若是为君,卿亦无悔

    若是为君,卿亦无悔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次是合还是分??妖皇颜氏一族的诅咒,神帝的兄长复生夺位,魔族的战乱不休…(何时才是个头啊~ps:翻修中…耐你们么么扎
  • 天机神探穆霈寒

    天机神探穆霈寒

    最近世风日下,请各位良家妇女奔走相告,夜里锁好门窗,放出恶狗,以防不法之徒借破案为由掳获芳心。
  • 他在暗边

    他在暗边

    你是否在那黑暗的边缘行走。你是否在深渊下迷茫的徘徊。你是否听见崖上的我对你的声声呼唤。你是否还记得我对你的承诺。无你,亦无我。“你的一个眼神就让我的世界崩塌。”“我化身黑暗,只为了能让你多看我一眼。”“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的琉璃眼,现在哪怕你不在了,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依旧是你那双眼睛。”是罪犯,还是爱人?一场生死决战,是你死,还是我亡?
  • 浴火重生:魔女不要惹

    浴火重生:魔女不要惹

    爱了多年却只换来一杯毒酒,“杨玉,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成了最后的遗言。当她醒来却变成了魔女,复仇成了她唯一的想法。然而那个本该被利用的棋子却莫名其妙的赖上了自己。。。
  • 废材逆天嫡出五小姐

    废材逆天嫡出五小姐

    在东德大陆上都是以实力说话。废材,从不被重视。在这片大陆上一共有四个国家,分别为古月国、梦楼国、凤溪国、江陵国。然在江陵国大将军家的废材嫡出五小姐董秋涵从小就被鉴定为废材,不能学武。这样的她从来无人问津。身边只有忠实的丫鬟巧巧。从出生开始董秋涵就被虐待。直到14岁时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董秋涵穿越到了这个架空时代董秋涵的身体里一切开始改变。金钱?势力?权势?自身能力?!(他孤傲冷漠藐视一切更加看不起只会争风吃醋的女人们,独独对她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从此步步沦陷)哼!我要的男人谁敢阻碍我和他的脚步,那么我就灭了谁。哪怕是那天是那地,一样要把它毁灭。
  • 一个房间,七平方

    一个房间,七平方

    嗯首先,作者帅哥。其次装不完的逼,用不尽的梗。
  • 冥之杀

    冥之杀

    世界第一的杀手组织冥府出击,斩杀罪恶,追求梦想!
  • 如归

    如归

    根据许嵩歌曲《惊鸿一面》改编的小小说,大家喜欢的话以后会有其他的歌曲改编,不一定是小小说,也可以是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