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威市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农贷的调查
【内容摘要】农村信用社如何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搞好“三农”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经济、信用社和政府“三赢”,是农村信用社一直面临的重要问题。要大力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使信用社联系“三农”的纽带得以大大拓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
农村信用社如何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搞好“三农”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经济信用社和政府“三赢”,是农村信用社一直面临的重要问题。人行武威市支行自2002年以来,根据西安分行部署,在全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经济交流会议精神的推动下,积极帮助农村食用社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明确提出了农户小额信贷要以县(区)、乡(镇)党和政府和村党支部、信用社、农户为组织,实施借贷主体,以当地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建立信用村(镇)为措施,人民银行搞好监管督导工作的思路,大力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使信用社联系“三农”的纽带得以大大拓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基本做法
1.组织领导,宣传发动
为使小额农户贷款尽快进村入户,县(区)联社分别制定了《实施细则》,市、县人行积极协调县(区)政府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成立了主管农业的副县(区)长任组长,人行、联社、涉农部分领导为成员的“小额贷款”创建信用村(镇)领导小组,召开了各乡镇、村领导参加的专题、座谈会48次,明确规定了在农户信用贷款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考核要求,使各级(镇)、村组干部参与核贷的责任落到实处。二是为了让广大干部、农户了解信用贷款对于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民正确理解农户信用贷款的实质,使其明白“借债还钱”的道理,避免盲目贷款和恶意贷款的出现,区联社请常务副区长做了电视讲话,区联社理事长回答了记者提问,公开向社会承诺,先后在《武威日报》、凉州区电视台、广播电视台报道推广创建信用工作;在信用社营业网点悬挂横幅,在村组张贴标语,还印发了知识问答材料,走村人户,边发放,边宣传,边解释,使推广创建工作在农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农户守信观念大大增强,形成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调查评估,核定限额
针对农村信用社人手少、任务重的实际,区联社依靠当地基层组织,成立以乡政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信用社干部、信用站业务员以及社员代表组成的信用等级评定小组,详细了解农户家庭成员,承包土地面积、收入、消费、负债、家庭财产以及经营项目、经济效益、资金需求、信用观念等情况,并认真整理,建立农户信用贷款档案,评定“优秀、较好、一般”。核定年度内授信控制最高余额,即:“优秀户”余额控制在8000元以内;“较好户”余额控制在5000元以内;“一般户”余额控制在3000元以内。对信誉不好、长期拖欠信用社贷款的赖债户,不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对弄虚作假、企图骗取信用的行为进行了抵制,确保了评定结果的严肃性。
3.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为保证农户信用贷款发放的“公正性”,要在农户信用评定过程中及时将评定结果张榜公布,接受村委会和群众的监督。同时还要建立贷款信用跟踪督察制度,乡村干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对随意改变贷款用途的,及时提请信用社暂停其信用贷款资格,确保信用社贷款安全运行。
4.审核发证、凭证贷款
信用社统一审核签发“贷款证”,发证时户主须出示身份证和户口簿,对“贷款证”上核定的贷款限额实行“随用随贷,余额控制,次数不限,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户凭“贷款证”、“身份证”和印章就可以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不需要村、组介绍信,也不需要信用社调查和办理抵押担保手续。这样极大地简化了农户的贷款程序和环节,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截至2004年7月底,全区37个乡镇中,有176842户农户与信用社建立了借贷关系,已占到总农户的70%。发放农村《贷款证》95960本,农户贷款授信总额5960万元,已被评定为信用户的农户8806户,其中:“优秀”级796户,“较好”级2520户,“一般”级5490户。
二、主要成效
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通过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核发贷款证,简化了贷款手续,方便了农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难”“难贷款”的矛盾,密切了信用社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关系,特别是在政府倡导大力调查农业结构,小额信用贷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深受政府和农民的欢迎。
(1)基本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户信用贷款充分体现了生产性和群众性原则,发放对象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运输、销售业,加之贷款手续简便,限额内可以随用随贷,农户的生产性资金要求得到了满足,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原来的不愿贷款到现在的主动要求贷款。目前,已被确定的信用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0051万元。1—7月份受惠农户占总农户的70%。由于小额贷款的推广,全区信用农业贷款累计发放15971万元,占贷款投放总额的95%,比去年同期多投放6276万元。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政府、信用社和农户三方受益的局面。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是投向以种植小麦、啤酒大麦为主要经营品种的传统农业;二是投向以大棚蔬菜、制种玉米、葡萄栽培为主的结构调整种植业和规模舍饲养殖业。由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变化因素多,投人成本大,农户处在小规模生产阶段,所需资金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三是小型农具购买贷款和农户建房、生活等消费性贷款由于资金需求量小,均如数得到了贷款。根据以上情况,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
(3)增强了农户的信用观念。由于地方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区信用社的广泛宣传,农户信用贷款已经深入人心,农民已经破除了狭隘的小农意识,抛弃了“吃饱穿暖略有余”的传统观念,纷纷把贷款作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一次机遇。观念也出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对农户信用贷款从不了解到了解,从过去“惧怕贷款”到现在主动要求贷款,积极投资有销路的名、特、优产品,市场经济意识增强。二是从“扶贫款”人人有份的惰性思想转变到了农户信用贷款必须恪守信誉、如期归还。随着农户信用观念的增强,全区信用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几点启示
(1)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着眼于信贷风险防范。首先,小额农户贷款具有金额小、发放面广、贷款风险分期的特征。其次,信用社通过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信贷资金的增量,促进了存量盘活。再次,是农户小额信贷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涉及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局,要做好这项工作光靠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不行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和各基层组织在实施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我们推广小额农贷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地方政府要给信用社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对那些有偿还能力,但又逾期不还贷款的企业和个人,政府更要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法律手段的运用力度,做出严肃处理,保护信用社的债权。
(2)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二是要牢牢抓住绝大部分农村生产经营专业户,积极将其培养成优良载体;三是抓好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扶持工作,通过有效的贷款支持,逐步形成种、养、加工、特种养殖为主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布局。
(3)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要着眼于信贷方式和利率政策的改进。一是借贷方式要适应农村形式,适合不同层次借贷户的需要;二是改变农贷发放的传统期限,以前农贷发放往往是春发秋收冬不贷,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其生产周期也不断变化,因此贷款期限也要与农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力争做到常收常贷;三是我国农业是弱质、低效产业,要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对农户贷款利率实行少上浮或者不上浮,以体现宽松的支农政策。
(4)推广小额信用贷款人民银行要着眼于支持和监管。一是要适时发放支农贷款,壮大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二是要主动协调农村信用社与党政机构的关系,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使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合力;三是要把整治信用社环境与创建信用村(镇)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四是要加强监管,确保支农资金真正用于“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