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是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精髓的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不仅仅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它还包括经常的、普遍的大众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广泛的体育文化、体育艺术、体育建筑、体育科技等各种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全方位体现,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大准则。它要求运动员和每一个参加体育竞赛的人,首先要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要明确在体育竞赛中取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参与,而参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参与者本身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高尚的品质和对理想的追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竞赛的名次和奖牌。只有通过参与,才有可能使世界各国的运动员相聚在五环旗下,才能使运动员们在竞赛中不断战胜自我,战胜他人,也才能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中不断向上、不断追求、达到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新的思想境界。因此,"参与"意识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大多数运动员参加和团结到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精神支柱。
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特点就是提倡挑战与竞争。体育竞赛是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过程,这种精神的教育和效果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教育,它是寓奥林匹克精神于竞技体育之中,运动员能亲身体验到,观众也能直接或间接感受到。如参与体育竞赛就必须树立起和对手敢争高低的竞争意识,要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勇于向世界强手和世界先进水平挑战,树立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超越世界最高纪录的雄心壮志,才能使自己的运动水平不断发展和创新。奥林匹克的这种公开倡导竞争的精神,与社会和国家提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
奥林匹克精神还强调在奥林匹克运动竞争中必须服从公平竞争、公正竞赛的原则。它要求在进行体育竞赛时要遵守规则、照章办事、光明磊落、公平公正,在竞技场上要体现真、善、美与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崇高理想,体现顾拜旦提出的"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联系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者为宣扬"西洋文明",将有关西方竞技体育的消息通过报纸传人中国,使奥林匹克的知识开始在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传播开来。中国成立了早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参加了当时的一些国际体育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接纳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并建立了正式的联系,由于中国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使中国在奥运会比赛中,竞技水平表现较低。
新中国成立后,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始终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尤其是在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奥运竞技舞台上。北京申办2000年和2008年奥运会的活动,使奥林匹克文化和精神得以空前的传播,中国将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中国早期的奥林匹克活动
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城举行以后,中国的许多报纸都刊载了有关万国运动会的简短报导。由于当时中国民众对体育的知识了解甚少,这些消息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07年,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其宗旨是以宗教教育为主,重视青年的德、智、体教育。1908年以后,一批美国青年会体育干事来华,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沙等地的青年会任职,有的还进入中国高校担任体育教授或体育科主任。他们还引进了篮球、排球等西方体育项目,组织开展正规的体育竞赛活动,修建体育场馆设施,培养体育人才,对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西方体育的传播和新式学堂的大量兴办,校际运动会开始增多,比赛项目也日益丰富多彩,田径、篮球、排球、网球、棒球、垒球、乒乓球、体操均成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10年10月18日~22日,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在南京举行。参加这次运动会的运动员有140人,分别代表5个地区,竞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网球、篮球4项。这次运动会是中国第一次跨省、区举行的具有全国意义的运动会。辛亥革命后,正式追认这次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这次运动会的召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次以奥运会模式和内容为榜样举行的运动会,它以空前的规模在中国传播了奥林匹克理想,使中国体育从此与奥林匹克接轨,它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结出的第一个硕果。也是中国准备参加奥运会的最初尝试和体验。
二、中国早期同国际奥委会的联系和奥林匹克组织
1913年,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体育界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了远东体育协会,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1915年,就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临近开幕之际,主办大会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收到了国际奥委会的电报,表示"承认远东运动会为其东方之支部。将来万国运动会总干事部(即国际奥委会),中国要派代表参与会议,下次万国运动会时,中国也得派运动员前往预赛"。从而使中国和国际奥委会开始发生了联系。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以举办全国运动会、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为中心的竞赛制度在中国得到逐步确立。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学校教育的变革,使各项竞技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运动会的规模和内容也不断发展和扩大。许多单项比赛已具有了国际性比赛的含义和雏形。如天津、上海一年一度的"万国篮球赛"、"万国足球赛"等,并涌现出被誉为"亚洲球王"的著名足球运动员李惠堂。这些竞技运动的开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促成了一些单项运动组织的建立,如"万国篮球赛"、"万国足球赛"和"乒乓球联合会"等组织机构的建立,为中国奥林匹克组织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全国性奥林匹克组织出现以前,中国的体育运动竞赛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发起与组织。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之前,全国运动的组织工作和派人参加远东运动会,都主要由青年会来办理。在这一时期,基督教青年会还通过修建体育场所,举办体育培训班、选派人才(如郝伯阳、郝更生、马约翰、董守义等人)赴美留学等方式,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全力推动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1927年以后,体育协进会陆续进入了国际田联、泳联、足联、篮联、网联、拳联和举重、体操等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团体会员。
三、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1928年,中国获准可派代表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但由于当时国际奥委会没有正式承认中国为奥委会成员国,所以,只派了一人作为观察员出席而未参加比赛。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中国人参加奥运会的时机终于成熟了。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原准备派足球和田径选手参赛,但因"九-一八"事变和政府对参加奥运会毫无兴趣,表示不派人参加奥运会。后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利用这次机会,把他们一手制造的伪"满洲国"送上国际舞台,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并宣称将派两名运动员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才"募捐"选派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中国参加了这届奥运会。我国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因旅途疲倦,体力不支,在100米和200米跑预赛中即被淘汰。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正式进入奥运会赛场,虽然成绩不佳,但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是奥运大家庭成员和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存在。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即授权全国体协选拔和训练运动员,并组织派遣了一个由93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和由36人组成的体育考察团,参加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竞走、举重、自行车、拳击等项目的比赛,并进行了武术表演。
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这是旧中国参加的最后一次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参加了足球、篮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参赛成绩不佳,各项均未能进入决赛。赛后,代表团因经费不足不能按时归国,后经代表团四处奔走,各方求援,代表团成员才得陆续回国,有些人最终流落异乡。
解放前中国三次参加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参赛成绩低下,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当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落后状况。因此,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有一场大的社会变革,以彻底改变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前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体育事业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大会,在原中华体育协进会的基础上,改组建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即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由它来负责推动全国的体育活动,并陆续改组和成立了一批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
第十五届奥运会后,在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对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1954年5月,国际奥委会第四十九次会议,正式确认了我国奥委会。但事后不久,台湾的"中华体育协进会"在未经任何会议讨论的情况下,也被塞进了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国家奥委会名单之中。中国奥委会经多次交涉无效后被迫于1958年8月毅然宣布断绝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同时中断了与9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联系。直至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经过全体委员通过表决,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10月在日本名古屋作出的关于中国代表权的决议,即承认中国奥委会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址北京。它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国旗。同时承认在台北的奥委会,使用中国台北奥委会名称,其新的会旗、会歌和会徽均须经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批准。这个决议,既反映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事实,又照顾了台湾的现实情况,解决了海峡两岸运动员共同参赛的问题。
四、中国全面登上奥运赛场
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给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为使我国进入世界体育强国行列奋斗"的目标。1984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奥运战略",这是我国体育工作战略性大转移的标志,我国开始实施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1984年,中国首次派出了共有225名运动员组成的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参加了16个项目的角逐,从而掀开了中国奥运史上重要的一页。在激烈的比赛中,我国运动员许海峰以一环的优势获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记录,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一天。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升起的第一面胜利者的旗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奏响的第一支胜利者的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继许海峰之后,我国其他运动员不负众望,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连创佳绩,共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金牌榜位居第四位。
1988年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上,我国派出297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除曲棍球、马术以外的21个项目的比赛。由于苏联和东欧体育强国的参赛和众所周知的人为因素,中国体育代表团只取得了5枚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金牌榜排位退居第十一位,但总的还是发挥了较高的水平,尤其在游泳、赛艇等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次奥运会的最大收获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我国与世界体育强国存在的差距。
1992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在西班牙首都巴塞罗那举行,经过两次奥运大战洗礼的中国代表团有250名运动员参加了23个项目的争夺,在强手如云的角逐中,中国运动员共获16枚金牌、22枚银牌和16枚铜牌,并有3人2次创2项世界记录,5人7次创6项奥运会记录,金牌数、奖牌数都列在172个参赛代表团的第四位,居"第二集团"之首,再一次铸造了新中国奥运史上的辉煌。
1996年,举世瞩目的百年奥运盛典——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我国派出了309名运动员参加的代表团。时逢百年华诞的第26届奥运会,堪称奥运史规模空前、水平最高的竞技体育盛会,197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选手出现在赛场上,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所有成员都参加的"大团圆"。在这次精英荟萃、争夺异常激烈的世纪之战中,中国奥运健儿不畏强手,在竞技场上所表现出的精湛技艺和顽强拼搏精神,使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12枚铜牌,名列金牌榜与奖牌榜的第四位,并打破了4项世界纪录。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正在稳步前进。
2000年,跨世纪的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和水平,取得了在奥运参赛史上最好的成绩,共获得金牌28枚、银牌16枚、铜牌15枚,金牌总数名列世界第三位,跻身于奥运强国第一集团行列。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这次奥运会的出色成绩,让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巨大步伐。
五、举世瞩目的北京申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