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过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按照国家提出的以节能降耗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一抓三促”要求,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增进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从严把项目建设源头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加快淘汰落后人手,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首先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放在首位,从源头上杜绝低水平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其次针对甘肃省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结构特点,以有色、冶金、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和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为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建设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示范项目,促进能耗的下降和污染的减排;同时,通过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加快小水泥、小铁合金等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对不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企业坚决予以关闭。
(七)大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和促进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融资渠道,推进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步伐,完善和改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健全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统计制度,强化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生产运行的监测和协调,及时协调解决中小企业煤电油运和信息、原料、贸易摩擦等方面的共性问题,着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甘肃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杨天峰苏昆烈)
高技术产业
一、2006年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和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已基本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高技术产业群体。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加大了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高技术产业呈现出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高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完成高技术产业总产值65.91亿元,工业销售产值61.9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9.57亿元,利润总额3.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4.09%、2.04%、2.61%。继续推进岷县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超临界提取当归有效成分、金大地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法式速冻薯制品、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采用大型浮选装备和自动化技术高效开发利用我国紧缺镍钴资源、华羚干酪素有限公司青藏高原牦牛曲拉干酪素深加工产品产业化等26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截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4.7亿元。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高密度塑封集成电路、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酒泉大禹节水设备有限公司生态节水内镶扁平紊流压力补偿式滴灌管滴头等三个项目先后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生产,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西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现代农业专项项目,促进了甘肃省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对调整甘肃省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等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兰州先锋草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兰1号和甘农系列苜蓿种子、省农科院啤酒大麦研究开发中心优质高产啤酒酿造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酒泉大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优质饲用及生态用草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对加快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开发和推广进一步增强,为产业提供了支撑。
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颁布了《甘肃省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并制定了落实《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确立了甘肃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全省科研部门和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2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704项,其中国内领先427项,国际先进水平67项,国际领先水平12项,分别占总数的60%、9.5%、1.7%。评选出省级各类获奖项目178项,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91项。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800多份,全年技术交易额有望突破20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超过1300件,授权量超过700件。
2006年争取各类国家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计划项目37项,获得国家支持总经费达3835万元;国家星火计划指导项目87项,获得国家科技资助经费210万元;国际合作支持省级重点项目9项。已有19个清洁生产发展机制(CDM)项目获国家批准,预期温室气体CO(2下标)年减排量达176万吨,年收益可达1.5亿元以上。“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项目在甘肃省正式启动,这是在甘肃省建立的第一个由联合国专门机构主导的国际性组织机构,对于提高和扩大甘肃省在国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围绕甘肃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引导大中型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2007年首次设立的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集中支持对整体提升甘肃省优势及战略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关联度高、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作用大的新产品、新工艺、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大科技专项优先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原材料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风能发电设备、新药中药研制及特色治疗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及荒漠化治理、动植物品种创新与定向培育及产业化等7大专项,共19个专题36项,当年投人1950万元。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的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加强。通过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扶持企业开展产业化过程的技术研发,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2006年,新认定2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8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63户省级及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45.28亿元,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196.29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超过20%;全年完成科技投入30.94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达3.27%;完成科技开发项目1977项。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1633人,建立合作开发机构81个,在海外设立开发机构17个,拥有发明专利90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提升了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四)强化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开辟新产业领域。
围绕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研发、电子政务工程等专项,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好新的发展重点。2006年根据国家开展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化的要求,结合甘肃省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研究编制了《甘肃省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产业化专项总体方案》,考虑在甘肃省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马铃薯、啤酒大麦、啤酒花、中药材、玉米制种等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实现产品增值,延长甘肃特色生物资源的产业链。调查筛选了一大批条件相对成熟、产业带动明显、突出特色优势、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作为今后几年特色生物资源产业链的重点发展项目。这些项目的相继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6年,甘肃省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围绕化工、机械、冶金、有色、能源、电子、制药等重点行业改造和升级,绝大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实施了ERP系统,大多数企业实施了三维CAD,开展了4CP、CIMS、ERP等集成技术的应用和示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ASP)、中药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大学计算机校园网工程等。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目前甘肃省列入国家金审、金农、金土、金质、金保、金信等工程项目9项,共计投资3.6亿元,已争取国家补助资金4708万元。这些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甘肃省电子政务现状,推动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六)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聚规模扩大。
全省各地将园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了园区建设步伐,引进入园的企业不断增加,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大。2006年,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户,使甘肃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48户。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区域划定审定后,积极争取扩大新的发展空间,制定了“十一五”高新区发展规划。2006年兰州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195亿元。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投资环境。金昌高新区以新材料为发展重点,实施了16项重点产业化项目,2006年完成投资2.56亿元。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高技术,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到2006年底,已有40个项目人园建设,总投资33.6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
2006年甘肃省高技术产业虽然取得较快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对高技术及其产业化还不够重视;研发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市场成交额只占全国0.9%,尤其是高技术自主开发水平低,省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所采用的高技术引进的比例高达70%以上;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融资困难;高技术产业比重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资源分散、分割,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合能力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2007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2007年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甘肃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加强自主创新,逐步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全省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推动全省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好发展项目。
发展高技术产业要以项目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国家要求,继续组织新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计划。针对规划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开展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分析预测,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在技术来源方面,要充分利用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有利时机,适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高技术项目要尽快促进产业化。打破所有制界限进行项目选择,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扩大技术来源。围绕国家重大专项,特别是特色资源产业链专项的实施,继续组织项目,重点放在特色资源开发、生物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工业自动化、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方面。
(二)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协助项目建设单位抓好各项配套落实工作,落实监理制、招标制、合同制等,解决资金筹措、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检查督促在建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按照计划开展建设工作。抓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验收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要尽快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加强调查研究,掌握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
2007年,深入各市(州)、企业、科研部门和高校,继续加强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指导市(州)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结合甘肃省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产业化专项总体方案,根据市(州)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选择项目,补充进入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产业化专项项目。及时了解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四)推进信息化进程,扩大信息应用。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划重点,根据国家对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原则,组织好重大信息化项目。加强与省信息办和有关厅局的联系,促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使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协助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扩大信息化应用范围。
(五)研究相关政策,加强培训指导。
根据国家近期出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结合甘肃省实际,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实施意见,加强对全省高技术产业工作的指导。为了使各市州发展改革系统和相关企业更好地掌握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准确性,要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六)推动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继续支持兰州、白银、金昌、天水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对园区的高技术产业项目选择市场前景好、产业集聚度高、符合园区功能定位、有带动作用的项目优先向国家申报,争取国家支持,同时鼓励好的项目进入园区。
(陈江王丽君杨红洁)
交通
一、2006年甘肃省交通建设基本情况